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文友,学写作,就到作文批改网! | 收藏本站专版专栏 |RSS订阅     欢迎,朋友 | 免费注册会员登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会员中心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发布时间:2013-09-02 09:12:19 作者:教案 发布者:jiaoan 浏览次数:2222  类别:我的备课  


 

****单元    法 (教材分析

 

一、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口算和笔算。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整十数和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基础上展开教学,为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除法打下基础。教材内容分四个部分:整十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的验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穿插安排两个练习,最后安排复习和实践活动。本单元的教学要突破过去就计算讲计算,过分强调提高学生计算技能的思想,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除法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从教材的安排上还能看出,本单元特别加强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知识结构: 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

1、 除数能整除被除数十位上数的一位数除两位数

① 一位数除整十数口算;

② 不带余数的一位数除两位数;

③ 带余数的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

④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验算方法;

2、 除数不能整除被除数十位上数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带余数、不带余数)

3、 商末尾为0的一位数除两位数

4、 一位数除两位数总结

5、 “农村新貌”附加内容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意义和算理。

2、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和验算。

3、能估算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商。

4、 使学生掌握带余数或者不带余数的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口算及笔算方法。

(二)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运算进行描述。

(三)解决问题:

1、能运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运算,解决生活自己身边的简单问题。

2、能与同学合作,讨论数学学习中的问题。

(四)情感态度: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3、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数学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

1、以一位数除法为基础探索一位数除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 除数能整除被除数十位上数且不带余数的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口算及笔算;

3、除数能整除被除数十位上数且带余数的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口算;

4、除法的验算;

5、除数不能整除被除数十位上数的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口算及笔算。、;

6、商末尾为0的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口算及笔算;

7、一般的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口算及笔算。

 

五、教学难点:

1、除数能整除被除数十位上数且不带余数的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口算及笔算;

2、除数能整除被除数且带余数的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口算

3、除数不能整除被除数十位上数的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口算及笔算;

4、商末尾为0的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口算及笔算;

5、一般的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口算及笔算;

 

六、单元课时安排:

新授课:4课时

练习课:4课时

复习课:2课时

评价课:1课时

附加课:1课时

****课时  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教学内容:教科书P1的例题、P2的想想做做15

教学目的:

1.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商的位置,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

教具准备:46根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口答:

13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224里面有几个8

320里面有几个十?

44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420是多少?

2、解决问题:

师:快开学了,同学们都在积极准备学习用品。有两个同学一共买了16枝铅笔,平均每个同学买了多少枝?

  问:怎样列式?你是怎样算的?会用竖式计算吗?

3、谈话:那边还有两组同学在买铅笔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买铅笔中的数学问题吧。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1)课件出示:情景图左半部分。

①问:从这两个男孩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②师:要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怎样列式? 板书:40÷2=

③师:40÷2等于多少?独立思考如何得出这个结果的,与同桌相互说说,并把结果填在书上。

④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A.因为4÷22,所以40÷2=20

B.4个十除以2等于2个十,2个十就是20

C.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就是20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

②问:你在做题时是横着做的还是竖着做的?为什么竖着做?

              让学生比较每组上下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法。

3)小结:刚才学习的这些口算就是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2、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1)课件出示:情景图右半部分。

①问:这两个女孩也在买铅笔,她们一共买了多少枝呢?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②师:要求“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怎样列式? 板书:46÷2=

③师:估计46÷2的商是几十多?你准备怎样解决?

              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④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A. 摆学具:拿出46根小棒,先分整捆,每人分得2捆是20枝;再分单根,每人分得3枝,合起来是23枝。

         B.口算:  40÷2=20    6÷2=3    20+3=23

帮助学生把操作抽象成分步口算:

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     40÷2=20

再分得3枝            6÷2=3

合起来是23枝          20+3=23

           问:这几题你也能说出口算过程吗?

96÷3      84÷4      55÷5

⑤师:其实46÷2这题我们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回忆分小棒的过程,你会用竖式算一算吗?4人小组讨论竖式的写法。

⑥问:谁来完整说说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结合学生讨论的情况板书竖式,并讲解笔算过程:

师:笔算46÷2,从哪一位除起,除得的商写在哪里?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学生讨论)224440,因为还要除个位上的数,这里不写0。为了看得清楚,把被除数个位上的6移下来接着除,接着会算了吗?(竖式略)

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笔算过程,笔算46÷2,要从哪一位除起?除得的商写在哪里?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过以后再怎么办?商又写在哪里?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①先让学生完成前两题,指名板演。

            师生共同评价板演情况。

            问:这两题都是分几步算?****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商分别写在哪里?

②独立完成后两题,集体订正。

③问:每次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注意余数。

你认为除法笔算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师:在买铅笔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相应的口算和笔算,下面就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1)让学生仔细看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独立解答。

3)集体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5题: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要知道哪种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你打算怎么办?

2)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预设:

解法一:48÷4=12(元) 63÷3=21(元) 12 21 所以杨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

解法二:由图中的信息知道,杨树苗买的棵数多用的钱数少; 而松树苗买的棵数少用的钱数多。所以杨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

 

四、全课总结、内化新知: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吗?

 

五、当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除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位数除整十数除法的两种验算方法;

2、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两种验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商品的画片,做游戏:这里有3元一块蛋糕,

请同学们来想一想,做一做;

1、买这样的一块蛋糕要多少钱?买两块呢?

2、如果我有12元钱?能买多少块?27元钱能买多少块?你是怎么想的?

336元可以买多少块?

 

二、新课学习

1、一起讨论:怎么样证明36÷3=12是正确的呢?12×3=36

2、试一试: 这些除法算得对吗?9÷3=3   63÷3=21    94÷2=47

365元可以买多少块蛋糕?65÷3=21(块)……2(元)

想一想:你能验算吗?21×3+2=65(元)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1、与同座位同学合作,互相验算。

2、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3、一边说一边做****45两题。

 

四、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练习一(1

 

练习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页。

教学目标:巩固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口算和笔算,及除法的验算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练习重点:

1、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解法

2、学会找到场景图中的隐含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难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解法笔算和验算

 

教学内容

 

一、基本题练习

 1、做P51)。口算题。

    直接写得数。(看那一小组做得最快)

    选择几题,说说是怎样算的。

2、做P52)前两题。

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叫一位学生说说验算的方法。  

3、做P53

先算一算,填一填,再比一比。

提问:哪个组平均每人收集的节数多?

    从这张表中,你还能看出什么? 

先独立解决,再进行交流。

4、做P54

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场景图,图中的隐含条件是每2个小朋友用一张课桌。 

    先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5、做P55

提问:你准备怎样安排这三辆车的座位? 

 

二、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课堂作业:P52)剩下两题。

四、课后作业(黑板上)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84÷4=       77÷7=       93÷3=       66÷3=

248位学生去看电影,有4排座位,每排应该做多少人?

五、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练习一(2

练习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6页。

教学目标:逐步积累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要求……先要求……”这样一种有条理、合逻辑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收集、整理信息,并灵活组合信息。再进行有条理、合逻辑的思考。

教学内容:

一、基础练习:

1、口算:20÷2   33÷3   40÷2    63÷3  

80÷2   93÷3

分类口算,整理算法。 

249÷4    (笔算并且验算。) 

二、综合练习

1P66)看图,收集信息。

独立思考后,再交流。

试着用要求……先要求……”说说你怎么想。

解答在作业本上。集体订正。 

2P67)看图,收集信息。

独立思考后,再交流。

要求……先要求……”说说你怎么想。

解答在作业本上。集体订正。 

3P68)看图,收集信息。

独立思考后,再交流。

试着用要求……先要求……”说说你怎么想。

解答在作业本上。集体订正。 

4P6思考题

1□÷323可以填几,你怎么想的?

如果□÷323……□,第二个可以填几,你怎么想的?****个呢? 

2□□÷□21,第三个可以填几,你怎么想的?能不能填大于4的数?为什么?

□□÷□21……1填几,你怎么想?

三、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的除法除法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7-8页。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方法;

3、 学会估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商。

教学重点: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再除

教学难点: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与个位上的数一起再除

教师准备: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把这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两个班,每个班能分到多少个?

二、新课学习:

1、动手分一分,说一说,

2、我们一起来写出算式:(弄清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思)

3              52÷2=26  (个)

                    26

--- ̄ ̄     验算: 26

               2 52               × 2

                    4                ----

                   -----               52

                    12

                    12

                   -----

                     0

4、让我们来验算一下。(让学生自己选择说明或是计算的方法)

5、边说边做:

78÷3=   84÷6=   92÷2=   80÷5= 

6、验算上面的计算题。

7、根据三个数量,请你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想想做做第5题)

8、估算:你能估计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多少吗?

     64÷5=      85÷3=     95÷4=      91÷2=    

     (10)    20多)  20多)   40多)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第8页想想做做 

四、小结:说说今天学的除法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五、布置作业:P8“想想做做”第24题。

六、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被除数十位上数能整除而个位商0的除法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10页。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个位商写0的计算 、理解不够商1要用0占位。

教学难点:被除数十位上数能整除而个位上的数不够商1,为什么要写0

教师准备:挂图、幻灯片、铅笔(70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老师要把62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能分到多少个?

 

二、新课学习:

1、让我们写出算式来。(剩下2个羽毛球,商怎样写呢?)

                62÷3=20(个)……2(个)

2 0

 3 6 2

6

――

                         2

2、让我们来验算一下。

3、边想边做:83÷4=   63÷6=   92÷3=    61÷2=(注意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4、算一算,比一比:

           42÷2=   41÷2=     63÷5=    53÷5=

5、找找错在哪?(想想做做第3题)

6、想想做做第5题注意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可以灵活点。

7、至少要搭多少顶帐篷?(让学生体会余数问题在生活中的合理运用,不要求讲进一法)讨论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第二页想想做做12

四、小结:大家今天有什么收获啊?

五、布置作业: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最后两题。

          52÷5    43÷4   82÷4    74÷7

     

 2、有75千克的大米,每次搬运10千克,至少要搬运多少次?

 

六、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除法练习课

教学目标:巩固除法笔算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练习,提高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巩固除法笔算中的重难点,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题:

   1、做P103)先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观察,并指出错在哪里。

再在书上改正三道题,指名板演。 

2、做P86)出示题目后,先估计****题的商是几十多。并指名说说估计的方法。

再在书上写出各题的商是几十多

二、综合练习题:

   1、做P84) 先看图,自己读题。说说你会解答吗? 

   2、做P85)先独立思考,再指名提问题。其他学生口答算式。

   3、做P105

先看图,读题。

解答****问。说明解答格式。

思考第二问:怎样安排?

在黑板上列表帮助解答: 

4、做P106

先看图,读题。

自己在草稿本上试算。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

提问:为什么10顶帐篷还得加上1顶? 

三、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练习二

 

练习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页。

练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的除法笔算;

2、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和验算;

3、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除法的计算和验算的算理;

练习重点: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的除法

练习难点: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确定

 

练习过程:

1、 请学生板演反馈作业中的情况;

 

2、 根据学生作业情况确定指导的内容和重点。

 

3、 先估计得数可能是几十,再算一算:

             99÷3=   83÷6=     92÷4=    85÷8=

            方法是:看被除数的十位数再背口诀

 

4、 独立完成练习二的****题:连好后同座位的同学生互相验算。

 

5、 有84个本子,每人分2本,可以分给几个人?

每人分3本、每人分4本、每人分6本呢?你会填写下面的表格中吗?

每人分的本数 2 3 4 6本,可以分给几人

 

6、 给学生解释单价:每件商品的价格。给学生懂练习二第3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这一题后,观察自己填写的表格,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肯定有价值的发现)

 

7、 以游戏的形式尝试完成思考题。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单元复习(一)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验算的方法;在计算时对各种情况进行比较,弄清联系和区别,加深理解,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1、做P121)直接写出结果。

集体订正。

选择几道题要求说说口算方法。 

    2、做P122)做****组。

强调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先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做完集体订正。说说上下两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 

3、做P123)做两题

              做完后说说验算方法。

4、做P124)看懂题意。说说单价的意思。

直接填在书上。

集体订正。 

5、做P125)先看图,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

小组交流,试着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6、课堂作业:P122)后两组,P123)剩下两题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单元复习(二)

教学目标: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练习的同时不仅仅会做题目,还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1、做P126)出示题目,要求先算一算,然后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规律。

出示54÷18,让同学们根据刚才得出的规律进行试算。 

    2、做P137)看图理解题意。

做在本子上。

指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3、做P138)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4、做P139)看图理解题意。

小组先讨论准备怎样租船。

交流租船方案。

再讨论租金的计算方法。

交流,并选择较合理的方案。

9只大船,2只小船最为合理)

     5、课堂作业:P139)思考思考题。

教学后记:

第十一课时  农村新貌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与同学们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个环节:

1、出示教学挂图;

2、请一位发现有什么问题的同学提出问题;

3、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4、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完成问题的解答。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并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思考问题的解答途径。

 

第二个环节:

小组或同座位同学相互提出问题,并说明能否解答。

设计意图:给各个层次学生都提供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习。

 

第三个环节:

提出问题,教师板书(不分类)

让提出问题的同学提出进行解答的同学来解答。

设计意图:给枯燥、平淡的提问、解答创设一点活跃的气氛

 

第四个环节:请同学们将黑板上板书出来的问题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问题之间相互联系与区别,渗透一种教学思考方法。

 

第五个环节:选其中的6个问题,作为作业在作业本上完成。

设计意图:给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提供自由的展示空间,有能力的,可以多做复杂的,没有能力可以多做简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完成作业都能有机会收获成功的喜悦,体会学习的快乐!

 

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业)

 

 

教学后记:

1、课堂实施情况(简录):

****个环节:一学生提出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株?由于是两步解答的问题,完成的过程时间长了一点。

第二个环节::学生共提出了14个问题(重复和不能解答,或没有根据的问题除外) 

第三个环节:同学们在分类的过程中,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按书的左边一页问题,右边一页问题分类,(去果园的问题激发了争议)

一种是:按不同情况的分类,人口,灯柱,玩具,去果园,苹果树,梨树

一种是:按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问题分类

 

2、作业情况: ①为计算错误;

②为答不完整;

③因问题不会解答需要辅导;

④一人重复解答了一个问题

 

第二单元  认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认识万以内的数,是学生认数范围又一次扩展。全单元的内容包括一千到一万间各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相应的口算与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时充分考虑了以下一些问题 :

1. 调动学生已有的认数经验,运用学具引导学生主动地认、读、写整千数。

苏教版教材****学段前四册教科书中的认数教学安排得很细致,学生经历了 20 以内数、百以内数和千以内数三次认数过程。他们从中积累了利用小棒、计数器、正方体木块等学具帮助认数的经验,积累了研究数的组成理解数的意义的经验,积累了读写较小的数以及比较两个数大小的经验,已经整理了个、十、百、千四个数位的顺序……这些都是继续学习更大些数的重要资源。本单元教材充分调动学生己有的认数学习经验。

(1) 从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入新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教材首先出示一幅体育馆的照片,并告诉学生 : 这座体育馆大约能坐一万人。 " 一万 " 是学生未曾学过的数,教材希望这个情境能激起一万有多大、一万怎样写、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一万等疑问,引起学生继续认数的愿望。

(2) 利用教具和学具帮助认识整千数及一万,扩展数位顺序表。

二年级 ( 下册 ) 认识一千时使用正方体木块作教学具。学生己经知道一个小正方体表示 1,10 个小正方体排成一条表示十, 10 条小正方体拼成一片表示百, 10 片小正方体合成一个大正方体表示千。教材从一个大正方体表示一千为起点,让学生看着一个个大正方体一千一千地数,依次直观认识一千、二千、三千……九千。当出现 10 个大正方体时告诉学生 10 个一千是一万,首次直观描述了一万的含义。然后在计数器上确定万位,在千以内数位顺序表上添万位,这些都在帮助学生加强对 10 个千是一万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借助计数器学习整千数的组成与读写,又一次理解整千数的意义。

(3) 及时安排口算。

把认数与口算密切结合在一起能促进学生对数意义的理解。由于学生已经有口算整十数加减法、整百数加减法的能力,所以教材把整千数加减法口算安排在 " 想想做做 " 里让学生自己学习。口算思路是开放的,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学时也要引导学生联系一位数加减法想整千数加减的得数,如 6000-4000 仍是 6 个千减 4 个千得 2 个千或因为 6-4=2 ,所以 6000-4000=2000

(4)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获得的基础知识。

23 页第 2 3 两题结合介绍自然知识练习读、写整千数。第 5 6 两题联系操场上跑步和书店进货进行整千数加减计算。第 7 题是开放性的题,男孩与女孩的家可能在少年宫的同侧,可能在少年宫的两侧,两种情况的算法不同。这道题除了计算内容外,还含有空间位置和可能性的内容,是一道数学思考含量较高的题。

 

2. 科学地安排非整千数认、读入写的教学。

教材第 25-28 页教学非整千四位数。四位数可能各数位上都不是 0 ,也可能某些数位上是 0; 数位上有 0 的四位数, 0 可能在数的中间,也可能在数的末尾 ; 中间有 0 的四位数,可能只有一个 0 ,也可能连续两个 0 。不同情况各有读、写技巧,分析学生学习四位数的读与写,一般会出现这些情况 :

a. 己经掌握的各数位上都不是 0 的三位数的读写方法,能比较容易地迁移到各数位上都不是 0 的四位数上 ;

b. 已经掌握的十位上是 0 的三位数的读写方法,能比较顺利地迁移到中间只有一个 0 的四位数上 ;

c. 已经掌握的整百数与几百几十的读写方法,也能迁移到末尾有一个 0 或两个 0 的四位数上 ;

d. 三位数的中间不可能连续有两个 0 ,因此中间有连续两个 0 的四位数的读与写是学生首次碰到的情况。

 

根据以上分析,教材编写时注意了两点。

(1) 由一般到特殊、从形象到抽象合理安排。第 25 页例题有计划引导学生把读写三位数的方法迁移到四位数上,先读写各位上都不是 0 的四位数,再读写中间有一个 0 的四位数,然后读写中间有连续两个 0 的四位数,至于末尾有 0 的四位数安排在 " 想想做做 " 里教学。学生能自己读写的尽量让他们独立完成,数中间的连续两个 0 由教材告诉学生 " 只读出一个零 "  

(2) 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

教材让学生结合家用电器的价钱写数,有助于他们联系生活感受数的意义 ; 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读、写数,使他们增加一些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 ; 让学生结合找规律读、写数,同时整理了数序。

 

3. 在开放情境中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首先,题材是开放的。第 30 页例题提供了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器的单价,这四种家电可以两两相比价格的高低。例题只比电视机和空调器的价钱,试一试比电视机和电冰箱的价钱,其他比较都留给学生,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比较对象。

其次,思路与方法是开放的。在比较两个具体的数的大小时,学生从各自的数学现实、个性爱好出发,设计自己比较方法。学生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例题里的两种思路又是学生众多方法中的一部分,教材鼓励学生策略与方法多样化。

第三,练习是开放的。 " 想想做做 " 2 3 题联系实际比较数的大小,让学生看到生中经常应用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

 

4. 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

《标准》要求教材在适当的地方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第 28-29 " 你知道吗 " 是根据《标准》要求编写的,简要介绍了数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从原始人采用石子、结绳、刻痕等物体记数到甲骨文、算筹、早期的数字等符号记数,直至现在的阿拉伯数字记数,使学生看到数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创造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智慧的结晶,从中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课时  认识整千数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五册——p16-17《认数》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整千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

2、掌握个、十、百、千、万的计数单位,能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3、探索掌握整千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4、体会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经历数整千数的过程,借助直观材料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和万,直观感受“10个一千是一万。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整千数和一万,会并结合具体的情景感受较大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计数器、学具卡片(正方体图)、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观看图片——鲜花(一朵,几十朵,几百朵……)

教师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很大。

 

二、新授内容:

1、认识整千数

下面的这样一个大正方体里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动画演示:一个一个数,一十一十数,一百一百数,)

你是怎样数的?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千是一万

一个一个地数

一十一十地数

一百一百地数

一千一千地数

 

 

 

 

 


1                 3

 

 

 

 

 

 

 

 

2                  4

 

一个一个地数, 10个一是十。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我们就用一个正方体表示一千。

(依次出示1-10个正方体)

问:这是几千?(3个正方体表示3个一千就是三千)

10个一千是多少?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讨论交流)

一起来数一数,一千,二千……一万。

一万里面有几个一千?

【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2、整千数的读写

       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万有多大,看计数器,你能说说计数器上有哪些数位吗?(个、十、百、千)

在千位上拔上三个珠子,表示几个几?是多少?

在千位上拔上五个珠子,表示几个几?是多少?

一万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

 

3、学生自主交流,练习在计数器上拨珠。

 

4、制作数位顺序表

师:谁来总结一下,到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位。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师:你能用老师给你提供的卡片,制作一张属于你们小组的数位顺序表吗?

数位顺序表

 

……

  )位

  )位

  )位

  )位

  )位

 

5、小组活动,制作数位顺序表。讨论交流。

三、巩固新知:

1P17/23读出横线上的数,说说自己的感受。写出横线上的数(练习纸)

在生活中的延伸。

2、P17/1填数轴图。

1)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2)小组讨论:7000接近1000,还是10000?为什么?

3、口算练习

    4、应用题:

图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精彩的奥运片断。

邢慧娜跑一万米长跑,已经跑了8000,还剩多少米?

 四、小结:你了解了什么?对几千、一万这样的数有什么感受?

教学后记: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接触过,所以这节课主要是要进一步建立“万”的概念。在练习中,感知“万“。

 

第二课时  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P1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2、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熟练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会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重点:理解数的意义,掌握数数、读数、写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读法,正确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计数器、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想一想:我们昨天学习了哪个新的计数单位?

2、算一算:8000-2000=     10000-7000=

2000+1000=     2000+5000=      6000+2000=

 

二、学习新知

        1、拿出计数器,在个位上拨“2,想一想“2表示什么?

2、继续在十位上拨“5,它又表示什么?它和个位上的“2合在一起,表示什么?

3、继续在百位上拨“6,表示什么?与个位、十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又表示什么?

4、在千位上拨“3,表示什么?与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又表示什么?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

5、师出示“2个千、3个百、6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多少?”的题目,请一位同学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其他同学思考:这个数是多少?怎么读?

6、请学生来报一个数,请另一个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要求说出这个数的组成及读法。

7、再出示“3个千、5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请学生试着写一写、读一读。

8、想一想“三千零二是由几个千和几个一组成的?

9、谁能来读一读“3002”这个数?学生先进行试读,在请学生来读。能不能读成“三千零零二”,在什么情况下两个“0”,只要读一个零?

10、读一读:3004   3040  3400(体会:如果0出现在数的末尾是不用读出来的。)

 

三、练习

1、做“试一试”

先说出数的组成,再写一写,读一读。

学生先独立完成,做完后进行交流,比较。

2、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先在书上写一写,再读一读。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说出各数的组成,再读一读。

3745   5160   6030   8002

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写出下面商品的价钱。

三千五百五十元   九千零二十元    二千八百零八元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明白了什么?

 

五、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的第6题。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二)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P19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熟练口算整千

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重难点0的读法。

教具准备:计数器、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算一算:2000+2000=   4000+1000=

3000+4000=   10000-2000=   2000+3000=

2、读一读:2176  3098  9001  2030  2300  2003

36782里面有(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

3004里面有3个(   )和4个(  )。

5个千和4个百组成的数是(  )。

5个千和4个十组成的数是(  )。

5个千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

 

二、练习:

1、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世界****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8848

世界****大洋——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大约是4028

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世界****斜拉索桥——上海杨浦大桥全长八千三百五十四

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宽一千二百四十

3、做“想想做做”的第7题。

学生先在书上完成,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每组3道题之间的联系。

4、找规律: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8题,

然后同桌两人合作进行找规律,看哪个组先找到规律。

5、组数活动:

老师提供3700这四个数字,请学生进行组数活动。

看谁组成的数****?

6、连一连:

书上的第1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7、课外小知识:

学生自学“你知道吗?”的课外读物。自

学后请同学来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四、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的第9题。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数学第五册第24页~26页“比较数的大小”。

教材分析: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的“20以内和百以内的大小比较方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读写”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也为今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学习“多位数的大小比较”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B.初步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A.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B、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合作与成功的愉悦。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 比较下面数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324  432    324  342

2、一件衣服87元,一条裤子218元,裤子和衣服哪个更贵?你怎么知道的?

 

二、讨论探究,掌握方法:

1、出示一台电视机的价格是2530元,一台空调机的价格是3680元,想一想:电视机和空调机比,哪一台的价格低一些?

2、小组进行讨论。

3、进行交流。

(方法可能有两种,一是2530不到30003680已超过3000。所以,25303680小。二是千位上23小,2530就比3680小)

4、你会比电视机(2530元)和冰箱(2350元)的价格吗?自己先把你的方法与同桌说一说,再组织班级交流。(电视机和冰箱价格的千位上都是2,该怎样比呢?)

5、任意选择两种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6、练习:比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380  3280       2380  2360

2380  8230       2380  3820

 

三、练习:

       1、做“想想做做”的第1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火箭每秒能飞行4500,人造卫星每秒能飞行8000

谁飞行得快?

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城关小学有学生1036名,林庄小学有学生890名,哪个学校的学生多?

指名学生说比较的方法,然后完成在书上。

4、做“想想做做”的第5题。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

               4012  4900  7104  2895  6044  8002

学生先相互说给对方听,再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四、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

 

六、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练习课)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比较下面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560  5460  4560  4460

4560  6450  4560  4520

2、把下面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1240   2140   1204   2104

二、练习:

1、老师出示四个数字,请同学先组成大小不同的数,然后两个两个进行比较。

8605

2、学生先独立进行组数练习,然后同桌两人分别拿出一个数进行比较。

3、你能把这些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4、做书上“想想做做”的第7题。

你能根据下面的统计回答问题吗?先说给同桌听,再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5、做书上“想想做做”的第8题。

请同学们按照五岳的高度从高到低排一排?

西岳华山1997  北岳恒山2017

中岳嵩山1440  东岳泰山1524

南岳衡山1290

6、根据这些天所学的内容,你能也来出几道题目考考你的同学吗?

(同学之间相互出题、做题)

三、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的第78两题。

 

五、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练习三(1)

 

教学内容:苏教版P2728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

 

练习过程:

一、复习:

1、一千一千地数,几千后面的数是一万?

210个一千是多少?

36000接近1000还是接近10000?你是怎么想的?

二、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2、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每个数中的“6”各表示多少,

再用线连一连。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在海拔三千一百九十七的高原上,有我国****的咸水湖青海湖。

2)世界上的鸟类大约有八千七百种。

3)在一千三百八十年前,我国挖成了一条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

京杭大运河。

4)这一版报纸大约有一万字。

4、计算:

7200-2000   7000+3000   8000-3000

6700-700    600+3000    10000-6000

学生先做在书上,再组织交流。

5、填表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1030

2914

3027

           

 

 

 

1)每天参观的人数个接近几千?

2)参观人数****的一天比最少的一天大约多几千人?

学生先独立做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练习三(2

 

教学内容:P2728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比较数的大小:

1、出示书上第6题,在○里填上 〉或 <

9981020   48004080   71037120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然老师再组织交流。

2、补充练习:

30603600   23003200   60005999

 

  二、、比一比,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

        如:2980接近300069263000多得多,30453000多一些。

出示:5880  6930  9900  7260  6044  7946 3045,让学生也用上谁比谁多得多?谁与谁比较接近?谁比谁多一些来说几句话。

 

  三、找规律: 出示书上的图形,让学生进行找规律的练习。待学生找出规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四、在括号里填什么合适

5  265314    39  23968

这道题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尽可能地让学生说出符合条件

的所有答案。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完成练习三的第69题。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千克和克 

 

全单元教材按 " 导入一教学千克一教学克一实践活动 " 的线索编写。

1. 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凝聚注意。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 " 物体有多重 " 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一年级 ( 上册 ) 教材第二单元 " 比一比 " 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

35 页照片中有两袋食品,问学生 " 哪一袋重一些 " 这个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教材紧接着用秤称的方法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磅秤、台秤、弹簧秤、电子秤以及天平等。

用秤称物体有多重,还需要计量单位。从而激起学生学习 " 千克 " 的愿望,把学习注意集中到 " 千克 " 上来。

2. 教学千克 " 的活动多样。

****,让学生知道 " 千克 " 。教材一方面告诉学生 " 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 ,同时让学生观察台秤 " 指针指着数字 1 ,表示重 1 千克 " 。在讲千克时不仅介绍了符号 "kg" ,还介绍了千克又叫 " 公斤 " 。符号 "kg" " 想想做做 " 中多次使用, " 公斤 " 只是介绍,练习中不使用。

第二,让学生感知 1 千克。教材要求学生称出 1 千克大米,装在袋里,用手拎一拎 ; 称出 1 千克鸡蛋,拎一拎并数一数有多少个 ; 到商店里去看一看,哪些物品重 1 千克。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亲身体会 1 千克有多重。在此基础上,教材还让学生体会儿千克,如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等。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

第三,让学生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中有许多照片如 1 袋盐水鸭重 lkg 1 袋大米 5kg 、电梯可载重 l000kg 。结合认识秤的练习,用千克作单位显示一些蔬菜、瓜果有多重。还在 " 你知道吗 " 里介绍乘坐火车、飞机旅行时携带或托运物品的重量规定。

3. 教学 " " 的方法有特色。

首先让学生建立直感 1 是很轻的。教材用天平称出 10 黄豆,让学生看到 10 黄豆只有几十粒,感到 1 是很轻的。这是对 1 的首次感知,还使学生产生 "1 究竟有多重 " 的学习兴趣。

接着让学生体验 1 有多重。教材告诉学生 1 2 分硬币大约重 1 ,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 1 。为了帮助学生加强对 1 的印象,教材还通过 "1 根羽毛比 1 轻 " 1 把直尺比 1 重 " 凸现 1

然后让学生研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 1 千克 =1000 ,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学生通过称盐的活动,不仅能得到千克与克的关系,而且再次体会 1 千克1 各有多重。

4.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估计。

42 页第 4 题里 1 个大面包重 190 , 4 个小面包每个重 70 ,求这 5 介面包一共重多少克 ; 5 题告诉学生三袋点心各重多少克,让他们求其中两袋食品相差多重。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进行了加、减、乘法计算,避免了枯燥、机械的纯计算训练。

43 页第 6 题在求出 1 号杯里有水 60 后,通过观察与比较,说一说 2 号、 3 号杯里大约各有多少克水。这里结合计算进行估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估计习惯和能力。

5. 以千克为内容安排实践活动。

44 页《称一称》分两段进行。****段称 1 千克水果,数数大约有多少个。其中苹果、橘子、西红柿和黄瓜是常见水果,几乎各地都能看到。表格里留了两个空格,让学生另选其他水果,特别是当地的特色水果。这一段通过称和数,再次引导学生体会 1 千克有多重。第二段称体重。生活中经常遇到不是整千克重的情况,教材着力指导学生识别秤面上表示的体重,通过几名孩子的对话,逐步体会 " 大约重 23 千克 " 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学生分小组开展称体重活动。

****课时  认识千克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932

教学目的:1、通过难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知道秤在生活中的作用。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的单位千克,活动体验1千克大约有多重,使学生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与数学联系着。

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质量观念,知道千克的符号为“kg”;

          2、了解用秤(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交流、实验等能力;了解、体验身边的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千克,初步建立起1千克质量概念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大米、台秤、弹簧秤、书、1千克铅块、两个同样大小的盒子(一个是空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如何判断物体的轻重。

1、同时出示一本厚的书和一本薄的书。

老师问:这两件谁重呀?为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用眼看一看(观察)

2、出示两个差不多大的盒子,一个里面装有物品,一个里面是空的。

老师问:这下又是谁重了?为什么?

学生说。

这时大家出现了两种答案,并有争论。关键是在于这两样东西差不多大,关靠眼睛看不出谁重谁轻。谁能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快速的判断出到底谁重呢?

(用手掂一掂)

让学生上台用手掂一掂。(两名)

板书:用手掂一掂

3、刚才两名同学用手掂出了它重一些,那么它到底有多重呢? 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

学生说:(用秤称一称)

板书:用秤称一称

 

二、认识秤

1、谁能说说你见过了哪些秤,大概是用来称什么的?

(学生边说边出示挂图)

老师简单地介绍各种秤的名称以及用途。

再问学生: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而且最为方便的是那一种秤呢?

学生说:台秤。

2、出示台秤,还有台秤的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和挂图。

老师说:大家观察一下,看看这个台秤,都有些什么组成的?

(有学生说道:上边有“kg”这两个字母。)

 

三、认识千克

1.老师说:既然大家观察那么认真,发现了那么多东西。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一个新的单位“千克”,请大家看小黑板上的内容。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上内容是“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    作单位。    可以用符号    表示。)

    学生回答,老师指导,完成小黑板。

    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并要求记住。

    老师补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把“1千克”称为“1公斤”。

2、出示一个1千克重的物体(铅块)。

师说:现在我们来称一样东西,请大家认真观察。

把铅块放在台秤上边。

(学生观察)

师问:台秤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说:指针指到“1”了.

师问:指针指到"1",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说明了它重1千克      

(板书  1千克

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让学生上台指一指)(1名)

 

四、课堂练习(想想做做)

1、书本第30页****题

师说: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图中的内容,再完成题目。

(学生做题)

师问:****幅图中盐水鸭有多重?

学生答:1千克

师说;第二幅呢?

学生说:5千克

师说:大家再仔细看看,看看谁有新发现?

(净含量)

师问:什么是净含量?

(让学生说)

2、出示电梯图。P312

这是贴在电梯里的一个标志,谁能说说这个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为什么要把它贴在电梯里?

(有一个1000kg

这说明了什么?

(电梯****能载重1000kg,千万不能超载,否则会发生危险!)

出示卡车图。

在这辆卡车上面有没有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千克?

5000Kg

这个5000Kg的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

(这辆汽车的****载重量是5000Kg)

注意:有学生把“1000kg”和“5000kg”说成是“1千克”和“5千克”。应要纠正,并强调“kg”是千克的符号,千克时一个完整的单位名词,不可拆分。

3P303)说出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

   这一题要提醒学生:称不同重量的东西可以用不同种类的适合的秤。

 

五、实践活动

(一)称大米

1、老师先示范。

2、让学生分小组称出一千克的大米,然后分别拎一拎,感觉一下1千克的重量,最后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感觉?

(二)称书本和文具

     1、先整本整本书称

     2、不够时可以再加上一些文具,直到称够1千克的东西

     3、观察,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估计物体的重量

1、出示1千克的枣子、2千克的香蕉、3千克的苹果,分别用袋子装好。

2、让学生上台拎一拎,估计重量,然后老师称一称。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啊?你有哪些收获?(出示课题)

七、课外作业

1、练习册

2、利用国庆长假期时间,陪家长到菜场买菜,看看买到了哪些菜,分别各重多少千克?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认识克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33

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1有多重。

2、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体会1有多重。

教具准备2分硬币、各类标有克作单位的包装袋、直尺、羽毛、黄豆、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千克和克这方面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到克作单位?

    

二、新课学习:

1.你知道怎样的物品重大约是1?请举例。

2.一根羽毛的重量比1轻还是重?

3.一把直尺呢?

4.用手去掂一掂2分硬币,看它有多重?

5.看图说出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

橙子:150   哈密瓜:1250

6.拿出带来的包装袋,看一看包装袋上,分别标有多少克?

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包装袋,分辨每个包装袋分别装有多少克?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称一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再称称铅笔盒大约重多少克?

2、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3、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手掂一掂,估计下面的物品比1轻还是比1重?

一根橡皮筋、一包餐巾纸、一些铅笔屑。

            4.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2千克=   )克    3000=   )千克

9000=  )千克    7千克=   )克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5.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观察杯子里的水与空杯的变化,想一想:(1)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2)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物和相应重量的连线以及选择相应的计量单位,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里的应用。

2.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计:出示书上的图片,(梨、公鸡、鸡蛋、猪)

先让学生进行估计,每样物品大概有多重?然后进行连线练习。

 

    二、填空:在括号里填上“千克”或“克”。

              铅球重4     篮球重650 

              乒乓球重(     杠铃重50 

 

三、填“〉”、“〈”或“=”。

         800  4千克   3千克  3000

2千克  1500  7000  9千克

   

三、算一算:

出示一袋重为190的面包,再出示4个一袋的面包,每个重为70,想一想这5个面包一共是多少克?

 

四、比一比:

出示一袋牛奶馒头,净含量为400,一袋素菜包,净含量为420,一袋三鲜馄饨,净含量为600。(1)一袋三鲜馄饨比一袋牛奶馒头重多少克?(2)一袋牛奶馒头比一袋素菜包轻多少克?(3)你还能提哪些问题?

 

五、想一想:

一个空杯重2401号杯重300,(11号杯里的水重多少克?(2)你能估计出23号杯里的水各重多少克吗?

 

六、实践活动:

到食品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袋装食品是用克作单位的,各是多少克;有哪些袋装食品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各是多少千克。(请大家利用休息日到商店里去走一走,看一看。)

 

七、思考题:

每个菠萝都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的几倍?在正确的答案下面画“√”。

 

八、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九、作业:完成练习四的第345题。

 

十、教学后记:

 

称一称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通

3、通过计算和称量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

    同学们,我们已经一起认识了千克和克,上节课让你们到商店调查那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做单位的,各是多少,谁来说一说?

 

二、实践操作

1、猜一猜

       今天同学们从家里带来了什么?老师也带来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袋子让学生猜一猜)打开袋子验证。想知道一些什么吗?(有多少个苹果?有多少千克苹果?)

想知道有多少个苹果怎么办?(数一数)想知道有多少千克苹果怎么办?(称一称)

2、动手实践

   1)教师称苹果的重量。

你们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1千克

我们一起数一数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

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2)分组活动。

       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并且把数的个数填在表格里。然后展示在黑板上。

3)请小组长上来汇报情况。

4)看着这些表里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各种、蔬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

3、估一估

1)出示教师带的梨,你们能估一估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为什么?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谈话:都是1千克,但是大小不一样,所以个数也不一样。、

4、称体重。

  1)先认识秤,然后分组称。称完后填在表格里。

  2)阅读“你知道吗?”再用这种方法算一算自己的体重,并结合进行健康教育。

 

三、全课总结。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加和减

 

一、知识技能:

a)      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b)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会用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c)      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二、数学思考:

1、重视让学生在尝试探索的学习过程中,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

2、强调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比较合理的算法。

3、注重估算能力的培养。

三、解决问题: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会用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四、情感态度:

1、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五、教材说明:

首先教材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结合起来。教材在教学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时,都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经历的购物情境,引发学习口算的需要,让学生探索和学会相应的减法,从而将数学与生活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在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也是通过购买一套服装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其次教材重视学生在尝试探索的学习过程中,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教材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时,让学生先尝试口算出结果,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使自己的算法得到确认或修正。再次教材强调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比较合理的算法。启发学生在交流中整理思路,反思自己的探索过程,获得正确合理的算法,并逐步学会比较、体会哪种算法更加合理、有效。

六、课时安排:8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81)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究新知

    1、出示商店图。

           这个玩具店真漂亮,玩具真多。贝贝和玛丽每人要买两件玩具,你能说出他们各买什么玩具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他们怎样付款呢,你们能帮他们算算吗?

    2、提问:书上要解决什么问题?你打算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帮他们列出算式吗?

    3、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

       贝贝应付钱:44+25=    玛丽应付钱:44+38=

    4、贝贝和玛丽都没有带纸和笔,他们只能口算出应付的钱数。你会帮助他们计算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5、集体交流反馈。确认和选择自己喜欢哪种算法。

    6、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点。

       通过讨论得出:****道算式相加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

二、巩固深化完成想想做做。

三、课后延伸和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回家后可以用你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后记: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82)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4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题情境图。谈话:欢迎小朋友再次光临玩具店。上一次我们在解决了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让我们来作进一步的研究,谁能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些应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柑橘学生的回答出示以下三个问题:

1、玩具汽车比玩具轿车贵多少元?

2、玩具火车比玩具轿车贵多少元?

3、玩具汽车比玩具火车便宜多少元?

学生根据问题口头列出算式,教师板书:

38-25=     44-25=     44-38=

 

二、主动探索:

     1、探索不退位的两位数减位数的口算方法。

        学生先独立口算38-25,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自己的算法。

        讨论自己的算法和其他同学的有什么不同?你最喜欢那种算法?

    2、用上面的方法完成44-25

    3、比较38-2544-25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试一试。

       尝试完成44-38,完成后同桌交流,在指名说说不同的口算方法。

    5、小结。

二、巩固深化 完成想想做做。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回家后可以用你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后记:

两步计算的实际应用题(83)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4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今天。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都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吗?这节可我们就来解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出示妈妈带着玲玲去买衣服的情境。出示裤子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妈妈问: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你从中知道那些信息?买一套衣服是什么意思?

       2)谈话: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

            那么,你们想一想,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让学生在书上化除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

             最后根据问题写上问号。

       3)谈话: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做在草稿本上。

       4)交流:你是怎么列式的?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有不同的算法吗?(不要求一题多解)

   2、教学试一试。

       1)如果把问题改成“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2)问:问题改了,线段图要改吗?怎样改?

       3)学生解答。做完后交流。

3、比较。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深化。完成想想做做1-3题。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4题。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   24时记时法

 

一、知识技能: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

2、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3、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二、数学思考:

1、突出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2、重视发挥数学的文化功能。

3、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三、解决问题:

1、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四、情感态度:

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运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五、教材说明:

首先教材能突出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来进行教学。如教学24时记时法和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时,都选用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预报的情境提出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注重相应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让学生设计周末一天的安排等。其次教材在编写时,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功能,从更为广阔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有关时间的知识。以“你知道吗”的形式,介绍了一些古人记时的方法,介绍在同一时刻世界不同时区的时间各不相同这一常识。同时,在时间活动中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六、课时安排:5课时

 

 

 

24时记时法(51)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

2. 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3. 在参与认识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 欣赏《天线宝宝》片段。

瞧,是谁来了?

2、提问:这是《东方儿童》栏目中的一个节目,你知道《东方儿童》是晚上几时播出的吗?(晚上8时)你知道播音员阿姨是怎么报的吗?(20时)这是怎么回事呀?

     3、揭题:大家说的晚上8时用的是普通记时法,而播音员阿姨说的20时用的是24时记时法,其实啊这是同一时刻的两种计时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研究24时记时法。(出示:24时记时法)

 

二、操作演示,深化认识

1、提问:关于24时计时法你了解多少呢?

         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有的是对的,有的是不完全正确的,到底什么是24时记时法,怎样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一天的某一时刻呢?

2、认识0时到12

1)我们把晚上12时看作是一天的开始,用24时记时法表示也就是0时。那时你在干什么呢?(睡觉)

可能还在做梦呢,在甜蜜的梦境中崭新的一天开始了。

2)(时针转动,时针转到6:起床了)起床了!现在是什么时间了?(6时、上午6时)

上午6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6时。

3)(时针转至7出现:上学了)上学了!现在又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与你的同伴互相说一说,谁来说?

上午7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7时。

4)(时针继续转动到10,汇报,再转到12)时针走了一圈,现在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自己轻声说一说,谁来说?

中午12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2时。

5)小结:从0时开始到12时已经经过了几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中,用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

(在这12个小时中,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上午或者下午;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不要加上午或者下午。)

在这12个小时中,除了起床、上学,你还有可能做哪些事呢?

3、认识13时到24

1)(时针继续转动到13)现在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与你的同伴讨论一下,谁来说?

        大家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呢,请电脑告诉我们吧。(下午1时就是13时)13时,你是怎样想到的呢?可以用数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12+1=13更加方便。

2)(时针继续转动)抢答,用24时记时法表示,你是怎么想的?(选择几个:     

3)这一天终于结束了,同时意味着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从13时到24时又经过了几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中,用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又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

在这12个小时中,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下午或者晚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不要加下午或者晚上,而且要把钟面上的时刻加上12

 

三、巩固练习,发展延伸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1、提问:现在我们知道了从0时到24时就代表一天,在一天当中可以做很多事,让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一天的安排吧。

2、出示四副图,让学生依次汇报:你会用24时记时法来说一说什么时候在干什么?

       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希望大家向她一样珍惜时间,做守时的小主人。好吗?

3、提问:了解了一天的安排,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隐去两副,剩上学图和睡觉图。

同样是时针指着9,分针指着12,为什么一个是9时,另一个却是24时?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因为一个是上午的9时,一个是晚上的9时。)

4、资料展示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24时记时法,那么哪些地方是用它来记时的呢?大家在课前已收集了一些,愿意和大家共享吗?(学生书面或者网络资料汇报)

      提问:除了同学们介绍的那些,还有这些(出示:营业牌、通行标志、火车票)你能用24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分别读一读吗?学生读。

师:生活中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我们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这些制度,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有可能井井有条、蒸蒸日上。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是怎样学到的?

 

教学后记:

简单的时间计算(52)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时间的算法,能根据具体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究方法。

谈话:现在的电视节目内容时丰富多彩,你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这个节目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播放了多长时间?

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

在这张节目预报中,你会选择收看哪个节目?根据你的观察,你知道哪个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比较长?哪个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比较长短?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

教师选择一些板书。

基本分两类,一类是整时段时间计算,这一类计算比较简单。另一类是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时间。

着重教学第二类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充分交流并说说计算思路,师生共同分析。

如“金色童年”播放了多长时间?学生可能想到读的算法有:

1)先算从850分到950分是1小时,950分与930分比,超过了20分钟,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20分=40

2)从850分到9时是10分钟,从9时到930分是30分钟,1030=40分。

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做“想想做做”第1题到第5

    让学生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做完后交流。

三、阅读资料,拓展知识

 学习“你知道吗?”

 

教学后记:

周末一天的安排(活动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5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巩固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2、在制作时间安排表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上个周末你们时怎样度过的,和大家说说好吗?

指名回答。看来同学们周末的生活还真是丰富多彩呀!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一起来探讨怎样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才能让我们的周末过得既充实又有意义,好吗?(板书课题:周末一天的安排)

二、创设情境,感悟体验

   1、引导学生研究小华的时间安排表。

      出示挂图“小华周末一天的安排“,引导学生观察。

      问:你从这张作息时间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讨论。再交流。

      1)小华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

      2)小华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

      3)小华购书用了多少时间?

      4)小华参观动物园用了多少时间?

      5)小华制作航模用了多少时间?

      在班上交流解答方法和结果。问:看了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你有什么收获?

2、引导学生制作自己的时间安排表。

         学生自己设计一张安排表。设计好后,在小组里交流,再调整自己的活动,使活动安排更合理,更有意义。选择一些贴在黑板上展览。

         谈话:看了同学的时间安排表,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评一评,谁的时间安排表安排得最合理、最科学?

三、总结评价

        学习“你知道吗?”通过刚才得认真学习,同学们都给自己周末一天做了详细的安排,希望今后你能把你的周末安排得更丰富、更科学、更合理,周末过得更愉快、更充实。

教学后记: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知识技能: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二、数学思考:

1、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解决问题:

1、会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探索常常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情感态度: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材说明:

首先教材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教材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对于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六、课时安排:5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第5859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完成“练一练”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帮助,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和学具准备:

        1、 教具:正方形手帕、四边形纸、三角板、直尺、剪刀

        2、 学具:四边形纸若干张、报告每4人一张、三角板、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1、这本书的面是什么形状呢?(长方形)我们用手来摸一摸,发现是平平的。

   黑板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呢?(平的)

        2、出示长方形,这是___?(引答)

        3、这块手帕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呢?(正方形)这块橡皮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呢?(正方形)

        4、出示正方形,这是_____?(引答)

        5、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上下板书:长方形、正方形)

  

 二、 新课教学

     (一)研究什么

          你觉得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可以来研究他们的什么呢?(指名学生说)

          大家想要研究的真是多,但是呢,今天我们暂时只先研究它们的边和角。还有的我们放到以后研究。(左右板书:边、角)

    (二)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1、今天老师给了你们许多纸,你能找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吗?小朋友自己找,老师也来找,你们找到了拿在手里,举起来给老师看看,老师找到了把它帖在黑板上。

        2、小朋友真聪明,都找对了!要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可以用什么方法呢?(数、量、折、比,量了以后把结果写在你手中的长方形上)

        3、现在四人一组合作,用你需要的工具和刚才我们说的方法找出长方形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找到以后,把结果填在报告里,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找书本帮忙。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教师巡视指导)

        4、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和小朋友亲自动手观察,大家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结果。谁来向全班小朋友汇报你们一组讨论的结果?

        5、指名汇报:

         1)(指名说)****个有几条边。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的?(指名回答,教师板书:数)那小朋友帮我一起来数一数(教师拿张长方形纸演示)果然,长方形有4条边,所以,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2)(指名说)第二个边的特征。上下两条边,左右两条边,这种具有相对关系的边,我们就叫它们是对边,所以,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和左右两条边分别相等我们就可以说是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大家一起说一遍: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3)提问: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呢?(教师板书方法:量)你量出来的结果分别是多少?果然,你量出来的数字可以说明对边相等的。我们再来量一量黑板上这个长方形的边看。(教师演示量)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教师板书方法:折。)问:你是怎么折的呢?能折给其他小朋友看看吗?(学生上前面来折)哦,老师明白了,长方形的对边重合,所以相等。我们一起来折一折,我们先这样对折,这两条对边重合,说明这一组对边相等,我们摊开来,再这样对折,这两条对边也重合,说明,这两条对边也相等。恩,小朋友真聪明,用这种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很有趣哦!原来,折纸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知识。

        4)(指名说)第三个有几个角。提问:长方形有4个角,你又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呢?(指名回答)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教师演示数)。果然,长方形有4 个角。Very good!

        5)(指名说)第四个角的特征。4个角都是直角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呢?(学生说,教师板书:比)好,我们来比一比(教师演示)。

       6、我们的小朋友真是棒,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有哪些啊?我们一起说,语句说完整。(教师板书)

       7、那长方形较长的边和较短的边叫什么,你们能分别为它们取一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长,用英语怎么说呢?(教师出示英语卡片:length领读)宽,用英语怎么说呢?(教师出示卡片:width领读)你能用手指指出你长方形的长和宽吗?把长方形纸拿出来,我们一起指一指(教师拿出长方形纸和学生一起指长宽长宽,再幻灯演示长长宽宽)

       8、刚才我们研究了长方形,你能说说长方形的特征吗?

    (三)认识正方形的特征

       1、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我们就要来认识正方形特征。老师这儿有一张正方形纸片,你们有没有?(没有,只有长方形纸片。教师把正方形纸贴上黑板。)谁会动手将一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

       2、学生演示。你的手儿真巧,老师告诉大家,他变的这个图形就是正方形。为什么说它是正方形呢?正方形有些什么特征呢?我们还是分小组研究,先把你手中的长方形纸照刚才那位小朋友的方法变成正方形,再用刚才我们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数,量,折,比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得出结果后,把结果填在报告里。(教师巡视指导)

      3、谁来汇报你们一组的结果?(幻灯出示)提问:你是怎么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的?(你会用折纸的方法来证明吗?怎么折?学生自己折着试试。请学生演示,说出这样折说明哪两条边相等。邻边相等,对边相等,所以四条边都相等)

      4、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边叫什么?(板书:边长)

      5、刚刚我们又研究了正方形的特征,有哪些大家一起说。(教师板书)学生再一起读一遍。

   (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学会了哪些本领?

      2、我们来比较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相同的特征?(指名说: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都有四条边,每条边都是一条什么?(线段)我们说,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就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

     3、长方形和正方形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指名学生回答(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4、说明: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我们通过自己动手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接下来,我们要来做一些练习,来考一考大家有没有都掌握了。

       1、****题,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长方形?

          你找到了吗?找出来了哪几个?你为什么认为它们都是长方形呢?

          老师提醒大家,只有全部符合报告上四条特征的才是长方形。

       2、第二题,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正方形?

你找到了吗?你找到了哪些?为什么认为这些都是正方形?

老师提醒小朋友,一定要满足报告上有关正方形的所有特征才可以断定它是正方形。

       3、举例: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小朋友们真棒,一下子举出了这么多的例子,看来,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长方形和正方形,大家是和他们交上好朋友了!)

       4、判断:

         1)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是长方形。…………(  

              说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四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为什么这句话是错的?

         4)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打开书本,翻到105106页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地方。

   

五、作业布置

       1、思考题:数出图中一共有几个长方形。

       2、练习二十三第4

 

教学后记:

认识周长

一、教学内容:书6162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的含义。

2、会测量计算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主的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拓展研究不规则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建立周长的概念,能指出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并会测量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教学重点;正确、深刻地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教学难点。三、教学意图和教学思路

四、教学过程

       1.体验中引出周长。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板书"一圈"、“边线")、让学生比划路线,描述多少是"一圈"、什么是"边线"、贴平面图,让学生用粉笔画跑步的路线,强调"起点""终点"、操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操场的周长。(板书周长)

       2.操作中理解周长。

        (1)指导学生找出身边物体的周长、指出课本封面的周长。(电脑显示给予确认)

        (2)让学生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多媒体随后显示)

      3.测量计算中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1)(显示老鼠和兔子分别绕三角形、四边形的草坪跑步一圈)

          提问:谁跑得多?比什么?怎么能知道它们各自的周长呢?

(板书:测量计算)

        (2)在作业纸上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再组织小组汇报。

(强调:所有边长的总和)

        (3)测量更多边形的周长,总结强调周长即"一周边线的总长度"

      4.引导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出示方格纸上的正方形、长方形,要求测量计算并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巩固练习。正方形的边长为2分米,计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和由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强调:计算的应是有关图形"一周的总长度"

        (3)测量并计算周长。(出示下面的图形)

     5.合作解决问题。测量计算出硬币和树叶的周长。

 

教学后记: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

 

教学内容:书63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活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1、复习“周长”的意义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说,周长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首先是从周长的名字想到──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如,三角板的周长就是三角板一周的长度。

生:围成一个物体的一周的长度,就是物体的周长。如我的腰围、胸围等等(边说边比划),还有一棵古树的树干的周长,就是围绕树干的一周的长度,我上次看到一本书讲,有一棵古树的树干的周长有十几米呢。

生:围成一个图形各条边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比如三角形就是三条边的总和,四边形就是四条边的总和,五边形就是五条边的总和,六边形就是六条边的总和……反正有几条边,就是把几条边加起来的总和。

师:(拿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谁愿意来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指哪里的长度?(学生上来指出)

(学生讨论、反馈)

师:这里有许多的平面图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红笔描一描各个图形的周长。

(同学们拿出桌上同样图形的纸描起来)

 

2、探究求“周长”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举例、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周长是有长短的。你能判断下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

生:长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生:正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生: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师:现在有三处不同意见,谁能想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让大家心服口服。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讨论。

(学生讨论,或同桌交流)

生:我想用一根细线来“围”住图形,然后再量一下绳子的长就可以了。

生:我想把这两个图形都围绕一个尺子滚动一周,就能知道论谁的周长大一些了。

生:我想先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可以比较了。

师:大家想到的方法,都可以求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也能比较出它们的长短。但是,如果我们要大家比较的不是两个图形,而是两个不同操场的周长,那么用哪一种方法比较方便又比较准确呢?

生:用“滚”的方法是不行的,“围”的方法太麻烦了,用“先量再算”的方法比较方便准确。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

师:我们先来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刚才这位同学想到先量后算的方法。那么该怎样量?又怎样算呢?

生:我认为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了。

师:对!现在,一个操场的长和宽已经量好了,请同学们看题(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校操场是来一个长方形,长105,宽80,小强绕操场四周走一圈,走了多少米?),求小强走了一周,就是求什么?

生:长方形的周长。

师:操场的周长怎样算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完成。

(同学们独自进行计算后,再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用多媒体动态、随机演示把长方形拆成四条边又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三种不同算法)

11058010580370(米)

周长=长+宽+长+宽

2105×2210(米)

80×2160(米)

210160370(米)

周长=长×2+宽×2

310580185(米)

185×2370(米)

周长=(长+宽)×2

师:大家自己已经总结了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生:我喜欢****种,它是把四条边都加起来,就是操场的周长了。

师:我觉得这位同学说的“把四条边加起来算周长的方法”确实不错!大家说,对不对?

生:我喜欢第二种,它是先把两条长和两条宽分别算出来,再相加就行了。

师:同学们,我们还是要尊重别人的发言,等别人说完了,再想想它说得对不对,这样才对我们的学习有更大的帮助。谁来说说,这位同学说得对不对?

生:他说得是对的!原来我也是这么算的。后来又想: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正好是长方形周长的一半,再乘2不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吗?所以我喜欢第三种方法。

师:这位同学既尊重别人的发言,又很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应该为这样的同学鼓掌!(大家齐鼓掌)其实,大家刚才都在动脑筋、想办法,都不错!(多媒体发出掌声和“你真棒!”的表扬声)

师: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说得不错。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根据自己的喜爱填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写)

师:那么,我们又怎样来求正方形的周长呢?请同学们继续看书,并填出求正方形周长的公式。(同学们阅读并填写)

师:现在谁来说说正方形的周长怎样求?

生:就是把四条边加起来。

生: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用边长乘4就行了,因为正方形的边长都一样长。

师:现在有一个操场,它是正方形,已知它的边长是90,它的周长和刚才长方形操场的周长比,哪个长一些呢?请同学们算一算,比一比。

(同学们自行计算后交流反馈)

生:还是长方形长一些。因为正方形的周长是90×4=360(米),而长方形是370(米)。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只要知道长和宽就能求出周长,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能求出周长。现在我们来做几个练习。

 

3、 周长计算的应用

1、周长的基本应用。

2、引深拓展。

出示书第55页的第5题:AB的周长相等吗?

师:计算B图的周长,光靠图上提供的数据行吗?

生:不行。

师:那么,还必须知道哪些数据才行?

(请一名学生到说出来,并上面指出来,同时电脑闪烁显示)

师:这样,没有标出数据的两条线段就是几厘米?

生:分别是3厘米2厘米

师:现在请同学们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是这样算的:****个图形的周长是:10×25×230(厘米),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是:1057 23330(厘米),它们是一样长的。

生:噢!我发现──(有一个同学迫不及待想说,教师示意他到前面来指着B图形接着说))如果把这两条短边分别移到外边去,就和A图形是一样的了!所以B图形的周长的算法也和A图形是一样的!

 

教学后记:

 

周长是多少(活动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6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增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坦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3厘米、5厘米长的小棒。一个信封,内装一个12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印有表格的纸、手巾纸、图片、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是什么呢?屏幕展示:

请你从组长那里去领一个吧!

请你想一想,你手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

指名回答。

谈话:为了得到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也可以测量出图形的边长,再计算出周长,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围一围、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估一估五项活动,继续探讨周长问题。(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

1、围一围。

谈话:我们先进行围一围的活动。把书翻到66页,看一看上面一幅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也能用线围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吗?围好后想一想围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让学生围图形量周长在小组内交流。并指名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2、摆一摆,

谈话:我们再进行摆一摆的活动,请看课本第66页,要求我们用什么摆,摆成什么图形?请拿出发给你们的小棒,检查一下4根短的长度是不是3厘米4根长的长度是不是5厘米

你打算怎样用这些小棒摆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先想一想。

想好了,在四人小组里摆一摆

(1)    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2)    周长是多少?

(3)    请组长填表。

长方形

正方形

周长

边长

周长

 

 

 

 

 

 

 

 

 

 

 

 

 

 

 

 

 

 

 

 

 

 

 

 

 

 

 

 

 

 

 

引导学生说:我们摆的是长方形(正方形),它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3、拼一拼。

智慧爷爷给我们小朋友寄来了一封信,你们收到了吗?

里面是什么?这12个小正方形请你猜猜智慧爷爷要我们小朋友做什么?猜一猜。

读要求,先想一想,商量一下怎样拼,同桌合作,可以一个人摆另一个人记录填表格。

 

周长

 

 

 

 

 

 

 

 

 

指名学生交流。

一排摆几个?摆几排?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也填好了这张表格。请你观察一下表格里的数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提问:周长怎么会不一样呢?

提问:周长与什么有关?在我们拼出的3种长方形里,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

把你记录的结果和小正方形放回信封里,老师帮你们把回信寄给智慧爷爷。

 

4、量一量

青菜老师还给我们同学准备了一个挺有挑战性的题目。

读一读,先量一量再算出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交流,你是怎样量的?周长是多少?可能有不同的相法。

(1)    一条一条量的。

(2)    移一移,只需要量一条长和一条宽。(用课件演示一下这种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以后练习时可以先观察,找找有没有简单一些的方法再动手,可以节约很多的时间。)

 

5、估一估。

你利用估计餐巾纸和课桌面的周长是多少?

 

三、总结

    艺术节上,我们全体学生和老师准备了一台精彩的节目。体育老师围了一个长方形的舞台,你怎样测量它的周长是多少呢?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课后去实践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是否可行。

 

 

教学后记:

 

点评教师:
暂无!
李之怡 共164篇 推荐7 优秀5
姜恩泽 共108篇 推荐22 优秀10
刘鼎轩 共98篇 推荐36 优秀24
马维霞 共80篇 推荐0 优秀1
陈永娟 共64篇 推荐15 优秀9
江秋 共63篇 推荐2 优秀2
陈乐乐 共60篇 推荐3 优秀0
胡豆儿 共59篇 推荐9 优秀7
房云玲 共57篇 推荐47 优秀5
董千里 共55篇 推荐30 优秀22
友情链接:百度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政府网   凤凰网   央视网  卫星地图  大师邦
关于本站 | 合作加盟 | 积分计划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声明 | 问题解答
作文批改网 www.duzhenfang.com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 电话:13864984078.
备案编号:鲁ICP备12014725号-1,设计制作:作文批改网
316.40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