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文友,学写作,就到作文批改网! | 收藏本站专版专栏 |RSS订阅     欢迎,朋友 | 免费注册会员登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会员中心
* 二七 天时不如地利
发布时间:2015-03-26 15:58:44 作者:胡进献 发布者:yuchen1984 浏览次数:1101  类别:我的备课   优秀指数:★★★
上海市 >> 青浦区 >> 华新镇


课文分析:

《天时不如地利》一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很有气势。文章开头两句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文章列举攻而不胜委而去之两个事例,来论证观点。文章最后又用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仅靠天时地利条件,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结尾归结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文章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推而广之,方方面面应该以和为贵。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学习课文中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做好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2、体味孟子气势充沛的语句,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这篇文章。

1、作者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3、检查预习,了解内容。齐读课文

1)正音

                                

2)指导朗读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二、质疑释疑

1、借助工具书,在翻译的基础上叙述课文梗概。

2、以小组为单位,分段翻译全文,要求遵循“逐字翻译”的原则。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实词解释(投影)

2.结合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段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提出观点,提挈全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段译:(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段译: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凭,靠。

这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巩固国防。

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亲戚

畔,通“叛”,背叛。 之:他,代词。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段译: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四、分析课文论证结构

本文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顺序给本文划分层次。学生朗读体会层层深入的排比句、结合字词理解作者的思路。

五、研究讨论: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深化论点

六、拓展迁移:

1、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如:共产党得民心,所以得天下;美国攻打伊拉克得不到民心;也可从老师和学生干部的班级管理方式上来拓展。)

2、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半。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默写需要积累的字词释义。

2、运用层层推进的排比句模式,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战争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治国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点评教师:
  • 点评教师:胡进献
    点评时间:2015/3/26 16:07:17
    点评指数:★★★
    点评内容:

    课文分析:

    《天时不如地利》一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很有气势。文章开头两句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文章列举攻而不胜委而去之两个事例,来论证观点。文章最后又用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仅靠天时地利条件,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结尾归结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文章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推而广之,方方面面应该以和为贵。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学习课文中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做好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2、体味孟子气势充沛的语句,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这篇文章。

    1、作者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3、检查预习,了解内容。齐读课文

    1)正音

                                    

    2)指导朗读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二、质疑释疑

    1、借助工具书,在翻译的基础上叙述课文梗概。

    2、以小组为单位,分段翻译全文,要求遵循“逐字翻译”的原则。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实词解释(投影)

    2.结合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段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提出观点,提挈全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段译:(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段译: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凭,靠。

    这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巩固国防。

    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亲戚

    畔,通“叛”,背叛。 之:他,代词。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段译: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四、分析课文论证结构

    本文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顺序给本文划分层次。学生朗读体会层层深入的排比句、结合字词理解作者的思路。

    五、研究讨论: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深化论点

    六、拓展迁移:

    1、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如:共产党得民心,所以得天下;美国攻打伊拉克得不到民心;也可从老师和学生干部的班级管理方式上来拓展。)

    2、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半。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默写需要积累的字词释义。

    2、运用层层推进的排比句模式,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战争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治国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李之怡 共164篇 推荐7 优秀5
姜恩泽 共108篇 推荐22 优秀10
刘鼎轩 共98篇 推荐36 优秀24
马维霞 共80篇 推荐0 优秀1
陈永娟 共64篇 推荐15 优秀9
江秋 共63篇 推荐2 优秀2
陈乐乐 共60篇 推荐3 优秀0
胡豆儿 共59篇 推荐9 优秀7
房云玲 共57篇 推荐47 优秀5
董千里 共55篇 推荐30 优秀22
友情链接:百度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政府网   凤凰网   央视网  卫星地图  大师邦
关于本站 | 合作加盟 | 积分计划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声明 | 问题解答
作文批改网 www.duzhenfang.com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 电话:13864984078.
备案编号:鲁ICP备12014725号-1,设计制作:作文批改网
183.59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