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年级] 天津市 >> 南开区 >> 华苑街道
工人与穷人的住房情况
但是大多数的城市居民既买不起房子,又无法搬到郊区居住。他们多在市中心租房子居住。由于市中心房屋紧俏,空间狭窄,因此他们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房东们通过提供更小的居住空间来榨取更多的租金。例如,1894年,曼哈顿的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公顷143人,比欧洲最拥挤的城市还要挤(巴黎人口密度为每公顷127人,柏林为每公顷101人),并且远高于当时及后来的美国其他城市的人口密度。而一些街区,如纽约的下东区,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公顷700人,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房东们大多不愿意在为移民提供的住房上投资太多,因为他们认为移民们只需一个安身之所,不会在乎条件如何。在南方城市查尔斯顿,新奥尔良市,和里士满,贫穷的非裔美国人居住在破旧的,过去的奴隶居住的宿舍中。在波士顿,一些人搬进了便宜的三层的木结构房屋中(“三层式”),但这些房子很多都在火灾中被毁。在巴尔地摩和费城,他们住在狭窄拥挤的砖房子中。而在纽约,和许多城市一样,有一百多万人住在廉租公寓里面。
“廉租公寓”一词原本是指多家共租楼,但到了第十九世纪它仅被用来描述贫民窟住房。****栋廉租公寓楼于1850年在纽约建成,此类建筑受到了极大的称颂,称其极大改善了穷人的住房条件。当地一家报纸称,“这是专门为劳动人民设计的廉租住处,与人们无奈置身的地下室和其他条件恶劣的住处相比,这里实在好太多了。”但是,很快这些廉租公寓也变成了所谓的恶劣住所,里面许多房间都没有窗户,没有水管和暖气,只有地下室里的一排排厕所。1870年,纽约州立法规定此后修建的廉租公寓中每个卧室都必须有窗户。于是,开发商们就投机取巧的增加了一些又小又暗的气窗来充数。大多数的廉租公寓都极度拥挤,有时有三、四个,甚至更多的家庭一起挤在一个个小房间里。
雅各布.里斯是一位丹麦移民,在纽约的一家报社做记者和摄影师。他在1890年出版了《另一半怎么生活》一书,该书描述了廉租公寓中人们生活,其惊人的(也有人说是炒作)描述和照片震撼了美国的中产阶级。贫民窟的住宅完全是暗无天日且令人窒息的,“夏季的恶臭”几乎让人“中毒”。“大厅里非常黑,稍不小心就会被弯腰捡硬币的孩子绊倒。”但是,许多改革家(包括里斯)支持的,也被政府所接受的解决方法却是,在没有修建其他替代住宅的情况下,将贫民窟夷为了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