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文友,学写作,就到作文批改网! | 收藏本站专版专栏 |RSS订阅     欢迎,朋友 | 免费注册会员登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会员中心
四 《春之古韵》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5-03-26 09:50:15 作者:胡进献 发布者:yuchen1984 浏览次数:1264  类别:我的备课   优秀指数:★★★
上海市 >> 青浦区 >> 华新镇


教材分析:

    《春之古韵》收纳了三首赞美春的唐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想象与联想及对比等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春景的美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想象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3、、情感价值与态度: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  《春夜喜雨》

一、对本诗的整体主观感知:

(一)导入:

本单元都是唐诗,唐朝在我国古代也叫诗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也曾出现无数的诗人,就如满天繁星,璀璨耀眼,光彩夺目,但是,在这众多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经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而这个“杜”是谁呢?对,就是“杜甫”,对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学过他的什么诗?对,《登楼》,还记得其中的诗句吗?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句?

“两个黄郦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那绵远悠长的画面意境,那对仗工整的句式,还有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忱,使得杜甫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而他的诗歌也号称“史诗”。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这是什么体裁?几言?

明确:五言律诗。

(二)走近杜甫

指导学生阅读提示并看多媒体杜甫介绍:

(三)研读新课:

1、指导学生阅读《春夜喜雨》,纠正错误读音。(屏幕显示)

dāng    qin    jng    zhng

2、指导学生欣赏阅读,创造意境(多媒体配乐)

3、整体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上元二年春,759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时所写。

提问:同学们首先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喜”字,“喜”是作者的一种内心感情。

提问:因何而喜呢?   因雨而喜。

古人云“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把自己的“喜”的感情寄托在雨这种景上,这种情与景的结合就是诗歌鉴赏中所说的意境,能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处呢?学生简单回答。例如润物等。

雨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本无所谓喜欢与不喜欢,同是写雨,看这一首《立秋日雨,院中有作》(屏幕显示)

“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

雨是“萧萧”能把房屋损坏,而自己则是“穷途”,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凄凉的。

问:那么,诗人到底因何而喜呢?我们需要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和他的思想基础。

1)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 如今,终于在成都定居,这首诗就反映饱经战患流离之苦的杜甫获得安稳后的喜悦心情和渴望安宁的情怀。

2)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歉与丰, 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这首诗也显示出他的这种深湛淳朴的思想感情。

作者获得安宁,又看到喜人的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怎能不喜?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诗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

二、互动质疑、深入体味

1、分析首联:

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的评价?

明确:是“好”字。好在何处?因为它“知”时节。

还好在什么地方?当春乃发生。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正是农作物发育生长的时节,人们是多么盼望雨水从天而降啊,而雨神也好象懂得人们的心思一样,不早不晚,就在这个时节洋洋洒洒下起来了,这是不是好雨?正如《毛诗》中所言:“此灵雨也”雨知道人们的心情,这怎能不令人欣喜呢?雨本无知,可是作者用“知”这个字,是什么修辞?拟人。把无知变有知,这个“知”字用得多么传神啊!

“当春乃发生”什么意思?到了春天就应时而生。

明代王嗣奭《杜臆》中云:“谓当春乃万物发生之时也,若解作雨发生则陋矣。”“雨发生”是字面意思,往深处理解,就是雨在春天万物生长的时候才下,这句也迎合了****句的“知”字。

2、分析颔联:

一般律诗都是按照起、承、转、合来完成,第二联应是承接上文,前文点明了“春”和“雨”,这一联就点明了题目中哪个字?“夜”,很好,并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那么雨还“好”在何处?

好在润物,如何润物?细细的,这是雨的形状,春雨如何来呢?一个“潜”字写得悄然无声,“潜”是什么意思?什么修辞?还是拟人。本联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无声,是从听的角度。

悄悄地进入夜中,细细地滋润万物。

这里的一个“潜”字和一个“细”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高度赞誉,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字是经过精心锤炼的:“潜”者,好雨之来不为人所察觉也;“细”者,雨细而不骤也,——惟其细而不骤,所以能下得久,下得透,所以能“润物无声”啊。

是不是所有春天的雨都是润物的呢?并不如此,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仿佛唐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有没有例外?

当然有,有时侯,春雨也会伴随冷风,有时候就是伴随狂风,雨夹带着雪,这样的雨当然不会润物了,只会损物,也不会使人“喜”。清代仇兆鳌《杜诗详解》中云:风骤雨狂,亦是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引言用大屏幕显示)

两相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老杜笔下的春雨是真正的润物的好雨。

同学们还可以进一步考虑,既然首联说雨知时节,那么雨是不是有意让人说它好呢?并不是这样,如果是有意让人说它“好”,那么它就会在白天来,造一点声势,让人看得见、听得清,正是因为春雨有意“润物”却无意让人说它“好”,所以它才悄悄的来,细细地下,不发出一点声音,既不妨碍人们的工作、劳动,连人们的睡眠也不影响,这是多么“好”的雨啊。有什么功能?润物功能,这就把“好”字落在了实处。更进一步,不光润物,还品德高尚。

3、分析颈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和“喜雨”这个主题有关系吗?

4、分析尾联: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晓”是什么意思,就是早晨,到早晨了吗?还没有,那么这两句就只能是诗人的想象了。诗人想象明天早晨将会是什么样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这一联不写雨了,写花的美丽了,还和喜雨主题有关系吗?是不是诗人离题了?你如何理解?

明确:这一联表面上写花,实际上还是写雨过天晴的好,由于雨的滋润,花才这样美丽;而写花也并不局限于花,只是用花来代表被雨滋润着的万物。

这一联你认为作者哪个字用得贴切,生动?

明确:上句用了一个“湿”字,表现花朵带雨的姿态,下句再用一个“重”字,刻画了水珠沾在花瓣上颤动欲滴的情景,同时,这个“重”字又与第二联中的“细”互相照应,因为花重乃细雨滋润所致,如果是骤雨,只能是花红满地,落英缤纷了。梁简文帝有诗云:“渍花枝觉重”,言经雨红湿,花枝若重也。《杜臆》:重字无人能下。

整个锦官城都是花的海洋一般,展开联想吧,田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木呢?所有的大自然的一切不都是欣欣向荣吗?

三、阅读欣赏并尝试背诵(配乐朗读)

四、总结:

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的“润物”的喜悦之情难道不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吗?

1)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喜悦的感情,全诗每个句子也都充满喜意,可是整首诗自始至终透露了“喜”字吗?

没有,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中云:“喜意都从罅隙里迸透”,我们读这首诗,就应该找出罅隙里的喜意,从而体会诗人那种与人民群众休戚相关的高尚纯洁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布局是严谨的,从顺序上说,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

明确:它从夜晚写到晓,从物写到花,又从听觉写到视觉,从实景写到虚景,步步移动,层层深入。

3)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注重观察生活,用字贴切、自然。

4)情景交融,构成诗歌的意境,情与景,也是构成诗歌两个要素,《春夜喜雨》通篇写景,是否就没有写情?

明确:不是,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写景,是情中之景,而情,又是景中之情,全诗情景交融,不着痕迹,才使得诗歌本身含蓄蕴藉,使人读之,悠然神往。也使得诗歌耐人寻味。

五、一首诗,怎么知道它好,它不好,需要用心体味、鉴赏,如何鉴赏?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

明确:简单的说,我们可以从体味诗歌本身意境入手,如何入手?(屏幕显示)

1、抓住重点字来分析体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

2、借助想象和联想。

3、分析写景的角度和层次

4、了解诗人生活的背景。

六、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通过诗歌本身的语言来体味诗歌的意境,并作了初步的赏析,同学们回去以后,可以另选一首唐诗写一篇小评论,要求:不用面面俱到,只要侧重一个方面即可,如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感情、语言的特点、技巧等等。同学们需要多查资料,并能借助联想和想象。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五言律诗)

杜甫

雨(好)                            喜:

一、应时而生  “知”                拟人

二、润物有功  “潜”、“细”          

三、雨意浓厚  “俱黑”、“独明”     

四、满城春色  “湿”、“重”         

 

第二课时  《钱塘湖春行》

一、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介绍。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小结: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五、作业设置:

1、背诵并默写《钱塘湖春行》。

2、用自己的话把《钱塘湖春行》改写成一篇现代文。

六、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七言律诗)

 

           孤山寺

西湖美景   贾公亭

           白沙提

                             诗人对西湖美景的无比喜爱

             白水生春意

诗人赞春情   黄莺争春光

             花草竞春荣

 

第三课时  《江南春》

一、导入

同学们发现没有我们这一单元学习的课文都发生在哪一个季节里》(春季),今天我们药剂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江南春》,去领略一下江南的春天美景。

二、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你能读懂什么?

(作者杜牧他是晚唐的著名诗人,与另外一位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我还知道了南朝一共有四个朝代,是宋齐梁陈。)

2、学生读《江南春》

3、教师读诗。学生找出自己和老师读故事的不同(学生交流)

4、小结:

A、读古诗要注意停顿(板书)。我们可以怎么停呢?介绍最简单的读古诗方法2221(板书)这样来停。

B、诗里包含着情感,所以你要跟着诗人的这种情感有轻有重地读。

5、指名读古诗(学生练习读诗句)

6、学生齐读,边读边看老师的手势哦。(学生按照平仄读诗)

7、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三、整体感知

1、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黄莺、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靠山而建的城、好多亭台楼阁在风雨中、、佛教寺院、雨、村庄。)

(教师依次板书景物)

2、“千里”之外的景物能看见吗?“千里”之外的鸟鸣能听见吗?

(千里是虚指,它其实是一个虚数,它表示就是看上去很远。而“十里”呢,就非常确切,就觉得这个诗,没有多少意思。

小结:在古诗里,很多数字都是虚指。“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一个很大的范围,并不是真的要跑到一千里以外去听黄莺的啼叫,而是指在很大的范围里都有黄莺在鸣叫。在整个江南,处处都有这样美的春景。在古诗中,人们常常把黄莺和春天联系在一起。诗人边走边看,地点在变化,鸟鸣不停地在耳边响起,这是一番怎样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诗中写出了听觉,还有什么?

(视觉、幻觉、感觉。)

3、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古诗,读出地方的辽阔,读出那景色的明丽,读出那色彩的斑斓。

(指名读,齐读,教师伴读。)

过度:诗人边走边看,游兴十足。这个时候,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他慢慢走上一个山冈,极目远眺,所有景物仿佛都笼罩在一片雾蒙蒙的青纱之中。在远处,他看到了很多寺庙,他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同学们,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诗人的心声,和他一起来想象,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你看到什么了?

(很多很多的寺,很多很多的楼台在蒙蒙的雾雨中忽隐忽现。)(蒙蒙细雨的沙沙声,还有黄莺的叫声)(寺庙旁边的花香、下雨时空气的清新、雨中还有草的味道)

4、带着自己的感觉齐读课文。(学生读诗句)

5、是四百八十四座寺庙,一座不多一座不少吗?(这是一个虚数,告诉我们在江南,有各种各样的寺庙,)

6、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佛寺的多,读出寺庙的香烟袅绕。(学生读诗句)

7、再一次和着音乐一起完整地读这首诗。(学生完整朗读,关键词句教师伴读。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样美妙的春景,好像离我们很远,实际离我们又很近。老师找到了几张关于春天的照片。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来给我们描述一下,如果你能够用到今天学的某句诗或者诗意,那就更好了。自己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轻声试说。)

(鲜花生机勃勃,非常茂盛。绿色依托着红色,红色衬托着绿色,美不胜收,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紫的花,红的花,衬托着绿色的叶子,让我忍不住地想起来今天学的一句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很有意思,其实古诗就是这样有趣。最后推荐一本书给大家,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与古诗教朋友》,愿我们从今天开始一起与古诗教朋友。

五、板书设计:

                 莺啼      绿映红

         写景

                 村郭      酒旗风

江南春                                 对历史的反思和统治者的劝诫

                 南朝     

         抒情

                 楼台      烟雨中

点评教师:
  • 点评教师:胡进献
    点评时间:2015/4/30 16:38:02
    点评指数:★★★
    点评内容:

    教材分析:

         《春之古韵》收纳了三首赞美春的唐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想象与联想及对比等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春景的美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想象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3、、情感价值与态度: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 《春夜喜雨》

    一、对本诗的整体主观感知:

    (一)导入:

    本单元都是唐诗,唐朝在我国古代也叫诗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也曾出现无数的诗人,就如满天繁星,璀璨耀眼,光彩夺目,但是,在这众多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经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而这个“杜”是谁呢?对,就是“杜甫”,对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学过他的什么诗?对,《登楼》,还记得其中的诗句吗?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句?

    “两个黄郦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那绵远悠长的画面意境,那对仗工整的句式,还有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忱,使得杜甫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而他的诗歌也号称“史诗”。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这是什么体裁?几言?

    明确:五言律诗。

    (二)走近杜甫

    指导学生阅读提示并看多媒体杜甫介绍:

    (三)研读新课:

    1、指导学生阅读《春夜喜雨》,纠正错误读音。(屏幕显示)

    dāng qin jng zhng

    2、指导学生欣赏阅读,创造意境(多媒体配乐)

    3、整体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上元二年春,759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时所写。

    提问:同学们首先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喜”字,“喜”是作者的一种内心感情。

    提问:因何而喜呢? 因雨而喜。

    古人云“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把自己的“喜”的感情寄托在雨这种景上,这种情与景的结合就是诗歌鉴赏中所说的意境,能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处呢?学生简单回答。例如润物等。

    雨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本无所谓喜欢与不喜欢,同是写雨,看这一首《立秋日雨,院中有作》(屏幕显示)

    “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

    雨是“萧萧”能把房屋损坏,而自己则是“穷途”,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凄凉的。

    问:那么,诗人到底因何而喜呢?我们需要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和他的思想基础。

    1)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 如今,终于在成都定居,这首诗就反映饱经战患流离之苦的杜甫获得安稳后的喜悦心情和渴望安宁的情怀。

    2)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歉与丰, 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这首诗也显示出他的这种深湛淳朴的思想感情。

    作者获得安宁,又看到喜人的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怎能不喜?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诗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

    二、互动质疑、深入体味

    1、分析首联:

    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的评价?

    明确:是“好”字。好在何处?因为它“知”时节。

    还好在什么地方?当春乃发生。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正是农作物发育生长的时节,人们是多么盼望雨水从天而降啊,而雨神也好象懂得人们的心思一样,不早不晚,就在这个时节洋洋洒洒下起来了,这是不是好雨?正如《毛诗》中所言:“此灵雨也”雨知道人们的心情,这怎能不令人欣喜呢?雨本无知,可是作者用“知”这个字,是什么修辞?拟人。把无知变有知,这个“知”字用得多么传神啊!

    “当春乃发生”什么意思?到了春天就应时而生。

    明代王嗣奭《杜臆》中云:“谓当春乃万物发生之时也,若解作雨发生则陋矣。”“雨发生”是字面意思,往深处理解,就是雨在春天万物生长的时候才下,这句也迎合了****句的“知”字。

    2、分析颔联:

    一般律诗都是按照起、承、转、合来完成,第二联应是承接上文,前文点明了“春”和“雨”,这一联就点明了题目中哪个字?“夜”,很好,并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那么雨还“好”在何处?

    好在润物,如何润物?细细的,这是雨的形状,春雨如何来呢?一个“潜”字写得悄然无声,“潜”是什么意思?什么修辞?还是拟人。本联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无声,是从听的角度。

    悄悄地进入夜中,细细地滋润万物。

    这里的一个“潜”字和一个“细”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高度赞誉,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字是经过精心锤炼的:“潜”者,好雨之来不为人所察觉也;“细”者,雨细而不骤也,——惟其细而不骤,所以能下得久,下得透,所以能“润物无声”啊。

    是不是所有春天的雨都是润物的呢?并不如此,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仿佛唐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有没有例外?

    当然有,有时侯,春雨也会伴随冷风,有时候就是伴随狂风,雨夹带着雪,这样的雨当然不会润物了,只会损物,也不会使人“喜”。清代仇兆鳌《杜诗详解》中云:风骤雨狂,亦是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引言用大屏幕显示)

    两相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老杜笔下的春雨是真正的润物的好雨。

    同学们还可以进一步考虑,既然首联说雨知时节,那么雨是不是有意让人说它好呢?并不是这样,如果是有意让人说它“好”,那么它就会在白天来,造一点声势,让人看得见、听得清,正是因为春雨有意“润物”却无意让人说它“好”,所以它才悄悄的来,细细地下,不发出一点声音,既不妨碍人们的工作、劳动,连人们的睡眠也不影响,这是多么“好”的雨啊。有什么功能?润物功能,这就把“好”字落在了实处。更进一步,不光润物,还品德高尚。

    3、分析颈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和“喜雨”这个主题有关系吗?

    4、分析尾联: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晓”是什么意思,就是早晨,到早晨了吗?还没有,那么这两句就只能是诗人的想象了。诗人想象明天早晨将会是什么样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这一联不写雨了,写花的美丽了,还和喜雨主题有关系吗?是不是诗人离题了?你如何理解?

    明确:这一联表面上写花,实际上还是写雨过天晴的好,由于雨的滋润,花才这样美丽;而写花也并不局限于花,只是用花来代表被雨滋润着的万物。

    这一联你认为作者哪个字用得贴切,生动?

    明确:上句用了一个“湿”字,表现花朵带雨的姿态,下句再用一个“重”字,刻画了水珠沾在花瓣上颤动欲滴的情景,同时,这个“重”字又与第二联中的“细”互相照应,因为花重乃细雨滋润所致,如果是骤雨,只能是花红满地,落英缤纷了。梁简文帝有诗云:“渍花枝觉重”,言经雨红湿,花枝若重也。《杜臆》:重字无人能下。

    整个锦官城都是花的海洋一般,展开联想吧,田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木呢?所有的大自然的一切不都是欣欣向荣吗?

    三、阅读欣赏并尝试背诵(配乐朗读)

    四、总结:

    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的“润物”的喜悦之情难道不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吗?

    1)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喜悦的感情,全诗每个句子也都充满喜意,可是整首诗自始至终透露了“喜”字吗?

    没有,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中云:“喜意都从罅隙里迸透”,我们读这首诗,就应该找出罅隙里的喜意,从而体会诗人那种与人民群众休戚相关的高尚纯洁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布局是严谨的,从顺序上说,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

    明确:它从夜晚写到晓,从物写到花,又从听觉写到视觉,从实景写到虚景,步步移动,层层深入。

    3)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注重观察生活,用字贴切、自然。

    4)情景交融,构成诗歌的意境,情与景,也是构成诗歌两个要素,《春夜喜雨》通篇写景,是否就没有写情?

    明确:不是,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写景,是情中之景,而情,又是景中之情,全诗情景交融,不着痕迹,才使得诗歌本身含蓄蕴藉,使人读之,悠然神往。也使得诗歌耐人寻味。

    五、一首诗,怎么知道它好,它不好,需要用心体味、鉴赏,如何鉴赏?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

    明确:简单的说,我们可以从体味诗歌本身意境入手,如何入手?(屏幕显示)

    1、抓住重点字来分析体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

    2、借助想象和联想。

    3、分析写景的角度和层次

    4、了解诗人生活的背景。

    六、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通过诗歌本身的语言来体味诗歌的意境,并作了初步的赏析,同学们回去以后,可以另选一首唐诗写一篇小评论,要求:不用面面俱到,只要侧重一个方面即可,如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感情、语言的特点、技巧等等。同学们需要多查资料,并能借助联想和想象。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五言律诗)

    杜甫

    雨(好) 喜:

    一、应时而生 “知” 拟人

    二、润物有功  “潜”、“细”

    三、雨意浓厚 “俱黑”、“独明”

    四、满城春色 “湿”、“重”


    第二课时 《钱塘湖春行》

    一、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介绍。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小结: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五、作业设置:

    1、背诵并默写《钱塘湖春行》。

    2、用自己的话把《钱塘湖春行》改写成一篇现代文。

    六、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七言律诗)


    孤山寺

    西湖美景 贾公亭

    白沙提

    诗人对西湖美景的无比喜爱

    白水生春意

    诗人赞春情 黄莺争春光

    花草竞春荣


    第三课时 《江南春》

    一、导入

    同学们发现没有我们这一单元学习的课文都发生在哪一个季节里》(春季),今天我们药剂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江南春》,去领略一下江南的春天美景。

    二、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你能读懂什么?

    (作者杜牧他是晚唐的著名诗人,与另外一位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我还知道了南朝一共有四个朝代,是宋齐梁陈。)

    2、学生读《江南春》

    3、教师读诗。学生找出自己和老师读故事的不同(学生交流)

    4、小结:

    A、读古诗要注意停顿(板书)。我们可以怎么停呢?介绍最简单的读古诗方法2221(板书)这样来停。

    B、诗里包含着情感,所以你要跟着诗人的这种情感有轻有重地读。

    5、指名读古诗(学生练习读诗句)

    6、学生齐读,边读边看老师的手势哦。(学生按照平仄读诗)

    7、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三、整体感知

    1、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黄莺、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靠山而建的城、好多亭台楼阁在风雨中、、佛教寺院、雨、村庄。)

    (教师依次板书景物)

    2、“千里”之外的景物能看见吗?“千里”之外的鸟鸣能听见吗?

    (千里是虚指,它其实是一个虚数,它表示就是看上去很远。而“十里”呢,就非常确切,就觉得这个诗,没有多少意思。

    小结:在古诗里,很多数字都是虚指。“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一个很大的范围,并不是真的要跑到一千里以外去听黄莺的啼叫,而是指在很大的范围里都有黄莺在鸣叫。在整个江南,处处都有这样美的春景。在古诗中,人们常常把黄莺和春天联系在一起。诗人边走边看,地点在变化,鸟鸣不停地在耳边响起,这是一番怎样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诗中写出了听觉,还有什么?

    (视觉、幻觉、感觉。)

    3、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古诗,读出地方的辽阔,读出那景色的明丽,读出那色彩的斑斓。

    (指名读,齐读,教师伴读。)

    过度:诗人边走边看,游兴十足。这个时候,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他慢慢走上一个山冈,极目远眺,所有景物仿佛都笼罩在一片雾蒙蒙的青纱之中。在远处,他看到了很多寺庙,他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同学们,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诗人的心声,和他一起来想象,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你看到什么了?

    (很多很多的寺,很多很多的楼台在蒙蒙的雾雨中忽隐忽现。)(蒙蒙细雨的沙沙声,还有黄莺的叫声)(寺庙旁边的花香、下雨时空气的清新、雨中还有草的味道)

    4、带着自己的感觉齐读课文。(学生读诗句)

    5、是四百八十四座寺庙,一座不多一座不少吗?(这是一个虚数,告诉我们在江南,有各种各样的寺庙,)

    6、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佛寺的多,读出寺庙的香烟袅绕。(学生读诗句)

    7、再一次和着音乐一起完整地读这首诗。(学生完整朗读,关键词句教师伴读。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样美妙的春景,好像离我们很远,实际离我们又很近。老师找到了几张关于春天的照片。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来给我们描述一下,如果你能够用到今天学的某句诗或者诗意,那就更好了。自己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轻声试说。)

    (鲜花生机勃勃,非常茂盛。绿色依托着红色,红色衬托着绿色,美不胜收,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紫的花,红的花,衬托着绿色的叶子,让我忍不住地想起来今天学的一句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很有意思,其实古诗就是这样有趣。最后推荐一本书给大家,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与古诗教朋友》,愿我们从今天开始一起与古诗教朋友。

    五、板书设计:

    莺啼 绿映红

    写景

    村郭 酒旗风

    江南春 对历史的反思和统治者的劝诫

    南朝

    抒情

    楼台 烟雨中

李之怡 共164篇 推荐7 优秀5
姜恩泽 共108篇 推荐22 优秀10
刘鼎轩 共98篇 推荐36 优秀24
马维霞 共80篇 推荐0 优秀1
陈永娟 共64篇 推荐15 优秀9
江秋 共63篇 推荐2 优秀2
陈乐乐 共60篇 推荐3 优秀0
胡豆儿 共59篇 推荐9 优秀7
房云玲 共57篇 推荐47 优秀5
董千里 共55篇 推荐30 优秀22
友情链接:百度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政府网   凤凰网   央视网  卫星地图  大师邦
关于本站 | 合作加盟 | 积分计划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声明 | 问题解答
作文批改网 www.duzhenfang.com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 电话:13864984078.
备案编号:鲁ICP备12014725号-1,设计制作:作文批改网
171.8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