[大学二年级] 山东省 >> 临沂市 >> 临沂大学
民国时期为何能出现学贯中西,闪耀寰宇的大师,与其时代要求密切相关。民国时期的革命,以政治革命为主体,以文学革命和哲学革命为两翼推动政治革命前进。这就要求了那些革命先驱们必须在政治、文学甚至哲学经济学领域都有所建树,方能洞悉形势发展的趋势,把握时代的脉搏。
民国时期战乱频繁,大学教育只是在精英阶层,普通百姓自然没有很多受教育的机会。因而无法在思想层面上参与挽救民族于危亡的队伍中来,因此在历史的重担也落在了这些富有远见卓识、热情奔放的大学生们的身上。复杂的斗争环境迫使他们以民族解放为最终目的,不断尝试在新领驭摸索前进,无形中成就了一批学贯东西的大师级学者。
一部民国翻译史读下来,发现所有大师的童年,不是在封建时代书香门第中度过,就是在受基督教会恩泽的家庭中成长,再者就是在大资本家里降生。那些大师童年少年的周围,都伴有一批学富五车的长者,对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及语言能力的提高起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雄厚的家庭经济实力为他们远赴重洋,吸收国外先进思想文化精髓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而,太多的重担压在了那些先驱们的身上,使得许多文学巨匠英年早逝,太多人的工作都由他们一个人去承担,去开拓。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与局限。先驱者们用青春、用汗水甚至用生命换来了一条条翻译理论与策略,这种精神又是千万翻译学习者应该铭记与景仰的。
可以说,民国文学翻译的辉煌是历史赋予下的必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教育资源的垄断局面正在逐步被打破。大学的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下降的副作用也愈发明显,加之学校与社会价值观联系愈加密切,由此复兴民国时期校园的学术氛围与纯洁情谊的可能微乎其微,仅仅是一美好的梦想。随着学科分类及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人们已逐渐从“泛”变“精”,加之实用主义大行其道,许多在世大师都“呵呵一笑,深藏功与名”,也不太为众人所知晓。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学翻译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从自创文章《关于之前困惑和若干个人问题的决定》中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