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年级] 广东省 >> 广州市 >> 番禺区 >> 新造镇
“近花楼外,柳下舟,词一首,花满袖,那女儿家心事让两眉羞。绸缎与折扇的凭肩游,谁又笑红涡头。暮雨入画,将离愁,绘入这,纸深秋,将那陈词也唱出了新愁。”
——汪苏泷《桃花扇》
首次接触《桃花扇》是源自当时红遍网络的歌手汪苏泷,一首《不分手的恋爱》在我这个有些懵懂的年纪开始喜欢上这个歌手的曲风,后更是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听到《桃花扇》这首曲调婉转,词义哀怨,给人缠绵悱恻之感,使其绕之于心头挥之不去的这么一首古风歌曲。因为喜爱这首歌,潜移默化地让我想要去了解这首歌,它的起自、来源,我想象着它应该有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然而正如紫霞所说“我猜的中这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局。”
《桃花扇》是一部传奇剧本,作者是清代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历经十余年三易稿而成。有人称其为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确然,作者将明末文人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的弘光王朝兴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剧中的的男女之情与兴亡之感都得到理性的升华。
剧中的背景正处于明朝末年北方局势动荡,西北农民军武装起义,东北满洲人不断侵扰,此时六朝故都南京,丝毫不受影响,灯红酒绿,日日酒宴,夜夜笙歌,仍然沉浸在纸醉金迷中,南京的秦淮河畔更是让文人雅士流连忘返。《桃花扇》的故事便在这里拉开序幕。其中有三个场景,让我对香君这位社会地位低下的女子充满敬意,也可谓是桃花扇的点睛之处。
侯方域在梳栊李香君时,向好友杨龙友借了一笔银子,后疑惑银子来源,追问下方知是出自阉党人阮大铖,借机想拉拢侯方域,香君闻此,愤而当即把自己所有的首饰礼盒并借了姐妹的私房钱典当后原数退还给了阮大铖。那时的侯方域是东林党新锐(东林党:由文人集合起来,写文章劝解皇帝勿贪图享乐把国家大权尽数交给太监和锦衣卫的一股清流派别),阮大铖则投靠魏忠贤余党。从这一行径中也可看出香君是一位很刚烈的女子,她认为黑是黑,白是白,坏蛋就是坏蛋,没什么商量的余地,你要对抗一个人就要坚持到底。相比之下,侯方域就显得懦弱了些,好像什么事情都还有商量转圜的余地。香君她自身是一个在当时而言社会地位相当低的女子,然而她的气节,她对国家故国的忠贞度却远远高于其他男性。
血溅桃花扇,是整部剧的高潮,香君用她的鲜血表明她的意志。侯方域遭阮大铖陷害被迫与李香君分开,她闭不接客,日日以泪洗面,而阮大铖并未善罢甘休,为了报复李香君,他强迫李香君要改嫁,李香君抵死不从,一头撞上柱子,血溅定情扇,后来的杨龙友于心不忍,在扇面溅血的地方加了几笔的树枝变成了盛开的桃花,这把定情的桃花扇也写尽了两人的结局和对南明弘光王朝的沉痛无奈。这把桃花扇也是全剧的转折,因为它象征着一种不屈的坚持。桃花扇的扇面本是白色的,一旦染了血就不能再作他用,无论你怎么美化它,它便只是桃花,改变不了扇面上的血腥气。因而,整个故事里头,最有忠诚度,******忠孝节义气节的却是一位社会地位如此低下的女子,还是妓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强烈的反讽。
再后来,南京城破,皇帝逃亡。香君也连夜逃往苏州城,这时候的侯方域已经回到南京,也在苦苦找寻香君的身影。孔尚任在处理《桃花扇》中他们两人的相逢是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恍如隔世,再次见面已是国已破家已灭,更是借一个道士的口去喝止他们两人,把过去对感情上面的离合之情转而为兴亡之感。“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吗?”老道出来棒打鸳鸯,告诉他们如果整个国家都已经撕裂了,你又在谈这些儿女私情又有什么含义呢?而且你们两人的情情爱爱带来的痛苦还不够吗?两人当面撕破桃花扇,桃花扇的散象征着两个人的结局,他们终究离散。桃花扇故事里面,侯方域与李香君各自出家,不是回家而是出家。多年的等待,痴情的盼望,侯方域与李香君的再次相逢不是相拥而泣、再续前缘而是瞬间顿悟、出家为尼。两人的爱情与南明弘光王朝同归于空。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集中在于——它是中国历史上面借历史兴亡写儿女私情、又借儿女私情反射历史兴亡的悲剧。孔尚任的桃花扇摆脱以往戏剧大团圆的结局,以悲剧收尾,其中不能不说夹杂了百姓的悲愤与无奈。我们能看到的是,当时的所谓的在朝廷的人,在朝为官的,甚至是连皇帝在内,都是这样一群只晓得贪图荣华富贵,钻研享乐的人,没有人真正的为国家,好好的为国家去努力、去打拼,所以后来的南明政权就像泡沫一般消散。反观这些在基层的你所轻视的这样一群青楼女子,她们的节操要远胜于那些当官的人。香君是有志气的,这种反映也可以道出当时老百姓的心声,因为老百姓他是无能为力去抵抗这些大局的。
桃花扇彰显爱国志士的情操,批判奸佞小人的贪婪,道出南明弘光王朝的腐败堕落。桃花扇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实改编的,作者孔尚任用了很长的时间去考究与查证,所以它几乎接近事实。作者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字狱比较兴盛的时代,稍不留意就会惹来杀身之祸,在专制集权的时代里,基本上是不能够进行自由创作的,但是他却能够勇敢拿起笔,把他对国家兴亡的认识写出来,更是有别于一般的小情小爱,因此比起《莺莺传》、《牡丹亭》,《桃花扇》更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