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文友,学写作,就到作文批改网! | 收藏本站专版专栏 |RSS订阅     欢迎,朋友 | 免费注册会员登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会员中心
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备课
发布时间:2014-10-20 10:24:00 作者:杨传美六语 发布者:yangchuanmei 浏览次数:1167  类别:我的备课   优秀指数:★★★
山东省 >> 临沂市 >> 罗庄区 >> 黄山镇 >> 黄山镇语文备课组 >> 六年级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备课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真情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生活处处有真情”这一主题,共编排了四篇课文,《穷人》《唯一的听众》是精读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用心去倾听》是略读课文.围绕本组主题,口语交际安排了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本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也能到学生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阅读加拿大作者蒙格玛丽“绿山墙的安妮”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人间真情,熏陶学生的情操。

单元整体目标

1学会十八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3通过本组课文学习,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

4、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了美好情感。

5、《穷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能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6、《别饿坏了那匹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7、《唯一的听众》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8、《用心灵去倾听》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中的《穷人》时代背景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用心灵去倾听》中的“问讯处”,农村孩子理解也有一定难度。学习这两篇课文时,需要老师作必要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篇幅都较长,虽然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归纳能力,但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好这几篇文章,需要加强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和能力的训练。

四、训练重点

本组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特别注意有关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的句子, 了解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教学实施

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5~6课时,

略读课文2~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

“回顾·拓展”1~2课时。

9《穷人》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反映的是旧俄时代百姓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文章的细节描写以及多种方式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尤其感人之深,本设计对此给予了特别关注,试图通过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场景,抓住感人的细节反复读书,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激发起对穷人及其美德的敬意。

【教学目标】

一、认知和能力目标

1.认读、掌握生字:搁(板)、帐(子)、(抱)怨、揍(一顿)、掀(起)、寡(妇)、魁(梧)、(倒)霉、熬(过去)

2.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等。

3.理解课文内容,熟悉抓住人物、场景、理清线索的读书方法。

二、方法和过程目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投入情感,展开想象,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沙俄统治的黑暗以及穷人的贫苦生活。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人性之美,感受和学习穷人勤劳、善良的品质。

【课前准备】

⒈教师准备:依据主要场景制作课件、图片及配制音乐。

⒉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读通课文,大致了解情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入题:同学们,当你穿上崭新闪亮的新衣服时,当你在宴席中享受丰盛的大餐时,当你在亲人的包围中感受着无比的幸福时,你可曾想到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的穷人?今天让我们跟随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走进穷人的世界,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心灵。

(板书:穷人)

2.引导预测:看到“穷人”这个课题,你想弄明白哪些问题?觉得文章重点应该叙述什么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想弄明白的问题是:⑴穷人是谁?⑵为什么会穷?⑶穷在哪里?⑷他们怎样熬过穷日子?认为文章重点是叙述“穷”的具体表现)

3.以疑激读:那么,托尔斯泰有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写“穷人”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探个究竟。

【设计意图】

1.开篇谈话,以激活学生生活储备中的幸福体验为引子,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认知背景,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2.面题发问,以引导学生通过审题预测课文内容,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明确的阅读期待,提高阅读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从题目开始的良好读书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请同学们认认真真读三遍课文:

****遍,轻声慢读,读准每个字,读通每句话;

第二遍,快速默读,找出课文中依次出现的几个穷人是谁;

第三遍,仔细默读,将作者叙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成画面,看看作者重点描述了哪几个场景。

同桌的两个如果都读完了,可以稍稍议论一下。

2.反馈初读情况:

⑴出示重点生字,择重正音析形。

⑵指名若干学生,分段朗读全文。

(朗读完毕,学生评议,教者评点,再择难句适度指导)

⑶抓住“穷人”“场景”,讨论课文要点。

①课文中依次出现的穷人是:桑娜,西蒙,渔夫

(板书:桑娜,西蒙,渔夫)

启发:其中作者要着力表现的穷人是谁?(桑娜)

(板书:“桑娜”二字下加着重号)

②以桑娜的活动为主线,作者描述了以下几个场景:

场景一: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来。

场景二:桑娜看望西蒙发现她死了抱回了她的儿子。

场景三:渔夫听说了西蒙的不幸,主动提出要抱回她的孩子。

启发:其中作者要着力描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桑娜与丈夫收养寡妇西蒙的儿子)

依据三个场景,板书“中心词”:

①补破帆,等丈夫。②看西蒙,抱遗孤。③吐真情,得支持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件事:

1.安排学生反复读书,连读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要求。这样做,一方面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读明白,甚至读出整体印象,为后面的深入研究奠定认知和情感基础,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提高读书效果。

2.引导学生通过抓人物、抓场景,来整体有序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既切合课文特点,也渗透类似课文的学法指导,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三、细读课文,体会“穷”境

1.谈话提示:托尔斯泰笔下的穷人究竟穷到什么程度呢?让我们走进他描写的****个场景,看看桑娜一家生活怎样。

2.个人自读:找出体现穷的语句,体会体会。

3.小组讨论:交流体现穷的语句,说说理由。

4.班级交流:(可以打破课文固有顺序,言之成理即可)

●发表读书感悟,穿插朗读指导:

⑴我从“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看出穷。要是不穷,可以换新帆,不用去补了。

⑵我从“这间渔家的小屋”整个的面貌看出穷。瞧,如果不是穷,就这么一间小屋,怎么可以又做客厅,又做厨房,又做卧室,又做储藏室呢?如果不是穷,怎么能够一家七口全挤在一间小屋里呢?

⑶我从“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看出穷,这时候就是“古老的钟声敲了十下,十一下……”甚至更晚的时候,渔夫是清早出海的,到深夜还没有回来,起早贪黑地干,那都是因为穷的缘故。

⑷我从桑娜的丈夫“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看出穷,海上风大浪急,小船在风浪中出没,那是拿命去玩,如果不是穷,谁愿意这样去冒险呢?

⑸我从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看出穷,已经有丈夫每天起早贪黑地捕鱼,妻子一天到晚做那么多的活计,不是穷的话,他们不必干得那么苦。

⑹我从整个这一部分看出穷:一个七口之家,挤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家里的全部财产也就是这间破屋,一只小船,一张破帆,一些简单得不能在简单的生活用品;为了生活,丈夫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捕鱼,妻子任劳任怨包揽这所有家务、照料五个孩子,就是这样拼死拼活地干,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5.引导深究:是啊!正因为穷,作为一家子的唯一顶梁柱,渔夫每天得在风浪中出生入死;正因为穷,作为家庭主妇,每天都得牵肠挂肚地等待丈夫。让我们再次细细地读****部分,看看桑娜怎样焦急万分地等待丈夫,哪些情况让她焦急万分?

●发表读书感悟,穿插朗读指导:

⑴桑娜焦急万分的表现:“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心惊肉跳、自言自语、划着十字

⑵桑娜焦急万分的原因: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又黑又冷、始终不见等

(先说出词语,再理解意思,再想象情境,再体会心情、读出感情)

6.齐读全段。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扣一个“穷”字,凸现一个“急”字,引导学生进行两个轮回的读和悟,****轮回主要以先自读后交流的方式,反馈读书效果,旨在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第二轮回主要以先自读后朗读的方式,反馈读书效果,旨在促成学生的情感投入。这样,力图做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关注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体验的独特性。

第二课时

一、配乐描述,导入本课学习

(录音配制海边的夜晚,渔家的小屋,轰鸣的波涛,怒吼的狂风,嘶哑的钟声)

动情描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托尔斯泰到海边的渔家小屋里,听到了夜深人静的海上狂风的怒吼、波涛的轰鸣,而渔夫起早出海打鱼到深夜还没回来,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小屋里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可是始终没见丈夫的影子。桑娜再也坐不住,提着马灯到海边,可是天太黑,什么也看不见。后来,却让桑娜看到了一幅令人揪心的画面——

那是怎样的画面呢?请打开课本。

【设计意图】

一个简单的导入环节,以绘声绘色的解说式语言,辅以海边风吼浪啸的乐声,来描述桑娜焦急等待丈夫归来的场景,营造出一种真真切切让人心悸的氛围,既扼要温习了上一课的内容,又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全心关注情节的发展和“穷人”的命运,达到熏陶、感染的目的。

二、引读谈话,导出西蒙场景

教者:(引)海风卷着被刮断的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于是,桑娜想起了——

学生:(读)她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

教者:(引)桑娜一边想一边敲敲门,可是没人答应。于是,她又想——

学生:(读)“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教者:(启)同学们,从刚刚老师与你们的交流中,你们对桑娜有什么认识?

学生:(谈)

⑴我觉得桑娜很关心她的女邻居西蒙,她知道西蒙生病,早就想去看望了。

⑵我觉得桑娜很有同情心,自己家七口人日子很难过,但她深深知道一个寡妇张罗两个孩子的日子比自己更难过。

⑶我觉得桑娜很善良,她一边担心着丈夫的生死,一边还要牵挂着女邻居西蒙。

……

教者:(导)是啊,往往越是穷人,越是善良!让我们跟随桑娜,走进西蒙的小屋——桑娜,还有你们,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谁能以朗读来描述这个画面——(指名朗读)

教者:(导)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想?请联系有关语句说说。

学生:(谈)

⑴西蒙家比桑娜更穷更苦,桑娜家虽然挤,但生了炉子很温暖,可是西蒙家连炉子都没生,又潮湿又阴冷。

⑵西蒙很爱自己的孩子,那么穷那么苦,也许自己就是饿死的,可两个孩子都是“圆脸蛋”,“圆脸蛋”就是胖胖的,可见西蒙从来没让孩子饿着。

⑶西蒙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因为那么冷的天,她临死前“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让孩子“睡得又香又甜”,“呼吸均匀而平静”。

⑷西蒙死得很痛苦,一只手还想“抓住什么”,脸色绷得“冰冷发青”,可见她死前一直苦苦挣扎,不愿死去,不愿离开两个孩子。这情景实在让人揪心。

教者:(随机提示)这个细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西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那情景你能想象到吗?

学生:(想象描述)风呼呼地敲打着门窗,天气是这样的冷,孩子睡了,西蒙勉强撑起身子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的身上,又解下自己的头巾,裹住孩子的脚。她已经气息奄奄了。她看着心爱的孩子伤心地说:“孩子,妈妈不行了,你们这么小怎能离开妈妈呢?啊,上帝啊,保佑吧,让哪个好心人把孩子拉扯大吧!”她一字一泪,辛酸的泪水顺着双颊流下来,滴在孩子的圆脸上……

教者:(结)是啊,西蒙的家境,让人同情;西蒙的不幸,让人揪心;西蒙的孩子,让人特别心疼啊!让我们以深深的怜惜之情朗读这一段(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主要研读西蒙家境和她的特点,既要让学生感觉到她的家境值得同情,揭示桑娜救助她孩子的心理动因;同时让学生认识西蒙也是个很善良、很爱孩子的伟大母亲,对下文体会桑娜品质形成衬托。两个层面的感受,都为学生深度研究语言文字奠定厚实的情感基础,同时通过感情朗读达到熏陶效果。

三、品读课文,体会桑娜品质

1.启发谈话,引导品读:

能够心心相通的,也只有穷人了。桑娜看到西蒙死了,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下面的内容,找一找桑娜的表现,体会体会她的心情,从而感受她的品质。

2.自读课文,圈划体会:

(学生阅读体会期间,教者走动巡视,随机查看,及时个别提示点拨)

(发觉同学大都已经完成自读圈划,即示意大家同桌议论)

3.交流心得,指导朗读:

(程序:说出语句——谈谈感悟——尝试朗读——评议练读)

重点语句研读预设:

⑴“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①这三句话写了抱回西蒙孩子时的动作和心理。

②行动很干脆:“裹”“抱”“放”“拉”这一系列动作做得那么自然那么利落,可见她完完全全把西蒙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多么善良啊!

③想法很简单:家里一下子多两个人,本应该想些什么:从此多了两个孩子,日子更难过;多了两个孩子,自己的孩子会更苦;多了两个孩子,丈夫会更苦;多了两个孩子,自己会更苦……但是,“不知道……”,说明她当时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来不及想,救助苦难不需要任何理由!而“觉得……”说明她懂得救助苦难天经地义!

教者:(评赞)一个女人,在没有得到丈夫同意的情况下,作出这样一个非同小可的决定,这是多么伟大的善良!让我们以深深的敬佩读一读这段话,读出她伟大的善良!(学生齐读)

⑵从“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一直到“‘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整个这段文字描写“忐忑不安”的心路历程:

①怜惜丈夫,深深自责:他终日劳累,自己不能为他多多分忧,反而擅自作主抱回两个孤儿来增加他的负担;

②为了孤儿,甘受责罚:人有良心,谁也不可能眼巴巴望着幼小的孤儿见死不救!拿定主意接受丈夫惩罚。

③不谋而合,无比欣慰:一边倾吐对丈夫的关切和牵挂,一边又嗫嗫嚅嚅透露西蒙死去的不幸,试探丈夫的态度,发现丈夫与自己息息相通,终于一块石头落地。

4.总结评赞,深化情感:

看,这就是桑娜,毫不犹豫地抱回西蒙孩子的桑娜,甘受责罚也不后悔的桑娜,体恤丈夫又不舍弃邻居的孤儿的桑娜!多么质朴、多么善良、多么伟大的桑娜!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涉及课文的篇幅比较长,采用了“红线串珠”的导读方法,紧扣桑娜这一中心人物,又紧扣抱回西蒙遗孤前后的表现,引导学生通过找、悟、议、诵,来理解课文语句,体会人物特点,旨在避免逐句感悟、逐词挖掘可能导致的严重费时、冲淡学生阅读兴趣的现象。

四、全文整合,总体认识穷人

1.完整认识桑娜:

⑴启发谈话:托尔斯泰的笔下,桑娜是个最值得称颂的穷人,除了善良,桑娜还有什么特点?请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有关语句,发表你的看法。(学生读书)

⑵交流看法:

①桑娜还是个吃苦耐劳的人:“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②桑娜还是个贤惠温柔的人:“‘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2.全面认识穷人:

⑴启发谈话:那么,其他穷人呢?他们都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再一次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有关语句发表你的想法。(学生读书)

⑵交流看法:

①西蒙也是个善良的人,她很苦,但看得出她一直独自忍受,没有过多麻烦邻居,直至死前。

②西蒙还是个勤劳的人,一个寡妇拉扯两个孩子,不是勤劳,就没法养活,而她居然能够把两个儿子抚养的很好。

③渔夫是个勤劳的人,爱家的人,每天都出海打鱼,却从无怨言。

④渔夫是个善良的人,他一听说西蒙死了,身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小孩,立刻就决定要抱回他们。

3.归结课文主题:

启发提示:大家学得很认真,读书的收获很大,感受很深。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学生归纳:桑娜及他的丈夫,在女邻居西蒙死去后,毅然收养西蒙的两个遗孤的经过,表现了穷人善良、勤劳的品质。

回应课题:让我们记住这些可爱的穷人吧,记住穷人们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高尚品质吧!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花费适当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由中心人物——桑娜,到中心事件——收养遗孤,扩展开去,推及到全文涉及的几个穷人、多方面的品质,达到对课文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全面理解,在突出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兼顾了非重点内容,实现了点面互补。

【板书设计】

穷 人

桑 娜 (勤劳、善良)

(五个孩子) 渔 夫

非这样做不可 (两个孩子) 得赶快抱回来

西 蒙

10《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善意的谎言是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因为它没有掺合任何的功利,完全是真情凝铸的尊重和关爱。“别饿坏了那匹马”就是这样美丽的一个谎言,在这个谎言中包含着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是这样的一个谎言成全了“我”年幼时渴望看书的强烈愿望,同时更为可贵的是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的托词中保全了“我”一颗需要尊重的心灵。

《别饿坏了那匹马》文章记叙了一个摆书摊的残疾青年以“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善意谎言成全一个极其喜欢看书但又没有能力看书孩子愿望的感人故事。文章文字朴实无华,可是在这平淡如水的文字下面去蕴涵着作者“我”对那个良苦用心的残疾青年万分感激,同时文中也折射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尊重,是给予一个人****的帮助和关怀。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中的个别生疏词语,读准

文中的生字。

2、在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残疾青年给予我的帮助,体会“我”对残疾青年的感激之情。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受文中个别重点句子,明白“别饿坏了那匹马”的良苦用心,体会“尊重”对我的莫大感动。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包含在“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谎言中的双重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的揣摩,明白残疾青年寄予在“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良苦用心,体会“尊重”对我的莫大感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引入话题。

A、师: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碰到一些令自己感到无奈无助的困难,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给我们一些帮助,相信大家心里一定能感到无比的温暖。老师想知道,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生:(述说得到别人帮助或者帮助别人的生活经历)

师:教师随机提问:能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

B、揭示话题,引导质疑。

师:是的,我想对于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我们除了感激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有一位作家,在成年之后,始终无法忘记曾经给予他莫大帮助的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下面一段话,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回忆往事,我总感激那些曾经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然而,一位残疾青年对我年幼时那份特殊的帮助与关怀,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预设 生:我感恩于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特别是一位残疾青年。

师:相信同学们和我一样,都想知道一件事情:为什么我特别感激残疾青年?其实这件事情在作者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中写到了,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1部分,感受“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对我的帮助关怀。

A、检查朗读,了解故事大概。

师:老师请几个同学来读,想读的站起来,(教师布置朗读段落)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想一想刚才我们提到的问题:是什么事情让我对那位残疾青年感激不尽?

预设:残疾青年满足了我渴望看书的欲望。(让我把马草卖给他)

B、再读课文,感受我对“书”的渴望。

1、师:你刚才听得很专注。是的,我以后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然后在书摊里尽情地看书,这可是一件我____________(巴不得的好事)

这天傍晚我离开书摊时,轮椅上的他叮嘱我:“以后马草就卖给我,别耽误时间饿坏了那匹马,行吗?”“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

2、师: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话,感受下当残疾青年让我 把马草卖给他是,我当时的心情如何?(激动,喜悦,心安……)你知道我为什么欣喜若狂吗?请你自由地再读读课文,找出我喜悦激动的原因

生: ①我向往看书:那里是我放学后惟一留恋忘返的地方。(攥着来之不易的几毛钞票,我立即奔向那书摊。)

体会作者心情:渴望

②可是更多的时候,手无分文的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偷看那么几则小故事,然后溜之大吉。

体会作者心情:害怕、担心

③可马草并不那么好卖,卖不出马草的日子,我就强制自己不去书摊。(我抖抖手中提的一捆马草,无奈地摇摇头)

体会作者心情:无奈、痛苦

3、总结引读:

师:对于一个渴望读书却又看不起书的孩子来说,从今以后可以博览群书了,他心里能不喜悦吗?引读:“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我巴不得有这样一匹马呀!

对于一个曾经担心受怕看书的孩子来说,从今以后可以心安理得地看书了,他心里能不舒坦吗?引读:“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我真巴不得有这样一匹马呀!

对于一个曾经靠卖马草看书的孩子来说,从今以后可以不用担心马草销路的孩子来说,他心里能不激动吗?引读:“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我真巴不得有这样一匹马呀!

三、总结过渡,引出下文。

师:这喜悦、舒坦、激动多亏有这位好心的残疾青年,多亏他家

里那匹马呀!难怪多年之后,作者回忆幼年的时候,对那位残

疾青年充满了无限的感激。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深的感激,再来

读读这段话:

回忆往事,我总感激那些曾经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然而,一位残疾青年对我年幼时那份特殊的帮助与关怀,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师:可是,同学们,故事并没有结束,让我对那位残疾青年刻骨

铭心的并不是这一点帮助与关怀,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老师朗读课文的后半部分,也许你会有更深的理解。

四、研读课文第2部分,感受“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对我的尊重理解。

1、师:故事读完了,从同学们脸上的表情里,老师可以感受得到故事带给大家的感动,谁来说说当你读完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

预设:A、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谎言“别饿坏了那匹马”……

师:是的,故事的最后,残疾青年亲口向我承认了这一切都是一个谎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话:

“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地说:“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

2、师:也许是心情过于激动,也许是难以启齿,残疾青年对我说的话并没有说完整,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想想,残疾青年在这里想说什么?

师生情境对话交流:

预设1:其实那只是一个谎言……

是的,这的确是一个谎言,可是你为什么要编织一个这样的谎言

呢?

a不用提心吊胆地看书 b不受到父亲责骂 …… c不用担心找不到卖马草的人

预设2:其实我不想让你知道这是个谎言的……

是呀,你是不想让我知道,可是我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感悟朗读,理解残疾青年阻挡我的原因

1、“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提!”

(他为什么急?从哪里感受到残疾青年的焦急?)

2、“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预设3:其实有没有马都没有关系,你继续看书吧!

既然这样,你当初为什么不直接和我说可以让我看书呢?

同桌讨论、教师点拨:让我认为这看书的机会是靠自己劳动换来的,不是同情,为了顾及到我的自尊,是尊重我的一种方式

3、师:当听到残疾青年的这一番话,当时的我虽然强忍着眼泪,没有让自己哭出来。可是我们都能感受得到当时作者内心的激动,现在就让我们拿起笔,帮助小作者在纸上写下当时的想对残疾青年说的话。

“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地说:“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写话,教师指导)

4、 汇报写话材料,分角色朗读(教师随机总结反馈,适当修改)。

五、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师: 听着同学们这一句句深情的告白,老师心里又扬起了一阵阵感动。“那匹马”虽然是摊主虚设的,“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虽然只是摊主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正是因为这样的一句话,让一个渴望知识的孩子尽情享受了知识带来的乐趣。同时更为可贵的是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的托词中尊重了“我”一颗需要理解关怀的幼小心灵。真如作者自己所说的,这是一份特殊的帮助和关怀,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几年后,作者是这样回忆这段往事的,让我们在朗读声中结束这一课:回忆往事,我总感激那些曾经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然而,一位残疾青年对我年幼时那份特殊的帮助与关怀,至今令我难以忘怀。因为他不仅给了我雪中送炭般的温暖,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被他人理解和尊重的温馨。

板书: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11《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容、学会忍耐、学会感恩,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教学重点:

1、“听众”形象与心理的评析与探究。

2、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容、学会忍耐、学会感恩,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教具准备:MP4(小提琴曲《月光》歌曲《感恩的心》)、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2008年9月23日上午第1节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MP4播放小提琴曲《月光》(多么美妙的小提琴曲啊!我想每位同学都愿意成为它的听众(板书)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而我们刚刚听到的这么美妙的音乐正是那位被父亲和妹妹认为是音乐白痴的人演奏出来的,是啊!他成功了。那么这成功的背后是谁制造了奇迹呢?(老教授)是的,这都得益于他的这位——唯一的听众。(板书)

(二)整体感知,梳理层次。

1.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告诉我们:

A. 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

B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获得成功。

2.文章层次

①家中练琴遭冷遇

②林中练琴遇知音

③舞台演琴生感慨

3.在遇到老妇人之前,别人对“男孩”的评价是怎样的?男孩的心情有是怎样的?

别人对“男孩”的评价: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拉出的小夜曲听起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

男孩的心情:沮丧灰心

(三)深入阅读,品悟佳句。

1.唯一的“听众”是何时进入我的眼帘的?“听众”来林中的前后目的是否一致?因何而改变?

(我独自来林中拉琴,正感到懊恼,不由得诅咒自己的时候发现了老人。“听众”来林中的前后目的不一致,之前是为了到林中坐一会儿,之后是为了帮助我,因帮我而改变。)

2、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幻灯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A、****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如,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段话是当“我”为在树林里也拉不好小提琴而感到懊恼,认为这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在幽静树林里的平静心情,深感内疚、抱歉地冲老人笑笑,准备溜走时,老妇人对我“讲”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这句话中老妇人自己承担责任,“是我打搅了你”,让“我”不要过意不去,老妇人并表示她每天早晨在这儿坐一会儿,可不是今天特地打搅“我”说得非常客气。接着老妇人又讲:“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你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这是老妇人在鼓励“我”,让“我”不要再懊恼,灰心,并打消我的顾虑不要在意她在场,拉好拉坏她都听不见,对她不会造成任何干忧,让“我”毫无顾忌地大胆练习。老妇人给了“我”勇气和力量。

第二段话是当“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时,老妇人说:“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这又是老妇人在鼓励“我”,不管“我”拉成什么样,老妇人耳朵听不见,但心里却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她愿意每天都来做“我”的听众,目的是让“我”树立信心,坚持每天面对自己的听众来练琴,“我”一定会越练越来劲。

第三段话是以后每天清晨,“我”都会到小树林面对“我”唯一的听众练琴。每天“我”停下来,老妇人都会说:“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这是老妇人不断地对“我”进行肯定,鼓励“我”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使“我”开始有了信心。

第四段话是在以后每天清晨,“我”都要全力以赴去面对早早坐在木椅上等“我”的惟一听众--老妇人练琴时,有一次她竟说:“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欢乐和幸福。”这又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力量,她的话使“我”感到:只要刻苦练习,琴声能给耳聋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老妇人是在鼓励“我”继续苦练下去。

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③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

B、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倍增,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

C、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两句。配乐(感恩的心)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

3.“听众”的关注、鼓励、帮助、宽慰对我的心理变化作用如何?

使我有了信心勇气和毅力:暗暗有了几分信心、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的感觉、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我渐渐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幻灯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4.当“我”初次遇到“老妇人”时,如果老妇人告诉“我”她是音乐学院教授的话,“我”的情形将怎样?

5.文中妹妹这一角色可以删去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五)品读评点、创新思维。

任选一段令你动心、与你情感、生活贴近,易诱发你创想思维的场景片段进行研读,品味作品的特色和方法,为下面构想生活故事打基础。

(六)生活故事、感悟人生。

在你的的生活中,是否也遇见过这样一位能理解你、关爱你、宽慰你的“听众”,使你摆脱了困难、困境、困惑,请你以“感恩”为题,把它记述下来,讲给大家听。

12《用心去倾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学习自己不懂的字词。

2、课前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医院、商场、银行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耳朵都可以听到很多声音,飞机飞过的声音、下雨的声音、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像现在,同学们可以听到老师说话。那么老师想请问同学们,这样的听是倾听吗?(提问学生,总结学生答案)

师:倾听就是认真地听,仔细地听。但它还有什么更重要更深的含义吗?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倾听的力量多么神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倾听的故事,让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倾听的内涵,看看这次倾听又给谁带来了什么样的帮助?。

二、揭题解题

1、出示课题:师在课件中出示课题,并在黑板上板书:12* 用心灵去倾听

2、读题:

师:请齐读课题,再齐读,再读。(生读三次课题)同学们,在这个课题中,你们觉得关键词语是哪个?(总结学生答案,再叫学生齐读关键词语:心灵、倾听)

3、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都预习过课文了吗?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叫什么名字?(总结学生答案:苏珊和作者汤米。)

师:那谁来和大家说说,是什么让苏珊和作者汤米联系在一起,从而发生了一段美好的故事?(总结答案:电话)

师:这就和听有关了。那苏珊在哪里工作?(总结答案:问讯处。)

师:问讯处是什么地方?(总结学生答案,介绍有关问讯处的小知识)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都在课前去了解过附近的问讯处,与里面的工作人员交流。现在老师就给大家讲讲有关问讯处的一些小知识。问讯处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在我国,许多公众服务场所也都设有问讯处,比如,医院、车站、码头、商店、银行等。它们为人们就医、乘车乘船、购物,办理金融业务等这些活动带来很大的方便。可能大部分同学对问讯处还是比较陌生,希望大家可以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或医院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师:回到我们的课文当中来,哪位同学能说说在问讯处工作的苏珊,她的听是什么样的听?心不在焉的?认真的?(总结答案:她的听是认真地听,倾听。)

师:苏珊的倾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总结答案:用心灵在倾听)

师:是的,倾听,不仅仅用耳朵,更用心灵。这就是倾听更深一层的内涵了。看来同学们都预习得很认真,并且很有效果。给自己掌声鼓励鼓励吧!

4、再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读完以后请大家说说,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个动人故事?(指名叫学生说 “我”和苏珊交往的过程)

师:同学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这个故事,下面我们就要来深入学习感受它。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总结答案,出示课件,理清课文脉络)

(课文按事情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部分:

****部分(1~2段)写“我”开始以为苏珊是住在电话机里的无所不知的小精灵,只要拨“105”,就能得到她的帮助。

第二部分(3~6段)写“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情急之中拨通了电话,得到了苏珊的热情帮助,对她产生了好感。

第三部分(6~12段)写“我”与苏珊聊天,苏珊总是用心灵倾听“我”的声音,耐心地给“我”帮助与安慰,她成了“我”从未谋面的第二个母亲。

第四部分(13~结束)写长大后,“我”利用回故乡的机会与苏珊取得了联系。就在我们约定见面的前夕,苏珊不幸病逝了。“我”深切地怀念她。)

5、深入分析:

师: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部分,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着迷这个词什么意思?(总结答案:着迷: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 的爱好。)

师:那小时候最令“我”着迷的是什么呢?为什么?(总结答案:那台老旧的电话机。因为这部奇妙的电话机,住着一个无所不知的小精灵。)

师:无所不知是什么意思?你是从哪里看出来小精灵无所不知的?(总结答案:无所不知:没有什么不知道,万事通。因为爸爸可以从她那里知道现在几点了,明天天气怎样,火车出发的时间以及爸爸朋友的电话号码。叫学生画一下这些句子。)

师:电话里真的住着一个这样的小精灵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感受“我”小时候美好纯洁的童心,由此使学生更深体会苏珊的用心倾听、热情帮助对保护“我”的这颗童心,使我健康快乐成长是多么重要)

师: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第三部分。大家快速默读第3~12自然段,读完以后,四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出示课件)

(1)生活(关心)

① 当“我”一人在家,手指被锤子砸伤时,急忙打通了问讯处的电话,发现什么?

(“小精灵果然在里面,她是个有着温柔嗓音的女子”这时,苏珊已经化身为作者心目中的小精灵)

② “我”的手指受伤,刚接通电话时“我”的反应是怎样的?(总结答案,出示句子: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③ “我”为什么哭?(手指被锤子砸伤了,很痛,所以哭。)

④ 为什么“我”在打电话之前没有哭?直到电话接通了才放声大哭?(因为“我”知道哭也没人听见,所以忍着。这时候有人听“我”说话了,就像在孤独无助时找到了希望。所以除了因为手指受伤了,痛苦地哭,还因为在孤独无助时找到了希望的幸福地哭。)

⑤ 听着“我”在哭诉,苏珊怎么说的?请读一读。(“你够得着冰箱里的冰块吗?”引导学生读出关心、安慰的语气。叫几名学生读。)

⑥ 接下来,苏珊还说了什么?(“你把冰块倒进厨房的水槽里,再拿起一块放到 受伤的手指上。”用演示当时情景的办法,让学生学习苏珊,加深体会,学会怎么倾听安慰别人。如:师:可是我听了仍然疼,怎么办?生:汤米,别怕。你的手指很快就会好的,你把冰块倒进厨房的水槽里,再拿起一块放到受伤的手指上。还疼吗?师:嗯,不疼了。谢谢你,苏珊!谢谢你的关心和帮助。)

(板书:生活 关心、安抚)

(2)学习(耐心 )

① 我学习上遇上问题时,苏珊怎么帮助我?(耐心为我解释。)

② 解释什么问题?请读。(怎么计算一个长方形物体的面积?西班牙的首都在哪里?“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

③ 师生演示打电话。师当小时候的作者,学生当苏珊。(师:你好,苏珊。生:你好,汤米。师:你能告诉我怎么计算一个长方形物体的面积吗?生:……师:可是我还是没听清楚,你能重复一遍吗?生:……师:我记不住,你能告诉我用什么方法记住吗?生:……师:哦,苏珊,我还想问你一个问题,西班牙的首都在哪里?生:马德里。师:苏珊,我的语文作业还有个地方不会做。生:……师:“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生:……师:明天要秋游,我要怎么准备?生:……)

(适时提醒学生礼貌用语和说话语气,并特意反复问一个问题。多指几个学生演示,直到学生被训练得很有耐心。)

④ 同学们,从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苏珊很有耐心,工作有责任心。)

(板书:学习 耐心,讲解)

⑤ 出示句子: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这句话该怎么读?该强调什么词?为什么?(引导学生读出感激的语气,强调“总是”、“一遍遍”,先齐读,再指名读 。)

(3)心理(爱心 )

① 师指课题:还从哪里可以看出苏珊是在用心灵倾听?(当“我”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苏珊安慰我说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唱歌。出示句子: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让学生齐读)

② 是什么原因让苏珊说这番话的?(因为“我”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很伤心。苏珊想安慰我。)

③你怎么知道“我”很伤心?作者告诉苏珊自己很伤心了吗?(“我非常难过,心比被锤子砸了的手指还疼”,指名回答,再齐读,引导学生读出非常难过的语气。锤子砸了手指,作者说心比手指还要疼。看来作者确实伤心了。但没有告诉苏珊自己伤心。)

④ 那苏珊是怎么知道的?(是从“我”的话里听出来的:能告诉我为什么吗,苏珊?为什么这只整天唱歌的小鸟,突然一动不动了呢?叫学生齐读“我”说的话,引导学生读出伤心、难过、困惑的语气)

⑤ 师再读:“能告诉我为什么吗,苏珊?为什么这只整天唱歌的小鸟,突然一动不动了呢?” 大家用心听,看听出什么了?(指多名学生回答,总结答案:作者非常不愿意金丝雀死去,他希望金丝雀只是不动了,过一会儿还能活过来;作者对死充满了恐惧;作者伤心到了极点……)

⑥ 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些苏珊听出来了吗?(听出来了。)

⑦ 苏珊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金丝雀死了呢?这说明了什么?(她很有爱心。她不想让“我”太伤心;她很乐观,把死看成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板书:心理 爱心、乐观)

⑧ 让我们学着苏珊的语气来安慰作者。(再读苏珊的话,引导学生读出美好平和、乐观安慰的语气)

⑨ 听了苏珊的话,“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总结答案:从第1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作者不伤心了。

⑩ 男女生比赛读读第11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出信任平静、很有爱心的语气,强调用心灵去倾听。)

(4)回味(童心)

① 师:小时候,苏珊用心倾听并帮助“我”。长大后,她还会用心倾听“我”说话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下面我们就要接着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从中寻找答案。(总结答案:会用心倾听。从这些地方看出:作者回故乡小镇,与苏珊取得联系,问苏珊“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她回答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

② 苏珊与作者回忆的是作者什么时候的事?(小时候)

③ 作者对苏珊是怎样的感情?(出示课件: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苏珊和作者一起回忆作者的童年,这说明苏珊依然保持着一颗?——童心。苏珊对“我”付出了母亲般的关爱,是我未谋面的母亲,成了我心灵的守护神。)

(板书:回味 童心、守护)

④ 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⑤ 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先指名读、再齐读,要有感情地读。)

⑥ 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希望我乐观对待生活,过得幸福快乐……)

三、课外拓展

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小练笔)

2、如果你是汤米,你想对已年老的的苏珊说些什么?(小练笔)

3、细心的同学们,四川地震以后,留下了很多孤儿,让我们也用心灵去倾听,带给那些受伤的小朋友的幸福与快乐好吗?

(可在报刊或网络上查找有关信息,感受他们的苦难痛楚,根据自己的能力付诸关爱他们的实际行动。)

四、总结深化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完后叫学生画出觉得感动或喜欢的句子,小组讨论并和全班同学分享感受。)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一个有关倾听的美好故事。同学们知道吗,这其实是发生在西班牙的一个真实故事。希望同学们都能从两个主人公身上汲取到真情的力量,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懂得用心去倾听,真心去关爱,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与幸福。能懂得在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向别人寻求帮助,像汤米一样;在别人求助时要真诚地伸出援手,像苏珊一样。让我们一起体味人性的美丽之一:用心灵互相扶持。因为正是这人性之美才能帮助我们度过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难关。

【板书】

12* 用心灵去倾听

用心灵

苏珊 倾听 抚慰 我

关心、安抚 生活

耐心、讲解 学习

爱心、乐观 心理

童心、守护 回味

点评教师:
  • 点评教师:
    点评时间:2014/10/28 11:06:09
    点评指数:★★★
    点评内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备课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真情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生活处处有真情”这一主题,共编排了四篇课文,《穷人》《唯一的听众》是精读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用心去倾听》是略读课文.围绕本组主题,口语交际安排了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本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也能到学生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阅读加拿大作者蒙格玛丽“绿山墙的安妮”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人间真情,熏陶学生的情操。

    单元整体目标

    1学会十八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3通过本组课文学习,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

    4、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了美好情感。

    5、《穷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能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6、《别饿坏了那匹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7、《唯一的听众》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8、《用心灵去倾听》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中的《穷人》时代背景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用心灵去倾听》中的“问讯处”,农村孩子理解也有一定难度。学习这两篇课文时,需要老师作必要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篇幅都较长,虽然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归纳能力,但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好这几篇文章,需要加强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和能力的训练。

    四、训练重点

    本组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特别注意有关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的句子, 了解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教学实施

    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5~6课时,

    略读课文2~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

    “回顾·拓展”1~2课时。

    9《穷人》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反映的是旧俄时代百姓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文章的细节描写以及多种方式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尤其感人之深,本设计对此给予了特别关注,试图通过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场景,抓住感人的细节反复读书,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激发起对穷人及其美德的敬意。

    【教学目标】

    一、认知和能力目标

    1.认读、掌握生字:搁(板)、帐(子)、(抱)怨、揍(一顿)、掀(起)、寡(妇)、魁(梧)、(倒)霉、熬(过去)

    2.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等。

    3.理解课文内容,熟悉抓住人物、场景、理清线索的读书方法。

    二、方法和过程目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投入情感,展开想象,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沙俄统治的黑暗以及穷人的贫苦生活。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人性之美,感受和学习穷人勤劳、善良的品质。

    【课前准备】

    ⒈教师准备:依据主要场景制作课件、图片及配制音乐。

    ⒉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读通课文,大致了解情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入题:同学们,当你穿上崭新闪亮的新衣服时,当你在宴席中享受丰盛的大餐时,当你在亲人的包围中感受着无比的幸福时,你可曾想到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的穷人?今天让我们跟随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走进穷人的世界,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心灵。

    (板书:穷人)

    2.引导预测:看到“穷人”这个课题,你想弄明白哪些问题?觉得文章重点应该叙述什么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想弄明白的问题是:⑴穷人是谁?⑵为什么会穷?⑶穷在哪里?⑷他们怎样熬过穷日子?认为文章重点是叙述“穷”的具体表现)

    3.以疑激读:那么,托尔斯泰有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写“穷人”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探个究竟。

    【设计意图】

    1.开篇谈话,以激活学生生活储备中的幸福体验为引子,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认知背景,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2.面题发问,以引导学生通过审题预测课文内容,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明确的阅读期待,提高阅读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从题目开始的良好读书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请同学们认认真真读三遍课文:

    ****遍,轻声慢读,读准每个字,读通每句话;

    第二遍,快速默读,找出课文中依次出现的几个穷人是谁;

    第三遍,仔细默读,将作者叙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成画面,看看作者重点描述了哪几个场景。

    同桌的两个如果都读完了,可以稍稍议论一下。

    2.反馈初读情况:

    ⑴出示重点生字,择重正音析形。

    ⑵指名若干学生,分段朗读全文。

    (朗读完毕,学生评议,教者评点,再择难句适度指导)

    ⑶抓住“穷人”“场景”,讨论课文要点。

    ①课文中依次出现的穷人是:桑娜,西蒙,渔夫

    (板书:桑娜,西蒙,渔夫)

    启发:其中作者要着力表现的穷人是谁?(桑娜)

    (板书:“桑娜”二字下加着重号)

    ②以桑娜的活动为主线,作者描述了以下几个场景:

    场景一: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来。

    场景二:桑娜看望西蒙发现她死了抱回了她的儿子。

    场景三:渔夫听说了西蒙的不幸,主动提出要抱回她的孩子。

    启发:其中作者要着力描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桑娜与丈夫收养寡妇西蒙的儿子)

    依据三个场景,板书“中心词”:

    ①补破帆,等丈夫。②看西蒙,抱遗孤。③吐真情,得支持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件事:

    1.安排学生反复读书,连读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要求。这样做,一方面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读明白,甚至读出整体印象,为后面的深入研究奠定认知和情感基础,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提高读书效果。

    2.引导学生通过抓人物、抓场景,来整体有序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既切合课文特点,也渗透类似课文的学法指导,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三、细读课文,体会“穷”境

    1.谈话提示:托尔斯泰笔下的穷人究竟穷到什么程度呢?让我们走进他描写的****个场景,看看桑娜一家生活怎样。

    2.个人自读:找出体现穷的语句,体会体会。

    3.小组讨论:交流体现穷的语句,说说理由。

    4.班级交流:(可以打破课文固有顺序,言之成理即可)

    ●发表读书感悟,穿插朗读指导:

    ⑴我从“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看出穷。要是不穷,可以换新帆,不用去补了。

    ⑵我从“这间渔家的小屋”整个的面貌看出穷。瞧,如果不是穷,就这么一间小屋,怎么可以又做客厅,又做厨房,又做卧室,又做储藏室呢?如果不是穷,怎么能够一家七口全挤在一间小屋里呢?

    ⑶我从“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看出穷,这时候就是“古老的钟声敲了十下,十一下……”甚至更晚的时候,渔夫是清早出海的,到深夜还没有回来,起早贪黑地干,那都是因为穷的缘故。

    ⑷我从桑娜的丈夫“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看出穷,海上风大浪急,小船在风浪中出没,那是拿命去玩,如果不是穷,谁愿意这样去冒险呢?

    ⑸我从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看出穷,已经有丈夫每天起早贪黑地捕鱼,妻子一天到晚做那么多的活计,不是穷的话,他们不必干得那么苦。

    ⑹我从整个这一部分看出穷:一个七口之家,挤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家里的全部财产也就是这间破屋,一只小船,一张破帆,一些简单得不能在简单的生活用品;为了生活,丈夫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捕鱼,妻子任劳任怨包揽这所有家务、照料五个孩子,就是这样拼死拼活地干,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5.引导深究:是啊!正因为穷,作为一家子的唯一顶梁柱,渔夫每天得在风浪中出生入死;正因为穷,作为家庭主妇,每天都得牵肠挂肚地等待丈夫。让我们再次细细地读****部分,看看桑娜怎样焦急万分地等待丈夫,哪些情况让她焦急万分?

    ●发表读书感悟,穿插朗读指导:

    ⑴桑娜焦急万分的表现:“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心惊肉跳、自言自语、划着十字

    ⑵桑娜焦急万分的原因: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又黑又冷、始终不见等

    (先说出词语,再理解意思,再想象情境,再体会心情、读出感情)

    6.齐读全段。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扣一个“穷”字,凸现一个“急”字,引导学生进行两个轮回的读和悟,****轮回主要以先自读后交流的方式,反馈读书效果,旨在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第二轮回主要以先自读后朗读的方式,反馈读书效果,旨在促成学生的情感投入。这样,力图做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关注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体验的独特性。

    第二课时

    一、配乐描述,导入本课学习

    (录音配制海边的夜晚,渔家的小屋,轰鸣的波涛,怒吼的狂风,嘶哑的钟声)

    动情描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托尔斯泰到海边的渔家小屋里,听到了夜深人静的海上狂风的怒吼、波涛的轰鸣,而渔夫起早出海打鱼到深夜还没回来,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小屋里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可是始终没见丈夫的影子。桑娜再也坐不住,提着马灯到海边,可是天太黑,什么也看不见。后来,却让桑娜看到了一幅令人揪心的画面——

    那是怎样的画面呢?请打开课本。

    【设计意图】

    一个简单的导入环节,以绘声绘色的解说式语言,辅以海边风吼浪啸的乐声,来描述桑娜焦急等待丈夫归来的场景,营造出一种真真切切让人心悸的氛围,既扼要温习了上一课的内容,又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全心关注情节的发展和“穷人”的命运,达到熏陶、感染的目的。

    二、引读谈话,导出西蒙场景

    教者:(引)海风卷着被刮断的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于是,桑娜想起了——

    学生:(读)她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

    教者:(引)桑娜一边想一边敲敲门,可是没人答应。于是,她又想——

    学生:(读)“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教者:(启)同学们,从刚刚老师与你们的交流中,你们对桑娜有什么认识?

    学生:(谈)

    ⑴我觉得桑娜很关心她的女邻居西蒙,她知道西蒙生病,早就想去看望了。

    ⑵我觉得桑娜很有同情心,自己家七口人日子很难过,但她深深知道一个寡妇张罗两个孩子的日子比自己更难过。

    ⑶我觉得桑娜很善良,她一边担心着丈夫的生死,一边还要牵挂着女邻居西蒙。

    ……

    教者:(导)是啊,往往越是穷人,越是善良!让我们跟随桑娜,走进西蒙的小屋——桑娜,还有你们,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谁能以朗读来描述这个画面——(指名朗读)

    教者:(导)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想?请联系有关语句说说。

    学生:(谈)

    ⑴西蒙家比桑娜更穷更苦,桑娜家虽然挤,但生了炉子很温暖,可是西蒙家连炉子都没生,又潮湿又阴冷。

    ⑵西蒙很爱自己的孩子,那么穷那么苦,也许自己就是饿死的,可两个孩子都是“圆脸蛋”,“圆脸蛋”就是胖胖的,可见西蒙从来没让孩子饿着。

    ⑶西蒙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因为那么冷的天,她临死前“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让孩子“睡得又香又甜”,“呼吸均匀而平静”。

    ⑷西蒙死得很痛苦,一只手还想“抓住什么”,脸色绷得“冰冷发青”,可见她死前一直苦苦挣扎,不愿死去,不愿离开两个孩子。这情景实在让人揪心。

    教者:(随机提示)这个细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西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那情景你能想象到吗?

    学生:(想象描述)风呼呼地敲打着门窗,天气是这样的冷,孩子睡了,西蒙勉强撑起身子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的身上,又解下自己的头巾,裹住孩子的脚。她已经气息奄奄了。她看着心爱的孩子伤心地说:“孩子,妈妈不行了,你们这么小怎能离开妈妈呢?啊,上帝啊,保佑吧,让哪个好心人把孩子拉扯大吧!”她一字一泪,辛酸的泪水顺着双颊流下来,滴在孩子的圆脸上……

    教者:(结)是啊,西蒙的家境,让人同情;西蒙的不幸,让人揪心;西蒙的孩子,让人特别心疼啊!让我们以深深的怜惜之情朗读这一段(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主要研读西蒙家境和她的特点,既要让学生感觉到她的家境值得同情,揭示桑娜救助她孩子的心理动因;同时让学生认识西蒙也是个很善良、很爱孩子的伟大母亲,对下文体会桑娜品质形成衬托。两个层面的感受,都为学生深度研究语言文字奠定厚实的情感基础,同时通过感情朗读达到熏陶效果。

    三、品读课文,体会桑娜品质

    1.启发谈话,引导品读:

    能够心心相通的,也只有穷人了。桑娜看到西蒙死了,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下面的内容,找一找桑娜的表现,体会体会她的心情,从而感受她的品质。

    2.自读课文,圈划体会:

    (学生阅读体会期间,教者走动巡视,随机查看,及时个别提示点拨)

    (发觉同学大都已经完成自读圈划,即示意大家同桌议论)

    3.交流心得,指导朗读:

    (程序:说出语句——谈谈感悟——尝试朗读——评议练读)

    重点语句研读预设:

    ⑴“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①这三句话写了抱回西蒙孩子时的动作和心理。

    ②行动很干脆:“裹”“抱”“放”“拉”这一系列动作做得那么自然那么利落,可见她完完全全把西蒙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多么善良啊!

    ③想法很简单:家里一下子多两个人,本应该想些什么:从此多了两个孩子,日子更难过;多了两个孩子,自己的孩子会更苦;多了两个孩子,丈夫会更苦;多了两个孩子,自己会更苦……但是,“不知道……”,说明她当时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来不及想,救助苦难不需要任何理由!而“觉得……”说明她懂得救助苦难天经地义!

    教者:(评赞)一个女人,在没有得到丈夫同意的情况下,作出这样一个非同小可的决定,这是多么伟大的善良!让我们以深深的敬佩读一读这段话,读出她伟大的善良!(学生齐读)

    ⑵从“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一直到“‘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整个这段文字描写“忐忑不安”的心路历程:

    ①怜惜丈夫,深深自责:他终日劳累,自己不能为他多多分忧,反而擅自作主抱回两个孤儿来增加他的负担;

    ②为了孤儿,甘受责罚:人有良心,谁也不可能眼巴巴望着幼小的孤儿见死不救!拿定主意接受丈夫惩罚。

    ③不谋而合,无比欣慰:一边倾吐对丈夫的关切和牵挂,一边又嗫嗫嚅嚅透露西蒙死去的不幸,试探丈夫的态度,发现丈夫与自己息息相通,终于一块石头落地。

    4.总结评赞,深化情感:

    看,这就是桑娜,毫不犹豫地抱回西蒙孩子的桑娜,甘受责罚也不后悔的桑娜,体恤丈夫又不舍弃邻居的孤儿的桑娜!多么质朴、多么善良、多么伟大的桑娜!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涉及课文的篇幅比较长,采用了“红线串珠”的导读方法,紧扣桑娜这一中心人物,又紧扣抱回西蒙遗孤前后的表现,引导学生通过找、悟、议、诵,来理解课文语句,体会人物特点,旨在避免逐句感悟、逐词挖掘可能导致的严重费时、冲淡学生阅读兴趣的现象。

    四、全文整合,总体认识穷人

    1.完整认识桑娜:

    ⑴启发谈话:托尔斯泰的笔下,桑娜是个最值得称颂的穷人,除了善良,桑娜还有什么特点?请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有关语句,发表你的看法。(学生读书)

    ⑵交流看法:

    ①桑娜还是个吃苦耐劳的人:“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②桑娜还是个贤惠温柔的人:“‘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2.全面认识穷人:

    ⑴启发谈话:那么,其他穷人呢?他们都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再一次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有关语句发表你的想法。(学生读书)

    ⑵交流看法:

    ①西蒙也是个善良的人,她很苦,但看得出她一直独自忍受,没有过多麻烦邻居,直至死前。

    ②西蒙还是个勤劳的人,一个寡妇拉扯两个孩子,不是勤劳,就没法养活,而她居然能够把两个儿子抚养的很好。

    ③渔夫是个勤劳的人,爱家的人,每天都出海打鱼,却从无怨言。

    ④渔夫是个善良的人,他一听说西蒙死了,身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小孩,立刻就决定要抱回他们。

    3.归结课文主题:

    启发提示:大家学得很认真,读书的收获很大,感受很深。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学生归纳:桑娜及他的丈夫,在女邻居西蒙死去后,毅然收养西蒙的两个遗孤的经过,表现了穷人善良、勤劳的品质。

    回应课题:让我们记住这些可爱的穷人吧,记住穷人们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高尚品质吧!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花费适当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由中心人物——桑娜,到中心事件——收养遗孤,扩展开去,推及到全文涉及的几个穷人、多方面的品质,达到对课文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全面理解,在突出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兼顾了非重点内容,实现了点面互补。

    【板书设计】

    穷 人

    桑 娜 (勤劳、善良)

    (五个孩子) 渔 夫

    非这样做不可 (两个孩子) 得赶快抱回来

    西 蒙

    10《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善意的谎言是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因为它没有掺合任何的功利,完全是真情凝铸的尊重和关爱。“别饿坏了那匹马”就是这样美丽的一个谎言,在这个谎言中包含着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是这样的一个谎言成全了“我”年幼时渴望看书的强烈愿望,同时更为可贵的是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的托词中保全了“我”一颗需要尊重的心灵。

    《别饿坏了那匹马》文章记叙了一个摆书摊的残疾青年以“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善意谎言成全一个极其喜欢看书但又没有能力看书孩子愿望的感人故事。文章文字朴实无华,可是在这平淡如水的文字下面去蕴涵着作者“我”对那个良苦用心的残疾青年万分感激,同时文中也折射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尊重,是给予一个人****的帮助和关怀。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中的个别生疏词语,读准

    文中的生字。

    2、在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残疾青年给予我的帮助,体会“我”对残疾青年的感激之情。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受文中个别重点句子,明白“别饿坏了那匹马”的良苦用心,体会“尊重”对我的莫大感动。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包含在“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谎言中的双重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的揣摩,明白残疾青年寄予在“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良苦用心,体会“尊重”对我的莫大感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引入话题。

    A、师: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碰到一些令自己感到无奈无助的困难,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给我们一些帮助,相信大家心里一定能感到无比的温暖。老师想知道,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生:(述说得到别人帮助或者帮助别人的生活经历)

    师:教师随机提问:能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

    B、揭示话题,引导质疑。

    师:是的,我想对于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我们除了感激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有一位作家,在成年之后,始终无法忘记曾经给予他莫大帮助的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下面一段话,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回忆往事,我总感激那些曾经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然而,一位残疾青年对我年幼时那份特殊的帮助与关怀,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预设 生:我感恩于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特别是一位残疾青年。

    师:相信同学们和我一样,都想知道一件事情:为什么我特别感激残疾青年?其实这件事情在作者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中写到了,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1部分,感受“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对我的帮助关怀。

    A、检查朗读,了解故事大概。

    师:老师请几个同学来读,想读的站起来,(教师布置朗读段落)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想一想刚才我们提到的问题:是什么事情让我对那位残疾青年感激不尽?

    预设:残疾青年满足了我渴望看书的欲望。(让我把马草卖给他)

    B、再读课文,感受我对“书”的渴望。

    1、师:你刚才听得很专注。是的,我以后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然后在书摊里尽情地看书,这可是一件我____________(巴不得的好事)

    这天傍晚我离开书摊时,轮椅上的他叮嘱我:“以后马草就卖给我,别耽误时间饿坏了那匹马,行吗?”“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

    2、师: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话,感受下当残疾青年让我 把马草卖给他是,我当时的心情如何?(激动,喜悦,心安……)你知道我为什么欣喜若狂吗?请你自由地再读读课文,找出我喜悦激动的原因

    生: ①我向往看书:那里是我放学后惟一留恋忘返的地方。(攥着来之不易的几毛钞票,我立即奔向那书摊。)

    体会作者心情:渴望

    ②可是更多的时候,手无分文的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偷看那么几则小故事,然后溜之大吉。

    体会作者心情:害怕、担心

    ③可马草并不那么好卖,卖不出马草的日子,我就强制自己不去书摊。(我抖抖手中提的一捆马草,无奈地摇摇头)

    体会作者心情:无奈、痛苦

    3、总结引读:

    师:对于一个渴望读书却又看不起书的孩子来说,从今以后可以博览群书了,他心里能不喜悦吗?引读:“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我巴不得有这样一匹马呀!

    对于一个曾经担心受怕看书的孩子来说,从今以后可以心安理得地看书了,他心里能不舒坦吗?引读:“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我真巴不得有这样一匹马呀!

    对于一个曾经靠卖马草看书的孩子来说,从今以后可以不用担心马草销路的孩子来说,他心里能不激动吗?引读:“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我真巴不得有这样一匹马呀!

    三、总结过渡,引出下文。

    师:这喜悦、舒坦、激动多亏有这位好心的残疾青年,多亏他家

    里那匹马呀!难怪多年之后,作者回忆幼年的时候,对那位残

    疾青年充满了无限的感激。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深的感激,再来

    读读这段话:

    回忆往事,我总感激那些曾经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然而,一位残疾青年对我年幼时那份特殊的帮助与关怀,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师:可是,同学们,故事并没有结束,让我对那位残疾青年刻骨

    铭心的并不是这一点帮助与关怀,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老师朗读课文的后半部分,也许你会有更深的理解。

    四、研读课文第2部分,感受“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对我的尊重理解。

    1、师:故事读完了,从同学们脸上的表情里,老师可以感受得到故事带给大家的感动,谁来说说当你读完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

    预设:A、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谎言“别饿坏了那匹马”……

    师:是的,故事的最后,残疾青年亲口向我承认了这一切都是一个谎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话:

    “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地说:“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

    2、师:也许是心情过于激动,也许是难以启齿,残疾青年对我说的话并没有说完整,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想想,残疾青年在这里想说什么?

    师生情境对话交流:

    预设1:其实那只是一个谎言……

    是的,这的确是一个谎言,可是你为什么要编织一个这样的谎言

    呢?

    a不用提心吊胆地看书 b不受到父亲责骂 …… c不用担心找不到卖马草的人

    预设2:其实我不想让你知道这是个谎言的……

    是呀,你是不想让我知道,可是我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感悟朗读,理解残疾青年阻挡我的原因

    1、“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提!”

    (他为什么急?从哪里感受到残疾青年的焦急?)

    2、“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预设3:其实有没有马都没有关系,你继续看书吧!

    既然这样,你当初为什么不直接和我说可以让我看书呢?

    同桌讨论、教师点拨:让我认为这看书的机会是靠自己劳动换来的,不是同情,为了顾及到我的自尊,是尊重我的一种方式

    3、师:当听到残疾青年的这一番话,当时的我虽然强忍着眼泪,没有让自己哭出来。可是我们都能感受得到当时作者内心的激动,现在就让我们拿起笔,帮助小作者在纸上写下当时的想对残疾青年说的话。

    “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地说:“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写话,教师指导)

    4、 汇报写话材料,分角色朗读(教师随机总结反馈,适当修改)。

    五、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师: 听着同学们这一句句深情的告白,老师心里又扬起了一阵阵感动。“那匹马”虽然是摊主虚设的,“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虽然只是摊主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正是因为这样的一句话,让一个渴望知识的孩子尽情享受了知识带来的乐趣。同时更为可贵的是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的托词中尊重了“我”一颗需要理解关怀的幼小心灵。真如作者自己所说的,这是一份特殊的帮助和关怀,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几年后,作者是这样回忆这段往事的,让我们在朗读声中结束这一课:回忆往事,我总感激那些曾经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然而,一位残疾青年对我年幼时那份特殊的帮助与关怀,至今令我难以忘怀。因为他不仅给了我雪中送炭般的温暖,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被他人理解和尊重的温馨。

    板书: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11《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容、学会忍耐、学会感恩,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教学重点:

    1、“听众”形象与心理的评析与探究。

    2、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容、学会忍耐、学会感恩,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教具准备:MP4(小提琴曲《月光》歌曲《感恩的心》)、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2008年9月23日上午第1节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MP4播放小提琴曲《月光》(多么美妙的小提琴曲啊!我想每位同学都愿意成为它的听众(板书)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而我们刚刚听到的这么美妙的音乐正是那位被父亲和妹妹认为是音乐白痴的人演奏出来的,是啊!他成功了。那么这成功的背后是谁制造了奇迹呢?(老教授)是的,这都得益于他的这位——唯一的听众。(板书)

    (二)整体感知,梳理层次。

    1.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告诉我们:

    A. 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

    B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获得成功。

    2.文章层次

    ①家中练琴遭冷遇

    ②林中练琴遇知音

    ③舞台演琴生感慨

    3.在遇到老妇人之前,别人对“男孩”的评价是怎样的?男孩的心情有是怎样的?

    别人对“男孩”的评价: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拉出的小夜曲听起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

    男孩的心情:沮丧灰心

    (三)深入阅读,品悟佳句。

    1.唯一的“听众”是何时进入我的眼帘的?“听众”来林中的前后目的是否一致?因何而改变?

    (我独自来林中拉琴,正感到懊恼,不由得诅咒自己的时候发现了老人。“听众”来林中的前后目的不一致,之前是为了到林中坐一会儿,之后是为了帮助我,因帮我而改变。)

    2、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幻灯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A、****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如,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段话是当“我”为在树林里也拉不好小提琴而感到懊恼,认为这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在幽静树林里的平静心情,深感内疚、抱歉地冲老人笑笑,准备溜走时,老妇人对我“讲”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这句话中老妇人自己承担责任,“是我打搅了你”,让“我”不要过意不去,老妇人并表示她每天早晨在这儿坐一会儿,可不是今天特地打搅“我”说得非常客气。接着老妇人又讲:“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你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这是老妇人在鼓励“我”,让“我”不要再懊恼,灰心,并打消我的顾虑不要在意她在场,拉好拉坏她都听不见,对她不会造成任何干忧,让“我”毫无顾忌地大胆练习。老妇人给了“我”勇气和力量。

    第二段话是当“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时,老妇人说:“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这又是老妇人在鼓励“我”,不管“我”拉成什么样,老妇人耳朵听不见,但心里却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她愿意每天都来做“我”的听众,目的是让“我”树立信心,坚持每天面对自己的听众来练琴,“我”一定会越练越来劲。

    第三段话是以后每天清晨,“我”都会到小树林面对“我”唯一的听众练琴。每天“我”停下来,老妇人都会说:“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这是老妇人不断地对“我”进行肯定,鼓励“我”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使“我”开始有了信心。

    第四段话是在以后每天清晨,“我”都要全力以赴去面对早早坐在木椅上等“我”的惟一听众--老妇人练琴时,有一次她竟说:“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欢乐和幸福。”这又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力量,她的话使“我”感到:只要刻苦练习,琴声能给耳聋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老妇人是在鼓励“我”继续苦练下去。

    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③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

    B、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倍增,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

    C、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两句。配乐(感恩的心)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

    3.“听众”的关注、鼓励、帮助、宽慰对我的心理变化作用如何?

    使我有了信心勇气和毅力:暗暗有了几分信心、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的感觉、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我渐渐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幻灯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4.当“我”初次遇到“老妇人”时,如果老妇人告诉“我”她是音乐学院教授的话,“我”的情形将怎样?

    5.文中妹妹这一角色可以删去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五)品读评点、创新思维。

    任选一段令你动心、与你情感、生活贴近,易诱发你创想思维的场景片段进行研读,品味作品的特色和方法,为下面构想生活故事打基础。

    (六)生活故事、感悟人生。

    在你的的生活中,是否也遇见过这样一位能理解你、关爱你、宽慰你的“听众”,使你摆脱了困难、困境、困惑,请你以“感恩”为题,把它记述下来,讲给大家听。

    12《用心去倾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学习自己不懂的字词。

    2、课前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医院、商场、银行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耳朵都可以听到很多声音,飞机飞过的声音、下雨的声音、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像现在,同学们可以听到老师说话。那么老师想请问同学们,这样的听是倾听吗?(提问学生,总结学生答案)

    师:倾听就是认真地听,仔细地听。但它还有什么更重要更深的含义吗?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倾听的力量多么神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倾听的故事,让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倾听的内涵,看看这次倾听又给谁带来了什么样的帮助?。

    二、揭题解题

    1、出示课题:师在课件中出示课题,并在黑板上板书:12* 用心灵去倾听

    2、读题:

    师:请齐读课题,再齐读,再读。(生读三次课题)同学们,在这个课题中,你们觉得关键词语是哪个?(总结学生答案,再叫学生齐读关键词语:心灵、倾听)

    3、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都预习过课文了吗?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叫什么名字?(总结学生答案:苏珊和作者汤米。)

    师:那谁来和大家说说,是什么让苏珊和作者汤米联系在一起,从而发生了一段美好的故事?(总结答案:电话)

    师:这就和听有关了。那苏珊在哪里工作?(总结答案:问讯处。)

    师:问讯处是什么地方?(总结学生答案,介绍有关问讯处的小知识)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都在课前去了解过附近的问讯处,与里面的工作人员交流。现在老师就给大家讲讲有关问讯处的一些小知识。问讯处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在我国,许多公众服务场所也都设有问讯处,比如,医院、车站、码头、商店、银行等。它们为人们就医、乘车乘船、购物,办理金融业务等这些活动带来很大的方便。可能大部分同学对问讯处还是比较陌生,希望大家可以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或医院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师:回到我们的课文当中来,哪位同学能说说在问讯处工作的苏珊,她的听是什么样的听?心不在焉的?认真的?(总结答案:她的听是认真地听,倾听。)

    师:苏珊的倾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总结答案:用心灵在倾听)

    师:是的,倾听,不仅仅用耳朵,更用心灵。这就是倾听更深一层的内涵了。看来同学们都预习得很认真,并且很有效果。给自己掌声鼓励鼓励吧!

    4、再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读完以后请大家说说,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个动人故事?(指名叫学生说 “我”和苏珊交往的过程)

    师:同学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这个故事,下面我们就要来深入学习感受它。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总结答案,出示课件,理清课文脉络)

    (课文按事情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部分:

    ****部分(1~2段)写“我”开始以为苏珊是住在电话机里的无所不知的小精灵,只要拨“105”,就能得到她的帮助。

    第二部分(3~6段)写“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情急之中拨通了电话,得到了苏珊的热情帮助,对她产生了好感。

    第三部分(6~12段)写“我”与苏珊聊天,苏珊总是用心灵倾听“我”的声音,耐心地给“我”帮助与安慰,她成了“我”从未谋面的第二个母亲。

    第四部分(13~结束)写长大后,“我”利用回故乡的机会与苏珊取得了联系。就在我们约定见面的前夕,苏珊不幸病逝了。“我”深切地怀念她。)

    5、深入分析:

    师: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部分,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着迷这个词什么意思?(总结答案:着迷: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 的爱好。)

    师:那小时候最令“我”着迷的是什么呢?为什么?(总结答案:那台老旧的电话机。因为这部奇妙的电话机,住着一个无所不知的小精灵。)

    师:无所不知是什么意思?你是从哪里看出来小精灵无所不知的?(总结答案:无所不知:没有什么不知道,万事通。因为爸爸可以从她那里知道现在几点了,明天天气怎样,火车出发的时间以及爸爸朋友的电话号码。叫学生画一下这些句子。)

    师:电话里真的住着一个这样的小精灵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感受“我”小时候美好纯洁的童心,由此使学生更深体会苏珊的用心倾听、热情帮助对保护“我”的这颗童心,使我健康快乐成长是多么重要)

    师: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第三部分。大家快速默读第3~12自然段,读完以后,四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出示课件)

    (1)生活(关心)

    ① 当“我”一人在家,手指被锤子砸伤时,急忙打通了问讯处的电话,发现什么?

    (“小精灵果然在里面,她是个有着温柔嗓音的女子”这时,苏珊已经化身为作者心目中的小精灵)

    ② “我”的手指受伤,刚接通电话时“我”的反应是怎样的?(总结答案,出示句子: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③ “我”为什么哭?(手指被锤子砸伤了,很痛,所以哭。)

    ④ 为什么“我”在打电话之前没有哭?直到电话接通了才放声大哭?(因为“我”知道哭也没人听见,所以忍着。这时候有人听“我”说话了,就像在孤独无助时找到了希望。所以除了因为手指受伤了,痛苦地哭,还因为在孤独无助时找到了希望的幸福地哭。)

    ⑤ 听着“我”在哭诉,苏珊怎么说的?请读一读。(“你够得着冰箱里的冰块吗?”引导学生读出关心、安慰的语气。叫几名学生读。)

    ⑥ 接下来,苏珊还说了什么?(“你把冰块倒进厨房的水槽里,再拿起一块放到 受伤的手指上。”用演示当时情景的办法,让学生学习苏珊,加深体会,学会怎么倾听安慰别人。如:师:可是我听了仍然疼,怎么办?生:汤米,别怕。你的手指很快就会好的,你把冰块倒进厨房的水槽里,再拿起一块放到受伤的手指上。还疼吗?师:嗯,不疼了。谢谢你,苏珊!谢谢你的关心和帮助。)

    (板书:生活 关心、安抚)

    (2)学习(耐心 )

    ① 我学习上遇上问题时,苏珊怎么帮助我?(耐心为我解释。)

    ② 解释什么问题?请读。(怎么计算一个长方形物体的面积?西班牙的首都在哪里?“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

    ③ 师生演示打电话。师当小时候的作者,学生当苏珊。(师:你好,苏珊。生:你好,汤米。师:你能告诉我怎么计算一个长方形物体的面积吗?生:……师:可是我还是没听清楚,你能重复一遍吗?生:……师:我记不住,你能告诉我用什么方法记住吗?生:……师:哦,苏珊,我还想问你一个问题,西班牙的首都在哪里?生:马德里。师:苏珊,我的语文作业还有个地方不会做。生:……师:“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生:……师:明天要秋游,我要怎么准备?生:……)

    (适时提醒学生礼貌用语和说话语气,并特意反复问一个问题。多指几个学生演示,直到学生被训练得很有耐心。)

    ④ 同学们,从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苏珊很有耐心,工作有责任心。)

    (板书:学习 耐心,讲解)

    ⑤ 出示句子: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这句话该怎么读?该强调什么词?为什么?(引导学生读出感激的语气,强调“总是”、“一遍遍”,先齐读,再指名读 。)

    (3)心理(爱心 )

    ① 师指课题:还从哪里可以看出苏珊是在用心灵倾听?(当“我”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苏珊安慰我说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唱歌。出示句子: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让学生齐读)

    ② 是什么原因让苏珊说这番话的?(因为“我”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很伤心。苏珊想安慰我。)

    ③你怎么知道“我”很伤心?作者告诉苏珊自己很伤心了吗?(“我非常难过,心比被锤子砸了的手指还疼”,指名回答,再齐读,引导学生读出非常难过的语气。锤子砸了手指,作者说心比手指还要疼。看来作者确实伤心了。但没有告诉苏珊自己伤心。)

    ④ 那苏珊是怎么知道的?(是从“我”的话里听出来的:能告诉我为什么吗,苏珊?为什么这只整天唱歌的小鸟,突然一动不动了呢?叫学生齐读“我”说的话,引导学生读出伤心、难过、困惑的语气)

    ⑤ 师再读:“能告诉我为什么吗,苏珊?为什么这只整天唱歌的小鸟,突然一动不动了呢?” 大家用心听,看听出什么了?(指多名学生回答,总结答案:作者非常不愿意金丝雀死去,他希望金丝雀只是不动了,过一会儿还能活过来;作者对死充满了恐惧;作者伤心到了极点……)

    ⑥ 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些苏珊听出来了吗?(听出来了。)

    ⑦ 苏珊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金丝雀死了呢?这说明了什么?(她很有爱心。她不想让“我”太伤心;她很乐观,把死看成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板书:心理 爱心、乐观)

    ⑧ 让我们学着苏珊的语气来安慰作者。(再读苏珊的话,引导学生读出美好平和、乐观安慰的语气)

    ⑨ 听了苏珊的话,“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总结答案:从第1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作者不伤心了。

    ⑩ 男女生比赛读读第11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出信任平静、很有爱心的语气,强调用心灵去倾听。)

    (4)回味(童心)

    ① 师:小时候,苏珊用心倾听并帮助“我”。长大后,她还会用心倾听“我”说话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下面我们就要接着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从中寻找答案。(总结答案:会用心倾听。从这些地方看出:作者回故乡小镇,与苏珊取得联系,问苏珊“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她回答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

    ② 苏珊与作者回忆的是作者什么时候的事?(小时候)

    ③ 作者对苏珊是怎样的感情?(出示课件: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苏珊和作者一起回忆作者的童年,这说明苏珊依然保持着一颗?——童心。苏珊对“我”付出了母亲般的关爱,是我未谋面的母亲,成了我心灵的守护神。)

    (板书:回味 童心、守护)

    ④ 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⑤ 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先指名读、再齐读,要有感情地读。)

    ⑥ 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希望我乐观对待生活,过得幸福快乐……)

    三、课外拓展

    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小练笔)

    2、如果你是汤米,你想对已年老的的苏珊说些什么?(小练笔)

    3、细心的同学们,四川地震以后,留下了很多孤儿,让我们也用心灵去倾听,带给那些受伤的小朋友的幸福与快乐好吗?

    (可在报刊或网络上查找有关信息,感受他们的苦难痛楚,根据自己的能力付诸关爱他们的实际行动。)

    四、总结深化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完后叫学生画出觉得感动或喜欢的句子,小组讨论并和全班同学分享感受。)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一个有关倾听的美好故事。同学们知道吗,这其实是发生在西班牙的一个真实故事。希望同学们都能从两个主人公身上汲取到真情的力量,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懂得用心去倾听,真心去关爱,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与幸福。能懂得在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向别人寻求帮助,像汤米一样;在别人求助时要真诚地伸出援手,像苏珊一样。让我们一起体味人性的美丽之一:用心灵互相扶持。因为正是这人性之美才能帮助我们度过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难关。

    【板书】

    12* 用心灵去倾听

    用心灵

    苏珊 倾听 抚慰 我

    关心、安抚 生活

    耐心、讲解 学习

    爱心、乐观 心理

    童心、守护 回味

李之怡 共164篇 推荐7 优秀5
姜恩泽 共108篇 推荐22 优秀10
刘鼎轩 共98篇 推荐36 优秀24
马维霞 共80篇 推荐0 优秀1
陈永娟 共64篇 推荐15 优秀9
江秋 共63篇 推荐2 优秀2
陈乐乐 共60篇 推荐3 优秀0
胡豆儿 共59篇 推荐9 优秀7
房云玲 共57篇 推荐47 优秀5
董千里 共55篇 推荐30 优秀22
友情链接:百度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政府网   凤凰网   央视网  卫星地图  大师邦
关于本站 | 合作加盟 | 积分计划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声明 | 问题解答
作文批改网 www.duzhenfang.com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 电话:13864984078.
备案编号:鲁ICP备12014725号-1,设计制作:作文批改网
151.97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