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棚瓜架
--朱传广
炎炎烈日之下,豆棚瓜架之边,一间茅草屋,一瓢去热茶,一支谈狐笔。这便是蒲松龄的生活,季羡林曾羡慕地称之为野狐禅。据说,当年先生参加科举考试,写着写着就忘了八股取士的规矩,写到高兴之处,才思飞舞。等到交卷时,傻眼了,字数超了,惊得先生一身冷汗。《司文郎》故事中,描写了一盲僧用鼻子来闻烧掉的文章就知道其优劣,他感叹道:“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也算是老先生在自嘲吧。
记得小时候,祊河沙地里种着许多西瓜,一个老头子就搭了一个茅草屋看瓜。一天晚上,他竟被两个偷瓜的抬到了河边,呼呼大睡到天明,被人嗤笑了好一阵子。几年之后,我问他是否真的睡着了,他诡秘地一笑,“瓜丢了,可以再种嘛!人有时候不要太聪明了。”这时候,我才知道整个村子里的人都被这老头哄了。从那以后,我才懂得,常人的看法、书本上的说法不一定都是****明的。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些事实由于无法考证,姑且称之为野狐禅吧。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和珅的被处死被戏剧化了,其实,大家都在瞎琢磨乾隆老皇帝,难道乾隆还不了解和珅吗?为什么不处死他了,“和珅倒,嘉庆饱” 就是最好的注脚。和珅家富可抵皇宫,世人皆知,和珅是乾隆留给嘉庆的财富呀。可惜,和珅白忙活了一辈子还是被乾隆给耍了。《三国演义》中关羽华容道义释曹阿瞒一回中,一开始我也纳闷,凭着诸葛亮的智慧为什么派关羽,难道不知道关羽重义气,曹操对关羽那么好,关羽会忍心杀曹操吗?原来,这是诸葛亮故意安排的,曹操不死,才能与孙权抗衡,孙权才不会很快杀刘备,刘备才会借机发展,如果杀了曹操,下一个死的就是刘备了,真是一举多得。文革中,邓小平三起三落,最惨的一回,只保留了个党籍。难道毛主席真的老的不行了吗?不过细细想来,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如果邓小平急于复出,结果也很难说。他离开北京,远离是非之地,也不失之为明哲保身的好办法,难怪他在劳动改造时,一直保持乐观心态。或许,这是毛主席与周总理的一着妙棋吧,只要有党籍,复出是早晚的事,华国锋只是毛主席安排的一个过度期吧。对于历史,我们不敢推测,后来的事实证明保留党籍这个决定是有利于邓小平的,1977年7月,已经73岁高龄的邓小平复出,精神抖擞,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最伟大的设计师。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世事纷繁,有时我们很难看清真面目。但是,除了正史,我们不妨听听野史,看看野狐禅,或许会给人一种启发。据说,当年毛主席喜欢读史书,尤其喜欢野史。我们非常喜欢诸葛亮的《隆中对》,被他的“联吴抗曹,先占荆州,后占西蜀”的战略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毛主席读到这里时,却说“分兵而治,焉能不败”,他认为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刘备的失败,就在于诸葛亮的战略错误。此言乍听,实在惊人,当本身力量就不强大时,收拢拳头就是最好的方法。红军当年放弃城市,被迫长征时,也有很多人不理解毛主席的集中兵力、保存实力的战略。有一次,毛主席读到司马懿千里请战时,惊呼“司马懿胜诸葛亮乃迟早之事”,此乃持久战也。后来,著名的《论持久战》一出版就获得好评。甚至后来的百团大战,毛主席也认为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力量。《论持久战》多少受三国司马懿的战略的启发,可我们总是笑话司马懿胆小,不敢迎战,甚至诸葛亮叫士兵拿着妇人的衣服叫战时,司马懿也死活不迎战。你说到底谁厉害,可在这里,毛主席最佩服的却是司马懿,这让喜欢诸葛亮的粉丝们着实有点不爽。伟人之所以不同于凡人,就在于他的异乎常人的思维。很多正史,太有点一本正经了,这时候看看野史,或者野狐禅之类的,多少会有点启发,虽然有些说法缺乏考证。
当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时,你会惊叹贾府的繁华阜盛,流连那热闹的场景,你能感觉到那份凄凉吗?当水泊梁山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时,你能隐隐约约的察觉到背后的那份无奈吗?当孙悟空拿到那些无字经书时,你能体悟到那才是无字真经呀?或许那些野狐禅、野史会告诉你一二。有时候,很怀念在集市上听书的时光,那些说书的千人千样,正因如此,你才能够欣赏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