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 >> 青浦区 >> 华新镇
教材分析:
课文选自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游记散文《维也纳情感》。同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约翰•施特劳斯用优美的乐曲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挚爱,冯骥才则以包含深情的文字抒写自己对异域风情的赞美。全文写了维也纳森林景色美,面积广,作用大的特点。从运用的材料看,作者貌似四处放枪,却是枪枪有的:美好的环境,和谐的家园,都需要我们共同创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2、认识、领略维也纳异国风情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理解、感受维也纳人与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的关系,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3、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4、通过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明白森林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明白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乐曲”的主旋律。
教学重难点:
1.感受维也纳森林的特点,理解维也纳森林故事的内涵。
2.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3.理解“维也纳森林”的内涵。
4.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里被誉为“音乐之都”吗?——闻名遐迩的“音乐之都”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南面是深幽的山谷和开阔的平原,是一座典雅、美丽、清洁的花园城市。蓝色的多瑙河从市区静静流过,水秀山青,风景幽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座迷人的花园城市。课件展示维也纳绿意融融的典雅风光,以《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一名曲作为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对于维也纳,一个异国的城市,孩子们了解得不多,如果直接读文可能兴趣不大,所以通过几个典型的图片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直观感受维也纳森林的清新与壮美,让一幅幅图片震撼孩子的心灵,引起读文的兴趣。)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游记散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一起走进“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去感受那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异域风情。
二、整体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一)出示自学要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教师巡视,当学生需要时给予适当帮助和点拨。
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自学本上,想办法记住它。并借助工具书或者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不懂的生字词。
(2)想想课文围绕“维也纳森林”讲了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提示,让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地读书,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验收自学****项: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
过程:4人学习小组中1号同学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2号同学负责汇集自学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记录在合作探究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并解决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由各组3号同学汇报)
预设:易读错的字有:顷、逞、柏等;难记的字有:蒂、骤、赐、禽等;难懂的字词有:奇光异彩、眩惑、赏心悦目、尘烟障目、温文尔雅等。
通过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等方法,理解以上词语字面上的意思。
(奇光异彩:奇妙的光亮和色彩。温文尔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优雅。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赏心悦目: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悦目:看了舒服。)
3.教师出示检测题:(由各组4号同学完成)
A、给下面带点的字注音:
松柏参天( ) 飞禽走兽( ) 暴风骤雨( )
披甲戴盔( ) 放眼远眺( ) 逞强好胜( )
颁布法律( ) 蒂罗尔州( )
B、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恩慈( ) 容那( ) 青爽怡人( )费气( )尘烟帐目( )
备加珍惜( ) 砍筏树木( )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自学第二项,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维也纳森林”讲了哪些内容?
2.全班交流,理清脉络。
教师小结:全文围绕“维也纳森林”主要讲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景色美、面积广、作用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文章脉络,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并为后面体会“形散神聚”的写作手法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一、整体回顾课文: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在维也纳看到的一幕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人情景。谁来说一说,文章围绕“维也纳森林”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故事”,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中心话题,体会维也纳森林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中心话题: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围绕问题,学生仔细品读,在赏析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情感,深化对“维也纳故事”的认识。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方面体会到维也纳森林的特点,教学中,我们都应该予以肯定。如覆盖面广、赏心悦目、绿、美丽、景色宜人等。当学生体会到维也纳森林的特点时,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设点:
重点体会以下重要词句:
1.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骄傲与福气”的?从课文哪些语句中读到了这种感受?
“从骄傲与福气”中,体会到作者对维也纳森林发自内心的赞扬与向往之情。
2.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树木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阴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
品读这几句时,让学生先说一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读句子,你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其实这个被称为“森林王国”的奥地利,拥有370万公顷森林,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
让学生想一想资料的使用有什么作用,文中哪些地方还引用了资料?从而学习这种写法。
4.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加协调。
教师点拨:温文尔雅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用它来形容森林?你觉得合适吗?你是怎样理解“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加协调”的?在****课时理解了”温文尔雅“字面上的意思后,让学生再次体会这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以及这个词语对表达作者情感起到的作用。
5.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的调节着气温。——天气如秋。(文章第四自然段)
先让学生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来体现维也纳森林给人带来的美感与快意,学习“移步换景”的常用写法: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感受在不同的时间,维也纳森林所带来的神奇,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读中有悟,读中有感,读中生情。并学习游记散文的一些特点,渗透写法。既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又有有效的人文情感的渗透。
三、体会人类与大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珍爱的结果。
1、刚才我们通过品读文字,了解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和谐生活的创造凭借的是什么?维也纳人做了哪些事?
引导学生说出:维也纳人珍惜土地、立法保护森林、爱惜草地,与动物相处亲密,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板书主要内容)
教师小结:看来,维也纳这种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们对她的精心呵护是分不开的,维也纳人的做法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2.揭示题目内涵,并初步认识游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题目“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是否有了新的感悟?你是怎么理解这个“故事”的?你觉得文章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
题目“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饱含了人类与大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的关系,维也纳之所以这样迷人、赏心悦目是人们对大自然珍爱的结果。维也纳的故事充分证明了,大自然需要人们的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也依赖着大自然。
作者围绕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写了森林的特点,貌似四处放枪,却是枪枪有的:美好的环境,和谐的家园,都需要我们共同创建。这种写作风格就是“形散神聚”。
设计意图:通过揭示题目,深化学生的认识,学习写作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3.联系生活,谈体会,激发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维也纳森林的一切得益于上天的恩赐,更离不开维也纳人祖祖辈辈对这土地的珍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看到了这一幕幕美景,同学们此时一定有很多想说的话,你可以联系生活谈一谈,也可以以诗歌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四、课内练习:
1、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背诵。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将自己的感想写到采集本上。可以采用诗歌、文字配画等形式。
板书设计:
净化眼睛和心灵
与城市的风貌相调和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表达自然和人类
具体降温的作用,更适宜人居住 和谐亲密的关系。
反衬人们对环境的爱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