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 >> 临沂市 >> 罗庄区 >> 罗庄区政府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因在凤凰山之阳而得名,古称濠州钟离,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
朱元璋原籍苏州,其曾祖、祖父、父亲三代世居苏州,后因饿荒迁徙至凤阳,所以世人大多认为朱元璋是凤阳人。元朝文宗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北赵府村一座破旧的二郎庙中。他的父母没有土地,靠租种别人田地为生。他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上面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取名“重八”。朱元璋小时候曾读过几个月的私塾,后因没钱交费,只好退学给人家放牛。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灾害频发,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至。朱元璋的家里也遭受了灭顶之灾,他的父亲、母亲、大哥、侄子在这场灾难中相继离世,大嫂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家里只剩下他和二哥。虽然性命保住了,但日子却实在没法过下去,家里一粒米都没有,二哥只好出外逃荒。年仅10多岁的朱元璋,无地安葬家人,更无力操办丧事,幸亏田主慷慨,“惠此黄壤”,仅以“被体恶裳,浮掩三尺”之礼,安厝了亲人。贫困潦倒的朱元璋在邻居的周济下,到附近的皇觉寺出了家。因为寺中也没有余粮,朱元璋只做了几十天的和尚,便被打发出门,云游四方,居无定所,风餐露宿,化缘度日,其实跟讨饭也差不多少。直到至正八年(公元1348),朱元璋才又回到皇觉寺。25岁时他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龙凤七年(公元1361年)受封吴国公,后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朝残余势力后,于应天府(南京)称帝,建立了封建政权,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在位31年,死后葬于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发迹后,曾在他的老家大兴土木,光宗耀祖。他幼年出家的皇觉寺,早已毁于战火兵荒。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想把皇觉寺恢复重建,但旧寺附近已建皇陵,不宜拓展,便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在凤凰山前兴建寺院,规模宏大,占地1282.5亩,向有“僧童骑马关山门”之说,寺由名匠营建,精工细作,等级甚高。朱元璋赐名“大龙兴寺”,并亲撰《龙兴寺碑》文,设僧录官住持,颁赐龙兴寺印。本来各地寺院天王殿的四大天王都是“顶天立地”站立,而龙兴寺的四大天王“首先”坐下来,至于为何采取坐姿,这其中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民间传说。据说,朱元璋入皇觉寺当了和尚后,从最低等的勤杂活做起,每天挑水打柴扫佛堂。在扫天王殿时,由于四大天王顶天立地站着,腿像柱子,扫地不便当。他就一边扫一边喊:“脚抬起来!”果然是“金口玉言”,四大天王居然很听话地将腿跷起,慢慢地坐下来,为朱元璋提供了方便。从龙兴寺开始,各地新建寺院纷纷效仿,四大天王也便由立而坐了。每当红日西坠或旭日东升,“凤岭鸣钟”响彻云霄,龙兴寺僧众随着钟声开始早晚佛课。特别是在夜晚,钟声格外幽清,远传数十里,俗有“改朝换代江河变,唯独钟声绕凤阳”之说。因此古人把“龙兴晚钟”列为“凤阳八景”之一。建国后,钟亭毁于“文化大革命”,而钟幸存。龙兴寺香火不断,那里的一副著名楹联,“生于沛学于泗长于濠凤都昔钟天子气;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言简意赅,概述了朱元璋的传奇一生。
朱元璋受封吴王后,1366年即命人赴濠州修缮父母陵寝。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本想重新厚葬父母,阴阳先生告知不宜,说这里地气好,扒开祖坟灵气就跑掉了。于是,朱元璋将坟墓培土,修建了地上皇陵建筑。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和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再次营建父母之陵。到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皇陵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明皇陵位于凤阳县城西7公里处,占地25平方公里,原有三道城墙,外城为土城,二道城为砖城,内城为皇城。按历代皇陵礼制,应有的陵门、神道、明楼、膳厨、鼓房、碑亭、皇堂正殿等等一应俱全,可谓空前绝后,超过明孝陵、明十三陵等宏大建筑群,成为明陵之最。来到明皇陵先看到的是一段约百米长的内城墙,中间一座城楼,左中右三个城门。虽是近年来按原貌复建的,但也足以感受到当年明皇陵的雄大、肃穆。进了内城有一条约300米的神道,松柏数百株,郁郁苍苍,阅尽人间沧桑。两旁是或卧或立的石像生,由北向南依次排开:有麒麟,取意避邪除秽;有狮子,取意威震四方;有望柱(华表),用意在取民心、得民意,天下太平;有石马、马官,取意马上得天下;有石虎,兽中之王,取威严之意;有石羊,“羔羊跪乳”,孝顺也;有文臣武将,取意武定祸乱,文治天下;有宦官,按事死如事生的礼制,他们还要为皇帝、皇后司香火、起居洒扫。座座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威武庄严。那个倚剑而立的武官,连剑柄上小小的鱼鳞纹都清晰可辨,触摸时还有微微凸出的手感。
石像生总共32对,是中国皇家陵园中数量****的。北京的十三陵为18对,清东陵、西陵也各为18对,就连盛唐建造的乾陵也只是18对,可朱元璋那一天皇帝也没有做过的老子却如此气派呢?从碑文中似乎可以看出端倪,“皇考终于六十有四”,六十四乃三十二对,朱元璋是个孝子,推测其可能是以父皇寿数为据建造,以表达追思之切,昭示后世。走在神道上,感到一种浓重的氛围和无言的肃穆,使人有些心灵颤抖。那高大雄伟的石人,似乎在默默地诉说着什么。
皇陵碑、无字碑位于神道两侧,相距50米,呈对称状。两碑高耸,很有看头。皇陵碑通高6.87米,石刻浮雕十分精湛。上有篆书《大明皇陵之碑》,系朱元璋亲撰,秉笔直书,一改历代帝陵碑刻粉饰夸功、谄谀不实的恶习,“泪笔以述难,谕嗣以抚昌”,记述了他自己艰辛身世、戎马生涯和夺取大明江山的全过程,告诫后代知道创业之不易,以固其朱氏江山。碑刻虽遭过破坏,但大部分可以辨认。全文1105字,皇皇大著,堪称一绝,是研究朱元璋家史和元末明初历史的珍贵资料。文字通俗易懂,感情丰富,有声有韵,一气呵成,脍炙人口。看来朱元璋作此文时乃由衷而发,颇为动情的。
历代皇帝书碑、立碑者不乏其人,但如此坦诚地披露自己卑微身世,自曝家丑,痛述从乞丐到皇帝的人生历程的还是头一回,足见朱元璋的过人之处。
看了皇陵碑,我们又转到无字碑。无字碑同皇陵碑一样巍峨,奇怪的是上面空空如也,并无一字。泰山玉皇顶的玉皇庙门前,也有一座高6米、宽1.2米、厚O.9米的石碑。碑上没有一个字,因而被人称为“泰山无字碑”,有人认为它是秦始皇所立,也有人推测是汉武帝所立。惊天动地,********。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死后也在乾陵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是非功过皆由后人评判。据说朱元璋在明皇陵立无字碑,也是为了“留一点空白”,让后人评说。站在无字碑下,引起无限的遐想。石碑看似空白,实则凸现了立碑者的睿智和胸怀。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件,是不能抹杀和篡改的事实,但人们评价历史的观点和结论可能完全不同。“留一片空白”,任由后人评说,这是多么的大智慧!
再往前行,便是皇陵冢。高大雄伟,上面古树参天。皇陵头枕山峰,足蹬淮水,据说是块风水宝地。在导游带领下,大家按顺时针方向绕了一圈,表达对古人的凭吊和哀思,也包含了对现世平平顺顺的美好祝愿。
明末,张献忠率农民军打到凤阳,焚毁皇陵正殿等建筑数百间,烧掉树木20余万株。清康熙年间凤阳闹灾荒,民不聊生,当地官员允许老百姓扒拆皇陵的砖木变卖谋生,到乾隆年间皇陵的地上建筑已经损毁殆尽。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大肆砍伐陵园松柏,使郁郁葱葱的陵园变成光秃秃的土堆,荒芜不堪。幸运的是神道上的石像生和那块皇陵碑,虽遭历次劫难,历经600年风雨剥蚀却得以保存下来。正是由于这两件重要文物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明皇陵遗址才成为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我们来到凤阳县城,吃过午饭,穿越凤阳老街来到当年洪武皇帝议事点兵的鼓楼。鼓楼又称中都谯楼,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属建筑,位于县城中央,建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与西边的钟楼相距6里,遥遥对峙于中都城中轴线的两侧。鼓楼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25米,高15.8米,是中国****的鼓楼台基。看到气势宏伟的鼓楼,除了赞叹当年的工匠工艺不凡外,更加敬佩这位皇帝的睿智!鼓楼建在城门上,既起到防范作用,又可当作聚议厅,还可利用鼓楼下面的广场排兵布阵、调兵遣将。站在这里,仰望巍峨高耸、坚不可摧的鼓楼,真为凤阳人骄傲!这座鼓楼就是一部鲜活的史书,记载着凤阳数百年的风霜雪雨!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一曲《凤阳花鼓》道出了凤阳人的辛酸和无奈,也注定了一个中都城的命运。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凤阳营建中都城,当地人称之为皇城。整个中都城气势宏伟,工程浩大,耗用巨资,调集了全国百万匠役。朱元璋先后两次从应天府(南京)来凤阳视察。****次是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二月,主要是视察中都的营造情况。他见这里人气不旺,文化不盛,便作出了移民中都、充实中部人口的决定。通过官府行为和强制措施,将江南十四万富户和天下数千文人墨客迁到凤阳安家。江南富户中大多为地主权贵,一旦失去土地,也就等于失去了地位,把他们从沿海移入内地,也是朱元璋削减地主势力的一项重大举措。由于这些人很不习惯淮河流域“走大江,过小河,马吃干草无水喝”的艰难生活,因而经常出逃回乡,官府发现后很快颁发禁令“凡逃跑者格杀勿论”。所以大家不敢明逃,便想方设法潜逃。相传,有个头脑灵活的人用一个竹筒,两头蒙上羊皮,制成小鼓,又随意折两枝树条当作鼓锤,还自编了一段花鼓词,“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扮做讨荒的乞丐,又蹦又跳,边走边唱,结果竟顺利地逃过关卡,踏上了回乡之路。后来此办法被人得知,于是大家纷纷效仿,凤阳花鼓便在民间悄悄流传开来。
四年后,也就是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四月,朱元璋第二次来到凤阳。首先来到滁州畅游了琅琊山,并乘着酒兴,写下了《感旧记有序》,文中说:“予因督功中都,道经滁阳,乘春之景,踏青西郊。细目河山,城雉如旧……”朱元璋这一次凤阳之行,前后用了26天。在凤阳期间,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细细检查了中都的建设情况,二是在皇陵进行了祭祀。当时的中都,已建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些扫尾工程,朱元璋在凤阳时就住在皇城内“兴福宫”中。
一天傍晚,朱元璋突发兴致,微服漫步于凤阳的街头小巷。他隐约听到了不远处传来的歌声。让朱元璋感到亲切的,是这首歌动听的曲调。朱元璋好奇地凑上前去,想把歌词听得更清楚一点。谁料不听则已,当他听清以后,脸色陡变,心灰意冷。
在凤阳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扰乱了朱元璋的心绪,让他愈加郁闷。有人报告,中都城有工匠居然用“压镇法”想谋害他。所谓“压镇法”,实际上就是施法在物料上刻画一些符号和咒语,使人惶惶不可终日。让朱元璋没有料到的是,在自己的家乡,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案件破获之后,朱元璋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这批工匠就地正法,并且扬言要把工匠全部杀光。联想到凤阳大街小巷传唱的《凤阳歌》,朱元璋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他原想自己做了皇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给家乡做点善事,让乡亲们都沾点福气,从心底里感念他。意想不到的是,家乡因他而变得更为贫穷,乡亲们流离失所,对他已经失去了信心……人,总是有软肋的,朱元璋的软肋就是他的家乡情结,也是他的面子和尊严。朱元璋无颜以对家乡父老,感觉自己就像当年的项羽一样,身陷一片“楚歌”之中。既然大家如此讨厌自己,自己还厚着脸皮赖在这里干吗?朱元璋只好一声叹息,无可奈何地撤走了兴建中都的人马。历史上的中都古城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兴建,又莫名其妙地搁置,如同一个传说。
凤阳县城西,至今仍遗存巨大的城墙基址、城门和故道。杂草丛中横七竖八的砖瓦,青石板路上半尺多深的车辙印,以及安放城门轴的巨大石墩,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历史证明,朱元璋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当年朱元璋一意孤行,不顾乡亲父老、黎民百姓的死活,兀自我行我素,还会有洪武之治,还会有永乐盛世,还会有200多年的“明朝那些事儿”吗?天知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改革春风暖人心,家家户户喜洋洋。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实行联产责任制,家家户户屯满粮……”就着这次出发的机会,我们顺便参观了大名鼎鼎的凤阳小岗村,这里就是家庭联产承包的发源地。一进入小岗村,就感到与其他的村不大一样。一条水泥路直通村里。大街小巷环境整洁,房屋整齐俨然。村子里人不多,可能都干活去了。道路两边的房屋一个风格,应该是统一修建的,有的人家还开起了商店,出售当地的土特产。我们跟着导游,先后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当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过的农家小院和他坐过的椅子,还有保留下来的反映小岗村变迁的住宅博物馆。其中有间屋子就是当年秘密签订“大包干”承诺书的地方,墙上张贴着马恩列斯毛的画像,让人感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七十年代。小岗村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而是一座里程碑,一面改革的旗帜,一个时代鲜红的印记。听了他们顶着压力、冒着风险签订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故事,有一个感觉就是当年凤阳的县领导、滁州地区和安徽省的领导,对这个新生事物没有压制,没有扼杀,而是采取了一种默认态度和保护措施,反映了他们有想法,有主见,也有担当精神。30多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又到了一个新的拐点,谁领风骚,谁来担当,谁主沉浮,拭目以待。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创新的精神,使凤阳赢得了“帝王之乡”、“花鼓之乡”、“曲艺之乡”、“石英之乡”、“改革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等众多的美誉,成为皖东大地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目录
北国风光
吕金梁作家简介 ------------------------------------------
目录 -----------------------------------------------------
印象平遥 ------------------------------------------------
云台仙境 ------------------------------------------------
五台山朝圣 ----------------------------------------------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
品读少林寺 ----------------------------------------------
古都开封掠影 --------------------------------------------
仰望龙门石窟 --------------------------------------------
千里白马驮经来 ------------------------------------------
七彩西南
行走在彩云之南 ------------------------------------------
九寨沟的水 ----------------------------------------------
桂林放歌 ------------------------------------------------
西北风情
敦煌敦煌 ------------------------------------------------
北疆纪行 ------------------------------------------------
西藏的心灵之旅 ------------------------------------------
在那遥远的地方:大美青海 --------------------------------
从西安到延安 --------------------------------------------
华东山水
皖东名胜琅琊山 ------------------------------------------
说凤阳道凤阳 --------------------------------------------
江西看山 ------------------------------------------------
东海名胜花果山 ------------------------------------------
梦里水乡看古镇 ------------------------------------------
杭州西湖与扬州瘦西湖 ------------------------------------
南国锦绣
江南三大名楼 --------------------------------------------
峨眉天下秀 ----------------------------------------------
畅游三峡 ------------------------------------------------
人间仙境张家界 ------------------------------------------
韶山冲与溪口镇 ------------------------------------------
雁荡三绝 ------------------------------------------------
海上佛国普陀山 ------------------------------------------
齐鲁风采
夏日畅游微山湖 ------------------------------------------
走马观花逛威海 ------------------------------------------
从景阳冈到狮子楼 ----------------------------------------
梁山怀古 ------------------------------------------------
东镇沂山春日行 ------------------------------------------
用心和脚丈量文明的距离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