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 >> 青浦区 >> 华新镇
我读书很不喜欢再读第二遍,但是,这一次读高万祥老师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我却破例了,读一次感叹一次: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啊!
我有以下几点粗浅认识:
一、这是一盏指路灯,它给我照亮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通衢
当下,教育专著数不胜数,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虽说是各有所长,各专所攻,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一本书真正给我指出了一条专业化成长之路。这条路也就是高老师所说的“九堂必修课”,依次是:读书修身、教育反思、教育科研、大爱厚生、积极写作、锻炼口才、注重细节、家校合作、寻找快乐。每堂课都是一束烛照心灵的亮光,次第引领我们走向鲜花盛开的理想方向。
联想我们身边的一些同行、同事,有时干脆就是我们自己,身上曾经存在的和正在存在的一些现象,我们不难发现,拖沓、抱怨、推诿等一些消极的行为正在吞噬着许多意志薄弱的教师,正在吞噬着这些教师美好而短暂的青春,使他们随时处在碌碌无为的深渊前,一不小心就有彻底滑下去的危险。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说:可以理解,人生短暂,没有必要被这个选错了的职业所累,凡事能推则推,首先要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否则等哪一天自己累倒了,又有哪位领导或学生记得你啊,而地球却绝不会因为离开你而不再转动了;有思想高度的则倾向于另一种说法:这是心态问题,没有正确健康的心态,必然会东山望着西山高,必然只会抱怨,不会理性接受,更不必提享受自己的工作幸福了。
我则倾向于另一种看法:这不能全归咎于我们教师自己,我们很少人能看到路啊,“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啊!想一想,在单位踏实工作期待领导的提拔,好像多数校长也做不了这个主,而社会现实又好像是:提拔与成绩总是不搭界的。那就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呵呵,这不是笑话吗?这年月,一门心思钻这个,能给你带来多大经济利益啊?还不如和朋友打打牌、喝个酒,搞一搞社交,不然到你买房子的时候,就是借钱你也没个地方。再退一步说,就是咱实心实意地搞这个,你能搞得过那么多专家吗?明知不行,白费那个力气干嘛啊?这实际是当前绝大多数教师面临的尴尬境况:找不到路,看不到希望!高万祥老师就给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用这本书给我们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开启了一盏指路明灯!
郑立平老师说:当一个人真正喜爱上了某一项工作,他是不会感觉到累的。此话极有道理,想一想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大家,又有哪一位不是如此呢?书中谈到的西南联大的一些杰出人物:比如说梅贻琦校长,一生廉洁自律,竟然穷到让爱妻每天挎着竹篮走街串巷卖米糕度日;比如说华罗庚,在最为艰苦的时候,他们一家人你一口我一口地共吃一个鸡蛋。这些艰苦,都未曾动摇过这些大家对于事业、学问的迷醉!我深信:我们广大教师,只要是找到了高万祥老师给我们所指的或是类似的道路,我们就会看到希望,也就会有迫切地希望实现自己价值的冲动,这样一来,就是有谁妄想命令我们停下来,恐怕他也不会做到了。
二、这是一部耕耘史,它向我们展示了名师化蛹成蝶的轨迹
高万祥老师这本书,其实也是他自己的教育耕耘史。
他读书修身,发自肺腑地呐喊:读书是教育之母!做一个古香古色的现代教师!希望用20世纪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精神浇灌我们的学校精神!
他深刻反思,站在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度反思,站在中国教育的高度反思,站在人文失落的现状反思。他反思出: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应该具有平民情怀,应该洁身自好,应该有骨气,应该视教师职业为天职。反思出:教师的专业成长、职业提升、事业成功,不可能垂青于心浮气躁的人!他反思到心痛,能为中国的教育流泪,为人文的失落而痛心。他疾呼:在许多地方,应试教育已经到了摧残学生、摧残教师、摧残校长、危害国家民族的地步,令我等不才之辈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疾呼:教育改革必须从打假开始!
他醉心于教育科研,走出一条有特色教师向特级教师转变的成功之路,走出一条“一、二、三、四、五、六人文工程”的办学之路。
他积极写作,“像写情书那样真诚地写日记随笔、反思性的学生个案写作、诗意的文学和学术写作”;他不懈锻炼口才,认为“口才是教师的****能力”;他注重细节,认为“人格浓缩在细节里,大爱浓缩在细节里,学校的精神风貌也可以通过细节处透视”;他注重家校合作,力荐《发现母亲》一书,认同并践行“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家长怎样教育孩子”;他更注重追求幸福的教育人生,他认为“教师的人生应该是激情燃烧、乐观憧憬的人生,应该是一个能享受教育幸福的快乐人生”。
我从书中丝毫看不到他急功近利的浮躁气息,他沉浸在“钓”中,完全忘记了“鱼”,他沉浸在耕耘的快乐中,并没有刻意去追求收获,但是我们分明能感受得到他所钓到的“鱼”并不是一般的大,也并不是只有一个。央视主持人沈冰是他的“鱼”;这本书是他的“鱼”,包括张家港市****中学等那几所饱含了他极大心血、成就他苏州名校长的学校也是他的“鱼”……
他一路走来,踏实而执着。很显然,他是信奉“做事”信条的人。我不禁就想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总有很多人,常把自己看得多么厉害似的,一想起自己就盲目自我膨胀,就把自己的本事无限夸大,就自比李白,自比诸葛亮,自比姜太公等大人物,陷入严重的自恋症状,不信奉“做事”,只信奉机遇。毫无来由地认为身边升得比自己快的人都“善于跑后门”,干得比自己好的都是“别有用心”,活的比自己好的是“只管自己”,心态失衡,“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想做”(魏书生语),在抱残守缺的状态下庸庸碌碌地过了一天又一天。结果等到机遇真的降临到他头上的时候,他尴尬了,因为他早就与外边的世界绝缘了,已有的知识和信息严重脱离了实际,没能耐只能坐失良机!以前感慨“英雄无用武之地”,现在是练武场都给你了,却猛然发现自己的英雄称号还只是自己在梦中自封的。这样的人注定不会也不敢面对现实的,因为现实绝对不会偏爱一个不想付出只愿收获的人的,世间也绝没有这样的好事!
我们常会见到有些人总感慨社会的不公平,我年龄越大越不这样认为。《史记》有言:“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很有道理,秦朝的政权不得人心,它那么多公共资源(当然也包括公共权力)都在那里放着呢,所有人得到他的机会是均等的,刘邦虽说出身于市井无赖,但他的用人之才、驭人之能是当时********的,网罗到手下的那些人才进一步使他变为“捷足”,终于让他得以怒马而出,完美实现华丽转身。现在的公共资源、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它也都在那里放着呢,只是暂时由某些人保管,等你“高材”到“捷足”的程度了,这些东西你想撵都撵不走了。最简单的例子,平时我们为了晋级发表论文,那是千方百计盼这个求那个啊,甚至关键时刻不惜花钱发表,等你到高万祥老师或郑立平老师这种程度了,那形式可就立转了啊,那可是编辑约稿忙都忙不过来呢。我虽说没有预测前程的本领,但是,我依然能够断定:将眼光只盯着眼前的人,只能成为俗人、庸人;将眼光盯着前方脚踏实地赶路的人,他是注定不会平庸的!
三、这是一首抒情诗,它给我们播放了名师钟情教育的独白
读高老师这本书常常会让你感觉到,你时时刻刻都浸润在他无所不在的、浓得化不开的深情里。
我们也常常谈感情,尤其是津津乐道于自己对学生的爱,情至深处,也常常将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以为真爱就是这种境界了。但我们拿来和高老师一比,就会明显感到有差距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有这么一句话:“教师爱学生,能把一个民族爱发达了;教师恨学生,能把一个民族恨萎缩了。”他爱学生是站在民族的未来这个角度爱的,既然关乎民族未来,爱得能不深沉而持久吗?
他谈教育也是一句话:“我为中国教育流泪。”不知读到这句话别人是什么感受,我反正是犹如一记响鞭只抽到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了。应试教育、高考制度、教育造假、人文失落等等问题,我们又有几个人从未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其中啊?为此,他疾呼:优秀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他在书中专门探讨知识分子的平民情怀、洁身自好的品质和铮铮铁骨;为此,他到春晖中学、南开中学、西南联大旧址去探寻,去朝圣;为此,他试图从书中找到答案,“博平伐梨”的文林、正色“却金”的文徵明、敢得罪杜月笙的史量才都是他心仪的榜样。
他谈职业时说:“教师是天职!”号召我们要淡泊名利,并用朴学大师俞樾的例子来警醒自己:他成就自己学问的三件法宝是“无官、无钱、无才”。他认为:“教师的生存方式应该是事业型和智慧型的,而不是世俗的、庸俗的、无聊的,甚至是愚蠢荒唐的。”他深有感触且语重心长地说:“教师的专业成长、职业提升、事业成功,不可能垂青于心浮气躁的人。”
他钟爱书。这本书的****讲就谈读书,而且和别人不一样:他从公共图书馆的历史谈起,感慨地说:“图书是教育之母,读书是教育之母。”他分类选择书籍,合理配置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将他选择的哲学、教育专著、人物传记、小说、诗歌这五大类图书大公无私地推荐与读者共享,有几本甚至重点推荐。他谆谆教诲我们:“‘上帝赐给人类只有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想,来减轻人类的苦难遭遇。’不读书,不读点诗歌,是无缘享用这两样礼物的。”
他谈写作、谈口才、谈家庭教育、他所选的案例《我必须忍住对你的爱》、他讲袜子和领带的眼色搭配……我们穿行于他的文字之中,徜徉于他春风般的温暖爱意里。我敢肯定,要是让高老师来改艾青的诗句,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这样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教育事业爱得深沉。”他用泪水打湿了教育,打湿了笔下的文字,也打湿了我们的心。
实际上,凡是读那些名师大家的书,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份浓情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到朱光潜的《谈美书简》;从《陶行知教育名篇》到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从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到郑立平的《把班级还给学生》,莫不如此,他们才是心有大爱的仁者!当他们从心底里流露出这份割不断的浓情的时候,举手投足、斟词酌句就都是在抒发这种情感了,他们的思想也就因此而具有了穿透时空的魔力!
这本书还是一剂兴奋药,它能持续激起我们对于教育事业那份难于持久的热情;这本书还是一面鉴行镜,能使我们常常对照坐标反观自己,使自己踏实行走,止于至善;这本书还是一道清心茶,能使我们远离喧嚣、远离浮躁,静心修炼身心,通达禅悟之道;这本书更是一门幸福课,是开启幸福的道场,它使我们彻底明了了:原来教育的终极目标并不是痛苦而是幸福,不能让自己幸福起来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越是品读,我越是感慨: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啊!这本书我今后还要继续读,还要继续品出它的新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