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文友,学写作,就到作文批改网! | 收藏本站专版专栏 |RSS订阅     欢迎,朋友 | 免费注册会员登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会员中心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4-10-28 16:25:52 作者:葛从柱二数 发布者:gecongzhu 浏览次数:2684  类别:指导文章  
山东省 >> 临沂市 >> 罗庄区 >> 黄山镇 >> 黄山镇数学备课组 >> 二年级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问题导入:师(你知道你和你同位谁高么?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 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让测量结果一致?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读物体的长度。(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08厘米)   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04厘米)   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05厘米)   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312厘米)  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长度单位

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100厘米。
教学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边演示,教师询问测量时需要注意哪些?让学生说注意事项:尺子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课件出示:

(二)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点明课题:认识米。(板书:认识米)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小组合作交流)

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

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

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

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不是1米的同学双手如何做才正好是1米?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举例说明)

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生举例说明)

6.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书:米 m

(二)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长?让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2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组合作活动:

 1)活动要求:两名同学拉直小组内1米长的绳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测量绳长。

   2)经过测量发现:1米有520厘米,即:20+20+20+20+20=100(厘米)

5.课件演示测量过程。还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图,10厘米10厘米的数,得出结论。

    6.引导学生归纳米和厘米的进率:1=100厘米。(板书:1= 100厘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量一量。(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接着量出2米、3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

本题需要先量出实物的实际长度,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推算较难,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结果即可。学生动手测量、拼组感知、估算。

   (三)估一估。(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4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长度单位

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2.让学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的特征。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验线段是直的。在一系列的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的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特征,为后面的画线段作好铺垫。“我是小小设计师”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将所学知识与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感受数学美,从而想学、乐学。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线段的特征,会用厘米尺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一根30厘米的绳子,一把尺子(厘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一)游戏

名称:玩绳子。

规则: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看谁摆的多。哪个最简单.

学生汇报:摆放出绳子的形状,特点。(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二)板书:直的

(三)导入新课。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四)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拉直后是什么?(线段)

强调两手之间直的一段看成线段。

(五)板书: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一)找一找,摸一摸: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1.小组合作,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全班汇报。(注意纠正学生口头叙述的错误,保证叙述的准确性。)

3.课件依次出现黑板、桌子、书。它们的线段在什么地方?

4.学生边回答,电脑边演示。(抽出线段)

5.教师小结: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6.欣赏生活中的线段。(课件演示)

(二)找一找,量一量: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1.出示书第5页的三条线段,它们都是线段,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3.教师板书:都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4.你们真是好眼力。既然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请量一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

5.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6.全班汇报。让学生口述量的方法和过程,说说要注意什么。

7.教师小结:量线段时,线段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看线段的另一端对着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画线段

1.在纸上设计一条3厘米的线段。看谁设计的样式多。

2.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设计好的学生。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画的。

3.教师讲解示范后,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画线段时,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不论横着、竖着、斜着画,只要是直的就是线段。

    5.你们还想设计多长的线段,自己画一画。

6.同桌检查,再画一条跟同桌一样的线段。

7.(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画法的错误。)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一)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1题。

1.主要从曲和直的特征上去区别线段。

2.要求学生可以口头说明判断的原因。

(二)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2题。

1.这题放在图形中,增加做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回答:一共画出了3条线段。画出的是帆船。

3.可以适当地说说这道题渗透的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的知识。

(三)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汇报。(先测量出线段的长度,再画出和下面同样长的线段。)

3.动手画一画,说说画时要注意什么?

(四)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认真审题后,理解题目的意思。

2.画花在距离旗子3厘米的地方。

3.画树在距离旗子5厘米的地方。

4.画气球在距离旗子10厘米的地方。

5.展示学生的作业。

6.结合图形做一些练习:

1)花在距离气球(  )厘米的地方。

2)气球在距离树(  )厘米的地方。

……

四、总结评价,完善板书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关于线段你有什么了解?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五、课外延伸

你知道吗?(介绍各种尺子的不同用途,丰富课外知识。)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
、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
、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
、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教后思考

1、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在数一个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对同一测量标准的必要要体会不是很深刻。
     2
、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3
、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点评教师:
  • 点评教师:葛从柱二数
    点评时间:2014-10-27 16:38:06
    点评指数:
    点评内容: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问题导入:师(你知道你和你同位谁高么?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 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让测量结果一致?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读物体的长度。(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08厘米) 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04厘米) 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05厘米) 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312厘米) 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长度单位

    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100厘米。
    教学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边演示,教师询问测量时需要注意哪些?让学生说注意事项:尺子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课件出示:

    (二)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点明课题:认识米。(板书:认识米)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小组合作交流)

    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

    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

    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

    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不是1米的同学双手如何做才正好是1米?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举例说明)

    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生举例说明)

    6.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书:米 m

    (二)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长?让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2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组合作活动:

    1)活动要求:两名同学拉直小组内1米长的绳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测量绳长。

    2)经过测量发现:1米有520厘米,即:20+20+20+20+20=100(厘米)

    5.课件演示测量过程。还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图,10厘米10厘米的数,得出结论。

    6.引导学生归纳米和厘米的进率:1=100厘米。(板书:1= 100厘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量一量。(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接着量出2米、3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

    本题需要先量出实物的实际长度,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推算较难,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结果即可。学生动手测量、拼组感知、估算。

    (三)估一估。(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4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长度单位

    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2.让学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的特征。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验线段是直的。在一系列的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的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特征,为后面的画线段作好铺垫。“我是小小设计师”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将所学知识与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感受数学美,从而想学、乐学。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线段的特征,会用厘米尺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一根30厘米的绳子,一把尺子(厘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一)游戏

    名称:玩绳子。

    规则: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看谁摆的多。哪个最简单.

    学生汇报:摆放出绳子的形状,特点。(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二)板书:直的

    (三)导入新课。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四)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拉直后是什么?(线段)

    强调两手之间直的一段看成线段。

    (五)板书: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一)找一找,摸一摸: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1.小组合作,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全班汇报。(注意纠正学生口头叙述的错误,保证叙述的准确性。)

    3.课件依次出现黑板、桌子、书。它们的线段在什么地方?

    4.学生边回答,电脑边演示。(抽出线段)

    5.教师小结: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6.欣赏生活中的线段。(课件演示)

    (二)找一找,量一量: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1.出示书第5页的三条线段,它们都是线段,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3.教师板书:都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4.你们真是好眼力。既然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请量一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

    5.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6.全班汇报。让学生口述量的方法和过程,说说要注意什么。

    7.教师小结:量线段时,线段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看线段的另一端对着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画线段

    1.在纸上设计一条3厘米的线段。看谁设计的样式多。

    2.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设计好的学生。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画的。

    3.教师讲解示范后,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画线段时,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不论横着、竖着、斜着画,只要是直的就是线段。

    5.你们还想设计多长的线段,自己画一画。

    6.同桌检查,再画一条跟同桌一样的线段。

    7.(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画法的错误。)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一)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1题。

    1.主要从曲和直的特征上去区别线段。

    2.要求学生可以口头说明判断的原因。

    (二)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2题。

    1.这题放在图形中,增加做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回答:一共画出了3条线段。画出的是帆船。

    3.可以适当地说说这道题渗透的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的知识。

    (三)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汇报。(先测量出线段的长度,再画出和下面同样长的线段。)

    3.动手画一画,说说画时要注意什么?

    (四)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认真审题后,理解题目的意思。

    2.画花在距离旗子3厘米的地方。

    3.画树在距离旗子5厘米的地方。

    4.画气球在距离旗子10厘米的地方。

    5.展示学生的作业。

    6.结合图形做一些练习:

    1)花在距离气球(  )厘米的地方。

    2)气球在距离树(  )厘米的地方。

    ……

    四、总结评价,完善板书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关于线段你有什么了解?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五、课外延伸

    你知道吗?(介绍各种尺子的不同用途,丰富课外知识。)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
    、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
    、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
    、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教后思考

    1、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在数一个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对同一测量标准的必要要体会不是很深刻。
    2
    、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3
    、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李之怡 共164篇 推荐7 优秀5
姜恩泽 共108篇 推荐22 优秀10
刘鼎轩 共98篇 推荐36 优秀24
马维霞 共80篇 推荐0 优秀1
陈永娟 共64篇 推荐15 优秀9
江秋 共63篇 推荐2 优秀2
陈乐乐 共60篇 推荐3 优秀0
胡豆儿 共59篇 推荐9 优秀7
房云玲 共57篇 推荐47 优秀5
董千里 共55篇 推荐30 优秀22
友情链接:百度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政府网   凤凰网   央视网  卫星地图  大师邦
关于本站 | 合作加盟 | 积分计划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声明 | 问题解答
作文批改网 www.duzhenfang.com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 电话:13864984078.
备案编号:鲁ICP备12014725号-1,设计制作:作文批改网
101.56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