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怡 | 共164篇 | 推荐7 | 优秀5 |
姜恩泽 | 共108篇 | 推荐22 | 优秀10 |
刘鼎轩 | 共98篇 | 推荐36 | 优秀24 |
马维霞 | 共80篇 | 推荐0 | 优秀1 |
陈永娟 | 共64篇 | 推荐15 | 优秀9 |
江秋 | 共63篇 | 推荐2 | 优秀2 |
陈乐乐 | 共60篇 | 推荐3 | 优秀0 |
胡豆儿 | 共59篇 | 推荐9 | 优秀7 |
房云玲 | 共57篇 | 推荐47 | 优秀5 |
董千里 | 共55篇 | 推荐30 | 优秀22 |
桂林放歌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上个世纪90年代,韩晓的一首《我想去桂林》风靡全国,也真实地道出了许多人的心里话。早在南宋嘉泰年间的大比之年(公元1201年),时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的王正功在鹿鸣宴上勉励中举的广西莘莘学子努力攻读,博取功名,挥毫写下《大比宴享即席劝驾诗》:“百嶂千峰古桂州,向来人物固难俦。峨冠共应贤能诏,策足谁非道艺流。经济才猷期远器,纵横礼乐对前旒。三君八俊具乡秀,稳步天津最上头。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九关虎豹看勍敌,万里鲲鹏伫剧谈。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语出惊人,桂林声名远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一个让多少人魂牵梦绕的地方。2010年春夏之交,带着多年的夙愿,我终于踏上了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
初识象鼻山
“桂林桂林,桂树成林”。众所周知,桂树是桂林的市树、市花;而最能代表桂林城的,却是象鼻山。它是桂林人的骄傲,是桂林市的城徽。初到桂林的人,一般都把这里作为旅游观光的****站。
象鼻山位于桂林市区桃花江和漓江交汇处的象山公园内。在江边拔地而起,高出江面约50多米,长、宽各百米,山体由石灰岩组成,山的上部有象眼岩,左右对穿,酷似大象的一双眼睛。放眼望去,象鼻山正如一头巨象正临江汲水,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桂林山水大都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象鼻山的故事更是娓娓动听。相传,昔日玉皇大帝南巡,天兵天将浩浩荡荡,途经桂林时,驮宝瓶的天象突然病倒,奄奄一息。玉帝竟将其抛弃在漓江岸边,带着一行人继续前行。当地人发现可怜的天象后,及时挽救了它的生命。在人们的精心治疗和照料下,天象很快就恢复了元气。它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又看到桂林的山水如此秀美,便决意留下来替人们耕耘田地,看管庄稼,并与大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玉帝知道后,认为这样有辱天庭,就派托塔天王李靖率领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它。天象仇视薄情寡义的玉帝,并已与当地百姓难舍难分,誓死不回天庭,便奋起反抗。天象与他们鏖战了七天七夜,最后精疲力竭。饥渴难耐的天象来到漓江边上找水喝,正当它伸出长鼻卷水畅饮时,尾随而来的托塔天王高举宝剑,从上向下朝着象背狠命一插,把天象死死地镇住。天象立身不倒,化为雄伟的石山,鼻子探入江中,身子矗立江岸,****地留在了这里。一日,普贤菩萨云游到此,为天象的行为所感动,心生慈悲,便用法力拔去了象身上的宝剑,但天象毕竟触犯天规,菩萨只好用自己的宝瓶置于象背将其镇在原地。后来,宝瓶变成了现在象鼻山上的普贤宝塔。不知又过了多少岁月,普贤菩萨骑白象故地重游,再次见到天象,便想度化它,但是天象身上已经长出了树木,即使度化已不能飞天。正当菩萨欲返天界之时,却发现江水污浊不堪,人畜无法饮水。原来江底无石,江中泥土无法沉淀致使水质浑浊,菩萨便下令自己的坐骑白象化身为一枚金光闪闪的“石足”置于漓江中,江底顿时幻化出无数的闪闪江石,漓江水也瞬时变得清澈见底,从此人们便沿江安居繁衍下来。
人们感念天象和普贤菩萨为人间所做的一切,便将此处命名为“象山”,即象鼻山;人们也时时感恩菩萨的慈悲,为纪念白象的自我牺牲精神故称漓江中的石头为“清水石”。桂林人对象鼻山和漓江石都有着天生的热爱和真挚的情感寄托,人们都相信“清水石”有辟邪、镇宅、助财、转运的灵性。不管是在家中、庭院、案堂以及身上,都能见到人们收藏的各式宝石。当地盛传着一句话:“山中有石则奇,水中有石则清,家中有石则安,园中有石则幽,堂中有石则雅,身上有石则贵”。漓江的清水石也和山水文化一样早已经融入了桂林人的生活中。
跨过桃花江上的小桥,就到了象鼻山。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有个水月洞,弯如满月,穿透山体,东西通透。长17米,宽9.5,高12米,面积约150平方米。据说过去清碧的江水从洞中穿流而过,洞影倒映江面,构成一大奇观。宋代有位号“蓟北处士”的游客,曾留下“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的佳句。细细品味,每行中都用了“水、月”二字,描绘出江水上涨之时,明月清风之夜,划舟象鼻山前,经过水月洞中,天上月,水上月,水中月,舟上人,水中人,洞中人相互映照、融合的美妙情景,构思巧妙,让人浮想联翩。“象山水月”因之成为桂林山水一绝。看着美景,品着美文,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水墨画卷中了。
象鼻山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人文历史悠久。这里曾为唐代鉴真和尚的传法之地。鉴真14岁在扬州大云寺出家,曾巡游长安、洛阳。40余年间,为俗人剃度,传授戒律,先后达4万余人,江淮间尊为“授戒大师”。当时日本遣唐使来唐访求十年,邀请鉴真前去传授戒律。鉴真不顾弟子们劝阻,毅然应请,决心东渡。由于地方官员阻挠和海上风浪险恶,先后四次都未能成行。第五次漂流到海南岛,鉴真双目失明。751年,他从福建绕广东到桂林,在象鼻山下的云峰寺住了一年多。当时岭南14州的南选使节,都督以下所有的州治官员与选举试学者数百人集于桂林,都得到鉴真大师的授戒。一年后,鉴真大师在象鼻山登船南下,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到达当时的日本首都奈良传法,成为日本律宗始祖,被尊为“过海大师”、“唐大和尚”。鉴真和尚在桂林的这一年,成为桂林佛教史上一大盛事。
清朝末年,这里还曾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战场。1852年,太平军从永安突围之后,向桂林进发,并从东、南、西三面包围桂林,抢占象鼻山。以明代普贤塔为标志的象鼻山顶,成了太平军的前沿阵地。他们在这里组织了为期一个月的攻坚战。在山上架起大炮,猛轰城内的清军,府台衙门的堂檐被打塌,旗杆被炸断,吓得巡抚周鸣鹤四处躲藏。五月上旬,双方力量发生悬殊变化。清军屡次受挫后,调来了三万余援兵,企图将太平军聚歼于桂林城下。鉴于桂林城墙高垣厚,易守难攻,再者由于月余的闭城,城内居民已难以生计。出于战略上的需要,太平军决定全面撤围,挥师北上。撤退前太平军作了周密部署:以小分队轮番进攻,不给敌人喘息;漓江船队的女营向清军水师发起攻击,摆出水陆齐攻的阵势;太平军轮番进攻猫儿山(即辰山)清军据点,使得他们不敢出营。19日夜,炮声隆隆,太平军佯攻城池,初更时向南门、文昌门发起进攻;象鼻山下的得月楼内,灯火通明,似太平军的将领们在商讨军机;象鼻山上则炮火不断,人影晃动,战鼓紧催。但在五更之后,太平军全军已分东西两路撤围北上。直到第二天的早上,清军才发现中计上当。原来,是绑在鼓上的山羊拼命挣扎,前蹄击鼓作响;是引燃长短不齐的火绳,在依次鸣炮;是穿着号衣的草人,在山上晃动。太平军围攻桂林34天,历水陆24战,以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沉重地打击了清廷,转守为攻,变被动为主动,为攻取南京奠定了基础。
漓江南去,逝者如斯,留下的只有可歌可泣的故事。
人在画中游
澄碧透亮的漓江,发源于桂北的猫儿山,逶迤南下,直通珠江。如果说桂林是一个生命体,那么漓江就是桂林的灵魂。漓江像蜿蜒的玉带,缠绕在苍翠的奇峰中,造化出世界上规模****、景色最为优美的岩溶景区。乘舟泛游漓江,可观奇峰倒影、碧水青山、牧童悠歌、渔翁闲钓、田园风光——一切都是那么诗情画意。
从桂林市到阳朔县共有83公里的水程,这一段是漓江的精华,被称为“漓江百里画廊”。两岸奇峰罗列,气势万千。河流依山而转,形成峡谷,江中多洲,岸边多滩,乱石遏流,浪回波伏,茂树环合,翠竹竞秀。秀水赋予奇山以动态、灵性和生命,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如梦如歌的神话世界。一处处美不胜收的景致,构成一幅幅清丽幽远的泼墨水彩画。人们还未来得及欣赏完这一幅的时候,它就迫不及待地展开了另一幅,直弄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绝美的山水画卷,千百年来不知陶醉了多少游人。
汽笛长鸣,顺水而下。一幅幅秀丽的山水画卷跃入眼帘。漓江的水湛清湛清的,水流平缓,静静地向南流淌,毫不张扬,却尽显明丽。远处的山影连绵起伏,隐隐约约,不动声色地将两岸拔地而起的山柱、山峰连为一体。山的色彩有浓有淡,层次分明,却又是一律的黛黑色。山是水的衬托,水是山的点缀。群山的影子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之中,给人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缕缕阳光从云中穿过,江中波光粼粼,与群山的倒影交相辉映,宛若仙境。我手扶船栏,眼前的群峰迎面扑来。一座座圆润、柔美的山峦平地崛起,曲折连绵,重重叠叠,似人像物,惟妙惟肖,令人心弛神游,浮想联翩。玉女峰婷婷玉立,巧梳云鬓;望夫崖凝神远眺,深情守候;赶考的书童,跳龙门的鲤鱼,盘旋的田螺,绿洲的骆驼,形态各异,变化万千。那名贯中外的“九马画山”扼守在江湾处,看起来有些苍凉。五峰相连的石壁上凹凸不平,浓淡相间。抬头仰望,但见高约百米的悬崖峭壁上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线条清晰,纵横交错,犹如一幅巨大的壁画,仔细端详,可隐约看见一匹匹姿态各异的骏马,有的昂首嘶鸣,有的凌空腾跃,有的疾驰若飞,有的竭力狂奔……它们不仅形像,而且神似,大自然还真是一位高明的国画大师呢!“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有几双?看出七匹中榜眼,看中九匹状元郎。”据说当年周恩来总理曾在岩壁上看到形态各异的九匹骏马,故得名“九马画山”。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阳朔一段是漓江精华中的精华。仿佛大气磅礴的乐章掀起了激动人心的****潮,游人们沸腾了,愉悦的欢声笑语击起雪白雪白的浪花。大家纷纷摆出各种姿势相互留影,似乎早已忘却了工作的烦恼和车旅的劳顿,有的扶着栏杆,有的走上甲板,有的拿着望远镜,有的举着照相机,赞美声、惊叹声、欢笑声不绝于耳。几艘逆水而上的游船迎面缓缓开来,点缀在空旷的江面上,夹板上同样站满了兴奋的游客。蓝天,白云,青山,秀水、彩船,游人,多么和谐、灵动的画面!我忙不迭地按动快门,留下一张张美好的记忆。无意之间,我发现对面游船上的朋友也正冲着我们一阵猛拍,把我们俨然当成了他们眼中的风景。我突然领悟到,每个人其实都是别人眼里的一道风景。在我们欣赏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用同样的眼光欣赏着我们。如果说风景在别处的话,相对于他人,自己就是他人的别处,自己也是别人眼中优美的风景。我们在羡慕、欣赏别处美景的时候,如果能想想自己也是别人的别处,也是别人眼中的美景,也许就会心胸开阔一些,心平气和一些,心满意足一些,我们的生活也一定会更加惬意一些,更加幸福一些,更加美满一些。
游船慢慢地行驶着,船尾激起一簇簇雪白的浪花,山影随着水的荡漾模糊了,渐渐沉淀下去,又慢慢浮出水面。雾从水底悄悄地爬了上来,带着湿润的清凉,浮在半空中,懒懒地飘荡着。我深吸一口气,雾钻进我的鼻孔,缓缓地流遍我的全身,在我的心田里荡漾开来。我沉醉了,我觉得自己似乎已与这巍巍群山、浩浩江水融为一体了。怪不得人们说,如情似梦的漓江水,能洗涤俗人的灵魂。1963年,陈毅陪同西哈努克亲王游览桂林后,曾由衷发出“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的感慨。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船在江中走,人在画中游。”青峰,倒影,竹筏,渔鹰,如诗,如画,如幻,如梦。漓江,让心灵更清澈,让人生更纯净。漓江,我为你赞叹,为你倾倒,也为你骄傲!
阳朔风光甲桂林
一个地方如果仅有自然景观而没有人文景观,就好像只有桂林的山而没有漓江的水,总欠缺一分气质。阳朔之美,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融会,美在山水与文化的相得益彰,所以才有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誉。
阳朔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期,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就在今阳朔县地界设置了尚安、熙平两县,属荆州始安郡管辖。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县治由熙平迁往今天的阳朔镇,县衙建于羊角山下。因为“羊角”谐音“阳朔”,就以此做了县名。历经各朝,沿用至今。
游览完漓江风光后离船登岸的地点,就是阳朔的西街。这条长仅600多米的小街,本是最传统的南国小镇:石板路面,灰砖骑楼;可她又是最洋气的小镇:几乎所有的招牌都是中英文双语的。这条独具风韵的小街,如今成为世界闻名的“地球村”,成为东西文化和谐交融的窗口,成为游人恬静如诗的乐园。纯朴好客的阳朔人,敞开自家农舍的大门,与国内外游客共享这份宁静与温馨。迅速升温的农家风情旅游,使每个来这里的游人,都能找到一种天人合一、如诗如梦如家的感觉。阳朔西街,一条不长的小街,一条风情万种的小街,一条混合了梦想与期盼的小街。
如果把漓江比成气质高雅的“大家闺秀”,那么遇龙河则是让人怦然心动的“小家碧玉”。她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长的一条支流,全长43.5公里,人称“小漓江”。遇龙河两岸一派田园风光,青山连绵,千姿百态。河边翠竹丛生,绿树成行,芳草萋萋。这里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建筑,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没有任何一点都市的喧嚣。小小竹筏轻轻地游走在山水之间,一切都是那么原始、自然、古朴、纯净,仿佛一首恬静的诗,一幅流动的画,一支流淌的歌,一个如诗如画如歌的梦……我惬意地坐在竹筏上,任凭河水在脚下缓缓地流淌,没有了思绪,没有了烦恼,没有了过去,没有了未来,没有了自我。情侣相拥,平湖倒影,夏棠胜境,双流古渡,梦幻河谷,……一个个美丽的画面储存在****的记忆里。我进入了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返朴归真的自由天地,我与这山这水这情这景已经融为一体了。
大榕树位于高田乡穿岩村的古榕公园内,是一棵罕见的奇树。它与阳朔县同龄,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树高17米,树围7.05米,硕大的树冠覆盖2亩土地,远望如一绿色巨伞撑立地上,近看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势若虬龙。树枝上向下生长的垂挂“气根”,落地入土后成为“支柱根”。柱根相连,柱枝相托,枝叶扩展,形成遮天蔽日、独木成林的奇观。气根如老人胡须在风中飘拂,树干有的贴地而生,有的斜出如飞龙破雾。据说这里可容纳一支一千多人的队伍在树下休憩。
20世纪60年代风靡中国及东南亚的电影《刘三姐》很多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阿牛哥与刘三姐对歌,抛绣球,情定终身,喜结良缘,这棵大榕树见证了他俩生死不渝的爱情。大榕树成为爱情、幸福、甜蜜的象征。许多年轻人新婚燕尔,来此拍照留影,作为甜蜜生活的起点!
离大榕树不远,有一峰高耸,峰顶有一大圆洞,如圆月高悬,这就是月亮山。沿着月亮山对面的历村观月道且走且看,月亮形状由娥眉月——满月——半月——月牙,不断变化着,因角度变化而阴晴圆缺,真是天工造化,这也是阳朔风光的一绝。清代徐廷诤称此景是“月挂高峰”,他作诗道:峰峦顶上镜光浮,旦夕空明未见收。自昔悬崖崩一角,至今遗魄照千秋。山穿月曜无圆缺。月出山辉任去留。万古不磨惟此镜,与君长作广寒游。
约会“刘三姐”
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传说很久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逐渐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刘三姐是一位美丽的歌仙,围绕她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1961年,电影《刘三姐》诞生后,影片中美丽的桂林山水、美丽的刘三姐和美丽的山歌迅速风靡世界。从此,前来游览桂林山水,寻访刘三姐和广西山歌,便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于是,2004年就有了张艺谋等人导演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
《印象.刘三姐》歌圩在桂林阳朔的书童山,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以十二座山峰、广袤无际的天穹作背景,构思独特,色彩绚丽,是世界上****的山水剧场,为桂林山水平添了几许粗犷和豪迈。
夜幕降临,音乐舒缓而起,远处群山渐次凸显。山峰的隐现,水镜的倒影,江上闪烁的点点渔火,一派闲适恬然的景象。然后全场一片黑暗,紧接着,渐渐听到男女对歌由远而近,黑暗中有渔船在影影绰绰地移动,忽然江面大亮,火红似血,无数渔船往来穿梭。满江彻底而热烈的红,江上拉扯的条条红绸,上下翻飞,在漓江夜色烟雨的背景下带着某种狂放凄切的意味。江岸浴于夕阳金光之中,光影中有着暮归的牛群。“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那一位叫“刘三姐”的女子,在水墨色的山水之间飘然而至,把千年的渔歌唱过,把千年的小舟摆过,把千年的爱恋与妩媚荡进烟雨迷蒙中。那首传唱久远的情歌,如漓江水般流进心里,涤荡着,浸润着,洗礼着,使人领悟到爱情的真谛与生命的欢乐。
一时间青山秀水交相辉映,歌声此起彼伏,瑰奇壮丽,蔚为大观。满场立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周围相机都忙得不可开交,谁不想留下这震撼的一刻。整场演出在灯光,音响的配合下,简直是一次视觉的革命,一会是烟雨迷离的春耕,一会是竹林里的轻吟,一会又是披洒月光沐浴的美丽少女……随时都会牵引着我们的视线和神经,使人不得不惊叹它的气势恢宏、令人眩目、如入梦境的神奇魅力。山峰的隐现,水镜的倒影,烟雨的点缀,竹林的轻吟,月光的披洒,恰如其分地融入其中,成为最美妙的插曲。晴天的漓江,清风倒影特别迷人;烟雨中的漓江细雨如纱,云雾缭绕。实景舞台中演绎出的梦幻般的漓江,一定是你从未看过,从未听过,甚至从未想过的漓江。
最让人称奇的是,600多人的演员阵容中,居然绝大多数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和渔夫,他们白天下地、打鱼,晚上就来这里演出,清新,自然,淳朴,毫无造作;演出的服装也多姿多彩,根据不同的场景选用了壮族、瑶族、苗族等不同的少数民族服装,绚丽多彩。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后那场银色印象的演出服,200个“漓江女儿”排成的犹如银龙似的豪华阵容与特制的银灯服饰,不断闪烁变化,营造出靓丽无比的梦幻景象,让人大饱眼福。
渔火渐行渐远,灯光已经熄灭,60多分钟的演出结束。刘三姐的歌声却仿佛仍旧在天地间唱颂着,令人魂牵梦绕,挥之不去!
站在龙脊看梯田
龙脊梯田位于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的龙脊山脉。所谓“龙脊”,是因山脉如龙的背脊;所谓梯田,就是在丘陵上开垦出来的田地。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梯田群,****处海拔1180米,垂直落差800米,总面积71.6平方公里。龙脊梯田以其磅礴的气势、流动的线条、变幻的神韵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名闻遐迩,有“世界梯田之冠”的美誉。
经过2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抵达龙胜之行的****站——平安寨。寨子和梯田都建在半山腰上,一条古老、狭长、陡峭的石板路曾是联系外界的唯一通道。从停车场沿着石板路逶迤而上,山清水秀,空气清冽,真是:水声风声鸟啼声,声声入耳;花香草香泥土香,芳香扑鼻。我们攀爬半个多小时,便来到了平安寨。
寨子不大,几十户人家住得很分散,四面被层层梯田所环绕,一条淙淙的山溪穿村而过。这里被称为古壮寨,大多数房子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全为依山而建的二层吊脚木楼。一楼用来堆放稻谷、农具和牲畜。二楼又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为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后半部为厨房。过去山上野兽出没,这样的设计可防野兽;同时山里气候潮湿,人住一楼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平安寨安静,原始,淳朴。这里的人们都敬重老人,寨子上遇有红白喜事,凡是同寨的鳏寡老人无论亲疏远近,一并请来赴宴而不收任何礼物。路遇老人,更是长者先行。哪家起房子劳力不够,寨子上的人们便会主动上门帮工。寨子里经常会有一些农民义务筑路架桥,不计任何报酬。走在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上,宛如穿行于古香古色的山水画廊。随处可见身着民族服饰的老人和孩子。老人们都有一幅古铜色的脸盘,质朴,憨厚,额头上深深的皱纹如同坡上灿灿的山花。这里虽然生活艰苦,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舒心坦然的微笑。也难怪,其实人活得不就是一种心境心态嘛!
听当地老人讲,龙脊梯田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既不是大自然的馈赠,也不是统治者的形象工程,与“农业学大寨”没有任何联系,更与宗教巫术无关。早年间,壮、瑶、侗族的先民们为了躲避兵荒马乱,生存繁衍,从中原地区迁徙到这里居住,开山造田,辛勤耕耘,日积月累,便有了今天如此庞大的规模。当时饥肠辘辘的人们只是为了糊口养家、填饱肚子,绝对没有料到,他们用血汗和生命开出来的梯田,忽然有一天竟变成了妩媚潇洒的伟大杰作,成为大气磅礴、震惊世界的艺术精品。也许更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们的子孙们现在守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收到送上门来的大把大把的票子。
山路越走越高,远远望去,蜿蜒在跌宕起伏的浅黄色梯田里;炊烟渺渺,飘忽成缕缕云烟,吹拂着神秘的壮家木楼。经过半小时的跋涉后,我们终于登上了龙脊梯田的2号观景台。举目四望,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壮丽绝美的自然画卷。梯田处处有,可像龙脊梯田规模这么大、这么集中的实属罕见。从流水湍急的河谷,到白云缭绕的山巅;从万木葱茏的林边,到刀削斧凿的崖前,凡有泥土的地方,都开辟了梯田。梯田与梯田首尾相连,层层依偎,高低错落,横亘绵延。一块块梯田,象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在澎湃起伏中点缀着天空的亮丽。“水无涓滴不为用,山到崔嵬犹为耕。”我相信,凡是看见这一胜景的每位游客,心灵都会被深深触动!为大自然的雄奇所折服,为先人们的伟大所震撼!实在无法想象,800多年以前,****批到达龙脊的壮民和瑶民面对横亘眼前的深山,是如何咬紧牙关,依靠最原始的刀耕火种,开垦出****块梯田的?是如何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沧桑,忍得住风刀霜剑,在陡峭的崖壁上,挥洒着血泪,早出晚归,夙兴夜寐,一镢镢,一锨锨,一年年,一辈辈,创造出这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奇迹的!生命,只有伟大、顽强的生命,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生命,才能创造如此的奇迹,才能成就如此的辉煌!
站在2号观景台上,可以领略到“七星伴月”的壮丽景观。“七星”是指当初盘古开天辟地时留下来的七个小山包,七个小山包分别叠立在七块田的中央,远远望去像七颗闪烁的星星,守护着龙脊上那块弯弯的月亮田。关于“七星伴月”,还有一个古老而凄美的爱情故事。一个叫阿星的壮族小伙爱上了一个叫阿月的瑶妹。当时壮族和瑶族的青年男女是禁止通婚的,如果犯了戒,会被亲人唾弃,会遭族人惩罚。于是他俩只好私奔,几经周折来到这里开山种田。不久阿星和阿月生下了三男三女,一家人虽然清贫,日子却过得非常美满。有一天,阿月上山砍柴,不巧被他们的族人发现了,瑶王半夜带领着族人把阿月押回了瑶寨。阿月无法与丈夫和孩子见面,久思成病,含恨离世。阿月死后就埋在现在的月亮田里,有一天阿星带着他们的六个儿女来到坟前祭拜阿月,哭声感动了上天,天空忽降大雨,刹那间雷电交加,狂风大作。待雨过天晴后,人们发现阿星和他们的六个儿女都不见了,地上耸起七个大小各异的土山包,陪伴在阿月的坟前,形成了“七星伴月”的奇特景观。
从2号观景台沿山脊步行约40分钟,便到了1号观景台。此处山势陡峭,梯田往往于巴掌大的平地间奇峰突起,常使游人为之惊叹!在这浩瀚如海的梯田世界里,****的一块田不过一亩,大多数是只能种一二行禾的“带子丘”和“蚂拐(即青蛙)一跳三块田”的碎田块,因此有“蓑衣盖过田”的说法。据说当地曾有一个苛刻的地主交代雇农说,一定要耕完206块田才能收工,可雇农忙活了一整天,数来数去只有205块,可天色已晚,无奈之下,他只好拾起放在地上的蓑衣准备回家,却惊喜地发现,最后一块田竟盖在蓑衣下面。
站在1号观景台上,可看到“九龙五虎”、“大龙抢宝”及“心镜”等奇观。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高低错落,层层叠叠。那一条条曲线,像一群嬉戏的龙蛇,妩媚得灵动,潇洒得恣肆。那一条条蜿蜒穿行于梯田间的小路,飘忽成一根根细绳,在云雾中飘来荡去;那被拥在梯田怀抱里的一幢幢古色古香、独具特色的壮家木楼,则在云遮雾绕中成为广灵仙宫。站在高处,极目远眺。一层层梯田似一道道鳞片,把一座连绵峻峭的龙脊山装点成一条活灵活现、通体闪光的巨龙。据介绍,龙脊梯田的生命色彩像梯田本身一样层次分明,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神韵,令人陶醉。四时不同,景观各异:春来水满田畴,如串串银链山间挂;夏至佳禾吐翠,似排排绿浪从天泻;金秋稻穗沉甸,像座座金塔顶玉宇;隆冬瑞雪兆丰年,若环环白玉砌云端。若是碰上细雨蒙蒙的天气,雨雾中的龙胜梯田更有一番神韵和风采,更具一番别致的诗情画意,仿佛一幅水墨山水画,层现出梦幻般的轮廓。雨雾给梯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梯田的线条在雨雾中更显柔美,像一个刚出浴的少女披散着柔美的秀发,在静静地等着你的到来,在深情地向你倾诉……
“龙脊梯田气势雄,千层万级绕从峰;条条曲线盘青带,道道横缣幻彩虹。疑是群螺出海底,分明叠锦坠苍穹,回眸欲辨归来路,迎面天梯架九重。”美哉,龙胜龙脊;壮哉,龙脊梯田!
吕金梁作家简介 ------------------------------------------
目录 -----------------------------------------------------
印象平遥 ------------------------------------------------
云台仙境 ------------------------------------------------
五台山朝圣 ----------------------------------------------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
品读少林寺 ----------------------------------------------
古都开封掠影 --------------------------------------------
仰望龙门石窟 --------------------------------------------
千里白马驮经来 ------------------------------------------
七彩西南
行走在彩云之南 ------------------------------------------
九寨沟的水 ----------------------------------------------
桂林放歌 ------------------------------------------------
西北风情
敦煌敦煌 ------------------------------------------------
北疆纪行 ------------------------------------------------
西藏的心灵之旅 ------------------------------------------
在那遥远的地方:大美青海 --------------------------------
从西安到延安 --------------------------------------------
皖东名胜琅琊山 ------------------------------------------
说凤阳道凤阳 --------------------------------------------
江西看山 ------------------------------------------------
东海名胜花果山 ------------------------------------------
梦里水乡看古镇 ------------------------------------------
杭州西湖与扬州瘦西湖 ------------------------------------
江南三大名楼 --------------------------------------------
峨眉天下秀 ----------------------------------------------
畅游三峡 ------------------------------------------------
人间仙境张家界 ------------------------------------------
韶山冲与溪口镇 ------------------------------------------
雁荡三绝 ------------------------------------------------
海上佛国普陀山 ------------------------------------------
夏日畅游微山湖 ------------------------------------------
走马观花逛威海 ------------------------------------------
从景阳冈到狮子楼 ----------------------------------------
梁山怀古 ------------------------------------------------
东镇沂山春日行 ------------------------------------------
用心和脚丈量文明的距离 -----------------------------------
后记 ----------------------------------------------------
李之怡 | 共164篇 | 推荐7 | 优秀5 |
姜恩泽 | 共108篇 | 推荐22 | 优秀10 |
刘鼎轩 | 共98篇 | 推荐36 | 优秀24 |
马维霞 | 共80篇 | 推荐0 | 优秀1 |
陈永娟 | 共64篇 | 推荐15 | 优秀9 |
江秋 | 共63篇 | 推荐2 | 优秀2 |
陈乐乐 | 共60篇 | 推荐3 | 优秀0 |
胡豆儿 | 共59篇 | 推荐9 | 优秀7 |
房云玲 | 共57篇 | 推荐47 | 优秀5 |
董千里 | 共55篇 | 推荐30 | 优秀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