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 >> 青浦区 >> 华新镇
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一定要扎扎实实搞好校本研究!
可不是吗?一篇篇信手翻来,你就不难发现:这些心血结晶成的文字,无一不是先生扎实搞校本教研的成果,如:《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怎样检查练习本》、《怎样训练儿童流利地书写》、《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怎样听课和复习课》……真是不胜枚举。并且我还发现,先生的校本研究也有一些规律可循:
一、关注教育实践中实实在在的问题,哪怕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小。
比如:《怎样检查练习本》。这个问题确实很小,但是也确确实实是教育实践中不能回避的麻烦。但是先生却进行了实实在在的深入思考,提出来:“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气氛”;“从书本和思考引导到活动,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要求他把现有的知识‘投入周转’”;“经验证明,最合理的一种方法是定期抽查”
……前三条都体现了他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后一条则体现出他在教育实践中的反复摸索。
二、对问题紧追不放,不仅坚持不懈探索,还特别注重从实践中探索方法。
先生治学态度严谨,往往对于一个问题进行深度挖掘,不断探寻更为适合的办法或思路。比如对于“思维”这个话题,全书共有:“‘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怎样在学龄前期研究儿童的思维”;“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要思考,不要死记!”;“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课堂山怎样指导学生脑力劳动”;“少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青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思考之室’——我们的阅览室”等等,都是在持续不断的探究发展学生思维这一问题的,而且这些探究活动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绝不是闭门造车、无病呻吟式的所谓“教育之思”。
三、注意吸收借鉴、注意反思。
书中有很多文字都提到了他从别的优秀教师身上借鉴到的一些经验,或是这些同行或同事触发的思考。这些思考涵盖了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新课预习的,有课堂教学的,有作业批改的,有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办学策略的,有儿童成长规律的等等。可以说,这些思考都闪烁着他执着探索的光芒,都凝聚了他对教育的一腔真情。
由此我们不难作出结论:扎扎实实搞好校本研究才是搞真教育的大道!苏氏的卓越功勋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