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 >> 青浦区 >> 华新镇
课文分析:
《天时不如地利》一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很有气势。文章开头两句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文章列举“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事例,来论证观点。文章最后又用“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仅靠“天时”与“地利”条件,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结尾归结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文章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推而广之,方方面面应该“以和为贵。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学习课文中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做好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2、体味孟子气势充沛的语句,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这篇文章。
1、作者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3、检查预习,了解内容。齐读课文
(1)正音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2)指导朗读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二、质疑释疑:
1、借助工具书,在翻译的基础上叙述课文梗概。
2、以小组为单位,分段翻译全文,要求遵循“逐字翻译”的原则。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实词解释(投影)
2.结合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段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提出观点,提挈全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段译:(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段译: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以:凭,靠。
这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巩固国防。
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亲戚
畔,通“叛”,背叛。
之:他,代词。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段译: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四、分析课文论证结构:
本文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顺序给本文划分层次。学生朗读体会层层深入的排比句、结合字词理解作者的思路。
五、研究讨论: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深化论点
六、拓展迁移:
1、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如:共产党得民心,所以得天下;美国攻打伊拉克得不到民心;也可从老师和学生干部的班级管理方式上来拓展。)
2、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半。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默写需要积累的字词释义。
2、运用层层推进的排比句模式,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战争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治国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