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怡 | 共164篇 | 推荐7 | 优秀5 |
姜恩泽 | 共108篇 | 推荐22 | 优秀10 |
刘鼎轩 | 共98篇 | 推荐36 | 优秀24 |
马维霞 | 共80篇 | 推荐0 | 优秀1 |
陈永娟 | 共64篇 | 推荐15 | 优秀9 |
江秋 | 共63篇 | 推荐2 | 优秀2 |
陈乐乐 | 共60篇 | 推荐3 | 优秀0 |
胡豆儿 | 共59篇 | 推荐9 | 优秀7 |
房云玲 | 共57篇 | 推荐47 | 优秀5 |
董千里 | 共55篇 | 推荐30 | 优秀22 |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单元
1、我们的食物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培养分类能力。
3.学习用简单的图表进行统计,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
4.激发学生关心食物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准备:全班一天食物情况统计表格。
预习:
(1)将上课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记录下来并制成统一大小的卡片。(教师课前适当指导记录和制作卡片的方法)
(2)根据问题搜集资料(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哪些?)
导学:
一、认识食物、了解食物
(1) 拿出你制作的食物卡片,在小组内交流你
昨天吃的食物情况,然后老师找几个同学
向全班汇报昨天所吃的食物情况,并说说
你对食物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并随机板书课题。
(2) 给你所吃的食物进行分类,看谁分的方法多?(用学生自制的卡片分类、摆在桌子上)
(3) 汇报你的分类情况,并说说你的根据是什么?(对学生的分类结果,只要合理应给与肯定)
(4) 师:大家一天中吃了这么多种食物,吸收了很多人体所需的营养,你知道人体主要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吗?这些营养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你能说出几种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的食物吗?
小组讨论,将自己搜集来的资料相互交流。
(5) 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简要板书。
(6) 请你按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为标准给你吃的食物重新分类,并想一想哪些食物支持我们生长发育?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又不能吃得太多?哪些食物让我们保持健康?
(7) 汇报你分类的结果,并说说这些食物对我们人体的作用。(学生边汇报老师边将卡片贴在黑板上,重复的食物卡片只贴一个)
(8) 你能找到一种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的食物吗?
(9) 讨论并汇报:只吃一种或少数几种食物好吗?为什么?
二、统计、评价全班一天所吃的食物情况
(1) 教师按照黑板上食物的分类情况统计全班所吃的每种食物的人数。(老师将人数标在食物卡片下面)
(2) 请同学们将黑板上的数据整理后填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3) 分组讨论:从统计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写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4) 汇报你的发现。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四、延伸:老师给大家提出一个课下思考的问题:同样一日三餐,可是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吃出了疾病,为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吗?
板书设计:
教后记:
2、我们的营养
教学目标:
1、知道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2、能借助资料设计探究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借助简单的器材对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活动,并做好试验记录。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善待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通过简单的检测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同时知道维持人类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教学难点: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检测食物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
准备酒精灯、火柴、碘酒、镊子、小刀、白纸等。
预习:
学生准备:各种水果和蔬菜、馒头、饼干、花生等。
导学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吃哪些食物吗?(多名学生说)对于你们喜欢吃的这些食物,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们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总起来都是想研究食物中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板书课题:我们的营养)
3、让学生根据日常积累的知识说一说:食物中主要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如果学生说的不全或不对,教师要及时补充和纠正)
4、师问:食物中真的有这些营养素吗?(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二、计划与组织
1、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食物:各种蔬菜和水果、馒头、饼干、花生、鸡蛋、肉等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研究教师展示的哪些食物?打算怎样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交流)
3、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的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卡”上,看看在最短的时间内,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三、事实与证据
1、教师让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到“食物超市”(材料区)选择想要研究的食物。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边巡视边发放“小科学家记录卡”,并做实验提示打在大屏幕上,供学生参考。
实验小提示
脂肪会在纸上留下油渍
淀粉有遇到碘变蓝色的性质
蛋白质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气味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比如:酒精灯的使用不正确等)
四、表达与交流
1、教师示意实验的时间到,学生们把实验物品摆放整齐。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及时纠正或补充实验结论)
3、各小组汇报完后,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实验做的很认真,也很成功。通过看、闻、尝等很多方法发现:在纸上挤压花生米和肥肉时,会留下油渍,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脂肪;在馒头和饼干上滴上2-3滴碘酒后,它们变成了蓝色,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蛋清和瘦肉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味道,说明它们里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除了这几种营养素外,食物中还含有矿物质、纤维素和维生素,关于这几种营养素的检验我们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总结评论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都表现的不错,希望你们今后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讲究营养卫生,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资本。
最后,让我们唱着一首动听的《健康歌》结束今天的课题吧!
板书设计:
教后记:
3、饮食与健康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2、通过调查活动,搜集资料,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在收集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培养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4、通过对饮食与健康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节约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日常饮食注意科学、合理地搭配。
2、学会科学搭配自己的饮食。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整理饮食与健康方面资料制作小报或资料卡。
2、向父母、老师或身边的厨师、保健医生了解各种菜谱中的营养搭配技巧,设计一个一日三餐的食谱。
预习:
了解自己家中平时常吃哪些食物,并搜集一些营养与健康的文字资料。
导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碰到一件令人难过的事,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上到半节课,不知何故突然奇怪的晕倒了,你们猜猜他为什么会突然晕倒呢?
学生纷纷发言,最后一致认为他突然晕倒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缺乏锻炼,二是营养不良,教师趁机提出饮食与健康的话题,并板书课题:3、饮食与健康
二、提出活动主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了解哪些饮食与健康的知识呢?或者你最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教师要边出示活动主题分类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
我们的问题,形成活动主题。
如:(1)、哪些食物在一起搭配好?
(2)、怎样设计菜谱?
(3)、饮食对健康有怎样的影响?
(4)、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5)、儿童不吃早餐的危害?等
三、自选主题,组成活动小组
师:活动主题出来了,下面请你们从中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题目进行研究吧!在教师的组织下形成不同主题的研究小组,接着每个小组取一个有创意的名字,要求是符合自己研究的主题。
四、制定小组活动方案
(1)教师下发小组活动方案,小组开始制订方案
小组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你们想知道什么?)
活动方式(你们想如何去做?)
小组分工:(根据个人特长,安排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
负 责:
小组成员:
要 求:
时间安排(完成课题时间):
活动预期成果(你们想以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取得的成果)
可能会碰到的困难:
(2)小组写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组方案汇报交流
教师提出交流要求,小组代表上来交流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其余的小组要边听边对交流的小组作出评价,评价的内容有语言表达,行为举止和方案的可操作性。
六、活动小结
教师作总结,挑选出较好的方案作为示范,让学生下课后继续修改完善,并强调学生准备怎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板书设计:
教后记:
第二单元:水里有什么
4、水变咸了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
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烧杯、玻璃棒、食盐、红糖、白糖、高锰酸钾、小药匙。
2、相关资料。
预习:
准备粉笔末、小苏打、面粉、食用油、沙子、黏土、木屑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材料,科学猜想
1、(出示白开水和食盐)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了,水位上升等)。(板书:水变咸了)
二、初步验证,产生问题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各小组学生亲自做实验,调制并品尝盐水,发现猜想正确,教师予以表扬,并板书:食盐——>不见了)。
2、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如“食盐是怎样到水里的?”、“还有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也像食盐一样看不见了?”、“食盐不见了与什么有关系?”、“怎样看到一种物体到水里的过程?”等问题)。
3、大家的问题真有趣,讨论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4、通过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出白糖、味精到水中也不见了,教师板书:白糖、味精。学生可以提出观察深颜色的物体在水中的变化)。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出示高锰酸钾)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
2、下面,我们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哪些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为: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
3、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回答,如认为“高锰酸钾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食盐、白糖、洗衣粉也是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等等。)
4、小结: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一样,放入水中后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教师板书:高锰酸钾——>溶解)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溶解过程(课件出示高锰酸钾分子由大变小,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
四、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刚才,我们研究了高锰酸钾等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研究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问题,如“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溶解到水中?小苏打、面粉、肥皂、石灰会不会在水中溶解?”)
2、问题提出来了,那你们想怎样研究?(学生回答,可以亲自做实验。)
3、下面,老师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各小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五、汇报交流,深度探究
1、我发现大家的研究热情很高,肯定有很多发现,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可以回答出:小苏打、洗衣粉、肥皂等溶解于水,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等材料不溶解于水。再如:“发现有的材料溶于水,有的材料不溶于水。”、“水有溶解别的物质的性质。”、“石灰放入水中会沉淀到烧杯底部,它不能均匀分散到水中,可见石灰不溶于水”等。老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汇报实验发现,并用鼓励性语言予以评价。教师板书: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不溶解)
2、在研究中,大家还有没有重大发现,让我们分享一下?(学生可能发现“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沉淀现象”、“使用玻璃棒搅拌会加快溶解”。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会怎样?”、“怎样加快溶解”让学生深度探究。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回各小组指导,学生将食盐不断放入,发现开始时食盐溶解了,后来食盐沉淀了,通过讨论可以得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由此可以想到“有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也是有限度的”。针对“怎样加快溶解”,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烧杯、温水、冷水、玻璃棒、肥皂、糖块、小锤等材料自主设计三种有对比度的实验,得出用玻璃棒搅拌、用温度高的水做实验、将可溶解的物质颗粒变小都可以加快溶解。)
六、课堂评价,问题结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谁来评价一下,小组同学及老师的表现?你们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教后记:
5、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在“哪一块食盐溶解得快”的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
3、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大胆设想,精心设计,并能控制实验条件,用对比法的原理进行科学的验证过程。
教学重难点:
1、经历利用对比的方法验证肥皂溶解速度变化的探究过程。
2、明确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小组用)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小刀、糖块、肥皂、表、食盐、汤匙、水槽等。
预习:
准备味精、肥皂块、筷子、小锤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1、出示一杯纯净水,请一位学生上来喝一喝,说说水的味道。
2、在纯净水中加入两个糖块,马上让这位学生再喝一喝,说说现在水的味道。
3、教师设问:加了两块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师随机板书课题:怎样加快溶解
6、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二、探究哪块糖溶解得快
1、教师设问:你们提到的方法真的都能加快糖块溶解的速度吗?你有办法让人信服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设问:如果把热水、搅拌和切碎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实验,能说明每种方法都有加快糖溶解速度的作用吗?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再设问:要看清每种方法是否加快了溶解,加快了多少时间?你们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6、学生小组讨论。
7、学生交流,提出要用冷水与热水、搅拌与不搅拌、切碎与不切碎的对比方法。
8、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注意点。
(1)、教师设问:比方冷水与热水的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2)、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再次设问:另外两个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9、在选择基础上协调成4个组做搅拌与不搅拌的比较;4个组做切碎与不切碎的比较;4个组做热水与冷水的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10、各小组交流研究结果。教师谈话小结。
三、研究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
1、教师谈话:你熟悉的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还有什么?
2、学生说说。
3、教师谈话:现在我们用食盐来进行一场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先把它完全溶解在水。你觉得怎样才能使比赛更公正?
4、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明确需要控制食盐的数量、水的多少、开始实验的时间等因素,而加快溶解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这的重要点。
5、各小组讨论加快溶解的方案。
6、各组比赛。
7、请速度快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快的经验是什么?
8、请速度慢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四、体验与记录肥皂溶解的时间。
1、小结前面部分的活动。
2、教师谈话:以上这些加快溶解的方法是否也适合另外的物体比如肥皂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没有比刚才更简便的方法呢?
3、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4、教师出示记录表,让学生研究表格,提出对这个本活动的注意点或建议。
5、学生推测结果,并说明理由。
6、分发肥皂片,实验。
7、交流结果。
五、生活中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哪里了?
生讨论后答
(如:1、妈妈洗衣服的时候,往水里倒洗衣服后,总是用手搅一搅;如果洗衣服结块了,一般倒入温水中,还把它弄碎。2、冲咖啡的时候要用热水冲,并且一边冲还要一边等等。)
师:看来生活处处皆科学。
六、课后拓展
师:近年来,海水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海水被污染的原因,了解生活中溶解现象带来的危害,并想出防治措施。
板书设计:
教后记:
6、做一杯饮料
教学目标:
1.能提出制作活动的思路,能对制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制作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评议,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2.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与交流,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知道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可以溶解液体、气体。
教学准备:
橘子粉白糖奶粉水蜜桃粉 苹果粉 玻璃棒 小勺 小瓶盖 一杯开水 课前做个人们喜欢喝什么饮料的调查统计表
预习:
准备吸管、饮料。
导学:
一、生活切入提出问题
师:1、老师先调查一个问题:喜欢喝饮料的同学请举手!(生自动举手)
2、你最喜欢喝哪种饮料?为什么?(生答)
师:那你们知道大多数人喜欢喝的饮料是什么吗?请看这张调查统计表。(课件出示调查统计图表。)
师: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喜欢喝醒目和椰汁味道的较多。因为醒目和椰汁味道比较好喝。那么它们的味道与什么有关系?(生猜测)
师总结:饮料中的糖、橘子粉、橘子汁、二氧化碳、香精等等,都是饮料的原料,饮料中所含有的每一种原料以及每一种原料的多少,就是饮料的配方。配方不同,味道就不一样。看来一种饮料是否好喝,与它的配方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自制一杯饮料,看谁制作得好喝。教师板书课题:6、做一杯饮料
二、制定方案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原料,看看都有些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水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水蜜桃粉 苹果粉
师:老师准备的这些可以当配料。同时还给同学们准备了制作饮料的辅助工具:干净的玻璃棒,小勺,干净的小瓶盖。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结合老师提供的配料,设计你们组的饮料配方方案,并填写在“饮料配方设计单”(课件出示)上。
学生设计饮料配方。
学生交流。
生答:1、如:我们准备做橙子味的。饮料配方是:橙子、糖、水。另外,我还喜欢奶味,所以想加点奶粉。2、如:我们组想做一杯甜牛奶的饮料,需要奶粉、白糖。
三、实施探究
师:同学们设计的配方很好,我感觉做出来的饮料口感肯定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也可以吸取别人好的想法对自己的配方加以改进后,进行制作,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做好记录。(课件出示“制作饮料报告单),请大家看看这张报告单,今天我们使用配料的单位不是克或千克,而是瓶盖。做的时候,就需要同学们先把配料装在瓶盖中,并把使用几瓶盖的原料及时记录下来。
饮料制作报告单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苹果粉 水蜜桃粉
****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二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三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四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
合 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我们发现: 经过()次调制的饮料才好喝。
(2)制作好了,自己先尝一尝。如果感觉不理想,可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调制,一直到满意为止,但要把每一次变化的情况纪录下来,最后还要把合计这一栏填好。
(3)制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首先自己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可以向同学、老师求援。
学生制作饮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情况。
四、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做的饮料五颜六色、很是吸引人,不知口味怎样呢?组内互相品尝一下吧!品尝之后,推选出一杯大家都满意的饮料。
(学生互相品尝)
然后学生介绍自己组的饮料的特色,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将每个组所用的配料的量和所用的次数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仔细看老师在黑板上的记录,先看这边的数字,是每个小组调制饮料的次数,说明了什么?
(每一杯饮料都不是一次就调制成功的。)
师:一杯好喝的饮料需要进行反反复复的实验,才能成功。像这几杯大家感到味道比较好的饮料,就是因为使用了好的配方。好的配方,有好多就是经过几次、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几千次的实验才得来的。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五、拓展创新:
师:关于制作饮料,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多种配料一起放和分别放哪种形式的好喝?分别放时先放什么?各种配料之间的营养有什么影响?怎样做出的饮料对人体最有益?等等,请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研究,做出更好的饮料,给你的家人、同学、老师品尝。
板书设计:
教后记:
7、水里有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2、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
3、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 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
2、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3、沉淀和过滤实验的操作规程。
教学准备:
1、有关《水污染》和课本插图的课件。
2、 沉淀实验:烧杯、明矾、玻璃棒。
3、 过滤实验: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滴管。
预习:
1、从小河中取水一瓶。
2、查阅资料:生活中的自来水是怎么来的。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播放《水污染》和课本插图的课件。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水里面有什么?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样危害人类健康的?
学生结合课件进行讨论并汇报
2、 教师:水里有什么呢?(板书)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有溶解于水中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叫做水的净化。
二、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水。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
(2)学生汇报。
(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们附近农村,由于农民都使用了自来水,一般就不用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
(4)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加入适量明矾、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5)学生实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的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积淀的结果。
2、 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又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的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
(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3、 指导学生学习用消毒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我们把煮沸各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又简单又可*的消毒方法。
(2)总结水的净化方法。
学生汇报三、 自由活动
1、了解自来水厂水的生产过程,并进行饮水卫生教育。
(1)提问:你家饮用的水是归哪里的水?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讨论:自来水要经过几道净化处理过程?
(3)提问:自来水经过多道净化处理,能不能直接饮用?为什么?
2、探索研究:自己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
(1)教师: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你有怎样的设想,把你的意图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2)学生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
四、拓展活动
教师: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出现了淡水资源的缺乏现象,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到河流、田野……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请同学们课下对附近的工厂、河流进行调查。谈谈你的感想和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办法。
板书设计:
教后记:
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
8、植物的身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学生正确的分析、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
教学准备:
课件、凤仙花的挂图、凤仙花的分解图片(自制)、可供学生阅读有关植物的图书(如:《十万个为什么》)
预习:
课前搜集课本中相关植物的文字资料和自己常见植物的资料。
导学: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今天我想请各位同学当个画家,请给你在课前观察的植物画个像。(学生画画)
2.展示学生作品:
问:你画的是什么植物?你都画出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
你认为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几部分组成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研究活动。师板书:8、植物的身体
二、学习新课
1.研究植物的组成
⑴讲述: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图片。(出示挂图)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几部分组成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法: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等)
指出:你们可以自由结成研究小组,在讲台上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植物的书籍,你们可以查看,找出答案。
⑵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
(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找到答案。一定要给与学生充分讨论、观察、交流、思考的时间,让同组的每一个学生达到共识。同时让各组同学思考:用什么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植物的组成部分。比如用表演的形式、用画画的形式等等。)
⑶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之前,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或没有听明白的问题,可以向发言同学进行提问,让他帮你解答。)
问:我这有一些凤仙花各部分的图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
(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
⑷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凤仙花,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用实物投影机出示课本插图)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请你们小组继续研究这些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师引导学生继续研究,通过分析其他植物的组成,进而得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5)小结: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师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
(6)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你有办法来解决这道题吗?请你快速找出这道题的答案。(学生继续分组查阅图书资料,寻找答案。)
学生汇报答案。
讲述:由此可见,在植物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的。有的植物没有根、茎,或者不开花、不结果(如藻类植物海带、紫菜、海白菜、裙带菜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
三、总结评论
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板书设计:
教后记:
9、植物的根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利用简单器具做根吸水的对比实验。
2.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带根的植物(根要多些)及相关的工具(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你们观察了吗?有什么发现?
并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答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尽可能的都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引导)
二、设置疑问,大胆猜测
师:同学们课前观察的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根的秘密,可是,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有一个问题搞不懂了,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植物的根。教师随机板书。
师出示在课文《高梁情》里也看过对高梁根的描述:高梁的根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一个庞大的活物,等到暴风雨来临时,高梁就能稳稳的站在土地上。
(生可能会答:1、我认为植物的根能使植物很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
2、如果植物没有根,我们就能很轻松的把地上的草、庄稼、小树拔出来,大风也会把它们吹倒,甚至吹跑。)
师:看来,植物的根确实能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板书: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师:植物的根除了固定这个作用,还有其它作用吗?它有没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活动一: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的实验
师:课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实验用品,现在同学们各小组先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讨论出一个****方案后,再进行实验。(各小组均有一棵生命旺盛的植物幼苗、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小组讨论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拔。)
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
小组找代表汇报。
师:为什么要用橡皮泥封起来?
(不封起来,筒内的水会蒸发,水也会减少。)
教师适当点播:1、可用橡皮泥封起来。2、也可用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放植物,另一个量筒里不放植物,让它们的水面相平,然后看看一段时间后水面是不是相平。3、也可把这棵植物放在量筒里,倒进一些水并在水面处作一记号,然后又滴上一层植物油,最后用棉花把植物固定住,再来观察水面的情况。)
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水位的变化,那就先把你们的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结果。
生把实验装置放在室内向阳处。(也可以放在室外,视情况而定。)
活动二:引导学生观察根
师:课前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的根,发现了不少根的秘密,现在,我们借助一些工具,再来更细致的观察一些植物的根,看谁还能发现根的其他秘密。
师介绍桌上的材料,提示学生作好观察记录。
生借助工具对各种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准备的植物有:葱、狗尾草、香菜、大豆、水草、野蒿等多种。培养皿里有:绿豆或豌豆的幼根。工具有:放大镜、直尺、镊子等。)
汇报观察结果
(发现不同植物的根形状不一样,但数量都很多。有的根还特别嫩,小根尖端有白色的绒毛。)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细致地观察了几种植物的根,发现它们的根都很多,事实上,植物的根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挖取植物时,把很多小根都留在了土壤里,那么,一棵植物的根到底有多少呢?
投影资料卡,师进行简介。
师:这么多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呢?
1、可以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地上。
2、植物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3、就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
师:根到底能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呢?(生想起刚才的实验)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吧!
生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发现水位下降了一点儿,说明根确实能吸收水分。师进一步讲解: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师并板书: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植物的根对植物体来说作用可真不小!
四、自由活动
师:植物的根还有其他用途吗?(投影:几种植物的根: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人参等)
谁能根据图中植物的根,说一说它们的用途?
(1、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都能吃。
2、人参可以做药材。
3、地瓜能做淀粉。
4、甜菜能加工糖。……)
师:这节课你的收获多不多呢?(在课本“我的收获”栏里标出)
五、拓展活动
师:各小组把刚才根吸收水的实验装置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能发现水位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吗?
生将装置放在一起观察,发现水位下降的幅度不同。
师:水位下降幅度不同,说明什么?
(1、说明根吸收水的多少不同。2、说明不密封的量筒里的水也在蒸发。)
师:根吸收水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课下同学们继续研究。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板书设计:
教后记:
10 、植物的叶(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
2 、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叶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2、在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想象出植物体内水分的排出过程。
教学准备:
1 、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
2、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
3 、关于蒸腾作用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体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根,了解了根的作用。那么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师板书:植物的叶(一)
二、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
(1) 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①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
②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
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
(2) 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
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 ?
(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
(3) 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 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结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
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
(4) 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
①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 除蚕豆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很容易找到气孔。 )
②讲述: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切片。下面,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蚕豆叶面是什么样的? 叶面上有什么 ?
③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
④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挂图或幻灯片。
⑤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这些小孔叫做“气孔”。
⑥观察:对照挂图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再观察、辨认。
(5) 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
讲解: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腾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 ( 板书:叶有蒸腾作用)
2 .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
(1) 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
(2) 出示叶的蒸腾作用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启发学生对照图思考。
(3) 学生讨论回答。
(4) 教师讲解。
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
①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
②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
③可以使空气湿润。
三、 应用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叶的蒸腾作用示意图”,自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四、拓展研究
选择下面问题中的 1 — 2 个问题,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1 、叶的蒸腾作用与光照时间长短是否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
2 、叶的蒸腾作用与叶的数量多少是否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
3 、叶的蒸腾快慢与根吸收水多少是否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
板书设计:
教后记:
11 、植物的叶(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的叶中含有叶绿素。
2 、指导学生了解叶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对人与动物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2、在正确的分析科学家实验过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学准备:
1 、投影片或挂图:叶的内部构造;叶的光合作用。
2 、实验器材:烧杯、小烧瓶、小木块、石棉网、三脚架、棉花、酒精 ( 浓度为 70% 一 75 % ) 、绿叶、火柴等。
预习:
搜集资料,了解植物需要哪些养料,以及了解光合作用。
导学:
一、教学引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叶具有蒸腾作用,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叶的其它作用。师板书:11、植物的叶(二)
二、学习新课
1 、了解赫尔蒙实验
①提问:一个人从小长大需要吃很多东西,那么,一棵种子从发芽到长成一棵高大的植物也需要养料吗 ? 它需要的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②讨论、汇报:
③讲述:大多数同学认为植物主要的养料是从土壤里来的。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曾经是这样认识的。这种认识对吗 ?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在 300 年前,比利时的科学家赫尔蒙曾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我们称为“赫尔蒙实验”。
④阅读并思考:赫尔蒙想通过实验证明什么 ? 实验中,他为什么要把柳树种在桶里 ? 为什么只浇雨水 ? 实验结果怎样 ?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 三种结论你认为哪个是正确的 ?
⑤汇报。
⑥小结:赫尔蒙实验告诉我们,植物长身体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不是从土壤里得到的。那么,这些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是绿叶制造的。
2 、指导学生了解绿叶的光合作用
(1) 认识叶片中含有叶绿素。
①出示投影片叶挂图:叶的内部构造。
②讲述:为什么植物的叶大多是绿色的呢 ?
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内部构造,就会发现叶中有很多的绿色颗粒,这种颗粒叫叶绿体,吁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所以叶一般是绿色的。
③分组实验:将绿叶放在酒精中煮。
观察:绿叶和酒精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
思考:实验说明了什么 ?
④汇报。
⑤讲述:植物的绿叶都含有叶绿体,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叶失去了叶绿素就不再是绿色的了。
(2) 了解叶的光合作用。
①讲述:叶绿体是植物制造养料的场所。那么它是怎样制造养料呢 ?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 或看教材中的插图 ) 。
③讲述:绿叶中的每一个叶绿体就是一个小小的“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供植物生长.同时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就叫做叶的光合作用。师板书:叶的光合作用
3 、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
(1) 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 让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
①人与动物都吃些什么 ?
②人与动物都要呼吸,吸进什么气 ? 呼出什么气 ?
③人和动物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 人呼吸要的氧气又是从哪里来的 ? 假如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会怎样 ?
(2) 小结:世界上只有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 ( 食物 ),动物和人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绿色植物制造的食物生活。同时,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的含量才能保持平衡.供人和动物呼吸所用。可见,人和动物得以生存,离不开植物,为了人类的生存,我们应保护绿色植物,保护大自然。
三、应用实践
1 、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叶的光合作用。
2 、提问:
①什么是叶的光合作用 ?
⑧所有的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 为什么 ?
②假如自然界只有动物而没有被物,动物能生存吗 ? 为什么 ?
四、 拓展研究
调查了解植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板书设计:
教后记:
12、植物的茎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
教学准备:
1、提前剪取带叶的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中,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观察现象,做好观察记录。
2、准备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镜、刀片等。
预习:
准备放大镜和小刀
导学:
一、提出问题,引入探
根吸收来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12课、植物的茎。师随机板书
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讨论:根吸收的水分怎样到达植物的叶、花、果实?叶制造的养料怎样到达植物体的其它部分供它们生长?
你认为茎会有什么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如果茎确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么水分和养料走的一条道路还是两条路?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茎可能具有运输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将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分。另一种管子将叶制造养料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二、验证我们的猜想
谈话:如果自来水管断了,水就会流出来,那么切断植物的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在这颗植物上选择一嫩枝,剪下。观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么?
讨论:嫩枝截面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茎推放在红水中,你观察到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会么叶子变红?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把浸泡过的茎、横切、纵切、观察。
提问:在茎的横切面上看到了什么?在茎的纵切面上又看到什么?说明茎内有什么?茎有什么作用?
小结:以上实验说明茎确实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在茎的内部确实有运输水分的管子。
三、根据自己的研究,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根据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自由活动:
叶制造的养料是通过什么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运输养料的细管子在什么部位?
教师出示资料卡,引导学生认识筛管,使学生知道茎里还有一条运输养料的管子,它在导管的外面。
教师小结并板书:在植物体内,茎担负运输作用。在茎内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运输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种管子运输的叶制造的养料。
四、实践应用
在两棵小树间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捡钢丝的树皮上方会形成瘤状突起,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植物的营养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如果破坏了树皮,叶子制造的养料向下运输的通道就被切断了,养料通不过去便积存在破坏的树皮处,形成瘤状物。)
有的小朋友爱剥小树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五、拓展活动
用塑料袋罩住一株盆栽植物的茎叶,扎紧袋口,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板书设计:
教后记:
第四单元:空气和水的力
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做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意识到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教学重难点:
1、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热空气的应用。
3、热空气比冷空气要轻。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大塑料袋、蜡烛、火柴、无底铁桶、碎纸屑、剪刀、卡纸、录象
预习: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热气球的资料
导学: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展示热气球的图片)
提问:认识这是什么吗 ?(热气球)
讲述:这些年来热气球在航空,体育和娱乐活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国际航空联合会还组织热气球的有关比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五彩缤纷的热气球在空中飞)
提问:刚才,在录像中,大家看到热气球可以自由上升,那在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与热气球道理一样,会上升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升的事例.
提问:那你能根据刚才列举的事例,猜测一下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吗?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
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热气球上升的原理
谈话:桌面上给大家准备了许多实验材料,你能根据刚才的猜
想设计实验,使塑料袋升起来或使彩纸屑飞舞起来吗?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
提问: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组与组之间进行相互纸以及补充,
教师给与适当的指导.
谈话: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提醒注意事项:1,仔细观察现象.2,及时做好记录.3,注意用火安全.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那个小组愿意到台前来演示一下你们的实验过程呢?
小组展示实验.
教师随机提问;袋子鼓起来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体积膨胀.)
思考讨论:袋子为什么会升上去? 彩纸屑为什么会飞舞起来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研究结果.
师总结并板书: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当热空气上升时,就会推动袋子上升,或使纸屑飞舞了.
三、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我们的生活中那些地方利用了热空气会生生的原理呢?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
四、制作热空气动力玩具
谈话:大家想亲自动手做隔热气球驱动的玩具吗?你可以参考有关的资料或老师提供的制作方法,进行你们的制作活动.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学生制作并交流,展示热驱动玩具.
五、拓展活动:
课下自己试着制作一个热气球,互相比比看,看谁的飞的高,飞的时间长.
板书设计:
教后记:
14、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成认知;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了解空气被压缩后有弹性和反冲力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压缩空气有弹性和反冲的原理。
2、压缩空气的应用
教学准备:
篮球:6个(其中一个气不足);气球:若干个;光盘:4个;胶带:4个;小刀:4把;注射器:5个
预习:
各种不同的充气玩具、水槽/不同形状的气球、线绳、夹子、吸管。
导学:
一、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玩玩具吗?
师:今天我们也来玩玩具,我们不仅要比一比谁玩得有水平,还要比一比谁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多。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玩具,如果你们认识就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好吗?
师点击屏幕依次出现玩具图片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需要充气。)
师:这些玩具都需要充气,我们把它叫做充气玩具,充气玩具不仅给我们带来快乐,里面还隐藏着许多科学道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板书课题)
二、探究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1、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
玩皮球
师:拍一拍我们带来的球,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组拍球
汇报感受:(用力越大球弹得越高。)
比一比,谁的球弹得高?
师宣读比赛规则,课件显示:
(1)、两名选手单手拍球,规定次数下球弹得高者获胜。
(2)、四人分组比赛,其余同学大声加油。
比赛结束后
师:请获胜的同学说一下此时的感受。
(获胜同学, 输的同学分别说说感受。)
师:大家能帮输的同学找找原因吗?它们到底输在哪里?
(得出:他们用的球气不足,弹性差)。
师:怎样使球的弹性变好呢?(给他充气。)
师生共同给球充气。
输的同学再次拍球,球的弹性很好。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说明球会弹起来是谁起主要作用?是球的外壳还是里面的空气?(里面的空气。)
师:我们身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我们叫做压缩空气。
师板书:压缩空气
演示压缩空气实验
生自己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压缩空气有什么性质?(有弹性)。
2、探究反冲性质
玩气球。
师:刚才的活动中,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小小的一个问题却发现了充气玩具的一个大秘密,真是了不起。下面这幅图上,同学们在干什么?(出示书中玩气球的图画。)
,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玩气球。
学生选取材料,自由的玩气球。
提示玩得过程中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气球的运动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
(2)、气球运动的方向与气喷出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汇报展示
学生说自己的玩法。
结合自己的玩法解释以上问题。
(气球的运动与气球里喷出的气有关系,因为气球运动时有气丛气球口喷出。气球运动的方向与喷气的方向相反。)
师:向刚才那样,当气球里的气向某个方向喷出,气球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反冲。(板书:反冲)
3、总结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认为充气玩具里有什么科学?
(压缩空气有弹性。反冲。)
三、生活中的应用
师: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是充气的,除了我们玩的篮球,气球,你还见到过哪些?
课件出示充气物品。
学生说说为什么充气。
四、拓展创新
运用所学知识制作玩具小气枪。
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五、全课小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教后记:
15、小火箭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地小火箭科技作品,并能对自己制作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2、愿意合作交流;关心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了解反冲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反冲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制作带有创造性的小火箭科技作品。
教学准备:
可乐瓶 双面胶 硬纸、白乳胶、气筒、制作小火箭的温馨小提示。
预习:
搜集有关热气球的资料
导学:
一、 导入
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火箭的知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搜集的有关火箭的资料。
生汇报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师:火箭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
生:(根据反冲原理做成的。)
二、 制作小火箭
1、师:你们想不想自制一个小火箭?(想)
师把制作小火箭的材料展示出来,分发给小组。
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说一说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火箭,并把你们认为最好的一个制作方案选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
师:你觉得制作小火箭时,应注意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注意安全,注意小组合作……)
2、制作火箭的种类
水火箭 气火箭 火火箭
3、 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并出示温馨小提示:
水火箭——在瓶中装入约四分之一的水,然后向瓶中充气,当气压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将瓶塞子鼓开,水在气体压力下喷出,从而推动小火箭升空。
气火箭——在常态下将火箭扣在大可乐瓶上,使接口处保持密封良好,然后突然用力挤压可乐瓶,瓶中的气体瞬间从瓶口喷出,从而给小火箭以动力。
火火箭——利用燃烧不强烈的火药(如火柴头)塞入制作的箭体,做好引线,点然后,靠火药燃烧的喷发力使火箭升空。
三、发射小火箭
1、小火箭发射比赛,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
2、发射时如果出现问题,教师及时纠正。让学生看一看制作时有没有密封好接口,防止漏气;火箭各个部分的大小、轻重、长短、粗细、形状有没有搭配好等。
教师小结:影响火箭发射远近的因素有哪些。
四、评价小火箭
学生评价自己的火箭。
五、课堂总结
1、观看火箭发射后,学生谈感受。
2、教师进行科学教育。
六、课外活动
课后,请同学们改进自己的小火箭,使它更实用,飞得更高。对火箭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我国自行研制发射火箭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教后记
16、瓶“吞”鸡蛋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能对研究过程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
教学准备:
玻璃杯、硬纸板、吸盘、火柴、熟鸡蛋、广口瓶、吸管、注射器等。
预习:
调查大气压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导学:
一、魔术表演,提出问题
师:老师带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瓶“吞”鸡蛋。板书:瓶“吞”鸡蛋。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广口瓶,一个剥了皮的煮鸡蛋,现在老师把鸡蛋放在广口瓶上,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鸡蛋大,瓶口小,鸡蛋没有掉下去。)
师:哪位同学把鸡蛋按一下,看能按下去吗?(生按,不能按下去。)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很大的力也没把鸡蛋按下去,现在老师通过魔术表演瓶“吞”鸡蛋(指板书),让广口瓶把鸡蛋给吞下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师操作:把燃烧的纸条放进瓶里,鸡蛋就掉下去了。
师:那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一定想知道广口瓶为什么能把鸡蛋吞下去?)
师:同学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当老师把燃烧的纸条放进广口瓶内,广口瓶就把鸡蛋给吞下去了,这里面到底蕴涵着什么秘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瓶“吞”鸡蛋的秘密。——板书:的秘密
二、猜测瓶“吞”鸡蛋的秘密
师:首先让我们来猜一猜,广口瓶之所以能把鸡蛋吞下去,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师:是瓶子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生讨论后猜测(可能和空气有关)。
师:好,刚才同学们对瓶“吞”鸡蛋作出了自己的猜测,那到底是不是就像同学们说的这样:和空气有关,是空气给了鸡蛋一个力,把鸡蛋给推下去的呢?这节课,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空气是不是真的具有这种本领:能够产生一种力量。来,看看实验盘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
(玻璃片、纸片,注射器、饮料瓶、吸盘、食盐水瓶、胶囊、吸管、小管子。)
三、制定实验操作计划
师:实验材料,老师给大家准备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该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实验材料来玩一玩证明空气是不是具有一种力量。小组内商量商量。
师:商量好了吗?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锦囊妙计告诉大家?
生可能答:1、在杯子里装满水,压上硬纸片,然后倒过来,看看纸片和水会不会掉下来。
2、用吸盘使劲在玻璃上一按,看看吸盘能不能吸在玻璃上。
3、在食盐水瓶里装满水,用橡皮塞塞住,插上吸管吸水,看能不能吸到水。
4、用注射器吸水,把活塞向外一拉,看看吸到的水会不会流下来。
5、在饮料瓶里装上矿泉水,用吸管吸一吸,体验一下是怎样吸到水的。
6、用胶囊吸手背……
师:在玩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不要被玻璃割伤手。
2、不要把水洒在别人衣服上。
3、不要打碎器皿,防止刺伤。
4、不要把水洒在桌面上,影响其他的实验效果.
5、在做吸水实验一定要用矿泉水来做,因为矿泉水比较干净、卫生。
师:那这节课我们就好好玩一玩,来体验体验吧!
四、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小组长要做好分工,选出记录员、汇报员,当然这两位同学也可以当实验员,小组长过来把记录档案领回去,随时将你们的玩法和发现记录下来。
生自由玩,师巡视。(约8分钟)
五、汇报交流实验成果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把实验成果放在桌子上,汇报一下你们的收获。(生举手,指一生上台)
1、把吸盘使劲往玻璃上一按,发现用很大的力才能把吸盘和玻璃分开。
2、杯子吸纸片,发现倒过来,纸片没有掉下来,水也没有流下来。
3、食盐水瓶吸水,发现怎么吸也吸不到水
4、瓶口没有瓶塞,一吸吸管,把吸管里的空气吸出来,水就在大气力量的作用下压入到我的口中。
5、用注射器吸水,往外拉活塞,吸到水,发现水没有流下来。
6、一捏胶囊,把里面的气体捏出来,就在大气力量的作用下,紧紧地推在皮肤上……
师:刚才我们汇报和演示了这么多玩法以及发现,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所有这些实验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小组内展开讨论并汇报。(共同的特点是:①都受到了大气的力量。②里面的空气都被挤出来。)
师:当物体内的空气减少或被排出以后,这个物体会很明显的受到来自大气的一个很大的作用力,这个很大的作用力,在科学上我们称为大气压力。(板书:大气压力)
师:结合着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同学们说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拿一个吸盘吸玻璃演示转换不同的角度)比如说吸盘吸玻璃,现在平放,转换角度:90度、180度、一圈,吸盘还是牢牢的吸在玻璃上,这说明方向是怎样的?(板书:大气压力是来自四面八方的。)
师:(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指板书)知道了空气中存在着大气压力,而且还知道了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对于大气压力的验证,在300多年前,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人们相信大气压力的存在,曾经设计了一个伟大的实验,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
师:总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有力的证明了大气压力的存在。那空气中为什么会存在着大气压力呢?大气压力与地面高度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继续来了解一下。看一下课本上给我们提供的资料。
师:展示课本资料。(小资料)谁来读?
小资料:
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大约有2000-3000千米厚,人们把这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层。因大气有重量,所以在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叫做大气压力,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力越小。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师:通过这则资料,让我们对大气压力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现在,同学们知道瓶“吞”鸡蛋的秘密了吧?
(是因为把点燃的纸条放进广口瓶内,因为纸团燃烧需要氧气,所以广口瓶内的空气减少,里面的大气压力减小了,鸡蛋在外面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压入广口瓶内。)
师:看来瓶“吞”鸡蛋的秘密,我们确实解决了,其实,利用大气压力,不仅仅能让广口瓶“吞”鸡蛋,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利用了大气压力的原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谁能举例说明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1、抽水泵是靠地面上的大气压力把地下的水抽上来的。2、吸管挂钩。3、钢笔吸墨水……)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猜想——探究——体验的过程,自己验证出了空气中存在着大气压力的结论,揭开了瓶“吞”鸡蛋的秘密,老师真为同学们的勇于探索,善于实践的学习精神感到高兴。
六、拓展与创新
师: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瓶“吐”鸡蛋,板书:瓶“吐”鸡蛋,我们知道(拿瓶子和鸡蛋),鸡蛋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广口瓶“吞”下去了,有什么办法,在保证瓶和鸡蛋都完整无损的前提下,让广口瓶把鸡蛋再吐出来呢?
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下思考,找出方法,下节课请同学们来表演小魔术瓶
教后记:
17、水流有力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水位高,水流的力量大;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大。
2、指导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
1、指导学生认识水从高处流下来的流量比从低处流下来力量大。
2、总结使小水轮转动快的两个因素:水位高,流量大。
教学准备:
课件、水槽、铁丝、剪刀、易拉罐、水轮
预习:
搜集有关水流的资料
导学: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海浪冲击岩石、瀑布飞流直下、水电站开闸放水、漂流等情景。
问:通过这段资料,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回答引入课题,师并板书:
二、探究活动
1、指导学生做水冲小水轮实验,认识水流有力量。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水流的力量有大有小。
3、指导学生发现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的因素
(1)水位高低的对比实验
①强调用小孔的易拉罐水冲小水轮,使小水轮转动起来。
②用小孔的易拉罐水冲小水轮,想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
③小组讨论: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④提问:为什么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生答)
⑤教师总结并板书:水位高,小水轮转动得快的结论。
(2)流量大小的对比实验
①用两个不同流量的易拉罐水,在同一个高度进行冲小水轮的实验。
②在小组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大孔的易拉罐水流的多,小水轮转动得快。
③讨论:为什么水流的多,小水轮就转得快?(生答)
④教师总结并板书:流量大,水的力量就大,小水轮就转得快。
4、兴趣活动,游戏比赛
(1)找两个身高不同的学生参加比赛。
(2)高个使大孔易拉罐,矮个使小孔易拉罐,同时进行冲小水轮实验。
(3)学生观察:哪个小水轮转动得快?
(4)提问:为什么高个同学冲的小水轮转动得快?
(5)总结比赛结果:水位高,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就大,所以小水轮就转得快。
5、利用水力
讨论:水流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课件展示:水流的力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6、制作一个小水轮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制作。
三、拓展:
教师介绍:2002年夏季,我国利用小浪底水力枢纽工程,首次对黄河进行 调水调沙实验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热的传递
18、杯子变热了
教学目标: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2.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3.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4.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教学准备:
支架、酒精灯、铁丝、火柴棍、蜡(或凡士林)、课件:热传导的应用
预习:
搜集有关热传导的资料。
导学: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盛热水的杯子变热了这是为什么?你能想象热灶怎样传过来的吗?
生讨论后回答。
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
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铁丝做的实验架、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
(2)实验步骤:
用铁丝做一个实验架。
把三根火柴的尾端用凡士林(或蜡)依此在实验架的铁丝下。
点燃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在使用酒精灯的时候,让学生看一看课本上写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3)观察发生的现象。
(4)汇报实验现象;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
(5)汇报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导温度较低的部分。
2.指导学生认识容易传热的物体和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烧杯、热水、铜丝、铝丝、木筷、竹筷、瓷勺、铁勺、塑料棒、玻璃棒等
(2)实验过程:
在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
将铜丝、铁丝、木筷……玻璃棒等这些实验材料放入杯中。
过一会儿,摸一摸这些物体露在烧杯外面的一端,说说有什么感觉。
(3)汇报实验现象:金属材料的物体变热了;非金属材料的物体不太热。
(4)总结实验结论: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金属材料容易传热,非金属材料不容易传热。
(5)小结: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金属传导热的能力强,木头、竹子、陶瓷、塑料等非金属材料传导热的能力差。
三、巩固应用:
1.出示课件。讲解:了解热传导的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跟有用。
2.谈话:下面这些物体,哪部分是容易传热的物体?哪部分是不容易传热的物体?为什么这些物体要使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四、课外拓展:
观察厨房里的用品,哪部分是用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哪部分是用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
板书设计:
教后记:
19、水变热了
教学目标:
1、会做热对流的实验;能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教学准备:
酒精灯、烧杯、烧瓶、试管夹、三脚架、火柴、水、金鱼、湿木屑等。
预习:
准备卫生香、纸条。
导学:
一、导入,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两瓶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颜色不同)另外,让学生摸一摸两个杯子的水温度如何。(一个热,一个凉)
师:是的,一瓶加了红墨水,一瓶加了蓝墨水;并且一杯热,一杯凉。如果老师将这两个瓶口相对,猜猜看,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这一步师注意,要把热水放上,冷水放下。)
生猜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师演示,生观察现象(没有现象发生)
师:有刚才大家猜测的现象吗?(生回答)
师:如果把它们倒过来,又会怎样呢?(此时,热水在下,冷水在上。)
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红色的水上升,蓝色的水下降,逐渐变成紫色的了)
二、猜想假设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测。(认为可能是一瓶是热水、一瓶是冷水的原因。)
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三、探究活动: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
1、制定实验方案
师: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
有哪些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废物桶。)
生熟悉材料,并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实验方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可以加热一杯水,观察水受热后的变化。要想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后的现象,可以在水里放进一些物体,借助物体来观察。)
可以让生举例说说,放些什么好。(师提供木屑、碎纸屑、粉笔末。)
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选用哪一种?
学生讨论并取走所选物品。
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安全;二、先观察木屑、纸屑在水中的现象,再观察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把看到的现象画下来。)
3、学生动手做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
结出当烧杯里的水受热以后,水中的物体都是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的循环运动。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
生汇报。(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师进一步解释:加热后,底部的水受热上升,周围和上面较冷的
水下降,流过来补充,被加热后又上升……就这样,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科学上把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对流。并板书:对流热水上升就是水在传递热,通过对流,烧杯里的水温度就升高了,温度升高,水就变热了。(板书课题)
利用实验认识了对流现象。下面咱们休息一会,来做个小游戏。
师出示金鱼,问学生这种普通的金鱼生活在常温水还是热水里?
生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它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里。如果把它放入开水里会怎样?(学生猜测。)
但是今天,老师就让这条金鱼在开水中游泳,老师开始加热!要仔细观察,看谁最先发现现象。
师引导学生发现(烧得是瓶子的上端)当热水在上面,冷水在下面时,不容易形成对流,尽管瓶口的水很热,但下面的水仍旧是凉的,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的游动。
师:回过头来想想开头的实验,哪瓶是热水?(生回答)。
再次重复开头的实验,让学生再次加深“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这一概念。
小结: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方式传递的。
水属于液体,也就是说热在液体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四、巩固知识
让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本中“冬天,暖气片是怎样使房间变热的?”这一问题。
五、拓展活动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巧妙的利用了热对流。你知道有哪些?
生举例。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里有没有对流现象呢?如果有,又是怎样的结果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研究热对流现象,看谁了解的多,好不好?
板书设计:
教后记:
20、它们会热吗
教学目标:
1、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会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棉被、棉衣是否生热,并用科学的观点加以解释。
2、能积极参与观察实验,愿与他人合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穿凿条件改善生活。
3、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
教学准备:
棉手套、棉花、温度计、泡沫塑料、毛皮、皮筋、实验记录单、冰袋、热水袋等。
预习:
自备毛巾、毛衣、布、丝绸。
导学:
一、导入新课
冬天,穿上棉衣就会感觉暖和,这是我们都经历过的。但是穿棉衣为什么会暖和,其中的秘密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它们会生热吗》,师板书。
二、探究活动
1、 提出问题:为什么穿棉衣、盖棉被就暖和?
2、猜想假设:根据你的经验猜想一下,他们会生热吗?
3、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设计:怎样验证他们是否会生热?教室巡视指导(用不同的材料、保温度计的位置、手持温度计的位置)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验证猜想。
(实验步骤:① 记录初始温度计的度数②分别用毛皮、海绵、棉花包住温度计的液泡,包的时候不要用手触摸温度计的液泡。用皮筋捆好。③包捆好的温度计挂起来。④分别在3、6分钟时记录读数。)
5、汇报实验结果:温度计的读数没有变化,说明他们不会生热,但能保暖。
6、 师生小结:他不能生热,但是能保温。师随机板书。
三、自由活动
1、 各种材料的保温性能一样吗?
2、 学生猜想
3、 设计实验验证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塑料杯、纸杯、玻璃杯、金属杯等,把热水分别倒入这些杯子中,过同样的时间后,再记录水温。验证这些物品的保温性能。
4、交流实验结果。
5、回报总结:材料不同、保温性能就不同。师随机板书。
四、评价
师:在活动过程中,哪个实验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你自己又有哪些收获呢?
五、拓展研究
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保温,有时候更需要散热,观察人们在这方面是怎样做的?
板书设计:
教后记:
21、谁热的快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测量工具(温度计)对阳光下不同颜色的物体温度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2、通过学习,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并且通过对比实验,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3、通过对比实验的数据分析,整理,认识到充足的科学证据才能说明道理;通过交流,展示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科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
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特性实例。
预习:
木板,镜子,黑白颜色手套,各种色纸,空易拉罐,墨汁,温度计等.
导学: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不同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样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更强呢?(生答)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谁热的快"。
师板书:21、谁热得快
二、新授:
(一)、我们从这些生活现象中能发现什么
1、通过书中提供的两张夏冬季穿浅色和深色衣服人群的图片,提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事实,进而产生问题:为什么夏天穿浅色衣服的人多;而冬天穿深色衣服的人多?
2、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研究的思路和方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
3、让学生说说设计的方案。
4、师总结方案(①用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一个包上黑色的纸,一个包上白色的纸。燃后倒上水,放到太阳下晒。十分钟后用温度计测量两罐里水的温度。②用两只大小一样的毛线手套,其中一只是白色的,一只是黑色的。分别戴在两只手上,同时暴晒在太阳光下,过一会,两只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③……
(二)、我们到室外去试一试
1、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自主实验活动,获得实事证据和数据.
2、以"我们的猜想得到证实了吗"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对实事
依据进行初步的整理,通过表达与交流获得认知:①包黑色纸的易拉罐温度高,包白色纸的易拉罐温度低;②带黑色手套的手热,带白色手套的手不太热。
3、师生总结,得出结论:黑(深)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强,白(浅)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弱.师并随机板书:深颜色——吸热强
浅颜色——吸热弱
三、回归生活,了解应用。
自由活动:
利用本节课的研究收获,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应用了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特性。(如: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是黑色的,妈妈带的遮阳伞是银色的;冬季路面撒煤渣促进雪融化等。)
四、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物体吸热本领的大小还与什么有关?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研究一下。
板书设计:
教后记:
22、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
2、让学生了解影响太阳热水器吸热的几个重要因素。
3、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
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影响太阳热水器吸热的几个重要因素。
教学准备:
常见太阳能热水器的投影片、易拉罐筒、塑料瓶、玻璃瓶、黑纸、白纸、胶水;温度计、计时表。
预习:
搜集有关太阳能热水器的文字资料。
导学:
一、谈话引入教学
同学们,我们知道太阳能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今天,我们来研究太阳能热水器。揭示课题并板书:22、太阳能热水器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布置了观察作业,你家附近有太阳能热水器吗?请你说一说,你看到的太阳能热水器是什么样的?
(2)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多种多样,教师应注意倾听,给予肯定)
(3)师小结:(放投影片,演示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的形式很多,大小不一,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热水器都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太阳的光和热,因此,它们在结构和选用材料上,都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太阳能热水器是怎样吸收太阳的光和热的。
2、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分析影响吸热的因素。
(1)分析选用材料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①观察实验器材。问: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用什么材料呢?
②讲述实验:把三个容器(塑料罐、易拉罐、玻璃罐)在阳光下并列放好,倒同样多的水,观察在同样长的时间内它们的温度升高情况,找出其中温度升得****的,看看是什么材料的容器。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2)分析用什么颜色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①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谁热得快,为什么?
②问:那么,太阳能热水器应该用什么颜色的容器呢?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3)分析放置太阳能热水器的位置。
①问:怎样放置热水器,吸收的太阳能多一些呢?
②讲述实验:三个玻璃瓶中倒入同样多的水,然后再把玻璃瓶一个直立,一个平放,一个倾斜与阳光垂直放好,观察在同样长的时间内它们的温度升高情况。找出温度升得****的那一个,看看这个玻璃瓶是怎样放置的。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4)问:怎样才能使你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效果好,应该注意些什么?
(5)学生讨论,汇报。
(6)师生共同小结应注意的问题:师并板书
①选金属材料
②选外表颜色深的容器
③放置的位置与太阳光垂直
(7)学生制作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教师巡视指导。
3、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1)谈话:在生活中,你觉得太阳能热水器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
(2)学生讨论、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教师概述本课。
2、问:怎样才能使太阳能热水器更好地吸收太阳的光和热?
四、拓展延伸
1、设计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模型。
2、进一步了解人们利用太阳能的情况。
板书设计:
教后记: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单元
1、我们的食物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培养分类能力。
3.学习用简单的图表进行统计,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
4.激发学生关心食物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准备:全班一天食物情况统计表格。
预习:
(1)将上课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记录下来并制成统一大小的卡片。(教师课前适当指导记录和制作卡片的方法)
(2)根据问题搜集资料(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哪些?)
导学:
一、认识食物、了解食物
(1) 拿出你制作的食物卡片,在小组内交流你
昨天吃的食物情况,然后老师找几个同学
向全班汇报昨天所吃的食物情况,并说说
你对食物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并随机板书课题。
(2) 给你所吃的食物进行分类,看谁分的方法多?(用学生自制的卡片分类、摆在桌子上)
(3) 汇报你的分类情况,并说说你的根据是什么?(对学生的分类结果,只要合理应给与肯定)
(4) 师:大家一天中吃了这么多种食物,吸收了很多人体所需的营养,你知道人体主要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吗?这些营养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你能说出几种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的食物吗?
小组讨论,将自己搜集来的资料相互交流。
(5) 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简要板书。
(6) 请你按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为标准给你吃的食物重新分类,并想一想哪些食物支持我们生长发育?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又不能吃得太多?哪些食物让我们保持健康?
(7) 汇报你分类的结果,并说说这些食物对我们人体的作用。(学生边汇报老师边将卡片贴在黑板上,重复的食物卡片只贴一个)
(8) 你能找到一种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的食物吗?
(9) 讨论并汇报:只吃一种或少数几种食物好吗?为什么?
二、统计、评价全班一天所吃的食物情况
(1) 教师按照黑板上食物的分类情况统计全班所吃的每种食物的人数。(老师将人数标在食物卡片下面)
(2) 请同学们将黑板上的数据整理后填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3) 分组讨论:从统计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写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4) 汇报你的发现。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四、延伸:老师给大家提出一个课下思考的问题:同样一日三餐,可是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吃出了疾病,为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吗?
板书设计:
教后记:
2、我们的营养
教学目标:
1、知道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2、能借助资料设计探究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借助简单的器材对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活动,并做好试验记录。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善待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通过简单的检测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同时知道维持人类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教学难点: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检测食物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
准备酒精灯、火柴、碘酒、镊子、小刀、白纸等。
预习:
学生准备:各种水果和蔬菜、馒头、饼干、花生等。
导学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吃哪些食物吗?(多名学生说)对于你们喜欢吃的这些食物,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们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总起来都是想研究食物中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板书课题:我们的营养)
3、让学生根据日常积累的知识说一说:食物中主要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如果学生说的不全或不对,教师要及时补充和纠正)
4、师问:食物中真的有这些营养素吗?(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二、计划与组织
1、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食物:各种蔬菜和水果、馒头、饼干、花生、鸡蛋、肉等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研究教师展示的哪些食物?打算怎样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交流)
3、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的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卡”上,看看在最短的时间内,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三、事实与证据
1、教师让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到“食物超市”(材料区)选择想要研究的食物。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边巡视边发放“小科学家记录卡”,并做实验提示打在大屏幕上,供学生参考。
实验小提示
脂肪会在纸上留下油渍
淀粉有遇到碘变蓝色的性质
蛋白质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气味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比如:酒精灯的使用不正确等)
四、表达与交流
1、教师示意实验的时间到,学生们把实验物品摆放整齐。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及时纠正或补充实验结论)
3、各小组汇报完后,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实验做的很认真,也很成功。通过看、闻、尝等很多方法发现:在纸上挤压花生米和肥肉时,会留下油渍,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脂肪;在馒头和饼干上滴上2-3滴碘酒后,它们变成了蓝色,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蛋清和瘦肉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味道,说明它们里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除了这几种营养素外,食物中还含有矿物质、纤维素和维生素,关于这几种营养素的检验我们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总结评论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都表现的不错,希望你们今后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讲究营养卫生,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资本。
最后,让我们唱着一首动听的《健康歌》结束今天的课题吧!
板书设计:
教后记:
3、饮食与健康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2、通过调查活动,搜集资料,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在收集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培养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4、通过对饮食与健康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节约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日常饮食注意科学、合理地搭配。
2、学会科学搭配自己的饮食。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整理饮食与健康方面资料制作小报或资料卡。
2、向父母、老师或身边的厨师、保健医生了解各种菜谱中的营养搭配技巧,设计一个一日三餐的食谱。
预习:
了解自己家中平时常吃哪些食物,并搜集一些营养与健康的文字资料。
导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碰到一件令人难过的事,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上到半节课,不知何故突然奇怪的晕倒了,你们猜猜他为什么会突然晕倒呢?
学生纷纷发言,最后一致认为他突然晕倒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缺乏锻炼,二是营养不良,教师趁机提出饮食与健康的话题,并板书课题:3、饮食与健康
二、提出活动主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了解哪些饮食与健康的知识呢?或者你最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教师要边出示活动主题分类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
我们的问题,形成活动主题。
如:(1)、哪些食物在一起搭配好?
(2)、怎样设计菜谱?
(3)、饮食对健康有怎样的影响?
(4)、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5)、儿童不吃早餐的危害?等
三、自选主题,组成活动小组
师:活动主题出来了,下面请你们从中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题目进行研究吧!在教师的组织下形成不同主题的研究小组,接着每个小组取一个有创意的名字,要求是符合自己研究的主题。
四、制定小组活动方案
(1)教师下发小组活动方案,小组开始制订方案
小组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你们想知道什么?)
活动方式(你们想如何去做?)
小组分工:(根据个人特长,安排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
负 责:
小组成员:
要 求:
时间安排(完成课题时间):
活动预期成果(你们想以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取得的成果)
可能会碰到的困难:
(2)小组写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组方案汇报交流
教师提出交流要求,小组代表上来交流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其余的小组要边听边对交流的小组作出评价,评价的内容有语言表达,行为举止和方案的可操作性。
六、活动小结
教师作总结,挑选出较好的方案作为示范,让学生下课后继续修改完善,并强调学生准备怎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板书设计:
教后记:
第二单元:水里有什么
4、水变咸了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
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烧杯、玻璃棒、食盐、红糖、白糖、高锰酸钾、小药匙。
2、相关资料。
预习:
准备粉笔末、小苏打、面粉、食用油、沙子、黏土、木屑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材料,科学猜想
1、(出示白开水和食盐)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了,水位上升等)。(板书:水变咸了)
二、初步验证,产生问题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各小组学生亲自做实验,调制并品尝盐水,发现猜想正确,教师予以表扬,并板书:食盐——>不见了)。
2、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如“食盐是怎样到水里的?”、“还有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也像食盐一样看不见了?”、“食盐不见了与什么有关系?”、“怎样看到一种物体到水里的过程?”等问题)。
3、大家的问题真有趣,讨论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4、通过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出白糖、味精到水中也不见了,教师板书:白糖、味精。学生可以提出观察深颜色的物体在水中的变化)。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出示高锰酸钾)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
2、下面,我们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哪些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为: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
3、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回答,如认为“高锰酸钾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食盐、白糖、洗衣粉也是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等等。)
4、小结: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一样,放入水中后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教师板书:高锰酸钾——>溶解)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溶解过程(课件出示高锰酸钾分子由大变小,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
四、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刚才,我们研究了高锰酸钾等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研究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问题,如“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溶解到水中?小苏打、面粉、肥皂、石灰会不会在水中溶解?”)
2、问题提出来了,那你们想怎样研究?(学生回答,可以亲自做实验。)
3、下面,老师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各小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五、汇报交流,深度探究
1、我发现大家的研究热情很高,肯定有很多发现,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可以回答出:小苏打、洗衣粉、肥皂等溶解于水,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等材料不溶解于水。再如:“发现有的材料溶于水,有的材料不溶于水。”、“水有溶解别的物质的性质。”、“石灰放入水中会沉淀到烧杯底部,它不能均匀分散到水中,可见石灰不溶于水”等。老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汇报实验发现,并用鼓励性语言予以评价。教师板书: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不溶解)
2、在研究中,大家还有没有重大发现,让我们分享一下?(学生可能发现“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沉淀现象”、“使用玻璃棒搅拌会加快溶解”。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会怎样?”、“怎样加快溶解”让学生深度探究。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回各小组指导,学生将食盐不断放入,发现开始时食盐溶解了,后来食盐沉淀了,通过讨论可以得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由此可以想到“有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也是有限度的”。针对“怎样加快溶解”,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烧杯、温水、冷水、玻璃棒、肥皂、糖块、小锤等材料自主设计三种有对比度的实验,得出用玻璃棒搅拌、用温度高的水做实验、将可溶解的物质颗粒变小都可以加快溶解。)
六、课堂评价,问题结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谁来评价一下,小组同学及老师的表现?你们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教后记:
5、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在“哪一块食盐溶解得快”的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
3、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大胆设想,精心设计,并能控制实验条件,用对比法的原理进行科学的验证过程。
教学重难点:
1、经历利用对比的方法验证肥皂溶解速度变化的探究过程。
2、明确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小组用)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小刀、糖块、肥皂、表、食盐、汤匙、水槽等。
预习:
准备味精、肥皂块、筷子、小锤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1、出示一杯纯净水,请一位学生上来喝一喝,说说水的味道。
2、在纯净水中加入两个糖块,马上让这位学生再喝一喝,说说现在水的味道。
3、教师设问:加了两块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师随机板书课题:怎样加快溶解
6、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二、探究哪块糖溶解得快
1、教师设问:你们提到的方法真的都能加快糖块溶解的速度吗?你有办法让人信服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设问:如果把热水、搅拌和切碎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实验,能说明每种方法都有加快糖溶解速度的作用吗?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再设问:要看清每种方法是否加快了溶解,加快了多少时间?你们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6、学生小组讨论。
7、学生交流,提出要用冷水与热水、搅拌与不搅拌、切碎与不切碎的对比方法。
8、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注意点。
(1)、教师设问:比方冷水与热水的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2)、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再次设问:另外两个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9、在选择基础上协调成4个组做搅拌与不搅拌的比较;4个组做切碎与不切碎的比较;4个组做热水与冷水的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10、各小组交流研究结果。教师谈话小结。
三、研究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
1、教师谈话:你熟悉的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还有什么?
2、学生说说。
3、教师谈话:现在我们用食盐来进行一场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先把它完全溶解在水。你觉得怎样才能使比赛更公正?
4、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明确需要控制食盐的数量、水的多少、开始实验的时间等因素,而加快溶解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这的重要点。
5、各小组讨论加快溶解的方案。
6、各组比赛。
7、请速度快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快的经验是什么?
8、请速度慢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四、体验与记录肥皂溶解的时间。
1、小结前面部分的活动。
2、教师谈话:以上这些加快溶解的方法是否也适合另外的物体比如肥皂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没有比刚才更简便的方法呢?
3、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4、教师出示记录表,让学生研究表格,提出对这个本活动的注意点或建议。
5、学生推测结果,并说明理由。
6、分发肥皂片,实验。
7、交流结果。
五、生活中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哪里了?
生讨论后答
(如:1、妈妈洗衣服的时候,往水里倒洗衣服后,总是用手搅一搅;如果洗衣服结块了,一般倒入温水中,还把它弄碎。2、冲咖啡的时候要用热水冲,并且一边冲还要一边等等。)
师:看来生活处处皆科学。
六、课后拓展
师:近年来,海水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海水被污染的原因,了解生活中溶解现象带来的危害,并想出防治措施。
板书设计:
教后记:
6、做一杯饮料
教学目标:
1.能提出制作活动的思路,能对制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制作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评议,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2.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与交流,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知道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可以溶解液体、气体。
教学准备:
橘子粉白糖奶粉水蜜桃粉 苹果粉 玻璃棒 小勺 小瓶盖 一杯开水 课前做个人们喜欢喝什么饮料的调查统计表
预习:
准备吸管、饮料。
导学:
一、生活切入提出问题
师:1、老师先调查一个问题:喜欢喝饮料的同学请举手!(生自动举手)
2、你最喜欢喝哪种饮料?为什么?(生答)
师:那你们知道大多数人喜欢喝的饮料是什么吗?请看这张调查统计表。(课件出示调查统计图表。)
师: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喜欢喝醒目和椰汁味道的较多。因为醒目和椰汁味道比较好喝。那么它们的味道与什么有关系?(生猜测)
师总结:饮料中的糖、橘子粉、橘子汁、二氧化碳、香精等等,都是饮料的原料,饮料中所含有的每一种原料以及每一种原料的多少,就是饮料的配方。配方不同,味道就不一样。看来一种饮料是否好喝,与它的配方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自制一杯饮料,看谁制作得好喝。教师板书课题:6、做一杯饮料
二、制定方案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原料,看看都有些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水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水蜜桃粉 苹果粉
师:老师准备的这些可以当配料。同时还给同学们准备了制作饮料的辅助工具:干净的玻璃棒,小勺,干净的小瓶盖。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结合老师提供的配料,设计你们组的饮料配方方案,并填写在“饮料配方设计单”(课件出示)上。
学生设计饮料配方。
学生交流。
生答:1、如:我们准备做橙子味的。饮料配方是:橙子、糖、水。另外,我还喜欢奶味,所以想加点奶粉。2、如:我们组想做一杯甜牛奶的饮料,需要奶粉、白糖。
三、实施探究
师:同学们设计的配方很好,我感觉做出来的饮料口感肯定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也可以吸取别人好的想法对自己的配方加以改进后,进行制作,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做好记录。(课件出示“制作饮料报告单),请大家看看这张报告单,今天我们使用配料的单位不是克或千克,而是瓶盖。做的时候,就需要同学们先把配料装在瓶盖中,并把使用几瓶盖的原料及时记录下来。
饮料制作报告单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苹果粉 水蜜桃粉
****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二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三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四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
合 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我们发现: 经过()次调制的饮料才好喝。
(2)制作好了,自己先尝一尝。如果感觉不理想,可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调制,一直到满意为止,但要把每一次变化的情况纪录下来,最后还要把合计这一栏填好。
(3)制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首先自己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可以向同学、老师求援。
学生制作饮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情况。
四、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做的饮料五颜六色、很是吸引人,不知口味怎样呢?组内互相品尝一下吧!品尝之后,推选出一杯大家都满意的饮料。
(学生互相品尝)
然后学生介绍自己组的饮料的特色,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将每个组所用的配料的量和所用的次数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仔细看老师在黑板上的记录,先看这边的数字,是每个小组调制饮料的次数,说明了什么?
(每一杯饮料都不是一次就调制成功的。)
师:一杯好喝的饮料需要进行反反复复的实验,才能成功。像这几杯大家感到味道比较好的饮料,就是因为使用了好的配方。好的配方,有好多就是经过几次、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几千次的实验才得来的。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五、拓展创新:
师:关于制作饮料,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多种配料一起放和分别放哪种形式的好喝?分别放时先放什么?各种配料之间的营养有什么影响?怎样做出的饮料对人体最有益?等等,请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研究,做出更好的饮料,给你的家人、同学、老师品尝。
板书设计:
教后记:
7、水里有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2、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
3、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 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
2、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3、沉淀和过滤实验的操作规程。
教学准备:
1、有关《水污染》和课本插图的课件。
2、 沉淀实验:烧杯、明矾、玻璃棒。
3、 过滤实验: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滴管。
预习:
1、从小河中取水一瓶。
2、查阅资料:生活中的自来水是怎么来的。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播放《水污染》和课本插图的课件。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水里面有什么?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样危害人类健康的?
学生结合课件进行讨论并汇报
2、 教师:水里有什么呢?(板书)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有溶解于水中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叫做水的净化。
二、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水。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
(2)学生汇报。
(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们附近农村,由于农民都使用了自来水,一般就不用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
(4)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加入适量明矾、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5)学生实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的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积淀的结果。
2、 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又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的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
(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3、 指导学生学习用消毒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我们把煮沸各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又简单又可*的消毒方法。
(2)总结水的净化方法。
学生汇报三、 自由活动
1、了解自来水厂水的生产过程,并进行饮水卫生教育。
(1)提问:你家饮用的水是归哪里的水?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讨论:自来水要经过几道净化处理过程?
(3)提问:自来水经过多道净化处理,能不能直接饮用?为什么?
2、探索研究:自己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
(1)教师: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你有怎样的设想,把你的意图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2)学生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
四、拓展活动
教师: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出现了淡水资源的缺乏现象,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到河流、田野……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请同学们课下对附近的工厂、河流进行调查。谈谈你的感想和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办法。
板书设计:
教后记:
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
8、植物的身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学生正确的分析、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
教学准备:
课件、凤仙花的挂图、凤仙花的分解图片(自制)、可供学生阅读有关植物的图书(如:《十万个为什么》)
预习:
课前搜集课本中相关植物的文字资料和自己常见植物的资料。
导学: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今天我想请各位同学当个画家,请给你在课前观察的植物画个像。(学生画画)
2.展示学生作品:
问:你画的是什么植物?你都画出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
你认为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几部分组成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研究活动。师板书:8、植物的身体
二、学习新课
1.研究植物的组成
⑴讲述: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图片。(出示挂图)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几部分组成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法: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等)
指出:你们可以自由结成研究小组,在讲台上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植物的书籍,你们可以查看,找出答案。
⑵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
(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找到答案。一定要给与学生充分讨论、观察、交流、思考的时间,让同组的每一个学生达到共识。同时让各组同学思考:用什么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植物的组成部分。比如用表演的形式、用画画的形式等等。)
⑶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之前,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或没有听明白的问题,可以向发言同学进行提问,让他帮你解答。)
问:我这有一些凤仙花各部分的图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
(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
⑷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凤仙花,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用实物投影机出示课本插图)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请你们小组继续研究这些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师引导学生继续研究,通过分析其他植物的组成,进而得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5)小结: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师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
(6)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你有办法来解决这道题吗?请你快速找出这道题的答案。(学生继续分组查阅图书资料,寻找答案。)
学生汇报答案。
讲述:由此可见,在植物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的。有的植物没有根、茎,或者不开花、不结果(如藻类植物海带、紫菜、海白菜、裙带菜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
三、总结评论
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板书设计:
教后记:
9、植物的根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利用简单器具做根吸水的对比实验。
2.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带根的葱、辣椒(根要多些)及相关的工具(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你们观察了吗?有什么发现?
并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答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尽可能的都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引导)
二、设置疑问,大胆猜测
师:同学们课前观察的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根的秘密,可是,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有一个问题搞不懂了,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植物的根。教师随机板书。
师出示在课文《高梁情》里也看过对高梁根的描述:高梁的根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一个庞大的活物,等到暴风雨来临时,高梁就能稳稳的站在土地上。
投放植物给的课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生可能会答:1、我认为植物的根能使植物很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
2、如果植物没有根,我们就能很轻松的把地上的草、庄稼、小树拔出来,大风也会把它们吹倒,甚至吹跑。)
师:看来,植物的根确实能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板书: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师:植物的根除了固定这个作用,还有其它作用吗?它有没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活动一: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的实验
师:课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实验用品,现在同学们各小组先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讨论出一个****方案后,再进行实验。(各小组均有一棵生命旺盛的植物幼苗、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小组讨论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拔。)
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
小组找代表汇报。
师:为什么要用橡皮泥封起来?
(不封起来,筒内的水会蒸发,水也会减少。)
教师适当点播:1、可用橡皮泥封起来。2、也可用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放植物,另一个量筒里不放植物,让它们的水面相平,然后看看一段时间后水面是不是相平。3、也可把这棵植物放在量筒里,倒进一些水并在水面处作一记号,然后又滴上一层植物油,最后用棉花把植物固定住,再来观察水面的情况。)
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水位的变化,那就先把你们的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结果。
生把实验装置放在室内向阳处。(也可以放在室外,视情况而定。)
活动二:引导学生观察根
师:课前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的根,发现了不少根的秘密,现在,我们借助一些工具,再来更细致的观察一些植物的根,看谁还能发现根的其他秘密。
师介绍桌上的材料,提示学生作好观察记录。
生借助工具对各种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准备的植物有:葱、狗尾草、香菜、大豆、水草、野蒿等多种。培养皿里有:绿豆或豌豆的幼根。工具有:放大镜、直尺、镊子等。)
汇报观察结果
(发现不同植物的根形状不一样,但数量都很多。有的根还特别嫩,小根尖端有白色的绒毛。)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细致地观察了几种植物的根,发现它们的根都很多,事实上,植物的根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挖取植物时,把很多小根都留在了土壤里,那么,一棵植物的根到底有多少呢?
投影资料卡,师进行简介。
师:这么多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呢?
1、可以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地上。
2、植物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3、就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
师:根到底能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呢?(生想起刚才的实验)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吧!
生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发现水位下降了一点儿,说明根确实能吸收水分。师进一步讲解: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师并板书: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植物的根对植物体来说作用可真不小!
四、自由活动
师:植物的根还有其他用途吗?(投影:几种植物的根: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人参等)
谁能根据图中植物的根,说一说它们的用途?
(1、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都能吃。
2、人参可以做药材。
3、地瓜能做淀粉。
4、甜菜能加工糖。……)
师:这节课你的收获多不多呢?(在课本“我的收获”栏里标出)
五、拓展活动
师:各小组把刚才根吸收水的实验装置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能发现水位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吗?
生将装置放在一起观察,发现水位下降的幅度不同。
师:水位下降幅度不同,说明什么?
(1、说明根吸收水的多少不同。2、说明不密封的量筒里的水也在蒸发。)
师:根吸收水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课下同学们继续研究。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板书设计:
教后记:
10 、植物的叶(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
2 、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叶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2、在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想象出植物体内水分的排出过程。
教学准备:
1 、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
2、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
3 、关于蒸腾作用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体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根,了解了根的作用。那么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师板书:植物的叶(一)
二、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
(1) 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①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
②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
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
(2) 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
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 ?
(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
(3) 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 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结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
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
(4) 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
①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 除蚕豆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很容易找到气孔。 )
②讲述: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切片。下面,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蚕豆叶面是什么样的? 叶面上有什么 ?
③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
④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挂图或幻灯片。
⑤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这些小孔叫做“气孔”。
⑥观察:对照挂图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再观察、辨认。
(5) 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
讲解: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腾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 ( 板书:叶有蒸腾作用)
2 .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
(1) 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
(2) 出示叶的蒸腾作用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启发学生对照图思考。
(3) 学生讨论回答。
(4) 教师讲解。
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
①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
②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
③可以使空气湿润。
三、 应用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叶的蒸腾作用示意图”,自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四、拓展研究
选择下面问题中的 1 — 2 个问题,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1 、叶的蒸腾作用与光照时间长短是否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
2 、叶的蒸腾作用与叶的数量多少是否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
3 、叶的蒸腾快慢与根吸收水多少是否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
板书设计:
教后记:
11 、植物的叶(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的叶中含有叶绿素。
2 、指导学生了解叶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对人与动物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2、在正确的分析科学家实验过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学准备:
1 、投影片或挂图:叶的内部构造;叶的光合作用。
2 、实验器材:烧杯、小烧瓶、小木块、石棉网、三脚架、棉花、酒精 ( 浓度为 70% 一 75 % ) 、绿叶、火柴等。
预习:
搜集资料,了解植物需要哪些养料,以及了解光合作用。
导学:
一、教学引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叶具有蒸腾作用,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叶的其它作用。师板书:11、植物的叶(二)
二、学习新课
1 、了解赫尔蒙实验
①提问:一个人从小长大需要吃很多东西,那么,一棵种子从发芽到长成一棵高大的植物也需要养料吗 ? 它需要的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②讨论、汇报:
③讲述:大多数同学认为植物主要的养料是从土壤里来的。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曾经是这样认识的。这种认识对吗 ?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在 300 年前,比利时的科学家赫尔蒙曾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我们称为“赫尔蒙实验”。
④阅读并思考:赫尔蒙想通过实验证明什么 ? 实验中,他为什么要把柳树种在桶里 ? 为什么只浇雨水 ? 实验结果怎样 ?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 三种结论你认为哪个是正确的 ?
⑤汇报。
⑥小结:赫尔蒙实验告诉我们,植物长身体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不是从土壤里得到的。那么,这些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是绿叶制造的。
2 、指导学生了解绿叶的光合作用
(1) 认识叶片中含有叶绿素。
①出示投影片叶挂图:叶的内部构造。
②讲述:为什么植物的叶大多是绿色的呢 ?
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内部构造,就会发现叶中有很多的绿色颗粒,这种颗粒叫叶绿体,吁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所以叶一般是绿色的。
③分组实验:将绿叶放在酒精中煮。
观察:绿叶和酒精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
思考:实验说明了什么 ?
④汇报。
⑤讲述:植物的绿叶都含有叶绿体,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叶失去了叶绿素就不再是绿色的了。
(2) 了解叶的光合作用。
①讲述:叶绿体是植物制造养料的场所。那么它是怎样制造养料呢 ?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 或看教材中的插图 ) 。
③讲述:绿叶中的每一个叶绿体就是一个小小的“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供植物生长.同时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就叫做叶的光合作用。师板书:叶的光合作用
3 、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
(1) 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 让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
①人与动物都吃些什么 ?
②人与动物都要呼吸,吸进什么气 ? 呼出什么气 ?
③人和动物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 人呼吸要的氧气又是从哪里来的 ? 假如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会怎样 ?
(2) 小结:世界上只有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 ( 食物 ),动物和人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绿色植物制造的食物生活。同时,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的含量才能保持平衡.供人和动物呼吸所用。可见,人和动物得以生存,离不开植物,为了人类的生存,我们应保护绿色植物,保护大自然。
三、应用实践
1 、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叶的光合作用。
2 、提问:
①什么是叶的光合作用 ?
⑧所有的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 为什么 ?
②假如自然界只有动物而没有被物,动物能生存吗 ? 为什么 ?
四、 拓展研究
调查了解植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板书设计:
教后记:
12、植物的茎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
教学准备:
1、提前剪取带叶的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中,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观察现象,做好观察记录。
2、准备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镜、刀片等。
预习:
准备放大镜和小刀
导学:
一、提出问题,引入探
根吸收来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12课、植物的茎。师随机板书
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讨论:根吸收的水分怎样到达植物的叶、花、果实?叶制造的养料怎样到达植物体的其它部分供它们生长?
你认为茎会有什么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如果茎确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么水分和养料走的一条道路还是两条路?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茎可能具有运输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将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分。另一种管子将叶制造养料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二、验证我们的猜想
谈话:如果自来水管断了,水就会流出来,那么切断植物的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在这颗植物上选择一嫩枝,剪下。观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么?
讨论:嫩枝截面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茎推放在红水中,你观察到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会么叶子变红?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把浸泡过的茎、横切、纵切、观察。
提问:在茎的横切面上看到了什么?在茎的纵切面上又看到什么?说明茎内有什么?茎有什么作用?
小结:以上实验说明茎确实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在茎的内部确实有运输水分的管子。
三、根据自己的研究,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根据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自由活动:
叶制造的养料是通过什么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运输养料的细管子在什么部位?
教师出示资料卡,引导学生认识筛管,使学生知道茎里还有一条运输养料的管子,它在导管的外面。
教师小结并板书:在植物体内,茎担负运输作用。在茎内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运输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种管子运输的叶制造的养料。
四、实践应用
在两棵小树间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捡钢丝的树皮上方会形成瘤状突起,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植物的营养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如果破坏了树皮,叶子制造的养料向下运输的通道就被切断了,养料通不过去便积存在破坏的树皮处,形成瘤状物。)
有的小朋友爱剥小树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五、拓展活动
用塑料袋罩住一株盆栽植物的茎叶,扎紧袋口,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板书设计:
教后记:
第四单元:空气和水的力
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做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意识到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教学重难点:
1、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热空气的应用。
3、热空气比冷空气要轻。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大塑料袋、蜡烛、火柴、无底铁桶、碎纸屑、剪刀、卡纸、录象
预习: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热气球的资料
导学: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展示热气球的图片)
提问:认识这是什么吗 ?(热气球)
讲述:这些年来热气球在航空,体育和娱乐活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国际航空联合会还组织热气球的有关比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五彩缤纷的热气球在空中飞)
提问:刚才,在录像中,大家看到热气球可以自由上升,那在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与热气球道理一样,会上升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升的事例.
提问:那你能根据刚才列举的事例,猜测一下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吗?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
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热气球上升的原理
谈话:桌面上给大家准备了许多实验材料,你能根据刚才的猜
想设计实验,使塑料袋升起来或使彩纸屑飞舞起来吗?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
提问: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组与组之间进行相互纸以及补充,
教师给与适当的指导.
谈话: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提醒注意事项:1,仔细观察现象.2,及时做好记录.3,注意用火安全.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那个小组愿意到台前来演示一下你们的实验过程呢?
小组展示实验.
教师随机提问;袋子鼓起来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体积膨胀.)
思考讨论:袋子为什么会升上去? 彩纸屑为什么会飞舞起来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研究结果.
师总结并板书: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当热空气上升时,就会推动袋子上升,或使纸屑飞舞了.
三、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我们的生活中那些地方利用了热空气会生生的原理呢?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
四、制作热空气动力玩具
谈话:大家想亲自动手做隔热气球驱动的玩具吗?你可以参考有关的资料或老师提供的制作方法,进行你们的制作活动.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学生制作并交流,展示热驱动玩具.
五、拓展活动:
课下自己试着制作一个热气球,互相比比看,看谁的飞的高,飞的时间长.
板书设计:
教后记:
14、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成认知;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了解空气被压缩后有弹性和反冲力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压缩空气有弹性和反冲的原理。
2、压缩空气的应用
教学准备:
篮球:6个(其中一个气不足);气球:若干个;光盘:4个;胶带:4个;小刀:4把;注射器:5个
预习:
各种不同的充气玩具、水槽/不同形状的气球、线绳、夹子、吸管。
导学:
一、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玩玩具吗?
师:今天我们也来玩玩具,我们不仅要比一比谁玩得有水平,还要比一比谁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多。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玩具,如果你们认识就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好吗?
师点击屏幕依次出现玩具图片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需要充气。)
师:这些玩具都需要充气,我们把它叫做充气玩具,充气玩具不仅给我们带来快乐,里面还隐藏着许多科学道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板书课题)
二、探究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1、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
玩皮球
师:拍一拍我们带来的球,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组拍球
汇报感受:(用力越大球弹得越高。)
比一比,谁的球弹得高?
师宣读比赛规则,课件显示:
(1)、两名选手单手拍球,规定次数下球弹得高者获胜。
(2)、四人分组比赛,其余同学大声加油。
比赛结束后
师:请获胜的同学说一下此时的感受。
(获胜同学, 输的同学分别说说感受。)
师:大家能帮输的同学找找原因吗?它们到底输在哪里?
(得出:他们用的球气不足,弹性差)。
师:怎样使球的弹性变好呢?(给他充气。)
师生共同给球充气。
输的同学再次拍球,球的弹性很好。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说明球会弹起来是谁起主要作用?是球的外壳还是里面的空气?(里面的空气。)
师:我们身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我们叫做压缩空气。
师板书:压缩空气
演示压缩空气实验
生自己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压缩空气有什么性质?(有弹性)。
2、探究反冲性质
玩气球。
师:刚才的活动中,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小小的一个问题却发现了充气玩具的一个大秘密,真是了不起。下面这幅图上,同学们在干什么?(出示书中玩气球的图画。)
,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玩气球。
学生选取材料,自由的玩气球。
提示玩得过程中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气球的运动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
(2)、气球运动的方向与气喷出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汇报展示
学生说自己的玩法。
结合自己的玩法解释以上问题。
(气球的运动与气球里喷出的气有关系,因为气球运动时有气丛气球口喷出。气球运动的方向与喷气的方向相反。)
师:向刚才那样,当气球里的气向某个方向喷出,气球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反冲。(板书:反冲)
3、总结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认为充气玩具里有什么科学?
(压缩空气有弹性。反冲。)
三、生活中的应用
师: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是充气的,除了我们玩的篮球,气球,你还见到过哪些?
课件出示充气物品。
学生说说为什么充气。
四、拓展创新
运用所学知识制作玩具小气枪。
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五、全课小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教后记:
15、小火箭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地小火箭科技作品,并能对自己制作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2、愿意合作交流;关心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了解反冲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反冲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制作带有创造性的小火箭科技作品。
教学准备:
可乐瓶 双面胶 硬纸、白乳胶、气筒、制作小火箭的温馨小提示。
预习:
搜集有关热气球的资料
导学:
一、 导入
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火箭的知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搜集的有关火箭的资料。
生汇报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师:火箭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
生:(根据反冲原理做成的。)
二、 制作小火箭
1、师:你们想不想自制一个小火箭?(想)
师把制作小火箭的材料展示出来,分发给小组。
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说一说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火箭,并把你们认为最好的一个制作方案选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
师:你觉得制作小火箭时,应注意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注意安全,注意小组合作……)
2、制作火箭的种类
水火箭 气火箭 火火箭
3、 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并出示温馨小提示:
水火箭——在瓶中装入约四分之一的水,然后向瓶中充气,当气压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将瓶塞子鼓开,水在气体压力下喷出,从而推动小火箭升空。
气火箭——在常态下将火箭扣在大可乐瓶上,使接口处保持密封良好,然后突然用力挤压可乐瓶,瓶中的气体瞬间从瓶口喷出,从而给小火箭以动力。
火火箭——利用燃烧不强烈的火药(如火柴头)塞入制作的箭体,做好引线,点然后,靠火药燃烧的喷发力使火箭升空。
三、发射小火箭
1、小火箭发射比赛,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
2、发射时如果出现问题,教师及时纠正。让学生看一看制作时有没有密封好接口,防止漏气;火箭各个部分的大小、轻重、长短、粗细、形状有没有搭配好等。
教师小结:影响火箭发射远近的因素有哪些。
四、评价小火箭
学生评价自己的火箭。
五、课堂总结
1、观看火箭发射后,学生谈感受。
2、教师进行科学教育。
六、课外活动
课后,请同学们改进自己的小火箭,使它更实用,飞得更高。对火箭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我国自行研制发射火箭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教后记
16、瓶“吞”鸡蛋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能对研究过程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
教学准备:
玻璃杯、硬纸板、吸盘、火柴、熟鸡蛋、广口瓶、吸管、注射器等。
预习:
调查大气压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导学:
一、魔术表演,提出问题
师:老师带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瓶“吞”鸡蛋。板书:瓶“吞”鸡蛋。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广口瓶,一个剥了皮的煮鸡蛋,现在老师把鸡蛋放在广口瓶上,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鸡蛋大,瓶口小,鸡蛋没有掉下去。)
师:哪位同学把鸡蛋按一下,看能按下去吗?(生按,不能按下去。)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很大的力也没把鸡蛋按下去,现在老师通过魔术表演瓶“吞”鸡蛋(指板书),让广口瓶把鸡蛋给吞下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师操作:把燃烧的纸条放进瓶里,鸡蛋就掉下去了。
师:那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一定想知道广口瓶为什么能把鸡蛋吞下去?)
师:同学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当老师把燃烧的纸条放进广口瓶内,广口瓶就把鸡蛋给吞下去了,这里面到底蕴涵着什么秘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瓶“吞”鸡蛋的秘密。——板书:的秘密
二、猜测瓶“吞”鸡蛋的秘密
师:首先让我们来猜一猜,广口瓶之所以能把鸡蛋吞下去,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师:是瓶子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生讨论后猜测(可能和空气有关)。
师:好,刚才同学们对瓶“吞”鸡蛋作出了自己的猜测,那到底是不是就像同学们说的这样:和空气有关,是空气给了鸡蛋一个力,把鸡蛋给推下去的呢?这节课,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空气是不是真的具有这种本领:能够产生一种力量。来,看看实验盘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
(玻璃片、纸片,注射器、饮料瓶、吸盘、食盐水瓶、胶囊、吸管、小管子。)
三、制定实验操作计划
师:实验材料,老师给大家准备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该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实验材料来玩一玩证明空气是不是具有一种力量。小组内商量商量。
师:商量好了吗?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锦囊妙计告诉大家?
生可能答:1、在杯子里装满水,压上硬纸片,然后倒过来,看看纸片和水会不会掉下来。
2、用吸盘使劲在玻璃上一按,看看吸盘能不能吸在玻璃上。
3、在食盐水瓶里装满水,用橡皮塞塞住,插上吸管吸水,看能不能吸到水。
4、用注射器吸水,把活塞向外一拉,看看吸到的水会不会流下来。
5、在饮料瓶里装上矿泉水,用吸管吸一吸,体验一下是怎样吸到水的。
6、用胶囊吸手背……
师:在玩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不要被玻璃割伤手。
2、不要把水洒在别人衣服上。
3、不要打碎器皿,防止刺伤。
4、不要把水洒在桌面上,影响其他的实验效果.
5、在做吸水实验一定要用矿泉水来做,因为矿泉水比较干净、卫生。
师:那这节课我们就好好玩一玩,来体验体验吧!
四、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小组长要做好分工,选出记录员、汇报员,当然这两位同学也可以当实验员,小组长过来把记录档案领回去,随时将你们的玩法和发现记录下来。
生自由玩,师巡视。(约8分钟)
五、汇报交流实验成果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把实验成果放在桌子上,汇报一下你们的收获。(生举手,指一生上台)
1、把吸盘使劲往玻璃上一按,发现用很大的力才能把吸盘和玻璃分开。
2、杯子吸纸片,发现倒过来,纸片没有掉下来,水也没有流下来。
3、食盐水瓶吸水,发现怎么吸也吸不到水
4、瓶口没有瓶塞,一吸吸管,把吸管里的空气吸出来,水就在大气力量的作用下压入到我的口中。
5、用注射器吸水,往外拉活塞,吸到水,发现水没有流下来。
6、一捏胶囊,把里面的气体捏出来,就在大气力量的作用下,紧紧地推在皮肤上……
师:刚才我们汇报和演示了这么多玩法以及发现,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所有这些实验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小组内展开讨论并汇报。(共同的特点是:①都受到了大气的力量。②里面的空气都被挤出来。)
师:当物体内的空气减少或被排出以后,这个物体会很明显的受到来自大气的一个很大的作用力,这个很大的作用力,在科学上我们称为大气压力。(板书:大气压力)
师:结合着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同学们说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拿一个吸盘吸玻璃演示转换不同的角度)比如说吸盘吸玻璃,现在平放,转换角度:90度、180度、一圈,吸盘还是牢牢的吸在玻璃上,这说明方向是怎样的?(板书:大气压力是来自四面八方的。)
师:(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指板书)知道了空气中存在着大气压力,而且还知道了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对于大气压力的验证,在300多年前,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人们相信大气压力的存在,曾经设计了一个伟大的实验,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
师:总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有力的证明了大气压力的存在。那空气中为什么会存在着大气压力呢?大气压力与地面高度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继续来了解一下。看一下课本上给我们提供的资料。
师:展示课本资料。(小资料)谁来读?
小资料:
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大约有2000-3000千米厚,人们把这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层。因大气有重量,所以在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叫做大气压力,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力越小。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师:通过这则资料,让我们对大气压力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现在,同学们知道瓶“吞”鸡蛋的秘密了吧?
(是因为把点燃的纸条放进广口瓶内,因为纸团燃烧需要氧气,所以广口瓶内的空气减少,里面的大气压力减小了,鸡蛋在外面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压入广口瓶内。)
师:看来瓶“吞”鸡蛋的秘密,我们确实解决了,其实,利用大气压力,不仅仅能让广口瓶“吞”鸡蛋,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利用了大气压力的原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谁能举例说明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1、抽水泵是靠地面上的大气压力把地下的水抽上来的。2、吸管挂钩。3、钢笔吸墨水……)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猜想——探究——体验的过程,自己验证出了空气中存在着大气压力的结论,揭开了瓶“吞”鸡蛋的秘密,老师真为同学们的勇于探索,善于实践的学习精神感到高兴。
六、拓展与创新
师: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瓶“吐”鸡蛋,板书:瓶“吐”鸡蛋,我们知道(拿瓶子和鸡蛋),鸡蛋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广口瓶“吞”下去了,有什么办法,在保证瓶和鸡蛋都完整无损的前提下,让广口瓶把鸡蛋再吐出来呢?
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下思考,找出方法,下节课请同学们来表演小魔术瓶
教后记:
17、水流有力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水位高,水流的力量大;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大。
2、指导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
1、指导学生认识水从高处流下来的流量比从低处流下来力量大。
2、总结使小水轮转动快的两个因素:水位高,流量大。
教学准备:
课件、水槽、铁丝、剪刀、易拉罐、水轮
预习:
搜集有关水流的资料
导学: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海浪冲击岩石、瀑布飞流直下、水电站开闸放水、漂流等情景。
问:通过这段资料,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回答引入课题,师并板书:
二、探究活动
1、指导学生做水冲小水轮实验,认识水流有力量。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水流的力量有大有小。
3、指导学生发现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的因素
(1)水位高低的对比实验
①强调用小孔的易拉罐水冲小水轮,使小水轮转动起来。
②用小孔的易拉罐水冲小水轮,想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
③小组讨论: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④提问:为什么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生答)
⑤教师总结并板书:水位高,小水轮转动得快的结论。
(2)流量大小的对比实验
①用两个不同流量的易拉罐水,在同一个高度进行冲小水轮的实验。
②在小组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大孔的易拉罐水流的多,小水轮转动得快。
③讨论:为什么水流的多,小水轮就转得快?(生答)
④教师总结并板书:流量大,水的力量就大,小水轮就转得快。
4、兴趣活动,游戏比赛
(1)找两个身高不同的学生参加比赛。
(2)高个使大孔易拉罐,矮个使小孔易拉罐,同时进行冲小水轮实验。
(3)学生观察:哪个小水轮转动得快?
(4)提问:为什么高个同学冲的小水轮转动得快?
(5)总结比赛结果:水位高,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就大,所以小水轮就转得快。
5、利用水力
讨论:水流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课件展示:水流的力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6、制作一个小水轮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制作。
三、拓展:
教师介绍:2002年夏季,我国利用小浪底水力枢纽工程,首次对黄河进行 调水调沙实验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热的传递
18、杯子变热了
教学目标: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2.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3.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4.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教学准备:
支架、酒精灯、铁丝、火柴棍、蜡(或凡士林)、课件:热传导的应用
预习:
搜集有关热传导的资料。
导学: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盛热水的杯子变热了这是为什么?你能想象热灶怎样传过来的吗?
生讨论后回答。
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
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铁丝做的实验架、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
(2)实验步骤:
用铁丝做一个实验架。
把三根火柴的尾端用凡士林(或蜡)依此在实验架的铁丝下。
点燃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在使用酒精灯的时候,让学生看一看课本上写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3)观察发生的现象。
(4)汇报实验现象;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
(5)汇报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导温度较低的部分。
2.指导学生认识容易传热的物体和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烧杯、热水、铜丝、铝丝、木筷、竹筷、瓷勺、铁勺、塑料棒、玻璃棒等
(2)实验过程:
在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
将铜丝、铁丝、木筷……玻璃棒等这些实验材料放入杯中。
过一会儿,摸一摸这些物体露在烧杯外面的一端,说说有什么感觉。
(3)汇报实验现象:金属材料的物体变热了;非金属材料的物体不太热。
(4)总结实验结论: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金属材料容易传热,非金属材料不容易传热。
(5)小结: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金属传导热的能力强,木头、竹子、陶瓷、塑料等非金属材料传导热的能力差。
三、巩固应用:
1.出示课件。讲解:了解热传导的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跟有用。
2.谈话:下面这些物体,哪部分是容易传热的物体?哪部分是不容易传热的物体?为什么这些物体要使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四、课外拓展:
观察厨房里的用品,哪部分是用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哪部分是用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
板书设计:
教后记:
19、水变热了
教学目标:
1、会做热对流的实验;能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教学准备:
酒精灯、烧杯、烧瓶、试管夹、三脚架、火柴、水、金鱼、湿木屑等。
预习:
准备卫生香、纸条。
导学:
一、导入,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两瓶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颜色不同)另外,让学生摸一摸两个杯子的水温度如何。(一个热,一个凉)
师:是的,一瓶加了红墨水,一瓶加了蓝墨水;并且一杯热,一杯凉。如果老师将这两个瓶口相对,猜猜看,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这一步师注意,要把热水放上,冷水放下。)
生猜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师演示,生观察现象(没有现象发生)
师:有刚才大家猜测的现象吗?(生回答)
师:如果把它们倒过来,又会怎样呢?(此时,热水在下,冷水在上。)
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红色的水上升,蓝色的水下降,逐渐变成紫色的了)
二、猜想假设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测。(认为可能是一瓶是热水、一瓶是冷水的原因。)
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三、探究活动: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
1、制定实验方案
师: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
有哪些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废物桶。)
生熟悉材料,并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实验方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可以加热一杯水,观察水受热后的变化。要想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后的现象,可以在水里放进一些物体,借助物体来观察。)
可以让生举例说说,放些什么好。(师提供木屑、碎纸屑、粉笔末。)
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选用哪一种?
学生讨论并取走所选物品。
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安全;二、先观察木屑、纸屑在水中的现象,再观察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把看到的现象画下来。)
3、学生动手做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
结出当烧杯里的水受热以后,水中的物体都是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的循环运动。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
生汇报。(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师进一步解释:加热后,底部的水受热上升,周围和上面较冷的
水下降,流过来补充,被加热后又上升……就这样,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科学上把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对流。并板书:对流热水上升就是水在传递热,通过对流,烧杯里的水温度就升高了,温度升高,水就变热了。(板书课题)
利用实验认识了对流现象。下面咱们休息一会,来做个小游戏。
师出示金鱼,问学生这种普通的金鱼生活在常温水还是热水里?
生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它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里。如果把它放入开水里会怎样?(学生猜测。)
但是今天,老师就让这条金鱼在开水中游泳,老师开始加热!要仔细观察,看谁最先发现现象。
师引导学生发现(烧得是瓶子的上端)当热水在上面,冷水在下面时,不容易形成对流,尽管瓶口的水很热,但下面的水仍旧是凉的,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的游动。
师:回过头来想想开头的实验,哪瓶是热水?(生回答)。
再次重复开头的实验,让学生再次加深“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这一概念。
小结: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方式传递的。
水属于液体,也就是说热在液体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四、巩固知识
让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本中“冬天,暖气片是怎样使房间变热的?”这一问题。
五、拓展活动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巧妙的利用了热对流。你知道有哪些?
生举例。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里有没有对流现象呢?如果有,又是怎样的结果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研究热对流现象,看谁了解的多,好不好?
板书设计:
教后记:
20、它们会热吗
教学目标:
1、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会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棉被、棉衣是否生热,并用科学的观点加以解释。
2、能积极参与观察实验,愿与他人合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穿凿条件改善生活。
3、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
教学准备:
棉手套、棉花、温度计、泡沫塑料、毛皮、皮筋、实验记录单、冰袋、热水袋等。
预习:
自备毛巾、毛衣、布、丝绸。
导学:
一、导入新课
冬天,穿上棉衣就会感觉暖和,这是我们都经历过的。但是穿棉衣为什么会暖和,其中的秘密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它们会生热吗》,师板书。
二、探究活动
1、 提出问题:为什么穿棉衣、盖棉被就暖和?
2、猜想假设:根据你的经验猜想一下,他们会生热吗?
3、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设计:怎样验证他们是否会生热?教室巡视指导(用不同的材料、保温度计的位置、手持温度计的位置)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验证猜想。
(实验步骤:① 记录初始温度计的度数②分别用毛皮、海绵、棉花包住温度计的液泡,包的时候不要用手触摸温度计的液泡。用皮筋捆好。③包捆好的温度计挂起来。④分别在3、6分钟时记录读数。)
5、汇报实验结果:温度计的读数没有变化,说明他们不会生热,但能保暖。
6、 师生小结:他不能生热,但是能保温。师随机板书。
三、自由活动
1、 各种材料的保温性能一样吗?
2、 学生猜想
3、 设计实验验证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塑料杯、纸杯、玻璃杯、金属杯等,把热水分别倒入这些杯子中,过同样的时间后,再记录水温。验证这些物品的保温性能。
4、交流实验结果。
5、回报总结:材料不同、保温性能就不同。师随机板书。
四、评价
师:在活动过程中,哪个实验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你自己又有哪些收获呢?
五、拓展研究
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保温,有时候更需要散热,观察人们在这方面是怎样做的?
板书设计:
教后记:
21、谁热的快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测量工具(温度计)对阳光下不同颜色的物体温度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2、通过学习,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并且通过对比实验,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3、通过对比实验的数据分析,整理,认识到充足的科学证据才能说明道理;通过交流,展示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科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
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特性实例。
预习:
木板,镜子,黑白颜色手套,各种色纸,空易拉罐,墨汁,温度计等.
导学: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不同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样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更强呢?(生答)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谁热的快"。
师板书:21、谁热得快
二、新授:
(一)、我们从这些生活现象中能发现什么
1、通过书中提供的两张夏冬季穿浅色和深色衣服人群的图片,提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事实,进而产生问题:为什么夏天穿浅色衣服的人多;而冬天穿深色衣服的人多?
2、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研究的思路和方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
3、让学生说说设计的方案。
4、师总结方案(①用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一个包上黑色的纸,一个包上白色的纸。燃后倒上水,放到太阳下晒。十分钟后用温度计测量两罐里水的温度。②用两只大小一样的毛线手套,其中一只是白色的,一只是黑色的。分别戴在两只手上,同时暴晒在太阳光下,过一会,两只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③……
(二)、我们到室外去试一试
1、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自主实验活动,获得实事证据和数据.
2、以"我们的猜想得到证实了吗"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对实事
依据进行初步的整理,通过表达与交流获得认知:①包黑色纸的易拉罐温度高,包白色纸的易拉罐温度低;②带黑色手套的手热,带白色手套的手不太热。
3、师生总结,得出结论:黑(深)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强,白(浅)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弱.师并随机板书:深颜色——吸热强
浅颜色——吸热弱
三、回归生活,了解应用。
自由活动:
利用本节课的研究收获,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应用了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特性。(如: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是黑色的,妈妈带的遮阳伞是银色的;冬季路面撒煤渣促进雪融化等。)
四、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物体吸热本领的大小还与什么有关?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研究一下。
板书设计:
教后记:
22、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
2、让学生了解影响太阳热水器吸热的几个重要因素。
3、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
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影响太阳热水器吸热的几个重要因素。
教学准备:
常见太阳能热水器的投影片、易拉罐筒、塑料瓶、玻璃瓶、黑纸、白纸、胶水;温度计、计时表。
预习:
搜集有关太阳能热水器的文字资料。
导学:
一、谈话引入教学
同学们,我们知道太阳能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今天,我们来研究太阳能热水器。揭示课题并板书:22、太阳能热水器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布置了观察作业,你家附近有太阳能热水器吗?请你说一说,你看到的太阳能热水器是什么样的?
(2)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多种多样,教师应注意倾听,给予肯定)
(3)师小结:(放投影片,演示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的形式很多,大小不一,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热水器都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太阳的光和热,因此,它们在结构和选用材料上,都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太阳能热水器是怎样吸收太阳的光和热的。
2、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分析影响吸热的因素。
(1)分析选用材料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①观察实验器材。问: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用什么材料呢?
②讲述实验:把三个容器(塑料罐、易拉罐、玻璃罐)在阳光下并列放好,倒同样多的水,观察在同样长的时间内它们的温度升高情况,找出其中温度升得****的,看看是什么材料的容器。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2)分析用什么颜色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①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谁热得快,为什么?
②问:那么,太阳能热水器应该用什么颜色的容器呢?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3)分析放置太阳能热水器的位置。
①问:怎样放置热水器,吸收的太阳能多一些呢?
②讲述实验:三个玻璃瓶中倒入同样多的水,然后再把玻璃瓶一个直立,一个平放,一个倾斜与阳光垂直放好,观察在同样长的时间内它们的温度升高情况。找出温度升得****的那一个,看看这个玻璃瓶是怎样放置的。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4)问:怎样才能使你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效果好,应该注意些什么?
(5)学生讨论,汇报。
(6)师生共同小结应注意的问题:师并板书
①选金属材料
②选外表颜色深的容器
③放置的位置与太阳光垂直
(7)学生制作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教师巡视指导。
3、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1)谈话:在生活中,你觉得太阳能热水器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
(2)学生讨论、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教师概述本课。
2、问:怎样才能使太阳能热水器更好地吸收太阳的光和热?
四、拓展延伸
1、设计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模型。
2、进一步了解人们利用太阳能的情况。
板书设计:
教后记:
李之怡 | 共164篇 | 推荐7 | 优秀5 |
姜恩泽 | 共108篇 | 推荐22 | 优秀10 |
刘鼎轩 | 共98篇 | 推荐36 | 优秀24 |
马维霞 | 共80篇 | 推荐0 | 优秀1 |
陈永娟 | 共64篇 | 推荐15 | 优秀9 |
江秋 | 共63篇 | 推荐2 | 优秀2 |
陈乐乐 | 共60篇 | 推荐3 | 优秀0 |
胡豆儿 | 共59篇 | 推荐9 | 优秀7 |
房云玲 | 共57篇 | 推荐47 | 优秀5 |
董千里 | 共55篇 | 推荐30 | 优秀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