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入夏,临沂却罕见地下了一天半的雨。
这一下,气温倒回了初春,寝室里十分冷湿,中午去餐厅点了份“老干妈炒饭”,辣椒的刺激驱散了体内的寒气,使得身体重新找回了温暖。可过不了多久,这份温暖又逐渐消失,还是一人坐在床上,面对电脑,用手握变压装置的方式取暖。
一星期以来,我尽力恢复状态,努力学习,尽管寝室的人还用看电影、谈恋爱、玩游戏的方式来消磨时间。从上周开始,我以一篇《致伯爵大人书》的翻译与之前颓废的生活决裂,又陆续做了“毛概”课件、“基英”课件,翻译“韩素音翻译比赛”原文,给“作文批改网”举办的主题征文比赛作品打分。
对于“基英”课件,有人建议从百度download,不必太认真,而我却认为自己做可以展示思维过程,循序渐进。对于一篇文章,首先应认识单词,扫除语言障碍,其次明确文章题材和其特点,第三看文章作者和语言风格,最后对其进行赏析。这才符合认知程序,百度上很多课件或者之前老师的课件都先做文章赏析,后学语言点,我认为虽然华丽,但不实用。
生命不在于长与短,而在于顿悟的早与晚。很多前辈只告诉我们结论,不告诉推理过程和理由,致使很多人在与真理链接时走错了路径,空有一腔才情却只沦落为普通人。之前迷恋过汉语言文学,觉得能写出一篇篇充满古典韵味的散文真是绝代风华美,于是想尽办法向他们靠拢。一段时间才发现自己的专业及周边的环境很没有这种氛围,于是作罢。
找到了道路接下来便是埋头拉车,起先也充满了不解与孤独,不过渐渐习惯。当身体内充满了“负能量”时,便打开电脑,看一遍《走向复兴》的原版MV,那令人激荡的画面、铿锵有力的歌词又能激起尘封的梦想;当忍受不住寂寞和诱惑时,《小白杨》里展现的辽阔意境又使我心旷神怡;当夜晚疲惫难耐,无助伤神时,那一首首经典歌曲令我魂牵梦绕。它们是时代的精华,透过它,仿佛进入了那段历史,可以体会到人们火热青春、火热的情。
如今,我比别人更重视文章的分析、更重视议论文的写作。两个都是思维深度的体现。理论和实践并行不悖,但前者更能给后者正确的方向。我并不排斥散文,尤其是写景散文。身为外语学习者,我更喜欢西方的写景散文,粗犷中不失宁静,外化却不是天人合一之美。而真正的田园美景,却只属于那些饱经沧桑,历经磨难的老人们。
作为一位语言学习者,知道语言文字只是一个载体,重点还是它背后体现的科学。要么能够像native speaker一样,再掌握其它知识;要么去研究语言本身或者相关的文学、翻译之类。这个选择不是专业本身,而是性格——能否沉静下来、钻研书本,能否经得起诱惑的考验,能否忍受默默无闻的煎熬。
蒙蒙细雨已经停息,接下来等待的注定是酷热,然而雨中的涟漪终将在心中划过美丽的弧线。不远处,你那灿烂的笑脸,给我一丝希冀。徘徊烟雨中,雨中有伊人,雨中有归期,雨中有那未了的情,雨中有那若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