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苏轼与她们情真意笃。王弗生长子苏迈,王闰之生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朝云在黄州时生下四子苏遁,不幸夭折。朝云在闰之病逝后,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不幸病死于惠州。苏轼曾为她们写过很多诗文,像《江城子 记梦》更是悼亡词中的绝唱,我这节课为孩子们选定了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苏轼与先后两位夫人和侍妾的情感经历;还有一条是苏轼写给三位女性的悼亡词的鉴赏。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一书中这样评价苏轼:“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人品道德之高”与“书画文章之美”也成了我这节课需要提炼的“教学线条”,因为三位女性与苏轼生活具有先后关系,这样,就决定了课堂势必是叙事风格。叙事就要有线索,****条“教学线索”是苏轼与三位女性的情感经历,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而这节课紧扣苏轼与她们的笃深的情感,这一点,我并没有参照一些传奇,而是从苏轼写给他们的诗歌、墓志铭,还有后人的记载,让课堂充满学术与文化,而不是江湖与戏说。
第二条线索是诗歌鉴赏的方法:“知人论世”与“披文入情”,一节课,三首词,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又不能走马观花,于是,我根据学生的预习中的“每课一问”中的问题,再结合三首词的“名句”,重点赏析三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贤妻”王弗27岁离世,相伴苏轼11年;“良母”王闰之46岁离世,相伴苏轼25年;“红颜知己”王朝云35岁离世,相伴苏轼24年。所以,《江城子》的情感是“悲切”的;《蝶恋花》的情感是“感激”的;而《西江月》的情感则是“空灵”的。这三句正好各自体现其风格。
但是,课堂上这两条线索并非是并行不悖的,而是互相交融,不同的“情感经历”决定了悼亡词的“风格特点”,两者的连接点是“爱情观”,引文周国平《闲情的分量》中的话是说明爱情的痛苦是属于心灵与艺术的;再次引文周国平《婚姻:为爱筑一个好巢》中的话,是在说明爱情的生命取决于它自身的质量和活力而不是某种形式,包括婚姻的形式。正确的爱情观将两条线索连接,不啻为一次爱情启蒙,或许学生还不懂,但在心灵上种下的种子,我们无比相信岁月的力量,会在孩子们的心灵上开出吉祥的曼陀罗花。
在音乐艺术上有“复调式叙述”一说,它是指在同一叙事中并行着两个甚至更多的声音的叙述方式。 后来,俄罗斯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巴赫金从音乐理论提出复调小说概念。《伤心一念偿前债》这节课算是复调叙事风格:教学内容于单纯中显丰满、于明晰中透细腻、于并行中寓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