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文友,学写作,就到作文批改网! | 收藏本站专版专栏 |RSS订阅     欢迎,朋友 | 免费注册会员登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会员中心
做最好的“我”
发布时间:2014-04-04 08:16:37 作者:苗成彦 发布者:miaochengyan 浏览次数:2548  类别:我的随笔  
山东省 >> 临沂市 >> 罗庄区 >> 罗庄区教体局 >> 罗庄教体局师训室


 

做最好的“我”

——临沂第二十三中优质化学校创建工作纪实

本刊特约记者    苗成彦

2013年,临沂第二十三中学喜事接踵而至: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名列榜首;成功承办罗庄区第十九届体育节,创历届体育节“三个之最”;宋西君校长荣获临沂市十佳校长荣誉称号;学校被区教体局授予罗庄区模范学校……学校实现了“华丽转身”,校园里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尊严与荣耀。

办学18年,作为罗庄区城郊结合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临沂二十三中学也曾面临过发展困境。“几年前,尽管学校有了一定发展,却因师资薄弱等原因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生源流失严重。”宋西君校长介绍道。

“每位老师都优秀,每个学生都可爱,要让每个人做最好的‘我’”。宋西君这样解释“做最好的‘我’”:就是让教师做最好的教师,学生做最好的学生,学校办出当地最好的学校。这三点,构成了临沂第二十三中学办学目标体系。在这个目标引领的引领下,学校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多年来,城郊结合部学校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道“难题”。临沂二十三中学在这场攻坚中,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无疑具有一定的样板意义。

艰难的起飞:从薄弱学校到优质学校

有人描述20063月时学校的状况:“长流水无人管、玻璃损坏无人问”,面临被撤销的困局。恰逢此时,区教体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他们审时度势,作出了区域教育可持续均衡发展的整体规划,提出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让周围群众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二十三)所处的地方没有一所学校,怎么能行?”

“要选派一名懂教育、会管理,有魄力的教干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不仅要让学校起死回生,而且要把它办成群众心中的好学校。”教体局领导班子达成了一致共识。

刚过不惑之年的宋西君,对教育一向有着高远的情怀,反复掂量这副担子的分量,面对上级领导的信任和鼓励,欣然接受了这副沉甸甸的重任

1.“困难,往往是成功的机遇或资源

宋西君至今清晰记得召开****次全体教师会的情景:你讲你的,他做他的。会议缺席的缺席,与会的人员有的接电话,有的大声喧哗,有的进进出出,整个会场一盘散沙。想起刚开学的那阵儿,连续接到孩子家长向外转学的申请,宋西君心里头凉了大半截。从1992年担任蒙阴孟良崮中学教导主任,到担任著名企业家王廷江所办华盛实验学校校长,再到2004年临危受命担任现代学校执行校长,宋西君对于怎样办学、如何治校积累了许多阅历和想法。面对眼前的“一幕幕”,宋西君倒吸了一口冷气。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办教育到底为了谁?教育者应该保持什么状态?怎样办学、依靠谁来办学?一连串的问题不停地在他的脑海里闪现。

 “尊严和幸福是教育的两大主题。教育牵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寄托着每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办教育就是为每个学生和民族的未来负责,为教师的职业幸福和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奠基,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学校办成阳光自信、快乐学习和幸福生活的幸福家园,成为让每个人内心向往和终生难忘的地方。”一场关于尊严和幸福的教育保卫战打响了。

一项调研结果表明,每位教职工都不想让自己的学校垮掉。在宋西君担任校长的****年,学校仅有1名区级骨干教师,办学质量评估在全区下游徘徊,甚至亮过黄牌警告。教师和学生在这样的学校教学、读书和生存,能有什么尊严和幸福?

压力面前,宋西君非但没被困难吓倒,反而把困难作为挑战自我的一种动力,一种机遇和资源。依此为契机,他把全部的心思都聚焦在对学校发展的谋划上。“学校中青年教师居多,如果不把他们培养好、发展好,那将成为学校发展的包袱。”为此,宋西君苦苦寻找着出路。

“要办一所群众心中的好学校,首先要使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教干成为学校最好的管理者,教师成为最好的教书育人楷模,学生成为学校最好的学生,让他们成为学校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和名片。”宋西君改造学校的逻辑逐渐明晰起来。

“学校要发展,必须进行教育改革,教改的中心是课程,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根本在于自身的内驱力。最终要以教师的发展成就学生的发展。”

做最好的“我”,是二十三中教育创新的核心目标。其他的目标,都围绕这个核心倾力达成。20085月,学校提出了“三名工程”的设想,即创名校、塑名师、育名生。

有了目标的指引,学校制定了发展的****个五年规划(20062011年),即从20062007年度为调整年,凝聚人心,激励干劲,弘扬正气,稳定秩序;从2008年至2010年,奋斗三年,使学校成为罗庄区的城北名校。如今,****个目标已经实现。

2.“改造学校,教师和学生不能缺席”

 “以人为本”,不是一句漂亮的口号。学校发展不是校长一人唱“独角戏”,而是全体师生的“集体舞蹈”。“学校变革,改造学校,教师和学生心中最有数,他们最有发言权。而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忽略了他们参与管理的权力,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处于‘缺席’状态。只有每个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让学校发展成为师生自己的事情,他们在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才能发挥出来,改造学校,教师和学生不能缺席。”宋西君从教30年,他深知,民主、科学在人的发展和事业的发展中将会意味着什么。

“办最好的学校,就是要把学校打造成师生向往的乐土,为他们创设最适宜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健康发展,让教师幸福成长。”宋西君召集教师和学生家长大会,改造学校的主张赢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我从不搞‘一言堂’,班子会议各抒己见,民主生活会畅所欲言,教代会百家争鸣,所有的制度、报告和决议都在教代会民主决议的基础上产生。”宋西君娓娓道来。

 “学校的所有重大事项,从管理制度制定、评先树优办法出台、大宗教育物品的采购计划,到课堂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等,都是‘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的。学校管理人员带着问题,到年级、班组向教师‘问计’,提出相关草案,印发给每一名教职工,由其进行全面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再根据群众的‘声音’对草案进行修改,最后提交教代会表决通过,付诸实施。”宋西君一口气介绍了学校民主治校的整个过程。

在二十三中,有个“三议两公开”工作法,即“校委会提议、教职工评议、教代会决议、程序公开、结果公开”。

“ ‘三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行以来,教代会成了教师们的‘议事堂’,学校的大事小情都是大伙儿商量决定。教师对于自己参与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执行起来自然力度大、效果好。教师们心齐气顺了,干劲自然就足了。”宋西君饶有兴致地说。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即使再有多高、多好的理想追求,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作支撑,一切都将化为乌有。20083月,宋西君提出了“三个****,一个第二”的工作理念。即:“心情****,工作第二;身体****,工作第二;家庭****,工作第二。” “心情好,则效度就高。一个激情澎湃的教师,他的课堂也会精彩迭起、幸福不断,反之,课堂便会沉闷、压抑、低效或无效。”宋西君说。

为了强健老师们的体魄、丰富师生的业余生活。从20073月起,学校相继开展了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卡拉OK比赛、教师集体舞活动、太极拳训练、庆新年晚会等系列活动。

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理、和谐的环境,“一个第二”的工作理念化为“三个****”的实际行动,每个人的潜能实现了无限的发挥与展示,幸福的“后院”让“前院”(教学一线)花团锦簇。。

如今,在二十三中校园里,民主与和谐成为学校发展的主旋律,以校为家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常态。教师和学生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主体力量,争着干工作的多了,“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多了,参与学校管理成了全体师生的共同责任与荣耀。

3.校本发展规划,是办学成功的关键

宋喜军干过十几年的校长,能否将过去的管理经验与方法移植到学现在的校?他知道,这是绝对不能的:华盛实验学校后面有强势企业作支撑,现代学校有众多个体发展的背景,而二十三地处罗庄区北郊、临沂市南端并与兰山区接壤,地理位置和人员构成十分复杂。“改造二十三中学,必须立足自身实际,要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更要符合自己学校的实际。”

20094月,罗庄区启动了以区域为单元整体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这给学校发展带来了一泓活水。在宋西君的主持下,学校组建成立了以构建“幸福课堂”为主体、全体家长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幸福教育发展同盟”,为办好一所优质学校奠定了“人脉”资源基础。

幸福教育同盟成立后,罗庄区教研室“联系学校发展专家组”定期走进二十三中校园、课堂,帮助他们制定了学校近景、中景和远景发展规划。

****步,重建学校价值体系。学校围绕名校建设重心,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强校、文化兴校”的发展战略。基于学校发展的艰难现状,宋西君一开始就带领着大家提出了“我能行,我最棒;永争****,永不服输!”的学校文化精神。

“我们的共同愿景,就是谋求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学校精神和共同愿景的激励下,学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体系。“学校学校的价值体现在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上,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成长和自身的发展上,学生的价值体现在科学人生观建立和学科知识的建树上。”宋西君说。

二十三中人在这一核心价值观和质量观的引领下,上下一心,紧紧围绕共同的愿景,达成了共识:为什么要干——国家民族的使命、父老乡亲的拜托;怎么干最科学——职业理想下的幸福教育观;干好干差怎么样——职业道德的约束、社会舆论的评价和学校考核的激励。从此,每个人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质量观、鲜明的荣辱观普遍确立起来。

第二步,建立科学民主的最优决策机制。“大家不认可的制度不如不颁发,执行不下去的制度不如不制定,制定了的制度则必须严格执行。”

在二十三中,有一个“四轮完善”的制度修订法:由职能科室根据教师意见拿出规章制度的基本思路,然后校委会集体提出修改意见,提交全体教职工讨论;全体教职工提出意见后,校委会成员再次讨论,拿出意见,然后第二次交给全体教职工讨论;老师们再次拿出意见后,校委会第三次讨论,拿出制度文本;最后召开教代会讨论通过。经过大家集体商议讨论制定的制度,就等于自己和学校定下了承诺、签署了协议,每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就与学校的发展接上了轨,制度的约束力和个人的执行力自然就强化了。

每一次教代会的召开,都会有一些新制度成果诞生。如今,二十三中形成了以教代会制度为核心的学校民主化最优决策机制,逐步形成了课改制度、评价制度等系列新制度。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的办学理念,让全体教职员工主动参与到学校发展中来,凝聚了人心,强化了合力。”工会主席闫德如介绍说。

第三步,实施教育教学转型变革。“幸福比成功更重要,课堂应该成为师生幸福的起点,幸福课堂必然关注教师幸福的工作。”分管教学教研工作的副校长张作臣这样认为。

 20096月,学校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启动了“幸福课堂”研究课题。围绕“课堂+活动”“研教+评价”“自然+创新”三个基本路径,进行深度研究,围绕学生“为什么学和怎样学”、老师“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进行深度研究,谋求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型。

 “我们借鉴杜郎口中学、省庄二中等学校的教改经验,初步建构了“三维四段”幸福课堂教学范式。每位老师都在幸福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按照学科特点、学生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张作臣介绍说。

“三维四段”幸福课堂,围绕新课改的“三维目标”,通过“定向——自学――交流——提升”四环节教学,以达到让教师教得幸福,让学生学得快乐,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真正实现了“三个解放”: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解放学生的口——让学生充分说出来,解放学生的脑——让学生充分想起来;真正实现了“三个还给”: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生权利,还给学生自主;真正达成了“三个量”:使学生的信息量、思维量、训练量得到最有效的发挥,促进了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每个学生解决了问题,增长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提高了素养,实现健康成长的时候,学生的幸福无疑就是老师的幸福。从而逐渐进入了良性的循环之中,使幸福课堂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张作臣介绍说。

经过历时五年的“三步走”战略,学校发展的****个五年计划已基本实现。二十三中人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和喜色,走出了过去那种安于现状的松懈状态。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逐渐迈入罗庄区12所初中校的前列,连续3年毕业生合格率、优秀率一直保持罗庄区前列。

那些前几年想方设法挤到城区和市区就读的学生,现在又回到自己的家门口的学校读书了。“家门口就有这样的好学校,我们又何必舍近求远,跑到别的地方上学呢?”家住盛庄街道办事处前盛庄小区的石绍进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

平等与质量:学校优质、持续发展的能量源泉

1.“让每个人得到和谐发展,是教育最公平的事”

201110月的一天,宋西君收到一封教师来信:“宋校长,我觉得自己当老师到头了……”打开信封,宋西君读到的****句话,便让他“心里一沉”。“校长,我虽然上课也是行云流水一般,班里教学成绩也很不错。前些年,自己也得了省物理讲课比赛二等奖。可是现在工作起来总觉得不带劲。”写这信的人是初中物理教师时菲,一位大学毕业不到五年的年轻教师。

当时,学校有不少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时菲的遇到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典型性,宋西君迅速意识到青年教师发展方向定位的普遍问题。当天,宋西君便把时菲请到自己的办公室,和蔼地说,“不是你教不好,关键是把自己定好位,将自己发展的那块短缺想法给补上,不就带劲了吗!”

如何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生态共同体的同步发展,逐渐形成学校的“幸福教育品牌”,让教师教得幸福,让学生学得快乐,把学校办成‘师生幸福人生起航的地方?

 “现在的教师,不缺的是教学的技术与技能,最缺的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专业理论。有的老师教了一辈子的学,而且教学成绩也不错,回头想想自己这些年是怎么教下来,用得什么好法子时,自己却一概不知。”宋西君谈起教师专业发展“短板”问题时不无感慨地说。

他在办公会上进一步强调:“教师的‘短板’,就是学校发展的‘短板’,也是教育的‘短板’。如果不能提早发现并加以解决,久之,将会成为制约学校持续发展的瓶颈。”

但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应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果单纯靠某项技能的发展,远远不能激发教师的内生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如不创新机制,硬是希望教师做最好的“自我”,谈何容易?为此,学校适时引入“研训教一体化”机制,让教师在“研”中丰厚理论素养,提升专业领导力;在“训”中锻造育人技能,提升育人质量;在“教”中提升实践智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他们推行的“三名工程”之一的名师工程。

要求教师做“最好的老师”,自己首先要从做“最好的校长”开始。宋西君除了每周、每学期开学给教干教师“上课”之外,他还十分注意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的成果,以随笔和论文的形式写成文本,刊登在学校网站等各种载体,让师生们分享。他还在朱永新创办的《教育在线》中以“集团军队”为雅称,组建了专题交流论坛;在罗庄教育信息网上以“文晋”注册的教育博客的点击率逐日攀升。几年来,宋西君把自己的感悟、见解汇编成册,形成了临沂第二十三中学《轨迹》、《二十三中教育》等,他的个人专著《做自己希望的那种老师》即将付梓出版。

为让老师们在专业道路上快速成长,学校针对学科老师专业发展的“短板”,相继开展了“补短板,升华自我”系列教育培训活动:“随堂学艺,多次磨课”,让许多青年教师迅速壮大起来;“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各级骨干教师;“引智工程、头脑风暴”,让许多教师补上了“理论短板”,使自己能“站起来”教学,所有这些都悄然改变着老师们的成长的方式,助推着教师的快速成长。

 “在我们学校,有一个‘五子登科’的说法,即搭台子、压担子、结对子,铺路子、树梯子。为教师创造各种机遇,不断促进他们向高处攀登,让他们收获着专业成长的自信与幸福。”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宋西君可谓不遗余力,给每位教师的发展带来一个又一个充满朝气的春天。

时菲老师也找到了专业发展的自信。市、区的物理教研员、专家经常走进时菲的课堂,给她的课堂教学“把脉”、掌握方向。逐渐地,时菲对自己的物理课堂也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她的课堂很有个性,师生关系特融洽,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效率很高。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由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情追求。”有专家这样评价她的课堂。

2.让每个人都优秀起来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子女入学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从跟随其父母进城就学的农村孩子,来到城镇学校上学,表现出农村学生的一些特点,如有的胆怯缺乏自信;有的规则意识差、散漫,没有较好的习惯等。对这部分学生,老师教育起来相对比较困难。

在宋西君眼里,每位师生都是一个独特有重要意义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自己的智能优势。

宋西君清楚记得,他刚来学校时,班里的后进生特多,大多数都是在小学里“垫底”的学生。“一位老师能把一名后进生转化为优秀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就是老师的****成功。”宋西君认为,“让学生树立信心,为他们一生走向成功锻造高贵的精神品质,至为重要。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很好地发展学生。”

如何更好的发展学生,为他们的成功人生奠基?宋西君认为,一要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要培植学生的****发展区。既要为学生设置“底线目标”,又要为学生设计****发展的“上线目标”,这样才能抵达高效学习的理想境界,让学生尽享学习成功带来的幸福感。

同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智能优势优势,在教育培养学生时,要避免“取长补短”的做法,注重“扬长避短”,极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自信成为撬起学生更大成功的支点。

良好的信任关系,是一笔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宋西君担任校长的****年,一次班子会刚结束,会后一位教师听说校长提出了“看人看工作,工作看成绩,成绩看大小,大小大家看”的评价规则。这位老师找到宋西君,用质问的口气说,“你当校长的,说话能算数吧?”

“我说话绝对算数!”

宋西君说话不但算数,而且还把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主动授予人,教干自己能做主的事,让教干自主管理;教师自己能办到的事,让教师自己做主去办。

“充分授权于每个人,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主发展,是给予每个人的****福利。只要学校制度和上级文件规定好的,分管某领域的副校长和教干,都可自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所管辖范围内事情做到精致。我们推行的首位负责制,让每位责任人不仅有业务管理权,而且还有评价考核的权力。在学校,只有两种情况下,才能找校长:一是制度上没有规定的新情况,一是觉得没能力解决面对的问题。”宋西君说。

公平是凝聚人心的基础,而工作安排公平、评价考核的公平是学校公平机制的主要内容。”一所学校公平机制和干群、师生良好的信任关系一旦建立起来,他就会自觉地把心思全部聚焦在育人上。

为保证教师实现****限度的专业成长,学校为各类教师的成长设立了不同目标梯级序列:“优秀教师、 优秀班主任、优秀年级主任、 校级劳模、十佳功勋教师”。

紧接着,学校教代会一致通过了“目标引领、个体定位、集体创优、上不封顶”的多元激励性评价体系,对各具特色的教师实施分层评价。

每个人某一阶段的成长,一定对应着工作发展目标。要完成某一时期总的目标任务,需要团队合作方能达成目的。为此,学校结合总体发展规划为每个团队、每位教师制定出具体的发展目标,规定“完不成任务则不奖、达到则授奖、超过则重奖”。这种分层次、分系列、无限额的奖励机制,摒弃了教师评价中“表扬某几个,打击一大片”的传统做法,使每位教师“做最好的自己”成为可能。

为了重奖那些在教学创新、教科研和讲课比赛中获奖的老师,学校每学期拿出数万元设立教科研奖励基金。在2012年度的教师节表彰中,学校98名一线教师中有87人受到学校不同层级的表彰和奖励。“这是我们从来没有得到过的尊严和荣耀,从此找到了做教师的感觉,幸福极了!”王世昌老师在获奖感言中这样说。

“变了,变大样了!”调到别处学校任教的张磊老师,时隔6年又调回原来工作过的这所学校。现在已成了学校一名教干的她,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临沂第二十三中成了临沂教育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教学质量连续五年位居全区前列;艺体工作连创新高,体育节成绩达到全区****名,排球、篮球、乒乓球比赛多次获得冠亚军,多年获得艺术节一等奖。校容校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低矮的平房变成了高档的实验楼,杂草丛生的操场变成了14000平方米的塑胶运动场。学校成为全区艺体比赛、教研活动、交流研讨的首选学校;纷纷向外转学的情况有了逆转:托人找关系以到这所学校就学为荣,学生由原来的不足800名,达到了1500名学生的规模……

办学实力的不断增强,学校教育核心竞争力有了大的发展,使学校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和舞台。一次,在区教体局全体领导班子会议上,周广军局长提议,将“学校办成12年一贯制学校”作为对二十三中办学成果的****奖赏,专门拨付300万元资金,就地建起了全区****的“幸福幼儿园”。

“办完整的教育,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办最好的学校,需要最好的师资作支撑;好教育最终体现在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上。临沂第二十三中的教育教学成绩不是依靠师生拼体力、拼时间换来的,而是来自于教师素养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1.“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生命是教育的本源和起点。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首先必须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身体健康的人。”在罗庄区,每年举办一次体育节。20133月,罗庄区第19届体育节在临沂第二十三中举行。在这届体育节上,临沂第二十三中双双获得了团体总分****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

“这是10年来,罗庄区体育节‘参与项目****、参加人数****、整体效果最好’的一次,充分体现了二十三中全体师生的凝聚力、执行力、服务力,彰显了学校整体办学的内在活力。”区教体局分管基教工作的副局长李树峰这样评价说。

“我和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农村出身。在和老师们交流时,大家都说我们不能让现在的学生再走我们的‘老路’啦。”宋西君说。过去,农村学校由于办学条件跟不上,缺乏相应的音体美师资。从农村学校走出的孩子“只会做题,高分低能”,这是给人们留下的普遍印象。“上了大学,城里的孩子都有一技之长,对琴、棋、书、画样样都有精通。而农村的孩子却什么都不会,只会做作业、会考试,和人家比,心里总有一些自卑感。”宋西君笑道。二十三中人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做最好的“自我”,使在这里求学的孩子不仅有好成绩,还要有一手好技能和一身高素养。

 “小学教育是奠基的教育,将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功底夯实,就是为学生的终生幸福负责。”小学部主任朱艳艳说,“在孩子一生成长中如果缺少了艺术素养层面的东西,就像鸟儿少了飞翔的翅膀,是飞不高、跑不远的。”为了给孩子补上这方面的“空缺”,她与王丽丽、周文秋等几人共同组建自己的团队,起名叫“立美幸福团队”,还向区里申请确定了“立美创新”特色项目。为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学校采取“引、聘、培”的办法,先后选派周文秋、王丽丽等教师参加省、市级音乐美术等培训班学习,使教师的专业艺术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记者走进王丽丽的音乐课堂,她执教的课题是《音乐小屋》。王丽丽先是用多媒体为课堂创设了一个情境,记者跟随班里的音乐“小精灵”走进了巧妙无比的音乐世界,登上律动的“音乐小列车”,走进绚丽多彩的“音乐小屋”。

进入歌曲表演阶段,王丽丽特意组建了合唱组、舞蹈组、伴奏组、主持组……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他们很快进入了音乐小精灵的角色。“想唱就唱,要唱的漂亮;喜欢跳就跳,就要跳的大方;选择伴奏组,为大家助威添彩;要是愿当主持,像电视上的播音主持人一样。”王老师对每个角色提出了要求。大家唱着、跳着、说着、演着,每个孩子都做着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个个神采飞扬!这里每一个人都表演得最好,个个成为最好的自我。

下课了,一个名叫亓旭的小男生,还恋恋不舍的拉着王老师的衣襟说,“老师,老师,我还没玩够呢,真有意思!我喜欢那个伴奏的小乐器,什么时候还玩啊?什么时候再上音乐课呀?”王老师微笑着说到:“只要你喜欢,身边处处是乐器,音乐随时能给你送来欢乐,音乐小屋就住在自己的心里!”

 “没有不想学习的学生,只有不会引领的老师。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氛围。”年级主任孙德平根据年级情况和班情写了大量琅琅上口的励志打油诗,成为激励人、润泽人的精神力量。现在已结集,形成了学校的一种校本课程《激励文化》。”

每天学生们读着这些朗朗上口的激励语言,在一种正面的疏导中,用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阳光的胸襟投入生活、学习。

孙德平老师本人如今成了学校的“大名人”,他还调侃地说“我已带了好几个徒弟”。如今,二十三中的《激励文化》已成为学校的重要课程资源,成为学校的一道靓丽风景。

2.德育的目标就是教育的目标

“当校长要有良知,如果办学不好,就对不住千千万万个家庭对教育的希望。因此要办好学必须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科教学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办事,把学校办出特色和高质量。”“现在社会上,见了跌倒在路上的老人,不愿扶、不敢扶,是责任心、爱心缺失的表现;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横行,如假牛奶、假羊肉事件频发,是道德滑坡的根本表现。社会变了,有时我们的教育没有跟上。所有这些不堪入目现象的发生,都与我们的教育缺失有关。我们的教育应当担当起为民族培养合格公民的职责!”宋西君接任校长以来,始终把育人放在****位,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仁爱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每个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青少年从小如果在良好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会对他们的未来人生幸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学校探索出了“管理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形成了“主题引领、活动助推、制度保障”的德育主题序列化体系。

学生成长道德主题的确立,有力地克服了德育工作的盲目性或随意性,进一步增强了德育的计划性、实效性。“我们的育人主题总是按照新课程‘三维目标’进行整体规划,主题设计,将教育的内容分解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方可发挥深入持久的育人效应。”分管政教工作的副校长李长江说。

为了全面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学校还推行了中层以上干部“一线工作法”,做到“德育工作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德育活动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德育管理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同时,为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学校还推行了学生自治组织监管制度,使德育触角延伸到学校每个角落,确保了德育工作有效落实。

“最好的管理是自主管理,最好的教育是自主教育。育人工作不需要管理者事必躬亲,我们的责任大多应为教师提供一种指导、一个机制而已,放开手脚让师生自主发挥潜能。”李长江说。

20085月起,学校逐渐建立了“一制、双线、三全管理、四级联教”的学生德育管理模式。所谓“一制”,即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生管理教育制度;“双线”即实行带班领导、政教处、班主任逐级负责的管理线和团委、学生会配合巡查的监督线;“三全管理”即全员管理、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四级联教”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实行班主任、年级组、政教处、校级领导联合教育机制。

“学校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始终遵循‘抓住课堂、放开业余’的管理思想,牢牢把握课堂主渠道,紧紧依靠活动课程载体,创造性开展了‘早操+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堂文体活动+午后操’的每日四活动,使学生保持了良好的心态和充沛的活力。”

20093月,学校对德育活动进行了整体的规划与设计,明确规定:三月为“文明礼仪教育月”,四月为“诚实守信教育月”,五月为“励志成才教育月”,六月为“珍爱生命教育月”,九月为“习惯养成教育月”,十月为“爱国主义教育月”,十一月为“惜时勤学教育月”,十二月为“孝亲尊师教育月”。一月一主题、一周一格言,学校的每位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悄然养成良好的道德面貌和精神风貌。2009年以来,学校连续4年荣获市区级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3.办完整的教育需有开放的视野

 在班级管理中,临沂二十三中实行小组捆绑评价,教师只评价班组,小组长是****责任人,带领班组成员完成班级中的其他任务。同时,学校还推广了“值日班长制度”,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成长锻炼的舞台,让学生代替老师行驶全部权力和义务。”

魏晓蕾老师借鉴魏书生先生的班级管理的精髓,实行班务承包制、责任到人。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的大事小情中,学生既成了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引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她创建的 “收放式”班级自主管理法,获得区级优秀教科研成果奖,并在全区班主任中推广。

在临沂二十三中,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德育工作团队,学校德育工作形成了团队创新的活力。区十佳班主任朱昌萍老师,是这个团队的重要一员。她的班上有个男生,初二下学期时,喜欢上了同班的一名女生,成天好像“掉了魂”一样,以至于影响到他的学习。朱昌萍知道这一情况后,以大朋友的身份找他谈心,与他一起畅想未来。他的“思想疙瘩”很快解开,立即振作起来,投身到积极的学习之中。

当下,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师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越来越复杂,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了从根源处找到制约学校发展的症结,宋西君率先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先后又有三位老师分别考取了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

学校借助这一资源优势,组建了“学生发展研究指导中心”,引领老师们开展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并分别开设了学生版、家教版的《二十三中教育》网站,重点对学生和老师进行理想、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和心理咨询业务的指导,每周二固定由学校心理咨询教师和外聘心理咨询专家对师生进行心理常态咨询与疏导。

20133月,学校又启动实施了教育教学咨询制度,把民主管理的现代学校制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二十三中,“基层创新”成了学校教育改革的生长点。同时,他们也善于借助外力,除了聘请全国知名的专家对学校进行指导,每年还把从罗庄区成长起来的“本土专家”姜怀顺、王立华等请进学校,为教师送来“精神食粮”。

学校发展的强劲势头和办学成果赢得了社区和企业的广泛赞誉。20079月的一天,临沂市金柜饮食娱乐有限公司仁总经理与宋西君谈起了学校的未来发展蓝图,非常赞同宋西君的办学理念,欣然同意每年拿出五千元设立金柜奖学金。从2007年至今,这个公司已在学校连续颁发七届金柜奖学金”,激励了更多的学生成人、成才。太平洋印刷公司老板闫勇从家长那里得知,学校办学的喜人成果,决定每年出资一万元设立教育基金,奖励******的老师。

“每个孩子都是我们家庭的希望,宋校长的到来不但改变了学校教育的命运,而且彻底改变了盛庄周围每个家庭和每个孩子的命运。教育对我们来说,人人都有份。参与孩子的教育,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有滋味。”家住盛庄社区的学生家长王淑珍说。

随着“家长委员会”对教育关注度的提升,这个幸福教育共同体联盟不断壮大起来。在临沂第二十三中,教育已不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这里周边的家长、社会、社区、企业等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形成了育人的合力。每逢学校有什么节日庆典和大型活动,周围社区的居民、企业、事业单位纷纷解囊相助,共同赞助、支持学校的发展,不断实现着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所学校可以缺硬件,胆囊永远不能缺少精神。如果没有精神作支撑,学校无论如何挣扎都将离理想的彼岸越来越远。临沂第二十三中学以“做最好的我”为根本目标,以民主、科学、公平公正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不断提升教育发展的内涵品质,使一所濒临倒闭的学校,由弱变强,不断实现更加优质学校的方向发展,办出了让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的教育。

这里的教育正在培养着幸福健康、有创新、有发展潜力的孩子,正向“让孩子成为最好的孩子,老师成为最好的老师,学校成为最好的学校”的目标迈进。

祝愿二十三中梦想成真!

李之怡 共164篇 推荐7 优秀5
姜恩泽 共108篇 推荐22 优秀10
刘鼎轩 共98篇 推荐36 优秀24
马维霞 共80篇 推荐0 优秀1
陈永娟 共64篇 推荐15 优秀9
江秋 共63篇 推荐2 优秀2
陈乐乐 共60篇 推荐3 优秀0
胡豆儿 共59篇 推荐9 优秀7
房云玲 共57篇 推荐47 优秀5
董千里 共55篇 推荐30 优秀22
友情链接:百度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政府网   凤凰网   央视网  卫星地图  大师邦
关于本站 | 合作加盟 | 积分计划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声明 | 问题解答
作文批改网 www.duzhenfang.com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 电话:13864984078.
备案编号:鲁ICP备12014725号-1,设计制作:作文批改网
144.53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