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二课:山川秀美──多样的地形
发布时间:2013-09-02 06:19:27 作者:教案 发布者:jiaoan 浏览次数:657 类别:我的备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二课:山川秀美──多样的地形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自然环境概况,即中国人民生活的环境。本课侧重于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环境只是人们生活的舞台,如何体现人的存在,如何协调人地关系是本课的主旨。同时,本课内容为第三课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讨论分析不同地形区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通过读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进一步讨论这样的地势产生的影响。
(3)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进对家乡的关注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不同地形特别是山区及学生所在地地形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剖面图的能力,分析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分为想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会(新旧结合掌握知识)→会学(读图分析掌握方法)→会用(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不同地形区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
二、学法流程整体构架
本课教学流程见下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目标
导入 听歌看画面,自由讨论 引入话题 激趣
地形多样 读图找我国的不同地形 指导学生读图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本地的地形 读图了解本地地形区,讨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其它地形区是否也可以这样发展。 指导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获得新知
地形面积比例 读图判断,下结论 启发指导学生分析归纳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小明和小玲的对话 分组结合对话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启发学生发现 培养学生分析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地形剖面图 联系地形图,小组讨论我国的地势 指导读图对比分析归纳 培养学生装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活动反思 思考讨论如何适应自然、改造自然 启发组织发言 培养发散思维
三、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介绍中国大好河山的图片(配歌曲)。
【提问】刚才大家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
(新课教学)
【承转】中国的山水和土地养育着亿万中华儿女,也孕育出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将在这优美的画面、动人的歌声中去了解祖国的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使壮丽河山长在,灿烂文明永传。
【展示】《中国地形图》
【提问】(1)请同学们回忆地形的种类,看图找一下中国有些什么地形?
学生确定中国地形多样。
(2)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区?
学生思考后回答。
【展示】本地交通、稻田、渔业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情况。
学生从生活习惯、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讨论。
【展示】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东南丘陵等地的图片。
【提问】其它地形区的人民是否一样生活生产,为什么?
学生结合图片分组讨论分析,农业生产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地自然环境的制约。
【叙述】一般情况下,我们经常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都统称为山区。
【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
【提问】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确定山区面积广大。
【展示】小明和小玲各自对山区的感受
【提问】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你有什么看法?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对话,鼓励学生结合旅游等亲身休验和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看法。
【展示】《中国地形图》
【提问】我国的山区主要分布在哪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你愿意参与吗?
为第三课东西差异、西部大开发作铺垫。
【承转】刚才我们讨论了我国的地形特点,那么在家是否知道各类地形****的一个区别是什么呢?(海拔)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下我国地势的分布特点。
【展示】《中国地形图》《沿北纬32o的地形剖面图》。
【提问】(1)对照陆高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平均海拔高度分别是多少?
学生读图回答。
(2)如果我们自东向西穿越这三个地形区去旅游,会看到地表起伏有什么变化?
(3)你能解释“大江东去浪涛尽”,“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原因吗?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分析。
(课堂小结)
【提问】
(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今天所学内容或者说出你印记最深的。
(2)我们知道了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那么你对于人类对地形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有些什么看法呢?
学生结合实际自由发言。
四、 问题研讨
本课的教学应突出人们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很大的不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而反思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