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 >> 临沂市 >> 费县 >> 费城镇
地籁之音
(作者 朱传广)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耳朵”。
---题记
最近,《中国好声音》节目红遍大江南北,感染了大批观众,成就了一批“金嗓子”,有的粉丝甚至称之为天籁之音。但我在欣赏之余,总不免觉得有点矫情做作,有的听起来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不是那么自然。我更钟情于大自然的地籁之音,更喜欢听雨后竹笋嘶嘶的抽节声,小溪轻快地在山间流淌声,风儿掠过松林的阵阵涛声,更沉醉于白居易的“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的那份静谧美。
前些日子,单位组织去登山,天气不错,秋高气爽,大家兴致颇高。一声令下,早有几个人跟着向导顺着崎岖的山路往山上跑去。毕竟各人的体力不同,过了一会儿,弯弯的山路上便撒匀和了人,一粒一粒地向山顶移动。崎岖的山路顿时有了生机,早早爬到半山腰的时不时地喊上几嗓子,声音从半山腰上一节一节地滚下去,下面的也有扯着嗓子往上吆喝的,那声音便沿着山路往上涌,好不热闹!
到了山顶,大家有点累,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坐在山石上小憩。这时,山风好像睡醒了,呼呼地刮个不停,仔细听去,却也别有一番味道。这正是纯正的地籁之声呀。听,这声音中有风儿掠过山林的涛声,有风儿触到山石的清脆声,有风儿扑在山土的哈欠声,有风儿吹在山隙间的哨声,有风儿流连在山花间的轻盈的脚步声……种种地籁之声混在一起。总觉得这里的山风与众不同,浑厚中有那么一点清脆、一份圆润,余音中多了一点清博,一份悠长。用这纯净的声音去“洗耳”、 “洗心”总比机器的轰鸣、汽车的怒吼强多了。我去过一些山,山倒是不矮,山上除了瘦骨嶙峋的石头与半死不活的松树,便到处是干裂的到处飞扬的土了,那里的山风吹起来,势头倒够凶的,但总是那么沉闷、嘶哑、尖利,清脆、圆润、悠长与它是无缘的。我忽然想起一位喜欢玉的友人说过一句话,“好的玉是听出来的,玉的材质决定了它的声音,好玉的声音清脆、圆润、余音悠长。”那山风声音的不同又是什么造成的呢?“这里是天然氧吧,空气好,水质好,地里长出来的水果好。真是风水宝地,养生的好地方。”不知谁津津有味地评论道。一句话好像惊醒了我。用这里的老百姓话说“山无水不活”,对啊,是水养活了这里的山,这里的人。站在山顶上,望山脚看去,只见一座中型小水库卧在山脚下,清澈透亮,就像人的眼睛在望着这里的山,这里的树,这里的人。由于水的滋润,这里的山格外的青,这里的水果格外的香。是水让这座山有了灵气,有了生机,有了活力,有了与众不同的山风,有了别具一格的地籁之音。我想起一句诗“蓝田日暖玉生烟”,陕西蓝田是著名的产玉之地,传说此山在阳光之下,蕴藏其中的玉气,冉冉升腾。玉与水皆有灵气,此理皆同。
水是老百姓的命根子,作为山区,能把水留住,很不简单。2011年山东大旱时,作为以山区为主的这里,苹果、板栗等果树却绿意浓浓,精神抖擞。这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被成为“奇迹”。我仿佛看到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一弯新月刚升起,在一户百姓家里,几个人影攒在一起,几位农民商量着小农水改革的问题。这不是一个平凡的夜晚,这里成了全国小农水产权改革的发源地。谁建谁有,谁投资谁受益,民建、民有、民营的政策改变了千百年来“一龙治水”的格局,形成“群龙治水”的新局面,彻底解决了家庭生产的“小锅饭”与水利的“大锅水”之间的矛盾。在当时市场经济还未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环境下,能提出这个惊天动地的思想并能做好这件事,这才是****的财富。走下山来,路边的果树上挂满了果实,几位百姓正乐呵呵地采摘果实,还有几位挑着满筐的水果在叫卖,我们中的几位受不了物美价廉的诱惑,纷纷慷慨解囊。
回单位的路上,有的赞美起这里的山水,有的边品尝边称赞这里的果实,还有的说鲁商集团投资50多亿将整片蒙山打造成生态旅游圣地。这里的百姓真幸福,我想,好的风水养人,而这里的百姓用自己的创新与拼搏精神造就了这里的风水,这就是这里有灵气的原因吧。
听,山风渐去,余音绕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