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文友,学写作,就到作文批改网! | 收藏本站专版专栏 |RSS订阅     欢迎,朋友 | 免费注册会员登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会员中心
二九 橘逾淮为枳
发布时间:2015-03-26 16:00:08 作者:胡进献 发布者:yuchen1984 浏览次数:1437  类别:我的备课   优秀指数:★★★
上海市 >> 青浦区 >> 华新镇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晏子使楚并于楚王的一番争斗,树立了晏子机智善辩、从容不迫、等特点,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教学目标:

1、了解晏子,积累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晏子的比喻说理,感受晏子作为外交家的风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晏子,积累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晏子的比喻说理,感受晏子作为外交家的风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

一、简介晏子及《晏子春秋》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1、晏子,名 ,字 平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候。

2、《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也可以说是一部最早的外传外史。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明显含有夸张与虚构的成分。书中故事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语言简炼,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二、解题:

橘逾淮为枳:橘子越过了淮河就变成了枳。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

为其来也  臣请缚一人   何为者也   吏二缚一人诣王   圣人非所与熙也

2、个别读,学生纠正。

3、听朗读,感知故事。

四、反复朗读 疏通文意。

晏子将至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晏子将要到达楚国,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到我们国家来,我想要侮辱他,用什么办法?”身边的大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绑一个人,从大王身边经过,大王问:“做什么的?”我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犯了偷盗罪。”

晏子到达楚国,楚王赐晏子酒,喝酒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身边,楚王问:“被捆绑的人是做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擅长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晏婴听说,橘子生长在淮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北就变成了枳,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偷盗,莫非楚国的水土让百姓善于偷盗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五、概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1、文章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部分(1-2节),写了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

第二部分(3-6节),写了写晏子智挫楚王,使其自取其辱。

2、概括文章的内容:

本文记述了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确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3、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中看出楚王是个怎样的人?

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楚国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盛。一个夕阳西下,一个如日中天,实力悬殊成为楚王骄横的资本。

楚王:傲慢无礼、盛气凌人,结果自取其辱。

4、楚王与左右策划了什么办法侮辱晏子?

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景,当晏子来到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偷盗,从而戏弄晏子。

5、晏子是怎样挫败楚王的?从中看出了晏子是一个怎样的外交家?

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文: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全文,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文中的重要字词

2、现在我们仍然以小组为单位,三个同学扮演三个角色,分别是楚王、左右、晏子,还有一个旁白,我们合作翻译全文,在翻译的同时要注意各自的身份、说话的语气。

二、概述情节,感知全文

1、文章讲述了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谁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简单概括文意。

明确:王欲辱晏—晏智斗王—王自嘲终。

三、品味语言,感知人物

1、本文虽然简短,两百字都不到,却为我们塑造了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请大家挑选你最感兴趣的人物,结合文中人物描写的语句,说说人物个性。

明确:楚王:(1)傲慢无礼、自以为是,他知道晏子是“习辞者”,却要“辱之”,仗着自己的国力强大,想要羞辱晏子,羞辱齐国,显示自己的威武。

2)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通过楚王的动作、语言描写,看出楚王当时似乎胜券在握,目中无人,盛气凌人,进而得意地看着晏子,且语言犀利,充满蔑视。

追问:你觉得如果加入楚王的心理描写,你认为他此时心里在想什么?

3)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xī)也(15),寡人反取病焉”。

通过楚王的动作“笑”看出他当时的窘迫和尴尬,自己精心设计的阴谋在晏子的机智应变下以失败告终,只能借故自嘲,无可奈何地苦笑。

晏子:(1)晏子避席对曰:

通过晏子“离开座位”这个表示尊重的礼仪动作,看出晏子十分冷静,面对楚王刻意的挑衅,他压制心中的怒火,不露痕迹,其实是先礼后兵,可见晏子的足智多谋。

2)“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一系列的语言描写,****句,慢条斯理,言在此意在彼。第二、三句,自问自答,与****句一起暗暗地,却又巧妙地进行比喻,第四句话锋一转,锋芒毕露,将齐国的“盗”比喻为“橘”,它生于齐是“橘”,也就是“不盗”,而生于楚却成了“枳”,也就是“盗”,争锋相对地反驳了楚王设下的危机,可见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从容不迫、充满智慧。

同样是橘,只因生长的区域不同,名称不同,味道不同,造成这个差距是因为不同的生长环境,而人生长在齐国不盗,进入楚国却盗,暗示楚国的水土造成人的盗。

追问:你觉得当时晏子是怎么样说这几句话的?你能否试读看看。

2、晏子面对楚王的挑衅和侮辱,从容不迫地和对方周旋,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明确:作为出使的使臣,他必须完成出使的任务,维护人格,更要捍卫国家尊严。

四、复习巩固,拓展迁移

1、是啊,晏子虽然身材短小、其貌不扬,但是却能言善辩,聪慧无比,我们以前是不是也学过晏子的其他故事,谁来说说看。

2、假如你是楚国的大臣,你能否找出晏子话语中的破绽,巧妙地反击他的论辩?

预设:A:淮北的枳虽然苦涩,没有橘味美,但是却可以入药,而齐人在楚国偷窃,却是毫无益处,晏子把楚人类比为橘,略显牵强。

B:你说楚国的风水使人善于偷盗,那你来到楚国怎么没有偷东西呢?

C:你们齐国太贫穷,没什么东西可以偷,我们楚国东西多,你们齐国人才偷。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逐句翻译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淮南——橘     水土异

             橘    淮北——枳

                   橘逾淮为枳    味酸涩

橘逾淮为枳

                    于齐——不盗     风气异

             枳     入楚——善盗

                    齐人入楚为盗    人沉沦

 

点评教师:
  • 点评教师:胡进献
    点评时间:2015/3/26 16:06:53
    点评指数:★★★
    点评内容: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晏子使楚并于楚王的一番争斗,树立了晏子机智善辩、从容不迫、等特点,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教学目标:

    1、了解晏子,积累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晏子的比喻说理,感受晏子作为外交家的风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晏子,积累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晏子的比喻说理,感受晏子作为外交家的风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

    一、简介晏子及《晏子春秋》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1、晏子,名 ,字 平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候。

    2、《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也可以说是一部最早的外传外史。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明显含有夸张与虚构的成分。书中故事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语言简炼,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二、解题:

    橘逾淮为枳:橘子越过了淮河就变成了枳。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

    为其来也  臣请缚一人   何为者也   吏二缚一人诣王   圣人非所与熙也

    2、个别读,学生纠正。

    3、听朗读,感知故事。

    四、反复朗读 疏通文意。

    晏子将至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晏子将要到达楚国,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到我们国家来,我想要侮辱他,用什么办法?”身边的大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绑一个人,从大王身边经过,大王问:“做什么的?”我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犯了偷盗罪。”

    晏子到达楚国,楚王赐晏子酒,喝酒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身边,楚王问:“被捆绑的人是做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擅长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晏婴听说,橘子生长在淮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北就变成了枳,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偷盗,莫非楚国的水土让百姓善于偷盗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五、概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1、文章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部分(1-2节),写了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

    第二部分(3-6节),写了写晏子智挫楚王,使其自取其辱。

    2、概括文章的内容:

    本文记述了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确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3、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中看出楚王是个怎样的人?

    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楚国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盛。一个夕阳西下,一个如日中天,实力悬殊成为楚王骄横的资本。

    楚王:傲慢无礼、盛气凌人,结果自取其辱。

    4、楚王与左右策划了什么办法侮辱晏子?

    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景,当晏子来到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偷盗,从而戏弄晏子。

    5、晏子是怎样挫败楚王的?从中看出了晏子是一个怎样的外交家?

    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文: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全文,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文中的重要字词

    2、现在我们仍然以小组为单位,三个同学扮演三个角色,分别是楚王、左右、晏子,还有一个旁白,我们合作翻译全文,在翻译的同时要注意各自的身份、说话的语气。

    二、概述情节,感知全文

    1、文章讲述了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谁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简单概括文意。

    明确:王欲辱晏—晏智斗王—王自嘲终。

    三、品味语言,感知人物

    1、本文虽然简短,两百字都不到,却为我们塑造了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请大家挑选你最感兴趣的人物,结合文中人物描写的语句,说说人物个性。

    明确:楚王:(1)傲慢无礼、自以为是,他知道晏子是“习辞者”,却要“辱之”,仗着自己的国力强大,想要羞辱晏子,羞辱齐国,显示自己的威武。

    2)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通过楚王的动作、语言描写,看出楚王当时似乎胜券在握,目中无人,盛气凌人,进而得意地看着晏子,且语言犀利,充满蔑视。

    追问:你觉得如果加入楚王的心理描写,你认为他此时心里在想什么?

    3)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xī)也(15),寡人反取病焉”。

    通过楚王的动作“笑”看出他当时的窘迫和尴尬,自己精心设计的阴谋在晏子的机智应变下以失败告终,只能借故自嘲,无可奈何地苦笑。

    晏子:(1)晏子避席对曰:

    通过晏子“离开座位”这个表示尊重的礼仪动作,看出晏子十分冷静,面对楚王刻意的挑衅,他压制心中的怒火,不露痕迹,其实是先礼后兵,可见晏子的足智多谋。

    2)“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一系列的语言描写,****句,慢条斯理,言在此意在彼。第二、三句,自问自答,与****句一起暗暗地,却又巧妙地进行比喻,第四句话锋一转,锋芒毕露,将齐国的“盗”比喻为“橘”,它生于齐是“橘”,也就是“不盗”,而生于楚却成了“枳”,也就是“盗”,争锋相对地反驳了楚王设下的危机,可见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从容不迫、充满智慧。

    同样是橘,只因生长的区域不同,名称不同,味道不同,造成这个差距是因为不同的生长环境,而人生长在齐国不盗,进入楚国却盗,暗示楚国的水土造成人的盗。

    追问:你觉得当时晏子是怎么样说这几句话的?你能否试读看看。

    2、晏子面对楚王的挑衅和侮辱,从容不迫地和对方周旋,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明确:作为出使的使臣,他必须完成出使的任务,维护人格,更要捍卫国家尊严。

    四、复习巩固,拓展迁移

    1、是啊,晏子虽然身材短小、其貌不扬,但是却能言善辩,聪慧无比,我们以前是不是也学过晏子的其他故事,谁来说说看。

    2、假如你是楚国的大臣,你能否找出晏子话语中的破绽,巧妙地反击他的论辩?

    预设:A:淮北的枳虽然苦涩,没有橘味美,但是却可以入药,而齐人在楚国偷窃,却是毫无益处,晏子把楚人类比为橘,略显牵强。

    B:你说楚国的风水使人善于偷盗,那你来到楚国怎么没有偷东西呢?

    C:你们齐国太贫穷,没什么东西可以偷,我们楚国东西多,你们齐国人才偷。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逐句翻译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淮南——橘     水土异

                 橘    淮北——枳

                       橘逾淮为枳    味酸涩

    橘逾淮为枳

                        于齐——不盗     风气异

                 枳     入楚——善盗

                        齐人入楚为盗    人沉沦

     

李之怡 共164篇 推荐7 优秀5
姜恩泽 共108篇 推荐22 优秀10
刘鼎轩 共98篇 推荐36 优秀24
马维霞 共80篇 推荐0 优秀1
陈永娟 共64篇 推荐15 优秀9
江秋 共63篇 推荐2 优秀2
陈乐乐 共60篇 推荐3 优秀0
胡豆儿 共59篇 推荐9 优秀7
房云玲 共57篇 推荐47 优秀5
董千里 共55篇 推荐30 优秀22
友情链接:百度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政府网   凤凰网   央视网  卫星地图  大师邦
关于本站 | 合作加盟 | 积分计划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声明 | 问题解答
作文批改网 www.duzhenfang.com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 电话:13864984078.
备案编号:鲁ICP备12014725号-1,设计制作:作文批改网
171.8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