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文友,学写作,就到作文批改网! | 收藏本站专版专栏 |RSS订阅     欢迎,朋友 | 免费注册会员登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会员中心
四年级二单元
发布时间:2014-10-11 16:13:53 作者:王玉侠四语 发布者:wangyuxia 浏览次数:946  类别:我的备课   优秀指数:★★★
山东省 >> 临沂市 >> 罗庄区 >> 黄山镇 >> 黄山镇语文备课组 >> 四年级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

二教学重难点:

本组的导读提示了学习内容,提出了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在进行本组教学时,既要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在教学时还要充分注意“导语”“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三、 教学目标:

1 认识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学习积累文中的一些生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 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 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四、 课时安排:

5古诗两首 2课时

6爬山虎的脚 2课时

7蟋蟀的住宅 2课时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课时

语文园地二 4课时

5、古诗两首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 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 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三、 教学时间:

2课时

****课时

一、 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

二、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 理解诗题 理解诗句 品读悟意境

熟读成诵

三、 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 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补充:激趣导课

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的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4、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2)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首诗《游山西村》)

一、复习****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

6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4、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 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板书: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指名学生)

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是谁呢?

(板书:蟋蟀)

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要求: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

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

3.解决问题。

①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这也是本文****的写作特点。)

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4.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①选择住址方面: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板书:选址)

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板书:特点)

师小结,生齐读56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蟋蟀的住宅有这么多的特点,现在就请大家用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注意我们刚才找的一些词语,如:倾斜的隧道、有多深、多宽、出口、平台等等,看谁画得最漂亮。画完以后,把自己当成小蟋蟀,向同桌或朋友夸夸你的住宅。

第二课时

一、 复习课文

1.自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和词语。

2.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画出不理解的生词,讨论词义。

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的词义就讲哪个词,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①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②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2.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①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蟋蟀建房的过程?说说每个层次的意思。

②找出描写蟋蟀建房的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③作者能够把蟋蟀建房的过程写得如此生动具体,说明了什么?(说明:蟋蟀──认真工作、坚持不懈、辛勤劳动;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研究。)

3.找出文中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写把本来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引起阅读的兴趣。)

4.齐读课文,整体梳理课文内容。

三、 归纳总结,掌握方法

四、 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以《我的住宅》为题,用****人称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 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 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 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 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 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 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 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 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 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 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语文园地二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了解几种植物的生长特点,能够熟读成诵。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拟。

3.练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二、教学重点:

1.对于儿歌能够熟读成诵。

2.丰富知识,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拟。

4.练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的教学。

1、导入。

师:同学们,您们喜欢儿歌吗?谁会背?

1. 指名学生背儿歌。

师: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老师也学会了一首新儿歌,想听吗?

2. 老师背儿歌。

“正月梅花香又香。……”

师:好听吗?想不想学?咱们就一起学一学。

2 学儿歌。

学生初读儿歌。注意读准字音。

1. 指名读,及时正音,再自由读。

2. 了解儿歌中各种植物的生长特点。

师:你从儿歌中了解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重点讲解正月是指一月。

3.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

4.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儿歌。

二、“成语故事”教学

(一)、引入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1. 指名学生说一说。

(二)、学习“胸有成竹”这个成语。

1. 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 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3. 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胸有成竹”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与可的故事,是说他在画竹子之前,心中先有一个他要画的竹子的大概形象,比喻我们做事前心里已有全盘的考虑及妥善的安排,因此才有成功的把握。

4.作业:背诵儿歌;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三、习作教学:

1、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内容。(1)观察了什么?(2) 怎样观察的?(3)有什么新的发现?(4从中获得了什么乐趣?)

2、学生分小组自由谈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在全班交流,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

3、引导学生体会本单元描写植物的课文的写作方法,注意表达的顺序。并举一反三,体悟描写其他事物的方法。

4、生习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四、习作讲评:

1 回忆作文要求。

2、 示较好的习作,欣赏评价,说说好在哪里。

3、出示中、差两种层次的作文,评讲,集体帮助修改。

34 学生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

点评教师:
  • 点评教师:王玉侠四语
    点评时间:2014/9/26 15:21:19
    点评指数:★★★
    点评内容: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

    二教学重难点:

    本组的导读提示了学习内容,提出了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在进行本组教学时,既要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在教学时还要充分注意“导语”“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三、 教学目标:

    1 认识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学习积累文中的一些生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 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 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四、 课时安排:

    5古诗两首 2课时

    6爬山虎的脚 2课时

    7蟋蟀的住宅 2课时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课时

    语文园地二 4课时

    5、古诗两首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 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 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三、 教学时间:

    2课时

    ****课时

    一、 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

    二、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 理解诗题 理解诗句 品读悟意境

    熟读成诵

    三、 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 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补充:激趣导课

    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4、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2)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首诗《游山西村》)

    一、复习****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

    6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 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板书: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指名学生)

    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是谁呢?

    (板书:蟋蟀)

    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要求: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

    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

    3.解决问题。

    ①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这也是本文****的写作特点。)

    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4.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①选择住址方面: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板书:选址)

    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板书:特点)

    师小结,生齐读56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蟋蟀的住宅有这么多的特点,现在就请大家用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注意我们刚才找的一些词语,如:倾斜的隧道、有多深、多宽、出口、平台等等,看谁画得最漂亮。画完以后,把自己当成小蟋蟀,向同桌或朋友夸夸你的住宅。

    第二课时

    一、 复习课文

    1.自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和词语。

    2.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画出不理解的生词,讨论词义。

    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的词义就讲哪个词,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①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②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2.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①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蟋蟀建房的过程?说说每个层次的意思。

    ②找出描写蟋蟀建房的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③作者能够把蟋蟀建房的过程写得如此生动具体,说明了什么?(说明:蟋蟀──认真工作、坚持不懈、辛勤劳动;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研究。)

    3.找出文中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写把本来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引起阅读的兴趣。

    4.齐读课文,整体梳理课文内容。

    三、 归纳总结,掌握方法

    四、 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以《我的住宅》为题,用****人称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 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 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 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 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 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 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 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 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 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 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语文园地二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了解几种植物的生长特点,能够熟读成诵。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拟。

    3.练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二、教学重点:

    1.对于儿歌能够熟读成诵。

    2.丰富知识,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拟。

    4.练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的教学。

    1、导入。

    师:同学们,您们喜欢儿歌吗?谁会背?

    1. 指名学生背儿歌。

    师: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老师也学会了一首新儿歌,想听吗?

    2. 老师背儿歌。

    “正月梅花香又香。……”

    师:好听吗?想不想学?咱们就一起学一学。

    2 学儿歌。

    学生初读儿歌。注意读准字音。

    1. 指名读,及时正音,再自由读。

    2. 了解儿歌中各种植物的生长特点。

    师:你从儿歌中了解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重点讲解正月是指一月。

    3.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

    4.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儿歌。

    二、“成语故事”教学

    (一)、引入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1. 指名学生说一说。

    (二)、学习“胸有成竹”这个成语。

    1. 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 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3. 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胸有成竹”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与可的故事,是说他在画竹子之前,心中先有一个他要画的竹子的大概形象,比喻我们做事前心里已有全盘的考虑及妥善的安排,因此才有成功的把握。

    4.作业:背诵儿歌;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三、习作教学:

    1、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内容。

    2、学生分小组自由谈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在全班交流,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

    3、引导学生体会本单元描写植物的课文的写作方法,注意表达的顺序。并举一反三,体悟描写其他事物的方法。

    4、生习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四、习作讲评:

    1 回忆作文要求。

    2 示较好的习作,欣赏评价,说说好在哪里。

    3、出示中、差两种层次的作文,评讲,集体帮助修改。

    3 学生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

李之怡 共164篇 推荐7 优秀5
姜恩泽 共108篇 推荐22 优秀10
刘鼎轩 共98篇 推荐36 优秀24
马维霞 共80篇 推荐0 优秀1
陈永娟 共64篇 推荐15 优秀9
江秋 共63篇 推荐2 优秀2
陈乐乐 共60篇 推荐3 优秀0
胡豆儿 共59篇 推荐9 优秀7
房云玲 共57篇 推荐47 优秀5
董千里 共55篇 推荐30 优秀22
友情链接:百度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政府网   凤凰网   央视网  卫星地图  大师邦
关于本站 | 合作加盟 | 积分计划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声明 | 问题解答
作文批改网 www.duzhenfang.com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 电话:13864984078.
备案编号:鲁ICP备12014725号-1,设计制作:作文批改网
204.10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