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桃源小学 董 慧
教学目标:
1、学习基斯·哈林有趣的造型表现手法。了解新颖的创新表现形式。
2、尝试用基斯·哈林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提高绘画表现能力,树立创新意识。
3、感悟艺术的多元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情感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
重点:了解、感悟画家基斯·哈林的有趣的造型表现手法。
难点:运用简练、概括的线条或色彩表现作者的想象和感受。
教学过程:
一、了解涂鸦艺术
设问引入,首先,老师快速的在黑板上画平行的两条直线。开门见山的对全体学生发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导入新课。
师:我画的是什么?
生:两条线。
师:发挥你们的想象。再看这两条线,它还会是什么?或者说它还能变成什么?
生:筷子、马路、铁轨……
师:受你们的启发,我也想到了一个。(老师将两条线看成人的大臂,并沿线画出一个马步端臂站立的人)看看变成了什么?
生:变成了一个人。
师:这小人和你平时画的小人有什么不同?
生:用线画的小人。
师:同学们,你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小人,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风靡了整个纽约乃至全世界,并成就了一位大师——涂鸦大师。他就是Keith Haring 基斯·哈林(板书)。
师:你知道什么是“涂鸦”吗?
生:乱涂乱画,在墙壁上画。
师:广义上,对于“涂鸦”有不同的解释,但我们今天所研究的是涂鸦艺术,涂鸦艺术指的是在公共的或私有的设施(建筑、墙壁)上,进行人为的有意识的一种标记。它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和数字,也可以是图画,表达画家对生活的一种认识以及富于个性的遐想。让我们来欣赏几幅涂鸦作品吧!(播放课件)
二、初识哈林及作品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大师。(播放课件)
同学们,这位就是基斯·哈林,但是遗憾的是这位大师现在已经不在人世了,他在1990的时候就已经离开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活了32年,但是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创作了5000多幅作品。他的作品不仅仅在80年代的美国。直到现在他的作品也是世界上很多人都喜欢和推崇的。那么,他的作品到底魅力何在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欣赏。
师:哈林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以人为主,以线为主,好玩……
师:对。他的作品给人一种直率、生动、有趣并富于创造性的感受。
三、赏析哈林的作品
1、模仿哈林作品里人物的动作做一做、画一画。初步感受哈林人物的表现方法。
师:这几个小人在干什么?你能模仿着这几个动作做一做吗?
生:在座位上站起来,高兴的模仿着,笑着,相互看着。
师:你还能想出怎样好玩的动作做做看?
学生创造性地做动作时,老师找出一动作好看又好表现的同学到前边。
师:拿出你手中的勾线笔,快速的将这个同学的动作画出来,画完赶快贴到黑板上,我只要前五张作业。
在学生尝试用哈林的方法勾画人物外形的同时,老师用水粉直接涂画人物动作的方法表现这个同学。通过学生的勾画尝试和老师的演示,使学生了解表现方法的丰富多样,解决本课的难点。
2、赏析哈林的静态作品。(播放课件)
师:他的作品到底哪有意思?
生:动物从人的身体里穿过,脑袋里又钻出个人。
师: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五马分尸、胶皮人、受欢迎的人。
3、赏析哈林风格的动态作品。
师:我们再来欣赏哈林动起来的作品(flash)。
学生们专著的眼神和激动的情绪。看出了学生们对哈林作品的喜欢程度在极度升温。
师:喜欢他的作品?喜欢哈林吗?
学生齐答:喜欢。
在参与、欣赏、分析过程中,感受哈林作品内容及想象的丰富,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
四、尝试涂鸦创作
师展示在T恤上的“发光孩童”的标记。同时引出属于哈林的其他一些象征性的符号。
(狂吠的狗、机器人、飞碟、漂浮的十字架、电脑、电视、发光的金字塔。)
师:你认为他为什么要设计这些标记、符号图象呢?
生:喜欢、不知道。
师:让我来告诉大家吧,是受当时历史背景所影响的。80年代的美国充斥着反战、暴力、血腥。人们都渴望和平,哈林也是一位和平爱好者。他用这些象征性近似卡通的符号来向世界和世人发出警告。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崇尚和平追求创新的21世纪,你有没有想到选择怎样的符号来表达我们的内心世界呢?和小组同学说说看,你想选择什么作为符号?
师出示涂鸦创作要求:我做涂鸦大师。
模仿基斯·哈林的风格大胆、流畅、自由的画出你心中所想、所爱。
师:大师们,还等什么呢?开始吧!
五、展示、拓展涂鸦作品
学生都兴奋的展示自己创作的“涂鸦墙”,并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师:这个是涂鸦艺术吗?(出示野广告课件)
生:不是。是乱涂乱画。
师:我们欣赏涂鸦艺术,因为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神奇与美好。像这样的乱涂乱画只能给我们的城市带来视觉上的污染,这些行为是可耻的。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生活中各种形式的涂鸦艺术及涂鸦在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
最后以哈林说过的一段话结束本课。
课例反思:
这节课不知道被洗礼多少遍了。这一次又在如期的时间里顺利完成了。一切如我所愿,自己的努力终究见到预期的效果。在喜看成绩的同时我也在不断的总结、反思。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实践中茁壮成长。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个“新”字,我没有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向学生一一介绍凡高、毕加索,而是在简要了解这两位大师后,另辟蹊径,向学生介绍了一位新大师——基斯·哈林。并且使学生在了解哈林的同时接触到了他们非常感兴趣的涂鸦这一表现形式。其实对于这位大师我也是偶然在杂志和网络上了解到的。当时哈林的涂鸦作品就深深的吸引了我,并和这一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了,巧用了教材。以学生易于接受而且感兴趣的涂鸦大师基斯·哈林为教学素材,整节课新颖而又独特,使人眼前一亮。
我觉得我们应该看到教学中不能局限一本教科书,而这也正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即打破原有的教材观,将更多、更鲜活的信息、素材吸纳进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我们教师处理教学内容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老师们应积极的深挖教材,我这节课就是基于这种思考而产生并设计的。
美术是视觉艺术,本课我精心营造了视觉氛围,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如:亲自模仿哈林在T恤上作画、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播放哈林的静态和FLASH作品、以及指导学生用粉笔在黑色卡纸上作画的展示方式,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自由、大胆、流畅的作画。其涂鸦作品个个都有大师的味道。孩子的画是随意而有轻松的,显隐着童真的意趣,表达出孩子们的率真的灵性。孩子的笑容是灿烂和发自内心的。孩子们的收获是巨大的!
哈林曾经说过:“地铁打开了我的眼界,使我看到了所有这些对艺术的理解。”
我想说,我们美术老师也要打开我们课堂的视野,丰富课堂的内涵,才能使美术课真正为学生们服务。
但是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收获着不足所带来的改进思考。首先是课堂节奏的把握上,因语速与语气缺少一些变化,使授课时间不够紧凑,也使教学环节略显平淡,重点不够突出。再者,从录像回放中可以看出,我对学生回答的提炼点拨还远远不够,一方面我很少及时地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另外,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主题时,我也很少能够做到及时地引导其改正或倾听别人。这些问题反映了我科学评价的意识还有待加强,是我日后课堂教学中应该格外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