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乔叶
乔叶:中原大地上的紫色牡丹
乔叶,女,汉族。河南省修武县人,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河南省文学院最年轻的专业作家。 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第三期学员。创作十余年来,出版散文集八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短篇小说若干。获首届河南省文学奖及第三届河南省文学艺术成果奖青年鼓励奖。
乔叶于199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6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算起来已经有十二年的时间了。总体看来,乔叶的文学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散文创作。二,小说创作。
散文创作阶段:1993年2月,乔叶在《中国青年报》副刊上发表散文处女作《别同情我》,之后又在此发表了《愁嫁》《不做情人》《一个女孩的自知之明》等十几篇系列散文,引起了较为强烈的读者反响。当年被《中国青年报》评为优秀撰稿人。同年开始在《青年文学》《散文百家》《散文》《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作品,1994年至1995年,在《青年月刊》杂志开辟为期两年的“乔叶绿荫下”散文专栏,199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乔叶的****部散文集《孤独的纸灯笼》,发行两万余册。1998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坐在我的左边》,此作品后来多次再版,并荣获首届河南省文学奖。2000年有四家出版社出版了乔叶的散文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迎着灰尘跳舞》,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爱情底片》,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薄冰之舞》,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在喜欢和爱之间》,形成了一个出版高潮。200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自己的观音》,此作品于2003年荣获第三届河南省文学艺术成果奖青年鼓励奖。200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八部散文集《我们的翅膀店》。
这些年来,乔叶的散文作品频频被《散文选刊》《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转载,仅转载量就达二百余篇,乔叶也被多家媒体评为“十佳青春美文作家”。2003年,乔叶又被国内最具影响的****文摘期刊《读者》聘为签约作家。她的散文,评论界称道为“文笔细腻独特,清新隽永,富有哲理和智慧,对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有着深沉的思辨和探索,多样化的题材统摄在机敏的基调中,蕴藏着准确动人的知识内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2.叶倾城
叶倾城,作家,为国内发行量****杂志《读者》的签约作家,其作品在诸多的报杂志中有很高的转载率。著有《情感的第三条道路》、《住在内衣里》等多部散文集,《原配》、《麒辚夜》等多部长篇小说。“写作之于我,越来越像一桩宿命,一份天赐的枷锁,但我愿意背负这沉重,直至永远。”她如是说。为此,她笔耕不辍,期冀有朝一日成为文坛常青树。
她在自我介绍上说:如果你曾爱过我,你自然知道。如果你不曾,我该如何让你明白呢。
生于东北小城丹东,长于中南重镇武汉,长江水浣过我的发,也濯过我的足。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院毕业,现就职于湖北省政府办公厅。95年开始文学创作,或小奖若干,有散文集《心灵鸡汤.关于感悟》及《我的百合岁月》问世,湖北作家协会会员。
3.张丽钧
张丽钧,中国作家协会河北省分会会员,河北省优秀教师,唐山市“十杰”青年、“十佳”教师。自1990年至今,共计发文章400多篇。系《中国青年报》估秀撰稿人,《深圳青年》、《散文》等报刊的长期撰稿人。有60余篇文章被《读者》、《青年文摘》、《知音》、《青年博览》等文摘类杂志转载。其中《畏惧美丽》、《捐赠天堂》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拍成电视散文;《与爱情无关》被10余家报刊转载且被改编广播剧。已出版散文集《畏惧美丽》。
张丽钧:我把0自己的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写诗的阶段,写散文的阶段,写杂文的阶段。做学生的时候,满脑子旖旎梦想,就觉得非用诗歌的语言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浪漫情怀;后来,我开始用礼赞的眼光看世界,不知怎么就看出了许多温情,便改写散文,用有温度、有色彩的句子来表达自己对这世界的爱;再后来,我仿佛渐渐摒弃了那温柔,笔下的句子生出了棱角,发表出来时居然从经常占据的散文栏目挪到了杂文栏目。可能因为我走了这么曲折的一条路,所以,现在拿出来的东西就兼有了散文和杂文的风格。
4.雪小禅
原名王虹莲, 笔名雪小禅、晓荷、绿荷。中国作协会员、专栏作家。生于70年代,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读者》百名签约作家之一。青春文学当红领军人物,文字妖娆曼妙,其短篇小说多次被《青年文摘》转载,并且多次被评为前三名。其作品被翻译到日本和越南。散文多次入选各类书籍,短篇小说曾被评为“2005全国小说十佳”。发表在《读者》、《青年文摘》上的文章多次被评为全国读者最喜欢的作品。至今已经发表作品五百万字。曾经在《婚姻与家庭》、《爱人》、《知音女孩》、《百合》、《今晚报》、《北京晨报》、《北京晚报》、《东方早报》、《武汉晚报》、《燕赵都市报》、《三晋都市报》等多家杂志与报纸开辟个人专栏。
十七岁在《春笋报》、《少年文艺》发表处女作,以后不间断创作至今。近两年势头迅猛,被时尚圈内评为期刊界作者佼佼者。2000年至今共发表文章200多万字,文章多见《希望》、《人生与伴侣》、《女友》、《爱人》、《家庭之友》、《花溪》、《现代画报》、《深圳青年》等200家报刊。文章曾被《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良友》、《读友》、《意林》等文摘类杂志多次转载。现为《读者》百名签约作者之一。
5.刘燕敏
刘燕敏,佛教居士,素食主义者。1964年生,江苏丰县人。江苏省徐州经贸学院教师。曾在《合肥晚报》、《青岛日报》、《都市晨报》等开辟随笔专栏,有作品被《读者》、《青年文摘》刊物转载。其中:《山谷中的谜底》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选入《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人生之旅从设定目标开始》入选新加坡华文中学课本;《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远》入选中国普通话教学教材;散文《换票》被改编拍成电视散文。2003年5月,散文集《真水无香》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6.莫小米
祖籍浙江嘉善,出生于杭州。1985年毕业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84年到《杭州日报》工作至今。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80年代中期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随笔、小小说等。
已在《新民晚报》等全国报刊及台港澳地区、美国、澳大利亚约2000余篇,160余万字。在《羊城晚报》、《今晚报》、《每日新报》、台湾《中国时报》、美国《侨报》、《星岛日报(美西)》等开设专栏。出版有散文随笔集《心意阑珊》、《在沙发的怀里》、《永不言别》、《后门的风铃》、《左手握右手》、《远走高飞的女人》。《在沙发的怀里》获浙江省1996年度优秀创作成果奖;《门后的风铃》获浙江省1997-1999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左手握右手》获浙江省2000-2002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等。
7.周国平
1945年7月15日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著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其中《周国平文集》中的两则寓言故事被选入了初中一年级教材。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 1950年在上海市紫金小学读小学,1956年在上海市成都中学读初中。1959年在上海市上海中学读高中。1962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本科。196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湖南军队农场劳动一年半,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任县委宣传部理论干事和县委党校教员。197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198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至今,开始时受聘为助理研究员。1984~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在职读博士研究生课程。毕业后获哲学博士学位。1988年受聘为副研究员。1994年受聘为研究员。
8.毕淑敏
毕淑敏 女 1952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当代女作家,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而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国家一级作家,北京铜厂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专业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她是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祖籍山东文登。她曾在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服役十一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鲜花手术》,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散文集《心灵处方》、《毕淑敏文集》《我很重要》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其中《不会变形的金刚》获第四届百花文学奖,《女人之约》获第四届青年文学奖、第五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紫色人形》获台湾第十六届《联合报》文学首奖,《昆仑殇》获第四届昆仑文学奖,《生生不己》获当代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奖,《补天石》获北京庆祝建国40周年文学作品奖,《预约死亡》获北京庆祝建国45周年文学作品奖,《素面朝天》获全国第五届报纸副刊一等奖。《预约死亡》获第6届小说月报奖,《原始股》获第7届小说月报奖。《红处方》获全国人口奖、北京市首届文艺大奖。《翻浆》获台湾第17届中国时报文学奖。
9.丁立梅
丁立梅,笔名梅子,紫色梅子。江苏东台人。大学文化。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市作家协会理事。东台市政协委员。在多家报刊开有专栏。文章多篇入选《读者》、《意林》、《青年文摘》、《青年博览》、《视野》、《中外文摘》等较有影响的刊物,在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亦有多篇文章成为中考语文阅读题,有文章入选中学课外读本。出版有散文集《且听风吟》、《忽然花开》、《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等。文章多次获奖。喜欢的生活状态是:看三两本书,写两三行字,过凡俗小日子。喜欢音乐、绘画与旅游。喜欢爱、温暖、感恩等词语。
10.鲍尔吉·原野
鲍尔吉·原野 , 1958年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长于赤峰市,蒙古族。国家一级作家,辽宁省公安厅专业作家,三级警监。
在海内外出版《掌心化雪》等散文集25部,有些作品获过奖。
上小学遭遇文革,文革结束前一年中学毕业。没学着什么东西。因家庭问题没加入过红小兵和红卫兵。
中学毕业后到农村当知识青年,种田、赶车、植树,当过生产队长。
1977年恢复高考后回城。
师范学校毕业参加工作,担任广播电台的编辑、记者,从事农牧业报道。
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
1987年携家人赴沈阳生活至今。
没有座右铭,也记不住格言。年轻时有挺多偶像,而今没了。
喜欢听古典音乐,喜欢跑步,喜欢大自然。
11.蒋光宇
蒋光宇,与《读者》签约的一百名作家、作者之一。
文章被《读者》、《青年文摘》、《知音》、《意林》、《格言》、等300余种报刊采用3500多篇次。
文章被《中学生阅读佳作》、《中国学生美文品读》、《读者人文读本》等300余种图书选入600多篇次。
《这也会过去》、《把斧子卖给总统》、《不坐在父亲肩上摘苹果》和《伟大的竞争》,先后被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子午书简节目选播。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被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出版著作有《一沙一世界》、《一滴一海洋》、《一事一机缘》、《一人一菩萨》、《灵犀顿悟》、《心态禅机》、《把木梳卖给和尚》、《厄运打不垮信念》和《品格高于战绩》等。
12.王清铭
王清铭,69年9月出生,中学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发表诗歌三百首,散文约60万字,出版散文集一部。《蝉》、《阳光的疤痕》、《生活如椅子》等文章被收入《2002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2003年中国散文诗精选》、《2004年精短美文100篇》、《2004年度****散文诗》《2005散文--北大年选》等年度选本。多篇作品被《读者》等报刊转载。《与父亲抬担子》等四篇文章被编为六省市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宽容是阳光》、《智者的五个指头》等四篇文章被侵权为高考满分作文。
13.朱成玉
朱成玉,男。笔名曾予等。1974年生人。《读者》杂志签约作家。多篇文章被《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等杂志转载。《请给我五分钟》、《雪蛾》、《捆绑苦难》、《给痛苦一个流淌的出口》等文章作为阅读题被很多地市选入中考试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作为现代文阅读试题被选入全国高考语文(福建卷)试卷,在首届“意林杯”龙源国际文学创作大赛中凭借《向日葵》获得一等奖。
14.梁晓声 梁晓声,山东荣城人。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一个建筑工人家庭,1966年初中毕业于哈尔滨市二十九中。1968年插队北大荒,先后当过农工、小学教师、报导员。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辑,现在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委员。
1979年九月于《新港》杂志发表****篇小说。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年轮》、《浮城》等。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小说《为了收获》、《学者之死》、《一只风筝的一生》、《双琴记》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实、动人地展示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地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今夜有暴风雪》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长篇小说《雪城》最为出色;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长篇《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类末世预测,十分深刻。享有“知青作家”和“平民作家”的美誉。
15.林清玄
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的一位。
一九七三年开始散文创作。一九七九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二十次。 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一发而不可收。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一九七三年开始)。一九七九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
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等,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对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最初的愿望。不过,走上写作的路,倒一丝也不后悔,写作要自由的多,更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所以,林清玄自觉会一直写下去,或许依然在文学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许就著手去写一些比较大部头的有关人性,有关历史,有关哲理的书,或许改变途径去写小说,不管未来会写什么,写作总是一条不能斩断的路,林清玄会一步步往下走去。
16.星竹
星竹,男,原名郭建华,1954年生于北京。 198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道具》、《商镇》、《鬼村》、《孙二娘》等。出版短篇小说集《癞花村的变迁》、《游戏》。出版散文、报告文学集《觉悟》、《京东硬汉》及其他著作。 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大家》等上百家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篇(部)。同时发表了大量的散文、杂文等作品。共500多万字。不少作品被国内重要期刊转载、连载、评论。有些作品被译为英、法、日、越等多国文字,在海外出版发行。 近年来,有6部中、长篇小说被国内电影厂、影视公司买断,并创作影视作品多部。 《人性一种》、《土沟沟演义》、《三奶奶》、《大山之恋》等作品获国家、省市级文学奖。先后共获奖励四十多次。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作家协会合同作家。
17.铁凝
姓:屈,女,1957年9月生,河北赵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河北大学兼职教授,中共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1975——1979 河北博野县农村插队知青;
1979——1984 保定文联《花山》杂志任小说编辑;
1984——1996 河北省作家协会专事创作、河北省文联副主席;
1996——2006 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06——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共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中共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代表。
18.池莉
湖北仙桃(旧称沔阳)人, 1957 年生于湖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74 年高中毕业,为下放知青;1976 年就读于冶金医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1979年毕业后在武钢职业卫生防预站工作三年,担任流行病医生。
1983 年参加成人高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成人班,就读于汉语言文学专, 1987 年毕业,任武汉市文联《芳草》编辑部文学编辑。 1990 年调入武汉文学院,为专业作家。 1995 年,任文学院院长。 2000年,任武汉市文联主席。 2007年9月22日下午闭幕的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当选省文联副主席。2007年被评为武汉大学第五届杰出校友。
1979 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池莉文集》(七卷)、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水与火的缠绵》、《有了快感你就喊》、《看麦娘》、《写到飞的境界》等,长篇小说《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以及散文随笔集多部。散文作品《怎么爱你也不够》、《真实的日子》、《给你一轮新太阳》、《老武汉》等,作品集《池莉小说精选》、《一夜盛开如玫瑰》、《生活秀》、《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等。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鲁迅文学奖、红河文学奖、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大家”文学奖、湖北屈原文学奖、金凤文艺奖,以及《人民文学》、《十月》、《当代》、《小说月报》、《上海文学》、《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等各种文学奖 50 余项。有多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电视,有各种文字译本。 湖北女作家池莉在我国当代文学界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其代表作《来来往往》、《口红》、《小姐你早》等作品一经搬上荧屏就成为观众热烈追捧的收视热点,均取得了艺术和市场的巨大成功。池莉的作品关注市井生活,文字能够与读者坦诚相见。其新作《生活秀》一问世,便同时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电影《生活秀》获得多项大奖,充分展现了池莉作品影视元素的独特魅力和市场价值。 2003 年 12 月,池莉签约世纪英雄电影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池莉影视工作室”。“池莉影视工作室”是继“海岩影视工作室”后世纪英雄吸纳优秀影视创作人才的又一举动,使“海岩”、“池莉”等著名“作家品牌”,拥有更强的电影产业影响力和号召力。再次证明在优秀文学作品基础上改编的剧本往往会成为精彩影视剧的先声,这样的例证在国内外屡见不鲜。
20.方方 (女)(1955—)原名汪芳。原籍江西彭泽县,生于南京。1957年随父母迁至武汉。1974年高中毕业,做了四年装卸工。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湖北电视台任编辑,1989年调作协湖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曾任《今日名流》杂志总编辑, 在2007年9月22日下午闭幕的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作协主席。 1975年开始写诗。198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大篷车上》。出版作品集有《大篷车上》、《十八岁进行曲》、《江那一岸》、《一唱三叹》、《行云流水》等。早先的作品以反映青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为主。1987年发表《风景》(《当代作家》1989年3期),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被批评界认为“拉开‘新写实主义’序幕”。《祖父在父亲心中》、《行云流水》、《桃花灿烂》、《乌泥湖年谱》等一系列作品,均受好评。已出版小说、散文集约60多部。她着重描写底层人物的生存景状,善于刻画卑琐丑陋的病态人生,以冷峻的眼光剖析人性的弱点,探索生命的本真意义。语气中常透露着一种冷嘲和尖刻,在简洁明快、舒畅淋漓的叙述中蕴含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逮的人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