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 >> 苏州市 >> 吴中区 >> 香山街道
所谓关系型作文话题,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成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的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其思维方向、价值取向都不是唯一的。
一、关系型作文写作审题
1.首先要辨明关系
2.将关系转化为立意
3.围绕立意展开论证
4.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两个关系之间的关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
5.话题间常见的几组关系
【并列关系】“相信自己与相信别人”既要……又要……
【是非选择关系】“讲空话与做实事”要……不要……
【非绝对关系】“关爱与幸福”能……,但……
【条件关系】“脚踏实地与振翅飞翔”只有……,才能……
【对立统一】“自由与纪律”没有…就没有… 或……是为了更好的……
其关系大致有:
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大与小”“平凡与伟大”);
是非取舍关系(如“偏见与关爱”);
并非绝对关系(如“名师与高徒”);
并列共存关系(如“成人与成才”“学与问”“言与行”)。
有的话题的构成要素解读简单,一目了然,如“文凭与水平”,谈的是学历与能力。
有的话题则较为复杂,即使同一话题,从不同层面去解读,其关系类型也会随之变化。
如“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其关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关系”,
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接物的热情以及有些人的“外冷内热”上看,其关系就是“相容并存关系”。
6.审题举例
“合唱与独唱”→并列关系或主次关系(独唱重要,合唱更重要)
“上场与下场”→并列关系(把握上场与下场的时机;上场要演好角色,下场要坦然面对)
二、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误区
【误区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两个关系之间的关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而考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如浙江省高考话题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话题内部存在一种条件关系--人文素养的高或低,制约着发展空间的大小。考生在审题时即要全面审视这种条件关系。但从考生作文来看,许多离题作文都没有能从两者关系入手,而是或空谈人文素养,或大侃发展,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最后造成严重失分。
【误区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
有的考生在行文中泛论关系,最终使文章陷入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泥潭。关系型话题作文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高考全国卷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在审题时考生当然应准确把握两个关系肢间的关系,如果考生在审题时能以“遭遇挫折”为侧重点,能够从如何对待挫折这个角度切入去行文,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于两者关系泛泛而谈,那么文章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有力的拓展。
【误区三】另起炉灶或偷换话题。
有些考生根本不了解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彻底抛开了话题,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广东卷要求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作文,有考生由引出话题的那则冯妇的寓言推出一个结论——应该了解实际情况后再采取行动,做事不能太轻率。以为这样就符合题意,其实是完全理解错了。另外,注意偷换概念。换词也应尽量避免。即使是同义词也应尽量用话题中的词,以免产生曲解。
三、要从不同层面解读构成话题的各个要素
有些关系型话题比较复杂,从不同层面解读,其关系类型也就会随之变化。比如“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思考,其关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关系”;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待事的热情上看,其关系就成了“相容并存关系”;若从一般意义的天气温度或对人爱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关系又成了“对立统一关系”。另外,针对这个话题要素的本义和比喻义,其关系又可衍生出肉体的“冷(热)”与心理的“热(冷)”、过程忍辱负重、甘受清贫的“冷”与结果成就斐然、声名鹊起的“热”,等等。可见,面对关系型话题时一定要审慎解读,充分而合理地运用发散思维。
四、要选取****角度构思行文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虽然同一话题关系不定,多种多样,但考生在一篇考场作文中不可能也不允许同时关照话题要素间的几种关系。否则,极可能弄巧成拙,出力不讨好。因此作文时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选取最熟知、最易驾驭、最有把握、最有话可说的一种关系,精心构思以至成文。
五、要有符合文体基本思路的构思
假如选写记叙类文章,必须先将关系具体化,再将具体化的关系化为一个生动的故事进行描述,文章一定要注重以细节传情。假如选写议论性的文章,也要先将关系具体化,再把具体化了的关系作为论点展开论证,文章应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模式,并注意论据的典型和论证的层次,切忌平面化展开。
总之,面对关系型话题作文,不管你怎么写,从哪个角度写,都要根据实际兼顾构成话题的各个概念,明确其间关系,千万不可因关系不清而改变话题,或只关照一方搞单打一;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科学解读,决不能将关系绝对化,以致表述过头,失之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