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 >> 临沂市 >> 罗庄区 >> 罗庄区教体局 >> 罗庄教体局师训室
有效德育需要构建德育工作和谐机制
苗成彦
(276400,山东省沂水县教育体育局)
传统德育脱离生活实际、隔离社会现实、背离时代要求、割裂与教学的关系,缺乏道德知识的充实、情感的激发、意志力的支持和行为的践履,造成教育低效甚至无效。沂水县教育工作者针对此种现状,认真分析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际和发展形势,研究对策,及时调整德育工作思路,整体规划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从构建道德教育生长机制、价值置换机制、生活化机制、接力教育机制、队伍培养机制、管理评价机制等和谐工作机制着手,走出了一条“低成本、轻负担、高效益”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路子,实现了教学与育人的和谐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2000年以来,沂水县高考、中考连续7年位居临沂市****,先后荣获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等50多项荣誉称号。
一、 夯实根基,升华美德,着力培植道德教育“生长点”
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坚持“四个抓起”,即从小抓起,从生活抓起,从基础道德品质抓起,从道德基础情感抓起,夯实根基,着力培植道德教育“生长点,这是德育改革与创新的根本着力点。
从培养基础道德品质抓起,培育道德教育“生长点”。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教育,很重要的方面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基础道德品质是道德教育的“生长点”。孝心、礼貌、诚信、公正、责任、勤俭、自尊、自强等,作为当代道德教育的基础构成,通过精心培植这些基本“生长点”,孕育提升人类高尚的道德品质。实践中,应坚持从基础道德抓起,“低起点,抓点滴”;“低标准,严要求”,努力培育“品德之根”,提升道德水准。克服以往德育追求“高、大、全”的做法,从培养学生最基础的品德做起,重视品德养成教育,从而逐渐提升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水准。在沂水二中,有一个“爱心金库”,他们用“人人奉献一点爱”的教育活动,让每个人在“金库”里天天存储储存一点“爱心”,帮助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随着爱心品行的日积月累,进而增强青少年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爱全人类的高尚情怀。
从基础道德情感抓起,润育道德教育情感“生长点”。朱小蔓教授认为,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育德的关键。①就是说,道德情感对品德教育的驱动和保证的作用,情感是道德教育的动力机制,只有培养激发道德情感,触动灵魂,方能内化德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应紧紧抓住情感教育这根“弦”,建立以知育情、以情育情、以境育情的情感培育机制,润育“情感之根”,以促进道德升华。
秩序感、安全感、归属感、敬畏感、自尊感等道德情感是扎根于生命自然的基础性道德情感,培育人类这些早期的“情感之根”,逐渐积淀为人类较为高尚的道德品质。如培育安全感,可以在安全感的基础上发展人的同情心、仁爱、关心、责任感等道德品质;培养归属感,进而升华为爱学校、爱家乡、爱国家的道德情感;培育自尊感,可以升华自尊情操,产生无穷的意志力量和道德自律的力量;培育秩序感,可为将来发展人的公正、正直高尚的美德。道德教育永不嫌早。道德教育应坚持从幼儿抓起,从早期加强道德情感教育,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是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教育领域一点都不能懈怠的。比如,让学生记住自己的祖籍和出生地,熟记家庭住址,记住父母的生日等,培养起学生的归属感和敬畏感。
从小抓起,就是为奠定美好人生的根基,要专门制定低幼儿童德育要求,实施早龄儿童的德育策略,以建立完整的德育体系。通过编制低幼儿童读物,精选各种生动的教育寓言和名人生活,运用示范、榜样和观察模仿等适合低幼儿童健康成长的方法,让他们接受正规的道德指导,转变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从生活抓起,就是让道德教育返朴归真,坚持“一切从生活出发,一切为了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不断拓展“生活之根”,使道德根植于深沃的生活土壤;从生活抓起,就是通过创设真实的道德情景,实现德育目标的生活化、德育内容的生活化、德育方式的生活化以及评价的生活化,让道德教育成为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内在需求,在他们在对道德的感悟、体验和践履中培养道德的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从生活抓起,就是指导未成年人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日常生活、交往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过有道德的生活,在自我教育中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继承传统,弘扬美德,实现道德文化资源的整合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色,注重挖掘具有美德教育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道德教育课程,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沂蒙山区有着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如古代的匡衡“凿壁偷光”的勤学故事、王祥“卧冰求鲤”的孝道故事、王羲之“以池为砚”的苦练书法故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为民请命故事;现当代,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的感人事迹以及愚公移山、王廷江艰苦创业精神和敢为人先的“九间棚精神”等等,都是重要的美德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将这些承载美德价值的传统文化精髓加以开发、挖掘、提炼,编写成地方课程《沂蒙美德故事》,让美德文化进校园。以此培养教育青少年立志成人、成才的情感,让青少年受到切切实实的教育熏陶。其二,举办大型沂蒙精神文化展,活现沂蒙精神,让青少年亲身感受沂蒙精神的文化魅力。沂蒙山区富有光荣革命传统,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沂蒙精神是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丰富的美德教育资源。通过集中展示孟良崮战役、陈毅指挥所旧址、大众日报旧址、中共中央山东省分局旧址、红嫂故乡等红色文化图片,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党爱军”的沂蒙精神教育,激发广大青少年爱家乡、爱沂蒙、建沂蒙的高尚情怀。其三是进行文化对接,实现与当代价值的衔接转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立足沂蒙传统美德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努力使现当代道德智慧、文化内核相融合,实现了传统美德与“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当代新价值规范的有效对接与转换。其四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发动学生调查当地民间的名人逸事,挖掘当地习俗文化资源中蕴藏的道德价值,要求学生撰写研究报告,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和保护先进文化生态的意识,在不经意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其五是引进《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中华美德故事》等中华民族整体美德文化资源与地方文化对接,形成美德教育的主题序列,从而统一到中华美德教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整体教育之中。
三、激发内需,强化实践,让道德教育焕发生命活力
马克思称道德为“实践精神”,体现了道德的本质特征。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四要素,缺一不可。有了生活作“根基”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必须不断创新实践机制,积极拓宽道德教育新渠道,强化体验,增强活力,才能不断满足广大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
创设德育氛围,激发道德内需。课堂教学是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让学生过美好的学习生活是德育的真正基础。②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其一是让学生“五动”,即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动心,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利于学习、工作的物质与精神环境。课前或课后让学生“读”、“写”、“看”、“唱”激励性的标语、格言、警句、誓言等,营造健康向上的教室文化和宿舍文化,学生浸染其中耳濡目染,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陶冶;有的学校在课前课后,饭前饭后开展同唱一支歌、激情宣誓、即兴演讲等活动,让学生过美好的精神生活,达到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增强学生自信心的目的。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教学生态的关键,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质量。沂新中学开展小班化教学实验,指导学生将班内学生分成既密切合作,又相互竞争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理解、彼此沟通、平等对话,形成其乐融融的氛围,身处其间的师生快乐学习、共同进步,个性得到尊重、特长得到发挥,在教学相长中德行得以升华。
满足学习与成长“两个需要”,指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沂水二中抓住新生入学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进行入学适应教育、爱心教育和归属感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学校、关爱他人的思想品德。为了让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学校组织指导学生自主制定班级公约,彼此达成共识,以共识凝聚班级集体力量。学校的规范与制度内化为每位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道德需求,成为生命发展的道德自觉。沂水四中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入手,提出了以“过有道德的学习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四讲两变一提高”思想教育模式。通过演讲,学生们相互启发、互相感染,学生的学习心态有了转变,学习态度有了端正,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增强了学习积极性和内驱力。实现了学校德育与学习生活的整合。
以活动为载体,激发道德教育的活力。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沂水县不断转换德育思维视角,根据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创新德育形式,育人实效不断增强。一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道德价值主旋律的教育。如利用社会上发生重大事件的契机,通过演讲、主题班会、募捐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感;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发表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讲话,利用这一契机,集中开展“十个一”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荣辱,懂廉耻、明是非”教育;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养成教育活动。在学校内部,让孝心进课堂,培养学生尊老敬师思想;让诚信进校园,从小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的美德;开展节约教育“进餐桌”活动,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用开展“一日常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校外,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深入贫困家庭,对学生进行爱心升华教育;布置德育家庭作业,让学生体验为父母洗一次脚等,体验感恩父母的快乐,焕发刻苦学习的动力。三是坚持开展“美德在身边”教育活动,运用学校评选出的班级之星、十大学星、校园十大感动人物等,给学生树立身边的美德榜样,增强学生信心,激发学生的成功意识。这些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动,贴近学生实际,走进学生心灵,增强了道德教育效果。
四、健全“四支队伍”,实现“三个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为形成道德教育的合力,主要抓好“四支队伍”建设。一是健全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学校德育队伍,二是健全以家长为主体的家庭道德教育队伍,各学校成立家长学校、举办家长报告会、办好《家长通讯》刊物,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让家庭配合学校共同担起育人的责任;三是健全以学生会、团队组织为主体的学生自我教育队伍;四是健全以“五老”为主体的社区道德教育队伍,建立了道德教育“五老”发展计划,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模范、老教师的优势,让他们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为提高育人效果做贡献,实现社会教育的资源的全面整合。
采取“432”方案,实行全员培训,全面提高德育队伍素质。1、“四个一”教育,树立起全员育人观念。每年在全县范围内举办一次德育讲座,请全国知名德育专家为全县教师讲授学校德育理论,介绍实践方面的经验,讲解德育科研要点及操作要领,提高教师的德育科研能力、转变育人观念;每年举行一次大型师德报告会,让县级“十佳”教师做师德教育报告,用真实感人的事迹打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年举行一次全县师德标兵评选活动;每学期至少举一次家长培训班,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提高家长的育人技巧和育人素质。
2、实行三种形式培训,全面提高育人技能。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主体。结合中小学班主任队伍结构现状,集中对班主任进行育人技能培训。通过全员班主任培训、新班主任培训和老班主任培训等三种形式的培训,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理念、育人能力和科研意识有了较大的增强。
3、进行两次案例教育活动,提高育人艺术。引导教师每周至少一次运用德育案例进行教学,提高德育效果;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优秀德育案例评选活动,培养先进的育人理念。通过加强对育人队伍的培训,树立起了整体育人、主动育人、自我育人的德育新理念。
我们的道德教育实践应该借鉴当代西方实行综合德育体制的做法,突出“三个结合”,实现教育体系的内在统一以及德育与客观要求之间的和谐。(1)在德育教学上,适合人的德性发展规律,把知识学习、道德推理能力和道德实践的行为训练相结合,实现人的道德发展的内在一体性;(2)在德育形式上,符合道德养成规律,把专门德育课教学、各门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以及有关社区服务相结合,使学校成为一个教育的整体,保证德育的完整统一性;(3)在德育机构上,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相结合,三者通力协作,减少抵消作用,使各种教育力量、教育目标达到一致,更好地使知识学习、榜样示范、能力培养和行为训练得到真正的结合。
五、坚守责任,纵横贯通,传好道德教育“接力棒”
以“增效提质”为目标,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德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之中,是增强未成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的关键一环。从不放弃教育的每一过程,每一个细节。近年来,初步建立了从幼儿阶段到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以至从业、老年阶段上下衔接、纵横贯通的道德教育接力机制,把不同的德育主题分解到各个学段,规定每个生命发展阶段的育人目标,每个阶段形成品德成长档案(即“道德接力棒”)。小学,这个为今后美好人生打基础的阶段,主要对小学生进行以依恋感、秩序感、敬畏感和自尊感等为主题内容的基础道德情感教育以及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到了初中,学校接过从小学传过来的 “道德接力棒”, 在此前良好教育基础上,对学生集中进行道德情感升华和基础品德巩固提升教育。抓住入学初对学生进行“情感补救”教育的关键时期,深入进行公正感、自信心、责任感等****道德情感教育,集中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到了高中,继续对学生进行基础道德“情感教育”,在此基础上,主要进行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实现高中德育与大学德育的衔接与沟通,在每年寒(暑)假,举办成功教育报告会。利用大学生们回乡的机会,邀请往届升入****大学、取得硕(博)士学位以及创业成功的沂水籍学生,回母校作现身教育报告,激励高中学生成功做人,从而实现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在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时,应继续把“接力棒”传下去,直至终身。
在人生发展的整个历程,会有发展的几个“关键期”。教育者要利用教育机智或道德敏感性,抓住关键期到来的机会,及时对受教育者进行必要有益的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非常赞同“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 ③的说法,就是说,在人生的婴幼儿阶段(即0至3岁),重点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性的培养教育,以奠定优美人格的基础;在儿童时期(即4至13岁),重点对儿童进行圣贤智慧的陶冶,培养其端正的心性和行为;到了少年阶段(即13岁以后的青少年时期),重点鼓舞他们追求崇高理想的勇气,培养宏观远大的志向;成人以后,每一阶段、每一过程的教育都不可能收到完美如意的效果,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教育缺失或“空档”。这就要求我们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及时对受教育者进行缺失方面的补救教育。道德教育最为常见的是道德情感的缺失,沂水职教中心针对学生情感方面的缺失的状况,利用入学初学生恢复自尊、重建自信、渴求成功的机会期待,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的自信,对新生进行恢复自信的情感“补偿教育”,实现了德育机制的衔接与整合。
六、一元导向,科学管理,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它应该坚持一元导向、多元评价的管理机制。一元导向,就是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以整合多元化的道德价值。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多元的,但核心价值应该是一元的、共同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道德教育应突出以集体、真实、尊老、律己、报答、责任、利他、平等为基本内容的核心道德价值”④教育为基础,通过不断的教育培养,使价值水平不段得到提升。
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落实政府统筹学校德育的管理体制,建立从教育行政部门、德育研究机构、研究会、校外教育机构、学校辅导组到班主任等一整套管理体制,形成政府统管、学校主管、社会协管、家庭配管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管理网络,运用行政法令的力量来加强学校德育,调节所有社会机构的德育作用,合理利用德育资源。目前,基础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当然包括在内。尽快建立完善政府统筹学校德育的管理体制,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
加强政府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管理,首先建立政府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学校、文化、宣传、公安、政法、企业等部门,统一对青少年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计划,整体规划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统一布置思想道德教育任务,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总结推广全县思想道德教育的典型,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不断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上台阶、上水平。
健全的组织网络,是搞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一环。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到各级各类学校,都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列为一把手工程,统一调度指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从学校到家庭、社会,层层构建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实现了“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⑤ 制定一系列制度,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章可循。自2004年以来,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以德育人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教育的实施意见》等50多个意见。每年拨专款用于学校德育室、校园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载体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目前,全县校校建有德育室,共有德育基地235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22处,育人效果不断增强。
当代青少年价值多元化趋势越来越突出,为保证评价的全面、科学、真实,按照“一元导向,多元并存”的原则,制定出台了《中小学德育评估细则》,对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实行多元、分层评价,进一步加强对全县德育工作的引导。在对教师考核中,规定在原千分考核评估机制的基础上,把德育工作的好坏纳入校长的政绩任用、教师晋级晋职、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对学生实行多角度、多侧面、情感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沂水一小等许多学校设计运用《学校家庭双向联系卡》,对学生实行“多元化”评价,推出了“新三好”的评价制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联系卡中,除有班主任评定和家长评定外,在学校、家庭、社会特别表现记载栏和学生评定栏中,还专门记录学生的突出表现和有较大转变的行为。根据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层评选,在家评选好孩子,在校评选好学生,在社会评选好少年,是好孩子、好学生、好少年,才能参与“三好”的评选。
参考文献:
①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育德的关键,《教育研究》2000,
②郭思乐.德育的真正基础: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论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地位,《教育研究》2006,10
③人生教育的四大阶段.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编《道德教育研究》2003,4p38
④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83.
⑤苗成彦.“四四二一”:有效道德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职教通讯》2001,(9).
苗成彦简历:大学文化,****讲师,沂水县教育体育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