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年级] 甘肃省 >> 兰州市 >> 皋兰县 >> 水阜乡
上了大学,我们学生的确拥有了以前上高中时所没有的自由,我们可以自主地选择参不参加某项活动了,选哪个老师的课了,听哪场讲座了……但同时仍有很多规定约束着我们,比如,要上必修课,要得到足够的第二课堂学分,要听满一定次数的讲座……当然,自由只能是相对的,绝对的自由是不切实际的。即便一下子给了我们绝对的自由,我们也会因早已过惯了循规蹈矩的高中生活而变得更加无所适从,所以学校的这些规定也算是我们大学生活的向导吧,给明了我们生活的大概方向。
学校规定了我们学生要在一定的时间段听满一定次数的讲座,同时各个院系也举办了很多与自己院系专业相关的讲座。起先,大家都很积极地去听讲座,尤其是和自己专业密切相关自己所属院系举办的讲座。可是去了以后,发现自己根本听不懂。之后,有的同学就在去听讲座时带上了自己的作业,去了后就在下面写作业,有的同学就在下面玩手机,有的同学仍想有所收获就极力在听,可结果还是劳而无获,我便是这其中之一,可后来觉得这样太浪费时间了,也便放弃了。所以,去听讲座对我们这部分同学来说,只是去完学校布置的任务,根本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或许还有一部分能力超前的同学能听懂,有所收获吧。其余便是老师和研究生,他们应该能听懂,可他们的人数比例很小。这样看来,一场讲座的影响是很小的,根本没能发挥它被寄予的作用。反而,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对主讲者和我们大多数同学来说就是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主讲者可以用这些时间去做更重要的科学研究或者可以去给能听懂这些内容的更高学历的学生去主讲的,我们这部分同学也可以去更安心地完成自己的作业的或者去干些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的。显然,主讲者和同学们这样利用时间会过得更有意义。对学校资源来说也是一次“性价比极低”的使用。
说了这么多设置讲座的弊处,您可能觉得我要提的建议是废除讲座这一制度。但我的确不是这么想的,学校设置讲座自然有它的出发点和考虑。事实上,听讲座会让我们学生聆听到大师的智慧,让我们了解到一些走在国际前沿的新思潮。但问题是我们不能听懂讲座的内容,也就没有可能理解大师的智慧,而达到听讲座的效果了。所以,问题便是怎样才能让同学们听懂大师的讲座,发挥出一堂讲座的真正意义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女性与数学》的一节《台湾大学数学五大金花之一》中李文卿教授的谈话给了我启发。其中,“我觉得可以请国外的大师来台湾演讲是非常好的,但如果我们想要有更高的效益,尤其是学生能够学到更多东西的话,我觉得应该在那位大师来台湾以前,要让学生做足更多事前的准备,这样学生的收益才会更多,才会更加踏实。以前多是请学者来访,大家就只是去听,听完了就算了,最后常常没能留下对学生有益处的想法或灵感。”说明李文卿教授早已察觉到了台湾大学学生听讲座的不良原状,并提出“要让学生做足更多事前的准备”举措,也阐述了举办讲座的真正意图是“学生的收益更多,学生觉得更踏实”
“要不然,就看这次邀请的是哪一位大师,他要讲的是什么主题方向,我们除了自己要准备与这方面有关的资料外,并且学生也同样要多预习相关的东西”
这也是李文卿教授对于改良听讲座现状的有关建议。“同学们即使还听不懂所有的东西,不过至于可接受到大师部分的东西,就觉得比较兴奋了。”这便是实施了这些举措后学生听讲座的现状。可见,学生们不光在部分知识方面有所收获外,还变得比较兴奋,这自然会增加对有关知识学习的欲望,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虽然,我们学校和台湾大学有所差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学校向它学习。所以,根据李文卿教授的观点,我想给出我们学校在办讲座时的有关改善方面。****,在举办讲座前,有关工作人员应该提前统计参加讲座的人数,并按此复印与讲座内容相关的资料,并提前发放给大家,让同学提前了解和预习。当然,这项任务在人少时还可以完成,但当人多时似乎不那么可行。所以,要根据人数而定。不过,当人多时可以提前在传单上告知大家要讲的内容,可供参考的书录名和网站链接。第二,讲座结束后,可由邀请人举办一个讨论会,首先由邀请人做一下重点部分的讲解,再由同学们自由讨论一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或困惑之处,接着可由同学们依次说出自己的收获或困惑或对别的同学的解答,最后,由邀请人做总的解答及结语。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些个人想法及见解。可不可行还不能得知,具体实施之后又会收到怎样的效果也是个未知数。唯有实践才能检测。同时我也希望学校能够采取我的这些建议。因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不断的实践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