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 >> 亳州市 >> 利辛县 >> 城关
用提问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浅谈课堂提问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需要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本文通过所提问题的特殊性及提问技巧的把握,结合平时教学的实践,浅论在语文课堂的提问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关键词: 课堂提问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经成为教育界课堂教学的共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既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强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也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笔者认为,创造性思维始于提问,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从提问开始的,课堂上精妙的提问,是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抓手。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教授曾指出:“获得诺贝尔奖,需要积累,需要有很好的教育。我国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除教育的知识面太窄,缺乏基本素质的训练等多种不足外,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在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些途径:
一、注意问题的针对性。老师所提问题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老师围绕这些内容认真的设计问题,巧妙的提问,从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拿来主义》一文,****至第六小节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呢?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既然标题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这里要用那么多的篇幅来写“送去”“送来”?第二节和第五节删去,文章也顺通,这两节是否可有可无?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兴味盎然地讨论开了。研读后同学们各抒已见,热情大胆地交流,从而顺利把握了作者的思维过程,也为把握后文的内容打下基础,同时加深了对全文的理解。
二、注意问题的巧妙性。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语文教师巧妙性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巧妙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问的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这样,问题教学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我趁势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意,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如此问题教学,学生的知识增长了,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注意问题的鼓励性。鼓励性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的思维会空前活跃,其学习兴趣、求知欲和思考的积极性异常高涨,学习自信心十足。而求知欲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学生主动求解的内在动机一旦被激发,就有了创造的意图和同化新知识的愿望。至此,学生已融入文本,开启了智慧的大门。如:在教学《雷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有真爱吗?这个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发言平台,学生畅所欲言,良好的课堂气氛很快就生成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情绪高昂,融入到文本中去,在文本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创新,进而解决二人之间是否有真爱的问题。
四、注意提问时的课堂气氛。教学实践证明,在轻松愉快的良好课堂气氛中,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普遍很高,而在紧张,压抑的条件下,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就很低。而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他们感知、记忆、创造能力都能大大提高,这特别有利于教学。同时又由于班集体的良好气氛具有“社会助长”作用,这便使个人对本来不太关心的问题发生兴趣,并把集体的创造性行为当作社会规范迫使自己去思考,从而推动创造性思维的进行。
班级的和谐气氛,使每个学生都无需担心集体的压力与他人的目光,能够不拘泥于惯例与规范,创造性地去思考并付诸实际行动,这样就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法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提问时应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我先给学生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建筑,让他们从图画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然后让他们观察身边的建筑特点,学生七嘴八舌说个不停,这时我提出:如果你是一位设计师,为学校主楼设计屋顶,你将设计成什么样的哪?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学生的创造欲得到了一定的满足。
五、注意解决问题的过程,所提问题的答案最好通过学生讨论或辩论而得到。有意义、有趣的课堂讨论或辩论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在讨论中,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不可独断专行,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满足,从而更好地活跃讨论。遇到有的学生提出了与教师不一样的想法,不应打击否定,应该鼓励他们谈自己的观点。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在讨论或辩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焦母为什么要逼迫儿子休了刘兰芝?”问题的答案是丰富多采的,学生兴趣很高,展开了小组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有的学生以现在的价值观加以想象,得出意想不到的答案,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
六、注意反向式提问的促进作用。反向式提问即从事物的反面进行提问,可以有效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老师在提问时,不妨打破常规,在知识的重点处进行反向提问,引导学生
“走到”问题的背面去重新看待问题。打破学生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的听讲、被动回答问题的学习局面,使学生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从而更有效的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例如在讨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阿毛还活着,祥林嫂的命运又会如何?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平台,学生抛开书本进行了大胆的设想,祥林嫂的命运有了一个大改观。
七、注意开放性提问的催化作用。开放性提问要求思路广阔,答案不求统一,大多是一题多解,重要特点是具有探究性,不是追求简单的答案,学生从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教师也不提供权威性的答案作为参考,这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验证,从而为他的创新思维与探究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且开放式提问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创造性。因为学生有了疑问才能去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没有问题的学生永远不会有创造。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姑娘们洗的是哪些人的衣服?”表面看来,这个问题似乎与教学目的无关,离题太远,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对把握诗的主题,了解王维的归隐之“留”,有着极为重要的因果关系。在教学实践中,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是给父母洗的,有的说是给丈夫洗的,有的说是给弟妹们洗的等等。我进一步追问,这表现了山中姑娘们的什么样的情怀?这就涉及到性格美、人情美等问题。我总结道:正是因为山中景色美、人情美,是世外桃源,王维就有“留”的意愿。这就使学生丰富了对诗意的理解,加深了对意境的体味,准确把握了诗的主题。
当然,提问的方法应该很有讲究,但不论是哪一种提问方法,都要问得巧妙,要问在学生兴趣的 “热点” 上,要问在学生情感的触发点上,要
“问” 在学生 “愤”“悱” 的涌动点上,以高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苏姆霍林斯基说:
“思维就像一朵花,它是渐渐地积累生命的汁液,只要我们用汁液浇灌它的根,让它受到阳光的照射,它的花就会绽开。”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多向性、艺术性,把握问题的时机和火候,给学生留有积极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这样形成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的多面提问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以上即是我在课堂问题设计时,如何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点体会,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资料】
【1】《促进课堂有效提问的视角分析》孟献华
【2】《语文教学培养创新精神的探索》杨婵亚.发明与创新.2006-3
【3】《叩问课堂》 周彬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