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前不久,浙江大学某学子自杀事件引起网友热议,其留下的遗书中称,“我的生命对我自己没有意义”。扼腕叹息于一条生命的逝去的同时,我也不禁陷入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中——人为什么要活着。我****时间竟想起了司马迁。受千古颂扬的他的生死观究竟是怎么样的?
古话说有云,士可杀不可辱,千百年来从来都是中国士大夫们的信条。而遭受奇耻大辱的司马迁为何要“隐忍苟活”于世上?《报任安书》中,他向朋友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看来,他不愿意毫无建树地慷慨赴死,他认为,这样既失名失节又不免被嘲笑,所以他选择勇敢地活下来,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作。不怕死,更不怕活着,这无疑是更高的一种思想境界。
一般人在安逸的环境中可能很少思考类似生死的问题,而当苦难来临时,便会不自觉拷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活着”。周国平曾经指出,人寻求生命意义的途径有三种,一是创造,二是体验。然而,当人失去了创造与体验的机会,他的生命是否还有意义呢?厄运到来,人们会自我暗示,苦难终会过去的。但是,当苦难演变成为一种绝境,所遭受的苦难是****性的,此时人生的价值所在何方?周国平指出,有必要指出寻求生命意义的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
在《活着》一书中,作者余华将主人公福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这样的活着,正切合周国平提出的第三种途径。“活着,不管是屈辱还是风光;活着,不管是甜蜜还是酸楚;活着,不管愿不愿意,喜不喜欢,都得活着……” 而《活着》的伟大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遭受难以接受的咒骂和殴打后,选择了自沉于太平湖。他感到世界的肮脏,遂决定离开它,维护自己的尊严。在这里我不是说老舍先生不懂得何为“活着”,我也没有简单地褒贬老舍先生的轻生的价值,而只一味地高扬司马迁的隐忍苟活创造奇迹的伟大的精神和魅力。因为每个人都有其选择生与死的方式,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不用这段 会不会好些?)
我也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一帆风顺的生活。只是我想说明,既然“被命运扼住了咽喉”也要死死抗争,选择有尊严地活着,更何况是安逸舒服的生活呢?通过一大堆论证后得出“生命的存在不具有意义”结论然后自杀的浙大男生,显然没能明白活着就为寻求生命的意义,或者说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当他纵身一跳时,是否考虑过,自己的轻生会给亲友带来什么,自己的放弃生命是否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是否让自己的生命意义变得实在?一颗生命的陨落,又为这个社会带来了多大的损失?
人活着,并不仅仅为了自身。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应为所有人活着。太史公活着的思想,对生命的深刻认识,是一股清爽的泉,一把激情的热火,应当成为现代人前行路上的精神导师。
关于活着的话题,记得那时我的一个同学说:“要不是为了活着,我早去死了。”很消极,也很无奈。在青年时多数同学都会有这种迷茫,找不到出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就像一叶孤舟,不知道停在哪里才是安全的港湾。浙大学子的自杀,也是现代学生精神空虚的真实写照。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这个年段很敏感,情感也很脆弱,家长的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活着”的意义,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