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文友,学写作,就到作文批改网! | 收藏本站专版专栏 |RSS订阅     欢迎,朋友 | 免费注册会员登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会员中心
临沂市第二十中学离真正的教育近些再近些
发布时间:2014-04-04 08:20:57 作者:苗成彦 发布者:miaochengyan 浏览次数:3229  类别:我的随笔  
山东省 >> 临沂市 >> 罗庄区 >> 罗庄区教体局 >> 罗庄教体局师训室


 

临沂市第二十中学离真正的教育近些再近些

2012/6/15

离真正的教育近些、再近些

——山东省临沂市第二十中学教育教学改革速写

《人民教育》记者 李帆    特约通讯员 苗成彦

(来源:原载《人民教育》2012年第11期)

2010年春天,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的数学老师们,听说了一位神奇的数学老师:

他只用40多节课的时间,就能带领学生完成初中三年的数学教材学习。

他从不布置课外作业,也没有一次加班加点。

他的学生,高达90%以上,都觉得数学很好玩,很有趣,学习数学不累。他所带的班级,平均成绩位列级部****,优秀率也是****的……

张店区的数学老师向领导请求:什么时候咱能够亲自去他的课堂看一看?机缘巧合,他们听到了这位老师一节课,所有人啧啧称奇:这样的课,别说我们亲眼见了,就是听也没听说过!

依旧在这所学校里,有位年轻教师。她工作仅五年,却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教学方式:一学年完成初中三年语文教材的教学,剩余时间,便与学生共同研读莎士比亚。

孩子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对名篇名著的阅读远远超过了其他班级,成绩也名列前茅。

济南市教科所一位领导听说了此事,难以置信:农村孩子也能研读莎士比亚?

他悄悄到学校去考查。一堂《哈姆雷特赏析》让他惊叹不已:孩子们自信大方,侃侃而谈,分析人物透彻到位,准确细腻,称得上是****的学生、****的课堂表现

赞叹之余,他产生了新的疑问: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之下,是什么让这所学校满怀勇气,引领教师拒绝做教材的奴隶、做教学进度和教学模式的奴隶?

抛弃掉外在的秩序、有序和浮华,实在是一件太不容易的事情。

2009年,教育部一位领导曾到这所农村初中——山东省临沂第二十中学视察,她连说三个没想到没想到这所学校会有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没想到这所学校会有这么高的办学品味,没想到这所学校的个性优质课堂这么精彩!

许多老师都力图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世界。没成想,反倒把自己和学生给淹没了

张店区拜访的数学老师,名叫刘建宇,如今是临沂二十中的副校长。

不同于时下的许多老师,想方设法把知识又快又准地教给学生,刘建宇却反其道而行之,做着一件看上去不可思议的事情:讲知识之间的联系,讲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而不是对教材上的知识亦步亦趋。

一节初一的常态课《如何学,是为了更会学》,把他对数学教学的思考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建宇问:平行四行形的性质和判定,大家会吗?学生说,不会。

为什么不会?”“老师,我们还没学过呢。

没学过就不会吗?这节课,我带着大家把前面的知识复习一下,虽然没学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但我认为,你们也会。大家信不?

不信!学生们笑着,嚷嚷起来。

那咱们试一试。同学们,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时候,有哪些方法?学生七嘴八舌,说得非常流利:两边相等,两角相等以及一个角的角平分线、该角对边上的高、中线等三条线合一。看来,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他们掌握得不错。

我提一个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假若我说,内角和为180°的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对不对?

在学生看来,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他们异口同声,立即否定。

刘建宇没有停止,而是追问下去: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不对?之前你们说的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依据又是什么?

学生们陷入沉思。过了一会儿,一些学生率先醒悟。

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所以,不能据此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等腰三角形。但是,两个边相等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其他两个判定方法也是如此。

这就对了。刚才同学们列举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依据,都是等腰三角形独有的性质,而不是一般三角形都有的性质。刘建宇一转身,在黑板上写道:独有、都有。

他说:等腰三角形独有的性质,就是一般三角形不具有的性质,我们可以称它为特殊的性质。找到了特殊性质,就找到了判定方法。对三角形如此,对其他图形也是如此。随即,他板书道:特殊、一般。

学生们这下明白了:原来,所谓的判定,就是找出它的特殊之处,是相对于一般而言的。

接下来的课,顺风顺水。怎么去判定平行四边形?只要找到相对于一般四边形而言的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就行了。

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应该是两个边相等,一般四边形没有这个性质,我觉得可以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还有的说:两条对角线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因为一般四边形也没有!

此时,学生不再是在学习特殊图形的判定方法,而是在探寻特殊图形的特殊性质。他们寻找着特殊,并为自己发现了这么好的方法而兴奋万分。

具备了这种思路,再遇到特殊图形的判定,诸如梯形、圆等,能解决吗?

——”

听到学生自信的回答,刘建宇会心地笑了。

但课上到这里,还远远不够。这不,新的问题又来了:数学中有关一般和特殊的案例有很多,那么,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们一愣,初一的孩子还没这个思维啊。

刘建宇提示说: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对它的判定是不是包含了一般三角形判定的所有方法啊?

是的!

但我们判定等腰三角形又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所以说,是特殊包含了一般。

学生们恍然大悟。一位学生不觉高呼起来:我明白了!特殊三角形包含了一般三角形所有的性质。平行四边形也包含了一般四边形的性质。而正方形则包含了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掌声一片。

几何的性质判定遵循特殊包含一般的规律,那代数是不是这样呢?刘建宇随即板书了4道代数计算题:1、(2x+3)(3x+5)。2、(3x+2)(3x+4)。3、(3x+2)(3x+2)。4、(3x+2)(3x-2)。

从****题到第四题,存在什么关系?刘建宇开始发问。

渐入佳境的学生发现,从第1题到第4题,越来越特殊。第4题是平方差公式。

学生们开始发言:越是特殊的,计算的方法越多,凡是一般式子所用的方法,特殊的式子都能用;但特殊式子的特殊方法,一般式子是不能用的。

这是不是代数方法上的特殊包含一般呢?刘建宇不失时机地提问道。

是!回答得特别响亮。

快要结束时,刘建宇问学生:通过这节课,大家收获了什么?

老师,我觉得学数学重要的,是去找联系,进行归类。

我认为,只要找到了方法,找到了规律,就能掌握学习之道!

一节课,就这样轻轻松松地结束了。

然而,听课的老师却是心潮起伏。内行看门道,这短短的40分钟,竟然包括了常规教学中的几何6课时、代数4课时,即10课时的内容。

一个老师惊讶地说:俺听你的课,又很短,又很长。讲它短,是觉得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学习毫不吃力;讲它长,是学生有那么充裕的时间、学那么多的东西。

她说,俺有次上课,教了整整一节课,连线段如何表示还没有讲明白,气得要命。

刘建宇笑着对她说:知识是人创造的,在创造的过程中,一定会遵循某种思维规律。教数学,就要找到知识中思维的痕迹,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

一言蔽之,教材不过是个例子,知识服务于思想方法。

像《如何学,是为了更会学》一课里,知识是载体,知识被重组,让学生去领悟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这一基本思想。

在刘建宇那里,我们看到了他的教案,与教材大相径庭:****课《数学运用之奇,联系推论之美》;第二课《感悟数学》,随后还有《a说:你们对我了解多少》、《全等三角形在全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此时,初中三年的知识全部被打碎、被揉和。乍一看,知识的完整性没有了。但是,我教给学生的是思想方法的完整性啊!

许多老师都力图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世界。没成想,反倒把自己和学生给淹没了。

只是,有多少老师能意识到这一点,并敢于去打破教材知识的权威与完整呢?几年前,临沂二十中曾召开大会,研讨教什么的问题。

很多老师不满意,认为是一种侮辱,俺连教什么都不知道?还当什么老师?

校长姜怀顺说:你还真不知道!看看日常课堂,有多少人是在教教材,是在考什么教什么。弄不清楚教什么这个教育的元问题,环节打造得再精美,知识教授得再流畅,也不过是个优秀的匠师。

三流的教师讲知识,二流的教师讲方法,****的教师讲基本思想和方法产生的过程。对照这个标准,你做到什么程度了?

会场上,老师们陷入了沉思。

             真正的教学并不是观摩课上那些完美的环节

刚参加工作不久,王丽花就让年级主任很头痛:这个小年轻,怎么不按常规出牌?

很多时候,王丽花的课堂太安静。学生们坐在座位上,不读教材,却捧着《莎士比亚全集》等课外名著;读书有了心得,就提笔写下,长短不拘、体裁不限,只需写出自己的真诚感悟即可。

还有些时候,课堂却像煮开了锅的饺子。学生们大声辩论、开心表演,好几次,声音大得连隔壁班的老师都忍不住提意见。

屡劝不改,年级主任一气之下,向校长姜怀顺反映情况:教学环节没有了,模式没有了,教学常规也不遵守,教学质量怎么有保障!

可是,真正的教学并不是我们在观摩课上看到的那些完美的环节啊。教育,不过是把学生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王丽花轻轻几句话,一下子击中了姜怀顺的心,应和了他对知识和能力的看法。

记得前不久,他听了一节语文课,讲的是说明文《赵州桥》。

老师准备得很充分,讲得也非常精彩。

课后,姜怀顺问了老师一个问题:这节课,你想让学生得到什么?”“要让学生得到说明文的方法,理解赵州桥是座伟大的桥啊。

你怎么让学生得到说明文的方法?”“他们知道了详略、重点、比喻、对比等手法,还知道了写作的顺序。

可是,这就转化为学生写说明文的能力了吗?教师一考虑,对啊,当学生不会使用的时候,怎么能说他掌握了说明文的方法?没有活动,又怎么去呈现学生写说明文的能力?

此时,老师把无形的能力等同于有形的知识了。

有形的知识可以分析,而无形的能力无法拆分,也不能传授,只能靠学生的做和悟来加以把握。

如果用分析的方法去培养能力,就会像寓言里讲那样,青蛙问蜈蚣:你有上百条腿,是怎么走路的?到底是先迈哪条腿,然后动哪条腿的?蜈蚣苦思不得其解,到最后,反而连路也不会走了。

我们做的何尝不是青蛙的事呢?我们总以深挖为借口,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以为把文章从内容到写法都分析清楚了,学生就有了相应的能力,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姜怀顺问老师们,中国****部研究语法的著作是《马氏文通》,写于1898年,在那之前,难道中国人的语文能力不好吗?这就是知识和能力的区别啊!

王丽花不过是想通过《莎士比亚全集》,把学生带进一个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世界,一个表达情感和形成价值取向的世界,一个用文学的特有思维方式来呈现生活的世界。她的关注点在能力,我们能不能静下心来,等待花开?姜怀顺对年级主任说。

三年后,学生用成绩证明了姜怀顺的预测。王丽花带的两个班,入校时,语文成绩在全年级垫底;中考时却一跃为年级的二、三名。一下子,大家刮目相看。要知道,这是刚毕业的王丽花带的****届学生。

过去,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原来,还有不教而教。对王丽花的成长,许多老师很有感慨。不教而教的真谛何在?在于让学生在生机勃勃的、不强求一致的教育境界里,自我感悟,自我成长。

不久后,语文老师们聚在一起,商讨出了语文教学的六大策略:大阅读、大背诵、大演讲、大复述、大欣赏、大写作,目的就是超越教材,为学生能力养成创造条件。

学校语文教学的境观,为之一变。

孩子们爱上了语文,爱上了阅读,笔下也慢慢有了灵性:从最初的一两句话,到后来的提笔千言,有的学生甚至在班刊上连载小说,一次写作就在万字以上。

而超越教材的关键,是把学科逻辑变成学生的认知逻辑。

就拿初中地理来说,教材上罗列着枯燥的知识,前面讲个问题,后面立即跟着答案,学生哪里有感悟和思考的空间?又哪里有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思考的路径?地理教师上官景进从教20多年,不止一次思考过这个问题。

像《新疆》一章讲到坎尔井,不仅有示意图,还有很详细的解释。这不坏事儿了吗?为什么不把示意图直接删掉,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新疆人,该如何生存?能力必定是在探究中形成。

为了实现自己的设想,去年,上官景进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重写《新疆》一章的教材。

在他自写的教材里,没有任何结论性的东西,只是用美丽的笔触介绍新疆:高山与盆地相间,酷寒与奇热并存,冰川与火洲为邻,荒漠与绿洲相映。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外貌、气候特点,造化出新疆神奇的塞外风光……”

如诗如画的文字,吸引着学生,让他们对新疆这个神奇的地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抓住机会,上官景进抛出了问题:为什么新疆会呈现出这样的地理景观?”“渤海水西调入疆可行吗?”“在这么极端干旱的自然环境下,当地居民怎样才能生存下来?”……

学生们相互讨论着、质疑着。一节课结束,学生们跟在上官景进身后,叽叽喳喳:老师,地理真有趣儿!

     对学生的表达,不以己律人,不以成人化的观点和态度来评价

学生们很喜欢生物老师田宗秀。

因为她从来不拿学生的成绩说事儿。不管谁问她成绩,这个大眼睛的女老师眼睛更大了:我不记得哦。随后,她补充道:我只记得孩子向我提出了什么问题。她给我们看自己随身携的一个小本子,上面写满孩子们的问题:鱼的鼻孔是干什么的?”“中国有狮子吗?”……

其中一个问题让田宗秀特别得意。那是学习癌细胞可以无限分裂的时候,一个学生提出来的:能不能利用癌细胞无限分裂的特征,让已经衰老的细胞重新分裂,让人长生不老呢?

田宗秀遇到这个班的班主任,乐呵呵地表扬起了提这个问题的学生。没想到,班主任眉头一皱,说,这个学生调皮得很,老是问些不搭调的问题,哪有那么好!

田宗秀默然了。后来,她在教学日记中里写道:求学问,需学问。真正的好课,应当越讲学生的问题越多。

可现实是,学生年龄越大,越提不出有意义的问题,最后连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没有了。

问题在哪里?

几年前,学校曾派田宗秀到华东师范大学学习。一个心理学故事让她感触颇深:科学家给一只初生的小猴子,做了两个假的猴妈妈。一个猴妈妈用铁丝做成,但有一个奶瓶;另一个猴妈妈是用温暖的绒布做成的,没有奶瓶。慢慢地,科学家发现,小猴子只有在饥饿的时候,才会到铁丝妈妈那里;其他时候,都依偎在温暖的绒布妈妈怀里。

这个实验里的奶瓶,不就像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吗?而我们给学生的情感,给他们的心理影响,就像绒布的温暖一样。同样的道理,在课堂上,学生希望学到知识,但他们更渴望得到情感上的回应与温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放松,感到安全。只有当学生感到安全和放松时,他们才会敢于提问,敢于表达。

如何让学生感到安全和放松?临沂二十中的老师想了不少的办法。

初冬到,临沂飘下了雪花。

学生们望着窗外,眼里是欣喜和渴望。语文教师吕金峰看在眼里,微微一笑,大手一挥:走,我们到教室外面去!

伴随着一阵欢呼声,学生们出了教室。操场上,有的学生迎着纷飞的雪花狂奔,有的漫步徜徉,还有的捧起雪花,任凭它在手中慢慢融化……

一个男生俨然忘记了寒冷,把外套一脱,来了个前空翻,又仰卧在草地上,大吼一声。吕金峰一惊:你咋了?

老师,我还想再脱下一件衣服。我就是感觉太爽,太爽了!

渐渐地,学生们聚集到了吕金峰的身边。师生一边赏雪,一边开怀敞聊。

谁愿意给大家讲讲自己看到的、想到的?

看花园的树木,挂满了雪花,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妙景象。刚才在树下徘徊的学生,曼声说道。

真是温婉细腻。吕金峰颔许赞叹。

刚才我大吼一声,任凭雪花落在身上,只是希望能扫去我这几天的郁闷,我那是兴奋,是发泄啊!其他学生也抑制不住地表达自己。

老师,我听到了地下小草的欢喜,它们急切盼望的棉被来了,可以过一个温暖的冬天了,不信您听。

……

放下心防的学生,争相说出自己的感受。没有对错,没有高下,有的只是个性化的、多彩的表达。

等学生们说得差不多了,吕金峰这才笑着说道:同学们刚才说的,不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吗?

你们所观察到的,如树下、草坪上,就是写作时的角度与顺序;你们或欣喜或沉寂的反应,就是作文的情感。如果把今天的收获记录下来,不就是一篇绝妙的文章吗?

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学生们却依然热情高涨,意犹未尽。

第二天,学生们交上来一篇篇对雪景的观察感受,真诚而自然,个性而富有情感。

我尊重学生的自由言说、个性表达。对他们的表达,我不限制,不提要求,不以己律人,不以成人化的观点和态度来评价。吕金峰说,为此,自己特地每周开设一节口语课,日常课堂也以说为核心,以说促读,以说带写,引领学生享受语文的快乐。

自由的表达,唤起了学生的自信,也唤醒了他们对语文的热爱。

一位家长对吕金峰说:吕老师,你用的什么好办法?孩子读小学时,我是他的语文老师,六年都没调动他的积极性。但现在回家以后,他总是积极和我们交流,然后就是思考、写作。

哪有什么好办法?表达与言说本来就是人的本能,我不过是让学习重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它不再是神秘和艰难的事。吕金峰说,对于学习的恐惧感,往往是我们成年人给学生的,我所做的,只是纠正与回归。

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习惯,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

教育的****境界,应该是向美而生。在校长姜怀顺看来,如果老师不能创造一个审美的境界,那教育就是低层次的。

有一次,姜怀顺看电视节目,心被狠狠地揪痛了。节目报道说,在广西的一个村子里,出了100多个抢劫犯,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而这些抢劫犯的年龄都在1825岁之间。

记者到村里的小学采访,校长和老师一致说:我们的孩子很老实,很听话,认真学习,平常没有什么问题。和学生交流,记者问这些孩子,将来大了干什么?孩子百分之百地回答说:出外打工挣钱。

看到这里,一股子热血,直顶姜怀顺的脑门。他大声追问道:教育到底给了孩子们什么?当一个人没有远大的目标和高尚的志趣时,他就不是一个精神意义上的人。他的人生只是在物质层面徘徊,如果不能满足,他怎能不去抢劫、不去掠夺?

现在,学生成人化倾向很严重。很小的孩子就知道挣钱、消费,这不是社会深刻的表现,而是一种平庸和媚俗。他们长大后,有知识无智慧,有欲望无理想,有规则无道德,社会该是什么样子!

他反复跟老师们讲,教育的本质是超越性的,而不是工具性的。

没有情感的注入,没有人性的放大,没有人性中最光辉的诚实、善良、感恩、同情这些有活力的东西,教育就成了驯化。

有一回,听语文老师孙庆晓的课,让姜怀顺感动不已。

课的内容是《诗经·蒹葭》。孙庆晓告诉学生,歌曲《在水一方》就是根据这首古诗改编而成的。学生们兴奋起来,请求她:老师,你唱唱吧!

果真,孙庆晓放下教学进程,放声高歌,学生们听得如醉如痴。一曲既了,掌声雷动。

尽管部分教学环节没有完成,但姜怀顺却给了这节课很高的评价。他说:唱歌仅仅是作料吗?仅仅是增加了一个花絮吗?不是的。唱这首歌恰好就是《蒹葭》的最好的教学方式!

只有音乐,才能把学生带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种朦胧的、不可言说的意境之中。依靠单纯的讲解和翻译,怎么能带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审美的境界?

在孙庆晓的课堂上,总是充满着音乐。

她认为,音乐的美和文字的美是相通的。美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激荡起所有的正面情感,让人对生命有尊崇,对道德有感悟,对信仰有尊崇,对自然有敬畏,对人生的意义,也能有一种全新的把握。

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有着持续的吸引力。如今,孙庆晓所带的班级,不仅成绩优秀,而且连续三年没有一个学生辍学。这在许多农村初中,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上孙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很多学生,都对她的课有着深深的依恋。

按照美的规律去塑造人,让学生获得一种审美的快乐。这是同事对她的评价。

只有美的情感,才能让教育触及到生命的内核。

而崇高感,则是美的一种****。

为什么有时会抽出大段时间,甚至是整节课,给学生们讲励志故事、热点时事和自己的哲学思辨?数学老师刘建宇说,是因为学生是否有崇高的人生目标和志趣,比知识重要得多

有一次,刘建宇在网上发现了一篇文章,他特意在班上为学生们朗读。文章的大意是,一个日本记者到中国某大学演讲,演讲前问在座的听众:谁知道黄继光、邱少云?没想到,一名大学生抢答说:我们在座的这些人都知道这两个傻帽。日本人由此感慨万分。

文章读完。一位女学生站起来,眼流满面,她问刘建宇:老师,如果青年人都这样的话,我们中华民族还有希望吗?

你就是希望啊,当你落下热泪的时候,就预示着你可能成为明天的脊梁!

这个学生,刚入学时,成绩在全班居于下游。但从那后,她却迸发出了强大的学习动力。到了初三,以全区****名的成绩考入了当地最好的高中——临沂一中。

离校的时候,她对刘建宇说:我一直记得初一时你读的那篇文章,也因此知道了自己为什么学习。

要让学生进入一个崇高的精神世界,要让他们拥有春水般的情感。校长姜怀顺由此感悟。

每次交流,他都鼓励老师不要做只关注技巧、在细节上精益求精的小老师,而要做大老师,做一个站在制高点上、引领学生走向一个更加广阔、丰厚天地的老师。

他说,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习惯,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

教育,从来都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精神和心灵的格局。

回到北京,翻看资料时,我们看到了校长姜怀顺的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几句话:

教师首先是学生人生成长的导师,然后才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只有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课本时,教育的真正意义才有可能实现。

我们今天所施加的教育,应当被学生视为一件无比高贵的礼物而欣然接受,并成为他们一生的依恋和一世的拥有。

教育,必须遵循生命本身的逻辑和教育教学深刻的内在合理性。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希望离真正的教育近些、再近些。

【记者手记】

姜怀顺:做逆风而行的理想主义者

《人民教育》记者 李帆

临沂,已是冬季。

接受采访的姜怀顺,在会议室大踏步,走来走去,高声讲着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思考。谈到教师培养,激动处,他一个转身,甩掉身上西装,白色的衬衣映得他脸更红了。

我们不能天天在政策和机制上发牢骚,应该从能改变的地方做起。做了多年的校长,对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姜怀顺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现在,教育教学都讲究个模式。有模式,是学校改革成熟的标志,更是教师成名的旗帜。许多人对模式顶礼膜拜,期盼把别人的玫瑰移栽到自己的花园里。所以,学校热衷于让教师盲目地模仿、照搬别人的模式,教师们也投入精力和热情,去研究模式、打造环节,甚至详细到导语怎么说,后边结论怎么讲,中间怎么弄花花肠子,在细枝末节上打转转。

姜怀顺特别不赞同这种做法。他说:没有任何模式可以通吃所有学科。那套路子,是引着教师往匠师的路上走啊!思考经年,他为教师成长设计了自上而下的六级之路:教育价值观——学科思想——把握学习规律——教育教学策略——教学流程——专业技巧。

在他那里,教育价值观就是教师成长的方向。方向错了,越努力就会离目标越遥远。

姜怀顺对价值观这类基本问题看得特别重。临沂二十中倡导教师创设个性优质课堂,相应地提出了三四四策略。一次,有位专家听完课,评价说:你们的三四四模式非常好!

私底下,姜怀顺对他说,能不能纠正一下?因为三四四不是一个模式,而是一种策略、原则,或是一种价值引领,它解决的只是方向性的问题。

在这个方向下,姜怀顺把教学权完全放给了老师们,让他们的个性想怎么张扬就怎么张扬,特色想怎么打造就怎么打造。他理解教师劳动的个体属性,到处张扬自由,才是教师创作的力量

刘建宇刚参加工作时,做法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一位教研员在听了他的课后,勃然大怒地训斥说:这上的什么数学课,简直是瞎胡闹!再听说,他还从不布置作业,从不写备课教案时,教研员拍着桌子,愤怒之极。和他一道听课的姜怀顺,却冷静得多。他从刘建宇看似信马由缰的、大跨度的教学中,看到了一个教师追寻教学规律的奇思妙想的萌芽。

此时,他教学生命中那种很光彩的东西已经呈现出来了,你再用那种综合的、传统的评价来套他,不是在叫他平庸吗?三岁不成驴,到老是驴驹子子’!”

姜怀顺当即拍板,给刘建宇量身定做了三免政策:免参加综合评估、免备课、免修改作业。受到保护的刘建宇,快速成长,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首届沂蒙名师山东省十大教育创新人物

与教研员的评价背道而驰,对一个校长来说,需要极大的勇气。其实到今天,姜怀顺也仍然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可姜怀顺站在那里,厚重得像沂蒙山一样,给愿意改革的老师们撑起了一片天空。现在,学校有志于改革的老师,都可以申请享受三免政策。

很多时候,校长以领导的认可为目的,所以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还有很多校长,充当着制度的卫道士,他们不去研究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却做着坚定的执行者。我们把改变当目的,把领导的决策和评价当目的,把维护制度当目的,却从来没有把老师和学生的发展当目的。

老师无法张扬自己生命的权利,也就无法给学生发展生命的自由空间。这个时候,工具论便大行其道。看看我们的学校,有多少学生成了老师的工具?又有多少校长成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工具?

姜怀顺说,我就是要打破这些充满了伪科学的东西!

前不久,有一位校长带队到临沂二十中参观交流。他们提出来,能不能看一下学校管理制度方面的文件?姜怀顺双手一摊,诚恳地对他们说:我们没有啊。原来,在临沂二十中,教学也好,管理也罢,核心都是价值引领,对教师的具体行为并无多大的约束。

学校是一个文化场,一个学术场,不能单靠行政来解决问题。姜怀顺解释自己的做法时说,当校长,他的胸襟、气度是****位的。

在临沂,姜怀顺对老师的宽容是出了名的。曾有教师犯倔脾气和他大声争吵,到了评优的时候,和这位老师有过冲突的人都投反对票,独姜怀顺力排众议。他说,要看到这位老师的长处,我们评优,不是在评圣人和完人。还有老师因待遇问题给他难堪,姜怀顺也只是一笑而过,并不放在心上。

结果,在他手下,吸引了一批性格迥异、思想独立的老师,即使有的人古怪执拗,也都对他信服尊重。

地处农村,让姜怀顺至今不为多少人所知。

他带领着一个普通的、无名的教师团队,无拘无束、泼辣恣肆地进行着教育教学改革。他们在现实中依凭理想而生,哪怕有时需要逆风而行——这是理性主义者的生活状态,他们为波澜不惊的教育注入一丝灵气,以它的卓尔不群证明着理想的高贵。

教育,本来就是理性主义者的事业。

李之怡 共164篇 推荐7 优秀5
姜恩泽 共108篇 推荐22 优秀10
刘鼎轩 共98篇 推荐36 优秀24
马维霞 共80篇 推荐0 优秀1
陈永娟 共64篇 推荐15 优秀9
江秋 共63篇 推荐2 优秀2
陈乐乐 共60篇 推荐3 优秀0
胡豆儿 共59篇 推荐9 优秀7
房云玲 共57篇 推荐47 优秀5
董千里 共55篇 推荐30 优秀22
友情链接:百度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政府网   凤凰网   央视网  卫星地图  大师邦
关于本站 | 合作加盟 | 积分计划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声明 | 问题解答
作文批改网 www.duzhenfang.com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 电话:13864984078.
备案编号:鲁ICP备12014725号-1,设计制作:作文批改网
658.20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