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五中学的课堂上,交流互动是一种常态。 刘文 摄
编者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难题,学生怕写、老师难教,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五中学在多年研究探索的基础上,把新课程理念与作文教学的内在要求相结合,探索出了“互动态”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以此为突破口,推进整个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本期刊出他们的经验,希望能提供借鉴。
互动交流 学生成为主体
作文PK课,以比赛活动的方式,融写作、朗诵、口语表达等为一体,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中,教师从设计课堂、组织活动、关键性点评和写作方法的指导上发挥其主导作用,而学生成为了活动的主体,他们写文章、声情并茂地朗诵文章、准确而又充满情感地点评文章,这些都是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表现。再加上台下评委老师和学生家长等的参与,给了学生全方位的关注,提高了他们写作和点评的热情。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亲子互动、班班互动的氛围中,学生的好文、好评语层出不穷,哪怕是写作上有困难的学生都会受到感染。在这样的课上,学生之间积极点评、修改,他们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在大家面前展示,不仅调动了优秀学生的积极性,也刺激了在写作上尚有潜力的学生,让他们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窦广芳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五中学语文教师)
互动提高了 学生责任意识
佳作欣赏课上,学生作品的读者不再是传统作文教学中的教师一人,而是同龄的、有共同生活和相近心理特征的许多学生。一旦出现“假话”、“空话”、“套话”,学生们立即就能敏感地觉察并在交流中指出来,这就会促使学生在写作中说“真话”、“实话”,诉“真情”、“实感”,促使学生关注身边的事、领会身边的情。课堂上,受学生欢迎的佳作都是那种有真情实感和积极立意的文章。学生积累的有关阅读、写作的各种知识在佳作欣赏课堂中也得到内化、迁移乃至运用。在这样积极良好、公正客观的欣赏评价中,学生大多能创造性地审视、评价他人及自己的习作。
互动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就习作者而言,如果写作时投入不够,应付了事,那么作品在互动批改中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就批改者而言,如果草率、马虎地对待批改,那么,在其他评改者、老师以及作者的复看、复改中便难推责任。互动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的成功信心。从交流推荐到赏析点评,都需要学生和谐、积极的人际关系作保障。在全班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而且这篇作品是被老师认可的,被同学推荐出来的,这本身就是一次成功的体验,被所有同学认可是非常自豪的事情。
佳作欣赏更是师生之间直接交往、沟通的过程。教师不再高高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是走下了讲台,走进了学生的心中。师生关系的和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其充分享受到学习活动的愉悦感,成为激励学生改善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也在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寻找改善教学的方法。教学相长,师生的生命质量在互相欣赏中得以充分提升。
(杨之芬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五中学语文教师)
下水文意在示范
作文怎样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怎样围绕中心选材,怎样详略得当,怎样开头、结尾等一系列问题,光靠分析课文和教师讲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在“互动态”作文指导课中,教师与学生写作中的互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策略。特别是针对六七年级的学生,当他们学到一种新的写作知识刚刚运用的时候,当他们写作时遇到困难而愁眉紧锁的时候,当学困生面对作文题目一筹莫展的时候,恐怕没有什么比老师“下水”示范一下更有启发性、鼓舞性、指导性的了。
近几年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坚持采取“下水指导”的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轻松作文,爱写作文,只有教师多多示范,师生共同切磋、共同提高,才能促使学生在与老师的互动实践中领悟到写作技巧,才会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佳作。
(张广萍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五中学语文教师)
■本报记者 赵小雅
学校的展览室里,1000多本各具风格与个性的学生作文集静静地排列着,有个人文集、班级选出的优秀文集和学校级别的精选文集。在这个只有1000多名学生的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五中学,差不多每个学生都出过自己的文集。“学生都喜欢作文课,甚至到了高中,选择文科的学生也会多一些,这也让我们有些担心,”该校党委书记于月英说这话时有些自豪,同时也有些困惑。作文,以其较强的综合性,一向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学生怕写、老师难教。而在这所学校里,学生却视作文课为有趣、喜欢的课。
1 有哭有笑触动真情的作文课
眼泛泪光或共同欢笑,这就是五中作文课堂的常态
期末考试,八年级出了这样的作文题目: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事和物。
请以“__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在稿纸上;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诗歌戏剧除外)抒写真情实感;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少于600字。
结合考试作文,张广萍老师在八年级三班上了一节作文讲评课,即佳作欣赏课。课上,通过老师和所在小组交流与点评推荐出了8篇优秀作文,然后就着这8篇作文进行赏析点评。在赏析点评的基础上,老师进行提升点拨,结合同学与老师的点评与提升,学生当堂进行学以致用的练笔,然后要求学生就着这节课的点评收获,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一节课就结束了。
如果就这样叙述,看不出这节课有什么特别。然而,身临课堂,就会被师生共同构筑的真情氛围所感动。赏析点评的环节,首先由被推荐的学生站起来读出自己的作文,小组成员说出推荐理由。有一位同学的作文是《那眼神触动了我的心灵》,写的是母亲节的时候,班里搞活动要求填写关于母亲的表格,而她的爸爸妈妈离婚了,现在与后妈生活在一起。就在那一刻,是一个同学读出了她的心思,给她安慰。可是同学说到自己的妈妈时,却用平静的语气说:“我妈妈去世了,就在我十一岁那年。”文中写道:“‘想她了么?’疑问句么,自己听来都像是肯定句。不可置否,你‘嗯’了一声,接着道:‘都说三年一转世,如今她也该一岁了吧。’‘那后妈呢?有后妈么?后妈好么?’我问的有些急促。‘不好,只给我做饭,什么都不管……’你轻轻摇了摇头,露出一丝苦笑,眼神依旧平淡,似是在叙说别人的故事。”而就是这位失去了母亲的同学,却能给父母离异的她以安慰,文章的结尾处写道:“你的眼神,你的鼓励,我会一生珍藏。”点评时,一位男生站起来评价文章,说到“都说三年一转世,现在也该一岁了吧”一句时,他忍不住哽咽着说不下去了。在这节作文课上,有的写父亲、有的写乞丐、也有的写农民工,也许写的话题都稍显沉重了些,但无论是写作文的学生,还是在课堂上评作文的学生,抑或是老师,一次又一次,眼中泛着泪光。
而六年级七班的作文讲评课上,气氛却是欢乐无比的。讲评的是刚写完的作文,话题是“光凝七班的那些人和事”。“光凝”是七班的班名,作文要求写班里的人和事。光看推荐出来讲评文章的题目,就能看出个性《BZ(班长的简称)》、《人来疯的小胖兄》、《我们班的蛋蛋》、《班草》……每一篇文章读出来,都有笑声发出,因为同学们写得那么有趣,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活灵活现。语言有趣、主题与选材相结合、外貌描写突出人物性格,这些都是同学之间的精到评价。在欢乐的气氛中,老师结合学生们的作文,对如何写人给以了指导。
眼泛泪光或共同欢笑,这就是五中作文课堂的常态。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学校研究并规划了分年段的作文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六七年级自由写,八九年级立规矩,按新课程对作文的要求,从命题作文转向学生自由作文,从课堂写作为主转向课外写作为主,从教师评价为主转向以学生评价、师生、生生互评为主,从单一写作为主向多课型写作转化。明确六七年级关注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八年级在此基础上适当关注社会生活,九年级则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放眼社会、国际,对生活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和个人见解。关注学生的生活、思想与情感,给他们更多自由表达、交流与评价的权利,让作文课堂有了生命感,让学生的表达有了生命的丰富性。
2 学生从不想写到愿意写、痴迷写
在情与景的引导下,在老师的方法指导下,每一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了自己想写的片段,而每一个学生也学到了如何去写的方法
“不敢说我的作文有多么好,但现在我痴迷于作文”,这是该校的学生李明彧的表白。“同学之间的点评非常重要,增加了我对文章的理解力”,八年级一班的张轩羽说。从入校时的流水账作文、千人一面的作文、语言和思维苍白的作文,到一段时间以后的开始思考谋篇布局并颇得门道,作文课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也让学生越来越喜欢。学校曾对新六年级的271名学生作过关于作文的问卷调查,只有30.2%的学生喜欢作文,一年以后,喜欢作文的学生则上升到了70.16%。
说起传统的作文,经历了探索与研究整个过程的校长刘炳昭认识很清晰。他说,过去的作文都是规定题目,写作是学生一个人的事,而评价也是老师一个人的事。学生被规定写作,“一看题目哀声叹气,写作时就会数行数字”,套话、空话连篇,缺乏兴趣。学校的作文改革经过了日记、随笔化的各种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是新课程改革为作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视角。
2006年,学校提出了“多元互动,健康课堂”的整体改革思路,在校长的“允许失败,不能不改”的要求下,一向走在改革前列的语文学科也开始了新的尝试。作文不是静态的,应该是师生语言与情感交流的结果。从规定写到自由写,从课内到课外,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从单一课型到多元课型,如何把这些理念真正与实际的作文教学很好地整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学校的作文教学开始聚焦于两个问题进行研究:一是如何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触发写作的内驱力问题,二是如何解决学生愿意写,即写作动力问题。
从过去强调写作技术的静态作文课堂,变为动态的交际课堂。作文课上改变了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组成小组,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彼此启发。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了过去教师主导的局面,课上形成了两条主线的活动,一条是教师的行为主线,即“确定话题——过程指导——下水作文——个别关注——注重点拨——构建氛围”,一条线是学生行为主线,即“形成内驱——丰富资源——写作实践——小组交流——集体交流——达成共识”。“当交流互动加入到作文教学中的时候,作文就由旧作文变成了新事物。”
改变的还有课型。围绕两个研究的重点问题,经过实践、研究与总结,作文课最终形成了两大类七种课型。一类是作文导写课,包括命题作文课、活动作文课和写作方法指导课三种课型。一类是作文讲评课,包括佳作欣赏课、潜力文升格课、作文PK课和网络作文交流课四种课型。
导写课主要是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进行规定动作的作文训练,包括了命题、半命题和材料作文等多种形式,主要体现的是写作的整体性、规划性和系列性,六到九年级有不同的侧重点。活动作文课则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相对自由的写作课,内容选择也相对自由。写作方法指导课则重点突出写作方法的指导。佳作欣赏课则是对优秀作文的讲评课,潜力文升格课实际上是结合学生的作文,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其他如班级作文PK课、网络作文交流课,拓展了作文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从单一评价主体到多元参与的评价,以活动和网络为载体和平台,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
结合学校“感恩母亲”的主题活动,郭庆喜老师在六年级上了一节活动作文课。课上,他先播放了歌手满文军演唱的《懂你》这首歌,然后让学生回顾母亲节那天,为母亲做了什么事情及母亲的表现。接着用屏幕出示了几位母亲写来的感言,并让学生读出来。其中有一段母亲的感言这样写道:“母亲节这天,他帮我打扫屋子收拾东西,作为礼物送给我,我觉得很高兴,也很欣慰,这不仅是礼物,更是他对我的一份真心诚意。”这段话出示后却没有人站起来,这时候教室里安静极了。于是老师说,实际上这是一位特殊的妈妈,这位同学从六岁开始,由于种种原因,就和姑妈生活在一起……老师让同学对这段感言作评价,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妈妈每天除了上班,还要照顾我们真的很辛苦,可是,有时我还顶撞妈妈,和妈妈发脾气,真的不应该……”,他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老师出示了几段人物描写的片段,让学生指出是用什么方法,学生分别指出了是行动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引导学生的方法写作。老师又引入了一首歌唱母亲的歌的歌词并深情朗读,听完后有的学生已经泪流满面,许多学生回忆起妈妈为自己所做的难忘的事情,然后老师要求学生用手中的笔,写下一个触动自己心弦的片段。在情与景的引导下,在老师的方法指导下,每一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了自己想写的片段,而每一个学生也学到了如何去写的方法。
3 从教师评改到让学生会评会改
教师以评代改,学生评改结合,在参与评价中提升写作的综合能力。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就是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
“以前我们作文都交语文老师批改,发下来之后,草草看一下老师评语,评好的就兴高采烈,评不好的就黯然神伤。或者老师写了‘加油,继续努力’之类的评语,但也不起作用,怎么努力才能进步呢?”这是八年级学生张子凡的认识。作文评价“劳多而寡效”是制约作文教学的瓶颈问题,过去教师一个人面对数十个学生,往往不能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评价缺乏针对性。而现在的作文课,评价再也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了。让学生会评,在会评的基础上会改,才是学生作文的真正动力所在。
“题目新颖,蕴含着深意,通过一个实例为我们诠释了中考的意义,告诉我们如何正视中考,每个读者都会受到启迪。但是,文章的结尾好像话未说完,还应该续写一笔。我们已经稍作了修改,希望大家点评”,这是七年级一节潜力文升格课上小组对一篇文章的点评推荐。小组评价,在作文课上几乎是一种通用的评价方式,作文写好了,先要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互相评价,写出评语,然后由小组共同推荐一篇文章进行交流,并且还要写出推荐评语。“……这句话出现太突然,过渡不自然,应该改正”、“这段话充分运用了刚刚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既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还有神态描写,很传神地写出了母女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我认为不仅用了人物描写的方法,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很生动、传神”,这些精当的评价都是课堂上学生对同学作文的评价。在小组评价的基础上,学生之间的自由评价也是常用的评价方式,学生在多种不同的课型上,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在教师不断的点拨中,不仅学会了如何评价,还学会了在评价别人作文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写作。
不仅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参与评价的空间,评价还延伸到活动与网络中。在大港第五中学,有一项特殊的“赛事”,被称为作文PK课,这是学校独创的一种作文课型。PK赛有同班级的男女生PK,也有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间的PK,还有跨年级的挑战PK。在PK中,双方选出8至10篇佳作,各推出一名主持人,制订规则、聘请评委。如果是班级内的邀请同学当评委,如果是班级之间就请语文老师当评委,有时也会邀请家长参与。比赛抽签决定展讲顺序,然后由双方学生自由点评,最终由评委根据评分标准打分和学生举手通过率确评优胜,本次优胜的文章就可入选班级文集或年级文集。这种以竞赛活动为载体的写作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作文评价不仅是在课堂上、学校内,还延伸到了网络与家庭。网络作文交流课就是具体形式,利用班级博客,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传到网上,或者就在网络教室里上作文课,然后通过网上的互动交流进行作文的写作与评价,家长也可参与其中。
教师以评代改,学生评改结合,在参与评价中提升写作的综合能力。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就是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在这种评价体系中,不仅要评优秀作品,知道优秀作品的优秀所在,还要评有潜力的作文,让学生知道欠缺在哪里,评完以后,学生还要修改自己的文章,通过这样的课,学生不光会写,还做到了会评与会改。
4 作文不仅是写作更是育人载体
下水文不仅是写作示范与引导,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更是一种行为与价值观的引导
在五中的作文课上,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教师写下水文。每一节课上,要求学生写的,教师一定要写,而且一定要当堂交流。现在,学校除了学生有文集以外,大部分语文老师都有自己的下水文集。
“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非得现在找,本来数量就不多,何况岁数又太小”,这首打油诗是张广萍老师在学完诗歌单元后的调侃。作为班主任的她,对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与生理状况很了解,这首小诗的用意不言自明。
每一个语文老师对自己下水文的意义都非常明了。“下水文不仅是写作示范与引导,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更是一种行为与价值观的引导,”裴亚琦老师这样认为。在“光凝七班的那些人和事”的课上,裴老师的下水文是《我们班上的那些花儿》,其中有一段重点写了一个男孩“……我们的家中有一个特别的孩子,他是全班最不爱写作业的男孩子,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是谁吧。但是,就像他的好友小辉辉所说,浩瑞脾气好,经常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可是,他也是最让老师们头疼的学生。我的头疼病却有一双眼睛可以医治,那是浩瑞在语文课上专注的渴求知识的眼睛,那是我示意他没认真听讲时他回应给我的不好意思的歉意的眼神,那是我去他家家访后他感激的目光。虽然他可能仍然会‘屡教不改’,但老师不会嫌弃和放弃他,知道他需要被关注,需要被监督。但老师希望他懂得,肯定是爱,责备同样是爱……”这样一段文字,相信这个叫瑞浩的男孩,或者班上的所有学生都能读出老师的期望与爱。
除了教师的下水文,作文的内容也经常与学生的生活与身心发展密切联系,与学校开展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相合。比如学校开展了“感恩母亲”的主题活动以后,作文课上就会结合活动进行写作。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往往是许多家庭面临的问题之一,离家出走、感恩父母、男女生交往……在家校互动的过程中,这些家长们关注的话题也都进入了作文的内容。
这就是“互动态”作文,走出单一写作技术的藩篱,从单纯的技能上升到一个全面关注知识、过程、情感、价值观的多维视角,作文就有了鲜活生动的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