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怡 | 共164篇 | 推荐7 | 优秀5 |
姜恩泽 | 共108篇 | 推荐22 | 优秀10 |
刘鼎轩 | 共98篇 | 推荐36 | 优秀24 |
马维霞 | 共80篇 | 推荐0 | 优秀1 |
陈永娟 | 共64篇 | 推荐15 | 优秀9 |
江秋 | 共63篇 | 推荐2 | 优秀2 |
陈乐乐 | 共60篇 | 推荐3 | 优秀0 |
胡豆儿 | 共59篇 | 推荐9 | 优秀7 |
房云玲 | 共57篇 | 推荐47 | 优秀5 |
董千里 | 共55篇 | 推荐30 | 优秀22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7、8、9单元课时备课
主备人: 孙长江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主要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会周长计算,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结合教学内容,教材还安排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地学习和探索。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教材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对于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三、重点
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四、课时安排:6课时。
1、四边形…………1课时
2、周长………… 5课时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1、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这两部分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进一步巩固了分数的意义,同时又为以后分数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表:
2、分数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本单元在分数的范围上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只出现常见的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在编排上为了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先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最后安排了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分数的加减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二)发展性目标:
1.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在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难点: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以及对“1”的理解。
四、教学措施
由于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本单元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感性的材料。采用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启发诱导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教学时,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或者创设一些更加适合儿童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五、课时安排:8课时。
1、分数的初步认识………4课时
2、分数的简单计算………2课时
3、分数的简单应用………2课时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6节)
****课时: 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喜欢什么运动?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四边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
(2)再拿出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拉一拉。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在钉子板上围。
2、在方格纸上“画”。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3、折一折、剪一剪。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还掌握了它的边和角的特征。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周 长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教学要求: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⑶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1) 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2)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3)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1)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估 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教学要求: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3节)
****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3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二分之一。
1)、课件演示分苹果。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二分之一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写上分数。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2、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苹果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2)教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
(3)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第二组图片,1/4和1/3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几 分 之 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9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正方形纸,彩纸条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板书: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板书:1/10
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5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同桌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练习:练习二十二4——6题
(五)作业:教科书第97页第7—11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页~100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3/4里有( )个1/4 2/5里有( )个1/5
2、展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并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3)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3)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
4)让学生计算,全班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1)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2)练习二十三1——3题
三、作业:教科书第102页的4——9题
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教材简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数学广角》的例题1。这一单元主要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本单元的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过程与方法: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画好的韦恩图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主题
1、我想考考同学们: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
2、这节课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同学们,每天“阳光体育”时间你们都做了哪些运动?
2、老师调查其中一个小组的体育爱好情况:第三小组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假设7人)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假设8人)有没有两样都喜欢的?(假设3人)
3、老师在讲台的两边分别画了两个圈:左边黄色的圈表示喜欢踢毽子的,右边红色的圈表示喜欢跳绳的。
4、现在请第三小组踢毽子的同学到左边黄色的圈内集合;请喜欢跳绳的同学到右边红色的圈内集合。我们看看他们怎么站?
5、问题出在哪儿呢?谁有好的建议以指导他们站到他们该站的位置?
6、接下来请大家拿出纸和笔,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怎样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同学?同时还方便我们数人数?
7、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想法?(适时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
在100多年前,英国有一位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用一个图很方便地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让老师来展示给大家看。
8、这种图是韦恩最早发明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韦恩图。利用韦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接下来,如果要用算式表示喜欢踢毽子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又该是怎样的呢?
9、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把你比较容易理解的那种算法,说给你的同桌听。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请看图(练习二十四,第1题),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有会游泳的。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
2、看图,文具店昨天进了5种货,今天又进了5种货,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练习二十四,第2题)
四、拓展延伸,提高技能
1、昨天咋们班的作业24位同学得了满分,其中23人数学得了满分,20人语文得了满分。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2、老师要求学生摆正方形。小明想出了高招,四个顶点上都放了一颗玉米,这样每条边上都放了10颗玉米,你知道小明摆成的正方形一共用了多少颗玉米吗?
五、总结收获,提升认识
1、今天我们遇到的数学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特征?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画韦恩图
列算式计算时减去重复的一次
第十单元 总复习 (3节)
复习内容:
一、数与计算: 1、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多位数乘一位(口算、笔算)
3、有余数的除法 4、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量与计量: 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2、时、分、秒
三、空间与图形:1、四边形 2、周长
四、统计与概率:可能性
五、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
六、实践活动
复习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物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
|
单元结束时 |
期 末 |
||
|
平均错误率 |
速度 |
平均错误率 |
速度 |
有余数除法 |
6%以内 |
8道/分钟 |
4%以内 |
10道/分钟 |
复习重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第1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 P120 1、2 P124 1、2
第2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P120-121 3、4 P124 3、4
第3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 P121 5、6 P125 5、6
第4课时:四边形 P121-122 7、8 P125 7
第5课时: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P122 9、1 P125 8
****课时:万以内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万以内的加、减法 P120 1、2 P124 1、2
教学目标:1、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共享资源
1、让学生说说三位数在平时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说说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到的三位数有哪些?
2、汇集资源:估计学生会说到:人数、钱数、重量、长度……
二、提出问题,编计算题
让学生根据“人数、代数、重量、长度”等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答的问题。
三、系统整理
1、加、减法分别抽1题,(连续进位,连续退位)进行计算(估算)
2、笔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①计算法则 ②易错地方 ③验算
四、组织竞赛:看谁在规定时间内做对全部题目
五、小医生治病(根据本班学生平时易错的地方)
六、揭示课题,全课总结
七、独立完成书本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整理和复习
全面复习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充分体现知识的全面性、完整性,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同时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单位的大小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内容:P122、 9 10 P125 8
教学目标:建立时、分、秒时间观念,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吨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它们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教学过程:
一、重建知识结构
出示一系列不完整的动物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导入:同学们都喜欢动物吗?动物世界有许许多多很奇妙的东西,请看!
①驼鸟是世界上****的鸟,它不能飞,但奔跑迅速,一步可迈出8( )。
②当今世界上****的动物蓝鲸,体重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光它的一条舌头就重约3( )。
③刺猬熟睡时,几乎不呼吸,把它扔到水里,过30( )的时间再捞上来,它仍然睡着,一个冬眠期能睡200多( )。
2、看完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你们有什么想法?(补充完整)。
3、小结并揭题: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和复习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二、突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本节课复习的概念多、涉及的面广,给知识的系统整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1、整理:①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分别有哪些?
②怎样整理?
③对刚才的内容,有什么想法吗?
2、感受大小
①这些时间单位哪个****,哪个最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呢?说说什么时候用时间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用质量单位?
②分别感受1个单位的大小。
③找一找,生活中1个单位大小的实例。
④强化:(估计、估测)
1小时、1分钟、1秒钟你能分别做些什么?
什么东西的长度约是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什么东西的重量约是1吨、1千克、1克?
3、进率
①填写:
时—→分—→秒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吨—→千克—→克
②强化记忆:如妙用左手五个手指“直观法”巧记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③单位换算
3千米=( )米 2分米=( )厘米
8000m=( )千米 40毫米=( )厘米
5000千克=( )吨 2小时=( )分
4吨=( )千克 7分=( )秒
4、应用
①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
我的身高是15( ),体重是15( )
茶杯的高是10( ),书本的厚约( )厘米
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70( )
大象的体重约( )吨,小明大约每天睡10( )
②计算:3千米-200米=( )米 7000千克+5000千克=( )吨
2分-20秒=( )秒
③书本作业
④选几个单位名称,让学生写数学短文。
三、探究生活问题
1、目测指定实物的长度、重量?
2、说说时间单位的应用?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并熟记了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目标:1、通过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学生体验分类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爱心小屋”展示图、汇报表。
教学设计:
一、分类整理
1、学生自由出题。请全班同学每人出一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题,分排(或分组)全写在黑板上。[说明:每一位孩子都要出题、做题,突出了“面向全体”参与性强。]
2、计算。算出每题结果并板书。可由第二排学生做****排学生出的题,其他依次类推。
3、分类。师:黑板上这么多题,咱们把它分分类,整理一下,好吗?可以先在小组内商量商量。[说明:让学生在自己分类的过程中学习归纳、整理,同时也锻炼孩子们观察、分析的能力。]
4、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并简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分类。可能的分类有:
①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估算) 笔算(不进位;进位;有0的乘法)
②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估算、笔算
5、总结注意事项: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在做这些题目时,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的吗?
[说明:引导学生总结注意事项,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提醒自己,比单纯的总结归纳效果要好。]
可能会这样提醒:我想提醒大家,做估算时要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把三位数看成整百数来计算。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是:在做“末尾有零”的乘法时,可以用简便算法来计算。[说明:使学生体会到,只需要知道大略结果的可选择估算;能够口算的尽量用口算,只有自己不会口算,又需要知道准确结果的才用笔算。]
二、发展练习
1、用投影仪出示,书第89页上的三道题及小精灵的提问:“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2、组织学生讨论:各题应选择什么样的算法?并说明选择理由。
3、学生汇报并解答。
4、师小结:学习知识很重要,可学会运用知识更重要。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吗?
三、“用数学”小组活动
1、谈话明确任务要求:新的一年快要到了,希望小学准备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购买一些礼物。敬老院里有9位老人,分别住在3个房间里。几位老师到“爱心小屋”去选礼物,不知道买什么好。你愿意帮助他们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出示“爱心小屋”展示图。“都有哪些物品?价钱是多少?”“你准备为住在3个房间里的9位老人们买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你买的东西提一个有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数学问题?”(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可能的提问:买三台VCD需要用多少钱?买9束鲜花大约需要多少钱?……
根据同学们提问题的情况,适当给予评价。然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说明: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活动要求:
a、四人商量,选定1—2人问题,由小组长执笔进行记录。
b、讨论解决这一问题用哪种算法最合适。
c、列式解答。推出一名发言人准备向大家汇报。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可能汇报的情况有:我们想为老人们每人买一把舒服的椅子。我们提的问题是:买9把椅子大约需要多少钱?算式是……
我们想为老人们买3台电暖器,分别放在3个房间里。问题是:买3台电暖器需要多少钱?带1000元钱够不够?算式是……
4、检查黑板上提出的问题是否都解决完了,如果没有解决的,再集体讨论解决。
5、由学生评选出****小组,发小红旗。[说明:关注学生情感,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师小结:1、今天的活动你喜欢吗?2、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收获:如果希望小学准备用2000元左右的资金来办这件事,怎样做更合适?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7、8、9单元课时备课
主备人: 孙长江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主要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会周长计算,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结合教学内容,教材还安排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地学习和探索。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教材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对于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三、重点
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四、课时安排:6课时。
1、四边形…………1课时
2、周长………… 5课时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1、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这两部分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进一步巩固了分数的意义,同时又为以后分数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表:
2、分数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本单元在分数的范围上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只出现常见的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在编排上为了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先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最后安排了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分数的加减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二)发展性目标:
1.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在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难点: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以及对“1”的理解。
四、教学措施
由于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本单元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感性的材料。采用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启发诱导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教学时,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或者创设一些更加适合儿童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五、课时安排:8课时。
1、分数的初步认识………4课时
2、分数的简单计算………2课时
3、分数的简单应用………2课时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6节)
****课时: 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喜欢什么运动?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四边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
(2)再拿出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拉一拉。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在钉子板上围。
2、在方格纸上“画”。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3、折一折、剪一剪。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还掌握了它的边和角的特征。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周 长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教学要求: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⑶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1) 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2)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3)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1)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估 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教学要求: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3节)
****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3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二分之一。
1)、课件演示分苹果。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二分之一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写上分数。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2、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苹果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2)教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
(3)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第二组图片,1/4和1/3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几 分 之 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9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正方形纸,彩纸条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板书: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板书:1/10
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5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同桌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练习:练习二十二4——6题
(五)作业:教科书第97页第7—11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页~100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3/4里有( )个1/4 2/5里有( )个1/5
2、展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并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3)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3)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
4)让学生计算,全班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1)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2)练习二十三1——3题
三、作业:教科书第102页的4——9题
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教材简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数学广角》的例题1。这一单元主要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本单元的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过程与方法: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画好的韦恩图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主题
1、我想考考同学们: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
2、这节课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同学们,每天“阳光体育”时间你们都做了哪些运动?
2、老师调查其中一个小组的体育爱好情况:第三小组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假设7人)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假设8人)有没有两样都喜欢的?(假设3人)
3、老师在讲台的两边分别画了两个圈:左边黄色的圈表示喜欢踢毽子的,右边红色的圈表示喜欢跳绳的。
4、现在请第三小组踢毽子的同学到左边黄色的圈内集合;请喜欢跳绳的同学到右边红色的圈内集合。我们看看他们怎么站?
5、问题出在哪儿呢?谁有好的建议以指导他们站到他们该站的位置?
6、接下来请大家拿出纸和笔,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怎样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同学?同时还方便我们数人数?
7、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想法?(适时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
在100多年前,英国有一位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用一个图很方便地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让老师来展示给大家看。
8、这种图是韦恩最早发明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韦恩图。利用韦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接下来,如果要用算式表示喜欢踢毽子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又该是怎样的呢?
9、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把你比较容易理解的那种算法,说给你的同桌听。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请看图(练习二十四,第1题),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有会游泳的。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
2、看图,文具店昨天进了5种货,今天又进了5种货,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练习二十四,第2题)
四、拓展延伸,提高技能
1、昨天咋们班的作业24位同学得了满分,其中23人数学得了满分,20人语文得了满分。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2、老师要求学生摆正方形。小明想出了高招,四个顶点上都放了一颗玉米,这样每条边上都放了10颗玉米,你知道小明摆成的正方形一共用了多少颗玉米吗?
五、总结收获,提升认识
1、今天我们遇到的数学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特征?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画韦恩图
列算式计算时减去重复的一次
第十单元 总复习 (3节)
复习内容:
一、数与计算: 1、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多位数乘一位(口算、笔算)
3、有余数的除法 4、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量与计量: 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2、时、分、秒
三、空间与图形:1、四边形 2、周长
四、统计与概率:可能性
五、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
六、实践活动
复习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物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
|
单元结束时 |
期 末 |
||
|
平均错误率 |
速度 |
平均错误率 |
速度 |
有余数除法 |
6%以内 |
8道/分钟 |
4%以内 |
10道/分钟 |
复习重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第1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 P120 1、2 P124 1、2
第2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P120-121 3、4 P124 3、4
第3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 P121 5、6 P125 5、6
第4课时:四边形 P121-122 7、8 P125 7
第5课时: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P122 9、1 P125 8
****课时:万以内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万以内的加、减法 P120 1、2 P124 1、2
教学目标:1、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共享资源
1、让学生说说三位数在平时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说说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到的三位数有哪些?
2、汇集资源:估计学生会说到:人数、钱数、重量、长度……
二、提出问题,编计算题
让学生根据“人数、代数、重量、长度”等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答的问题。
三、系统整理
1、加、减法分别抽1题,(连续进位,连续退位)进行计算(估算)
2、笔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①计算法则 ②易错地方 ③验算
四、组织竞赛:看谁在规定时间内做对全部题目
五、小医生治病(根据本班学生平时易错的地方)
六、揭示课题,全课总结
七、独立完成书本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整理和复习
全面复习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充分体现知识的全面性、完整性,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同时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单位的大小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内容:P122、 9 10 P125 8
教学目标:建立时、分、秒时间观念,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吨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它们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教学过程:
一、重建知识结构
出示一系列不完整的动物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导入:同学们都喜欢动物吗?动物世界有许许多多很奇妙的东西,请看!
①驼鸟是世界上****的鸟,它不能飞,但奔跑迅速,一步可迈出8( )。
②当今世界上****的动物蓝鲸,体重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光它的一条舌头就重约3( )。
③刺猬熟睡时,几乎不呼吸,把它扔到水里,过30( )的时间再捞上来,它仍然睡着,一个冬眠期能睡200多( )。
2、看完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你们有什么想法?(补充完整)。
3、小结并揭题: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和复习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二、突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本节课复习的概念多、涉及的面广,给知识的系统整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1、整理:①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分别有哪些?
②怎样整理?
③对刚才的内容,有什么想法吗?
2、感受大小
①这些时间单位哪个****,哪个最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呢?说说什么时候用时间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用质量单位?
②分别感受1个单位的大小。
③找一找,生活中1个单位大小的实例。
④强化:(估计、估测)
1小时、1分钟、1秒钟你能分别做些什么?
什么东西的长度约是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什么东西的重量约是1吨、1千克、1克?
3、进率
①填写:
时—→分—→秒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吨—→千克—→克
②强化记忆:如妙用左手五个手指“直观法”巧记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③单位换算
3千米=( )米 2分米=( )厘米
8000m=( )千米 40毫米=( )厘米
5000千克=( )吨 2小时=( )分
4吨=( )千克 7分=( )秒
4、应用
①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
我的身高是15( ),体重是15( )
茶杯的高是10( ),书本的厚约( )厘米
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70( )
大象的体重约( )吨,小明大约每天睡10( )
②计算:3千米-200米=( )米 7000千克+5000千克=( )吨
2分-20秒=( )秒
③书本作业
④选几个单位名称,让学生写数学短文。
三、探究生活问题
1、目测指定实物的长度、重量?
2、说说时间单位的应用?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并熟记了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目标:1、通过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学生体验分类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爱心小屋”展示图、汇报表。
教学设计:
一、分类整理
1、学生自由出题。请全班同学每人出一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题,分排(或分组)全写在黑板上。[说明:每一位孩子都要出题、做题,突出了“面向全体”参与性强。]
2、计算。算出每题结果并板书。可由第二排学生做****排学生出的题,其他依次类推。
3、分类。师:黑板上这么多题,咱们把它分分类,整理一下,好吗?可以先在小组内商量商量。[说明:让学生在自己分类的过程中学习归纳、整理,同时也锻炼孩子们观察、分析的能力。]
4、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并简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分类。可能的分类有:
①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估算) 笔算(不进位;进位;有0的乘法)
②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估算、笔算
5、总结注意事项: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在做这些题目时,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的吗?
[说明:引导学生总结注意事项,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提醒自己,比单纯的总结归纳效果要好。]
可能会这样提醒:我想提醒大家,做估算时要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把三位数看成整百数来计算。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是:在做“末尾有零”的乘法时,可以用简便算法来计算。[说明:使学生体会到,只需要知道大略结果的可选择估算;能够口算的尽量用口算,只有自己不会口算,又需要知道准确结果的才用笔算。]
二、发展练习
1、用投影仪出示,书第89页上的三道题及小精灵的提问:“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2、组织学生讨论:各题应选择什么样的算法?并说明选择理由。
3、学生汇报并解答。
4、师小结:学习知识很重要,可学会运用知识更重要。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吗?
三、“用数学”小组活动
1、谈话明确任务要求:新的一年快要到了,希望小学准备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购买一些礼物。敬老院里有9位老人,分别住在3个房间里。几位老师到“爱心小屋”去选礼物,不知道买什么好。你愿意帮助他们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出示“爱心小屋”展示图。“都有哪些物品?价钱是多少?”“你准备为住在3个房间里的9位老人们买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你买的东西提一个有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数学问题?”(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可能的提问:买三台VCD需要用多少钱?买9束鲜花大约需要多少钱?……
根据同学们提问题的情况,适当给予评价。然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说明: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活动要求:
a、四人商量,选定1—2人问题,由小组长执笔进行记录。
b、讨论解决这一问题用哪种算法最合适。
c、列式解答。推出一名发言人准备向大家汇报。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可能汇报的情况有:我们想为老人们每人买一把舒服的椅子。我们提的问题是:买9把椅子大约需要多少钱?算式是……
我们想为老人们买3台电暖器,分别放在3个房间里。问题是:买3台电暖器需要多少钱?带1000元钱够不够?算式是……
4、检查黑板上提出的问题是否都解决完了,如果没有解决的,再集体讨论解决。
5、由学生评选出****小组,发小红旗。[说明:关注学生情感,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师小结:1、今天的活动你喜欢吗?2、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收获:如果希望小学准备用2000元左右的资金来办这件事,怎样做更合适?
教学反思:
李之怡 | 共164篇 | 推荐7 | 优秀5 |
姜恩泽 | 共108篇 | 推荐22 | 优秀10 |
刘鼎轩 | 共98篇 | 推荐36 | 优秀24 |
马维霞 | 共80篇 | 推荐0 | 优秀1 |
陈永娟 | 共64篇 | 推荐15 | 优秀9 |
江秋 | 共63篇 | 推荐2 | 优秀2 |
陈乐乐 | 共60篇 | 推荐3 | 优秀0 |
胡豆儿 | 共59篇 | 推荐9 | 优秀7 |
房云玲 | 共57篇 | 推荐47 | 优秀5 |
董千里 | 共55篇 | 推荐30 | 优秀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