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1小时1分42秒,在网上耐着兴致看完了。据说在电影院里放映的时间是1小时50分钟,难道是网络视频剪去了50分钟的镜头吗?难怪看来这么索然无味。不过就算按电影院放映的时间看完了,那感觉丝毫不能有所改变。
一个现象,在我周围的人中,很多去看的都是女生,而且绝大多数都在恋爱或者曾经有过恋爱的经历,一直单身的只有一个。不知道是由于性别问题还是缺乏恋爱的经历,****的感觉是“电影是电影,生活是生活,二者不可划等号”。
从电影背景设置看,显然与“90后”时代脱节了,“80后”甚至“75后”才适合看这个片子。从人物的衣着,还是两人骑车在校园中的场面,都让我想起了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片中的语言多少有些“柏拉图”化,过于单一,以为至少毕业后在社会上“碰壁”两年,再回首思考大学里的点滴时光,才能觉察出个中的感受。这就像那些政治家一样,他们的所为成为过去时,才能盖棺论定。
谁的青春不苦涩,谁的青春不迷茫。对于那些行走在世路上的追梦人而言,灰色、失败、孤独注定是其主旋律。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孤独中积累资本,在灰色里完成华丽的转身,走向下一个未知的黎明。能把青春过的五彩斑斓的,很多在成年后都埋没于人海,****能像《老男孩》中的那样。就那些取得大奖的文学家们而言,没有几个不出身于贫民窟,从单亲家庭中成长的也不占少数。极其艰辛的成长经历深深烙印在他们的记忆里,为他们求学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素材。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了那个出生于1952年,出道于1975年,横跨了四个年代依旧魅力不减,及歌手、作家、导演、主持人于一身的中岛美雪。她的歌,从《漫步人生路》到《伤心太平洋》,再到任贤齐翻唱的《天涯》,都充满了“一个人的旅途和霸气”。她年过花甲,孜然一身,却依然站在流行乐坛前沿,保持着年轻男儿的心。一头略微蓬乱的卷发和一把吉他成为她最为经典的装束,长期的单身生活对她音乐风格的形成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果中岛结婚,世界上只多了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却少了一位可载入史册的歌手。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否值得,但她确实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
一句很老套的话,谈恋爱的人未必珍惜了美好的时光,单身的人也未必错失了美丽风景。允许彷徨、允许呐喊、允许为自己的各种过失买醉,一旦知道想要什么,就坚决地走下去。一定时候就会发现,之前的想法根本不是什么矛盾,一切都会因时间的到来而自然得到了解决。给那些追梦者们一句话:“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