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怡 | 共164篇 | 推荐7 | 优秀5 |
姜恩泽 | 共108篇 | 推荐22 | 优秀10 |
刘鼎轩 | 共98篇 | 推荐36 | 优秀24 |
马维霞 | 共80篇 | 推荐0 | 优秀1 |
陈永娟 | 共64篇 | 推荐15 | 优秀9 |
江秋 | 共63篇 | 推荐2 | 优秀2 |
陈乐乐 | 共60篇 | 推荐3 | 优秀0 |
胡豆儿 | 共59篇 | 推荐9 | 优秀7 |
房云玲 | 共57篇 | 推荐47 | 优秀5 |
董千里 | 共55篇 | 推荐30 | 优秀22 |
敦煌敦煌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界处,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罗布泊,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敦,大也;煌,盛也。”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它“前阳关后玉门,控伊西而制漠北”,雄踞边塞,敞开宽广的胸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中原出发,通过河西走廊,经此向西传播于世界;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也由此进入关内,溶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汉唐雄风吹拂着敦煌,丝路驼铃吟咏着敦煌,在古老的敦煌大地上,积淀下厚重而灿烂的文明。
莫高窟:中华瑰宝民族情结
敦煌莫高窟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西部。它以创建年代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保存之完整,以及艺术之博大精深而闻名天下,被称为“世界上最长、规模****、内容最丰富的画廊”和“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坐落在鸣沙山和三危山的怀抱中。周围是戈壁沙滩、不毛之地,这里却一片青翠,泉水叮咚,树木繁荫,令人称奇。窟区南北长约1600多米,洞窟密布崖面,排列五层,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大小不一,雄奇壮观。洞窟里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婀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构图精巧的莲花砖,烘托出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
莫高窟现存有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个朝代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15尊。
石窟大多开凿于盛唐时。窟内的佛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精巧逼真,久负盛名。****的43.5米,最小者高不盈尺。这里的山崖土质松软,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质彩塑。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正如外国游客所评价的,“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相当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壁画,相融映衬,相得益彰。壁画是莫高窟艺术的精髓,规模宏大,题材广泛,艺术精湛,无与伦比。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那成百上千、漫天飞舞的“飞天”。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逸翻卷的彩带,为飞天的舞动增添了神韵,显得轻盈巧妙,潇洒自如,妩嵋动人。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敦煌市的城雕就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形象。几乎每个石窟中都能看见飞天,但是形态不同,神采迥异。有的长裙飘飞,面目清秀,神态安详,矜持而娴雅;有的小巧玲珑,飘带简练流畅;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飞,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漫卷,悠闲自得……画家们用艳丽的色彩,飞动的线条,舒展、和谐的意趣,呈献给人们一个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表达出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肆意张扬的豪放激情。
欣赏着一件件美妙绝伦的惊世杰作,不由自主地感叹起先人的聪明和智慧,真切感悟到中国文化的厚重、博大和精深。然而几个洞窟转完,一种沉重的阴影笼上心头。那一处处遭人为破坏的痕迹,令人触目伤怀。我回溯着历史的长河,揭开敦煌那华衣下丑陋的伤疤。
早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敦煌便成为咽喉重镇。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僧人乐尊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便萌发开凿之心,在岩壁上凿出****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人又相继在这里建洞修禅,累建不断,遂成为佛门圣地,号为“漠高窟”,意为“沙漠高处的洞窟”。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行了。
隋朝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隋文帝收复河西时,相继平息了突厥、吐谷浑的侵扰,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后又将一批南朝贵族远徙敦煌充边,南北文化在此融为一体。在统治者的倡导下,隋代短短的37年中,就在莫高窟开窟77个,且规模宏大,技艺精湛。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举铲除了东西大道上以西突厥为主的障碍。敦煌同全国一样,经济文化繁荣,佛教异常兴盛。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多个,保存至今的就有232个。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吐蕃乘虚进攻,统治河西长达70多年,莫高窟的唐窟中留下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和吐蕃文经卷。
此后在西夏统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间,敦煌保持着汉代以来民物富庶,西夏统治者笃信佛教,也在莫高窟留下了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
元朝是我国疆域最为辽阔的时期,兵马远征西方,来去必经敦煌。当时瓜、沙二州屯兵济济,营寨栉比,屯垦农兵遍布党河、疏勒河流域,敦煌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开造得以延续。
明朝建立以后,修筑了嘉峪关长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千里河西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二百多年间,敦煌旷无建置,逐渐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莫高窟无人问津,这个昔日的宠儿,已经被遗弃在蛮荒之中。
十九世纪末,沉寂多年的莫高窟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出现了富有戏剧性的一幕。一个出生在湖北武当山下、年届不惑的王圆箓道士,云游化缘来到了莫高窟,投宿于143窟,并在那里住了下来。当时映入眼帘的只有颓败与荒凉。很多洞口已经坍塌,底层洞窟则已被黄沙掩埋。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王圆箓自觉担当起“守护神”的重任。他还有了一个大胆的奢想,他要把这里重新收拾出来,保护起来,建成一个偌大的道观,恢复往日的繁盛!他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省吃俭用,积攒钱财,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仅清理第16窟的淤沙就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1900年6月22日,王道士待民工清理完积沙后,兴奋地雇请了一个姓杨的人前来抄经。夜半歇息时,杨某点燃当地一种名叫芨芨的草当烟吸。吸毕,和往常一样,将燃余的草插在身旁墙壁的裂缝里熄火。不料这次插进时,感到洞很深,用手敲了几下墙壁,却传来空空之声。他很奇怪,于是马上告诉了王道士。王道士立即与杨某破开墙壁,发现内有一门,高不容人,外用泥块封闭着。他们好奇地把门打开,竟发现洞内无数白布包充塞其间……这就是以后震惊世界的“藏经洞”。就这样,王道士他们无意之间打开了藏经洞神秘的大门,里面藏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珍贵文物5万多件!王道士的墓志上是这样描述的:“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
王道士虽然不知道发现藏经洞就意味着开启了敦煌学的大门,但他知道这样重大的发现应该及时报告官府。于是他满怀信心,步行五十里,专程拜访了县令严泽。这个县令除了鱼肉百姓,其他狗屁不通,还把王道士专门挑来的两卷经文当作发黄了的废纸,一笑了之。王道士失望而归。
1902年,敦煌来了位进士出身、谙熟金石的新县令汪宗翰。王道士重振信心,再次登门拜访,苦心陈情,希望能得到一笔保护费用。汪县令立即带领人马,浩浩荡荡,视察了莫高窟。王道士心中甚喜,以为碰到了救星。谁知汪县令视察后,手上拿着几本挑好带走的经文,对王道士说了声“就地保存,看好藏经洞”便扬长而去,从此没了下文。王道士仍不死心。他雇了毛驴,备了干粮,挑了一些经卷,对弟子和民工做了简单交待,冒着被土匪劫杀的危险,单枪匹马,风尘八百里,赴酒泉叩见肃州道台廷栋。这位道台学问大大地有,仔细观看了经卷,既没评价这些文物究竟有没有价值,也没提到如何保护,只是从书法的角度欣赏了一番,并得出结论,经卷上的书法与他写的有得一比,也就了事。消息传到甘肃学政叶昌炽耳朵里,他通过县衙要了一些经卷。王道士以为这次会有希望。但才学满腹的叶昌炽也只是为了充实他正在写作的《语石》,除了在《语石》中对藏经洞经卷作出一些学术评价外,也没有给予任何的保护建议和举措。王道士失望至极。
直到1904年,省府才下令敦煌“检点经卷,就地保存”,这跟敦煌县令严泽没有什么两样,一纸空文让王道士寒透了心。王圆箓无计可施,又斗胆给清宫的“老佛爷”写了封密报信。然而,大清王朝正在风雨飘摇之际,深居清宫的“老佛爷”哪里顾得上这等“小事”。王圆箓的企盼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究竟是大清根本不需要这批文物,还是王道士根本不该发现藏经洞?他百思不得其解。几个月后,英国探险家斯坦恩从印度来敦煌,闻风找上门来,用金钱诱使王道士给他看看。王道士以为他是八国联军的逃兵,马上提高了警惕:在景区转一转可以,看经书,绝对不行。斯坦因便说自己是玄奘的忠实信徒,谎称自己是沿着玄奘取经走过的路,历经艰辛才来到莫高窟,希望一睹大唐留下的经卷,还表示愿意帮助兴修道观。王道士虽不信佛,但西游记的故事还是听过。于是就答应让这个外国人瞅一下。斯坦因不看便罢,一看就发现了玄奘从印度带回的经卷汉文译本,心中窃喜。为了欺骗王道士,就不动声色地说,自己十分崇拜玄奘,玄奘法师在天之灵暗示着要他把这批经书带回佛国印度去……
斯坦因的花言巧语最终骗取了王道士的信任,仅用数十块马蹄银就换取了24大箱经卷,同时还有佛教绣品和佛画500多幅。王道士目送斯坦因的车队在夕阳下远去。沙漠上留下的深深车痕,如同碾在王道士的心上,也碾在中国人的心上。王道士知道自己成了罪人,心中无限惆怅。他害怕民众指责,官府追究,派人四处打探消息,结果是什么反应也没有。因为大清没有文物法,也没有文物条例,当时的朝野都认为这就是一桩买卖。斯坦因当然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他不需要偷偷摸摸,东躲西藏,而是大摇大摆地经过海关将文物运出,运出前还在北京六国饭店举办了公开展览。大批达官贵人、军政要员闻风而至,参观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莫高窟藏经洞被一个错误的人,来到了错误的地点,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发现,最终又做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圆箓从此撕开了敦煌百年的伤痛史和耻辱史:
——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拣选藏经洞文书中的精品,用少量银元换取了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清理、押运过程中,沿途的官员雁过拔毛,损失惨重;到了北京,负责押运的新疆巡抚何彦升竟然纵容其子擅自将经卷文书运到家中,将许多精品据为己有;为了充数,又将一些较长的卷子一撕为二;这些窃品在30年代卖给了日本人,而后又在兵连祸结中不知所终……
——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朗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14年,斯坦因卷土重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
——1922年,当地政府安置白俄逃亡者500多人在莫高窟居住,每天提供食物,任他们在洞内支床、安炉、生火做饭、刻划涂抹,敲取窟檐、栈道的木结构当柴烧。他们把大批壁画,包括著名的《法华经变》和《观无量经变》大面积熏成乌黑。许多塑像上的贴金被刮去,刮痕密密麻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1940年至1942年,国画家张大千两次到莫高窟临摹壁画,用透明薄纸在墙上直接拷贝,方法一如描红,对原作造成一定的损伤。而且内行人挑选的临摹对象,大都是壁画中的精彩部分。临摹时,他发现部分壁画有内外两层,便揭去外层以观赏内层,剥损壁画30余处。在最具代表性的第130窟石窟中,他首先剥去****层的西夏壁画,然后又剥去第二层的晚唐壁画,如今人们只能看到最下面的盛唐壁画,而盛唐壁画因前人覆盖时为了增加泥土粘合力,已被划得面目全非。甬道的墙上,清晰地留下了张大千层层剥画的断面。
——1962年9月,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率领刘开渠、王朝闻等一行人到莫高窟,策划石窟加固工程。参观洞窟时,议论清代塑像,都说丑陋难看,竟在会上决定,把它们全部砸毁,从洞里清除出去。农民们抬着一件件砸下的断肢残躯往牛车上抛掷,然后拉到戈壁滩上丢弃……
走进莫高窟藏经阁,迎面一块石头上刻着国学大师陈寅恪痛心疾首的呐喊:“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这呐喊发自肺腑,近乎歇斯底里,但确是一个民族的哀痛和哀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被斯坦因、伯希偷走的那部分敦煌文物,至今还完好无损地保存在英国和法国的博物馆里。中国的珍宝流落外邦,固然是千古不幸;但在外邦得以较完好地保存,并且在星散云流中引起世人关注,一跃而成为国际性显学,真是不幸中的大幸!
有了藏经洞才有了莫高窟,有了莫高窟才有了敦煌。敦煌千古事,苦乐谁心知?敦煌,是一处偏僻而又热闹的所在;敦煌,是一个让国人自豪无比而又伤痛滴血的名词;敦煌就像是古老的中国文化在西北斜阳下一处流血不止的伤口。敦煌宝藏的流失是历史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必然结果。一个民族,想要不受外人的侵略和欺凌,就要自强不息。这不仅仅需要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上的强大,更需要心灵和精神上的强大。只有在物质和精神上真正地富有起来,强大起来,凝聚起来,才能真正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鸣沙山:天地奇响自然妙音
如果说莫高窟是敦煌的一处人造辉煌,那么鸣沙山、月牙泉则是敦煌的一处自然杰作。鸣沙山自古就以璀璨、传神的自然奇观吸引着人们,素有“天地奇响,自然妙音”之誉。它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甘肃敦煌市南郊6公里处,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同为我国“四大鸣沙山”之一。
浩浩大漠,已是奇观,聚沙为山,可谓神奇,而沙却有鸣,更为奇中之奇。鸣沙山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处海拔1715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沙漠里,一望无际,凹凸变幻,随风移动,波澜起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鸣沙山雕画得美丽而神秘。山脊那些优美的线条如同飞天的飘带,令人遐思无限;山坡如锦缎飘动,舒展平滑。
鸣沙山的神奇,一是它虽为流沙堆积而成,但它是山而不是丘,而一般流沙只能堆积成平缓的丘。沙随足落,经宿复初,白天被人践踏、留下脚印,一夜之间又会被风吹复原状,了无痕迹;二是它的鸣响,每当大风刮过或众人结伴下滑,都会听到或婉转如歌,或鸣似雷声的声响,令人惊心动魄,别具情趣;而夜阑人静,沙声如哨长鸣,凄厉幽婉,令人毛骨悚然;三是它虽通体金黄,但沙粒不是全一色的金黄,而是由红、黄、绿、白、黑“五色沙”积聚而成,晶莹闪亮,熠熠生辉,五彩缤纷,不沾一尘。鸣沙山正是有这许多的神奇之处,才有了许多离奇的神话传说。相传,这里原本并无黄沙,是座绿树成荫、草木丰茂的青山。唐代女将樊梨花领兵西征获胜归来,兵入阳关,在鸣沙山安营扎寨。她觉得兵马连日作战,十分疲惫,也该歇息了,便令刀枪人库、马放青山,蓄精养锐。谁料夜里却突遭敌军偷袭,众将士只得赤手空拳与敌兵搏斗,直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正当两军难分难解之际,黑风骤起,刮起铺天盖地的黄沙,像暴雨一样倾泄下来,顷刻之间,把两军人马和尸体全都埋入沙中,形成了累累沙阜,从此就有了鸣沙山。前人曾有诗写道“雾里辕门似有痕,相传四十八营屯,可怜一夜风沙恶,埋没英雄在覆盆”。这里曾发掘出古代兵器、盔甲残片等,似乎也印证了曾为古战场的说法。据说将士们的阴魂不散,常在夜间发出厮杀呐喊声;而沙山上的那五色沙粒,就是五色旌旗、五色铠甲变成的。
遥望鸣沙山,我仿佛看到了古战场上那一番激烈的战斗。离奇的传说为这里涂抹上一层绚丽神奇的色彩。从山下仰望,鸣沙山高大的山峦,连绵起伏,如金色的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又像是一堵纯净的黄色屏障。沙峰陡峭,山形美观,沙垄相衔,盘桓回环。山脊如刀如刃,线条分明,以一种最为优美的姿态向蓝天游去,柔美,灵动,层次分明,变幻出无穷无尽的色彩。相互撕扯缠绕的沙丘,连绵起伏,金子一样灿黄,绸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娴静。
鸣沙山委实不同于一般的山。那五色沙粒滑圆、柔软、细腻、深厚。一脚踩下去,陷得很深很深。于是,我们脱掉鞋袜,卷起裤角,赤足而上。这着实是一种别有情趣的跋涉。那种感觉,那种滋味,没有亲身经历是难以体会的。成百上千的游人正沿着山脊奋力向上攀登。攀爬沙山如同逆水行舟,进一步退半步,沙流人自坠,人坠沙更流。一踩一个深窝,陷来陷去,不一会就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有人告诉我踏着前面人的足迹走会省力气,我试了试,果真如此。愈上愈艰,愈艰愈上。沿途看到下山的游人滑沙而下,沙如流水一般流淌,人似漂行在流沙之上,流沙一直把人送到山脚。那番惬意真是让人羡慕,无形中两腿便有了力量。
登上山顶,蜿蜒迂回的鸣沙山,好一派美不胜收的景象。山形忽而弯环起伏,似欲飞的金龙;忽而峰峦危峭,背如刀刃,如沙塑的金字塔;一条条平滑流畅、气势飞动的山脊弧线,像一段段舒曼轻柔、悠扬飘逸的曲乐。极目远眺,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让人感觉天地豁然开朗,心胸顿时开阔;低头俯瞰,那山坡上的沙浪如轻波荡漾的涟漪,时而湍急,时而潺缓,时而萦回涡旋,迭宕有致,妙趣横生。一阵劲风吹来,条条沙脊上翻卷起缕缕沙尘,上下飘舞,凌空飞动,恰似那飞天轻柔飘卷的丝带。无论是静的沙峰,还是动的沙流,都给人一种和谐、美妙的感觉。
山腰上,有人工铺设的滑道,游客可以乘竹制小滑舟沿沙道直滑而下。我摆好坐姿,屏息凝气,想美美地体验一番沙海冲浪的感觉。随着滑舟的速度渐渐加快,身边的沙子奏出了各种美妙的声音:或幽雅,或浑厚,或清脆,或如虫语,或如林涛,或如潮退,其声莫测,其理难穷。真是“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
这里的沙子为何能响?观点较多,主要有三说:一是静电发声说。认为鸣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风力的推动下向下流泻,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响声汇集,声大如雷。二是摩擦发声说。鸣沙产生的原因不是风,而是沙层运动产生声波的蔓延。鸣沙地形多为盆地,天气炎热时,沙粒特别干燥而且温度增高。当坡面崩塌,沙砾向下翻滚,相互稍有挤压、碰撞和摩擦,即可产生声波,发出爆烈声,众声汇合一起便轰轰隆隆而鸣。三是共鸣放大说。沙山群峰之间形成了壑谷盆地,盆地中的月牙泉和沙山边缘的柳条河,水分蒸发,使得盆地成了一个天然、巨大的蒸汽共鸣箱。流沙下泻时发出的摩擦声或放电声引起共振,经过共鸣箱的作用,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沙鸣回响声。
山下,散布着几株饱经沧桑的胡杨树,虬枝峥嵘,霜气横秋,引得游人纷纷来到树下合影留念。胡杨被人们誉为“长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地千年不朽”的英雄树。三千年的胡杨,一亿年的历史。胡杨就这样挺立在这浩瀚的沙海里,深情地守望着神奇的鸣沙山,几千年来,矢志不移,忠贞不渝。
浩瀚是一种诱惑,神奇是一种魅力。鸣沙山,一个充满诱惑和魅力的地方。
月牙泉:风情万种小鸟依人
如果说鸣沙山为一奇观,那么与之相映的“天下****泉”月牙泉则更为一妙景。当我在鸣沙山上不经意间看到夕阳下犹如天上的残月落进山坳的月牙泉,那一刻的惊喜便让我刻骨铭心。“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骋怀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月牙泉是一个形同弯月的狭长水泊,位于鸣沙山环抱之中。月牙泉面积13.2亩,长240米,宽39米,平均水深4.2米。唐代《元和郡县志》载:“鸣沙山有一泉水,名曰沙井,绵历古今,沙填不满,水极甘美。”月牙泉清澈透明,平静无波,宛如温纯的少女,依偎情人的怀抱,在夕阳的余辉里泛着甜蜜的微笑。
如果是在江南水乡,或是在茂林修竹的山涧,月牙泉不过是一道普通的风景而已。沙山同水泉本是一对相克不相生的冤家对头,在寸草不生、满目荒凉的沙海中,突然出现这样一个清洌的水面,就不能不使人惊异。说来也怪,处在沙山环抱中的月牙泉,躺了几千年,却始终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下雨天不溢,大旱天不涸,遇到烈风泉水也不会被流沙淹没,不能不说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四周风沙漫漫,这里却一片祥和;虽有鸣沙飞扬,而她却一尘不染,沙山水泉相依相偎,碧天黄沙,水光树影,天赋神奇,怎能不令人叫绝!难怪她博得“天下沙漠****泉”的美誉,这“月牙晓澈”自然也被列入了“敦煌八景”。
关于月牙泉,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这里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当佛事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听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还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内填沙,但任凭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刚走了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成一弯清泉,术士变成一滩黑色顽石。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便显灵惩罚,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月牙形的清泉,泉水碧绿,如翡翠般镶嵌在金色的沙丘上。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泉内生长着铁背鱼和七星草,专治疑难杂症,据说食之可以长生不老,所以月牙泉又有“药泉”之谓。泉边苇荻茂密,微风起伏,碧波荡漾,水映沙山,蔚为奇观。南岸有梧桐、沙枣、亭台楼榭,还有那壮观的月牙泉阁。
月牙泉为何百年不为风沙所埋没,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河湾,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因为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中补给,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也有人说,是由于这里地形地貌和风向等原因。白天沙山上的沙被风吹下之后,晚上又会由另一方向的风将沙子如数从洼底吹回到山上去。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月牙泉才绵亘古今、沙填不满。据说过去的月牙泉东西长300多米,南北宽50多米,可能由于地质变化或人为原因现在的规模的确变小了。当地政府已着手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让月牙泉永葆她的魅力和风采。
“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月牙泉,梦一般的景,梦一般的谜,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
我只是敦煌的一个匆匆过客。敦煌,让我感受到了这块土地的深沉和厚重。在敦煌的日子里,我时时置身在一个旷古的梦境里,迷醉于大乘佛教精深博大的禅宗里,迷醉于千年历史文化深厚的底蕴中,迷醉于为之倾倒的自然界神奇造化间。世上许多地方,走过看过便足矣,而对于敦煌,你必须用身心去感受,用灵魂去触摸,用虔诚去领悟。
敦煌是一种文化,一个古老民族的家园,这里汇集了太多的文化积淀,收藏了太多的历史画卷,也凝聚了太多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敦煌是一个谜、一个梦,一个永远难以企及的智慧;敦煌是一座桥梁、一座舞台,一个充满了神秘与梦幻的大千世界;敦煌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一首遥远的歌谣,更是一座丰厚凝重的巨碑,永远矗立在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之中!
吕金梁作家简介 ------------------------------------------
目录 -----------------------------------------------------
印象平遥 ------------------------------------------------
云台仙境 ------------------------------------------------
五台山朝圣 ----------------------------------------------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
品读少林寺 ----------------------------------------------
古都开封掠影 --------------------------------------------
仰望龙门石窟 --------------------------------------------
千里白马驮经来 ------------------------------------------
七彩西南
行走在彩云之南 ------------------------------------------
九寨沟的水 ----------------------------------------------
桂林放歌 ------------------------------------------------
西北风情
敦煌敦煌 ------------------------------------------------
北疆纪行 ------------------------------------------------
西藏的心灵之旅 ------------------------------------------
在那遥远的地方:大美青海 --------------------------------
从西安到延安 --------------------------------------------
皖东名胜琅琊山 ------------------------------------------
说凤阳道凤阳 --------------------------------------------
江西看山 ------------------------------------------------
东海名胜花果山 ------------------------------------------
梦里水乡看古镇 ------------------------------------------
杭州西湖与扬州瘦西湖 ------------------------------------
江南三大名楼 --------------------------------------------
峨眉天下秀 ----------------------------------------------
畅游三峡 ------------------------------------------------
人间仙境张家界 ------------------------------------------
韶山冲与溪口镇 ------------------------------------------
雁荡三绝 ------------------------------------------------
海上佛国普陀山 ------------------------------------------
夏日畅游微山湖 ------------------------------------------
走马观花逛威海 ------------------------------------------
从景阳冈到狮子楼 ----------------------------------------
梁山怀古 ------------------------------------------------
东镇沂山春日行 ------------------------------------------
用心和脚丈量文明的距离 -----------------------------------
后记 ----------------------------------------------------
李之怡 | 共164篇 | 推荐7 | 优秀5 |
姜恩泽 | 共108篇 | 推荐22 | 优秀10 |
刘鼎轩 | 共98篇 | 推荐36 | 优秀24 |
马维霞 | 共80篇 | 推荐0 | 优秀1 |
陈永娟 | 共64篇 | 推荐15 | 优秀9 |
江秋 | 共63篇 | 推荐2 | 优秀2 |
陈乐乐 | 共60篇 | 推荐3 | 优秀0 |
胡豆儿 | 共59篇 | 推荐9 | 优秀7 |
房云玲 | 共57篇 | 推荐47 | 优秀5 |
董千里 | 共55篇 | 推荐30 | 优秀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