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年级] 上海市 >> 奉贤区 >> 海湾镇
上次的读书札记写的也是《人生》,但上篇是自己初次读完小说之后对小说的一个整体感受。而现在,再一次读它时,却又在其中看见了更多的东西。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上,我们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然而如何选择,才是关键所在。关于这一点在小说主人公高加林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个人事业上,高加林在自己的教师职位被顶替后,选择了利用叔叔的关系进入城里成为一名记者;在个人感情上,他本是深爱着巧珍的,但在他进城后,遇见了有文化又活泼的高中同学黄亚萍后,他动摇了,最终,他辜负了巧珍只与她一人好的誓言,牵起了城里姑娘黄亚萍的手。当然,种种这些影响的是他的整个生活。或许正是这样,生活所追求的是一种“中和”,它不会让苦命的人太悲惨,同时也不会让幸运的人太圆满。不久,一起状纸,高加林的生活又回到了原点,工作丢了,与黄亚萍分手。但在这时,他才明白,巧珍这个拥有金子般心灵的人才他是最珍贵的,只是物是人非,她已嫁做人妻……这些是他当初所做选择的结果。不禁令人唏嘘。
走出小说,反观历史。汉朝大将霍去病,他屡立战功,获得高官厚禄,但他选择把个人的享乐放在一旁,一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在著名的河西战役胜利结束后,汉武帝为奖励他的卓越战功,特意命人在长安为他建造一座豪华住宅,但霍去病却谢绝了汉武帝的好意,气壮豪迈的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传诵千古,这亦是他光辉一生的写照。霍去病在显贵待遇与国家责任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令人敬佩,也必流芳千古。
再将眼光放到近代,回到那个中国人还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学习医术。一次看电影时,其中一个片段是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而当时在场的中国人却是麻木不仁的地看着同胞被杀害。这一幕给了鲁迅先生深深地震撼,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健壮,也只能做毫无疑义的示众材料或看客,病死多少也不会以为不幸的。”而后,他毅然弃医从文,投身于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革命运动中。终而为后世所敬仰。
当然,上述的两个例子都是为国而选择的例子,或许与高加林的例子不同。但它们都同样是有关选择及其结果。你所做出的选择不同,结果就必定是不同的,而同时,它也会对你的一生产生深刻影响。所以,年轻的我们应当有一颗理性的头脑,去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最后,还是引用柳青的一段话结束全文。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整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