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文友,学写作,就到作文批改网! | 收藏本站专版专栏 |RSS订阅     欢迎,朋友 | 免费注册会员登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会员中心
五六单元教案
发布时间:2015-05-05 14:43:21 作者:刘振霞三数 发布者:liuzhenxia 浏览次数:2052  类别:我的备课  
山东省 >> 临沂市 >> 罗庄区 >> 黄山镇 >> 黄山镇数学备课组 >> 三年级


第五单元  面积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活动。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个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用测量土地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生产劳动有很大的帮助。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重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2、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3、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课时安排:

面积和面积单位------------------------2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3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2课时

                         

 

 

  

****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71-74页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正确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具准备:挂图、口算卡片电教媒体,常用面积单位模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知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实践经历,探究新知

1、面积的含义。

1)教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个物体都有它的表面,黑板有黑板的表面,桌子有桌子表面,课本有课本的表面,我们的脸面有它的面。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

学生:用手摸脸、桌面、书面,感受物体的表面。

教师:①黑板的表面和桌面,哪个大?②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小?

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回答后教师小结: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黑板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黑板的面积比较大,练习本的封面比较小。我们就说;练习本的面积比较小。

2)出示图形:

教师:观察这3个图形,说说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很容易看出哪个****,哪个最小。)

教师: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围成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3)概括面积含义。

教师:什么叫面积呢?请同学们将这两句话合起来,用一句话来表示,想一想应该怎么说?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最后归纳面积概念。板书: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面积单位。

1)出示一组图形(教材71页图),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2)教师: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我们不能全部靠眼睛看,或者用重叠的方法,我们要学会用其它方法。

教师:我们能用什么办法知道它们面积的大小呢?(方格纸量)

小组动手操作。

汇报交流:哪个面积大?为什么?

学生:第2个面积大,因为它含有15个小方格。而第1个只含有14个小方格。

老师:如果我们不用统一大小的正方形纸片行不行?如果用统一大小圆片行不行?

通过实验进行检验,得出不行?

教师: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这几个面积单位到底有多大呢?

①平方厘米的认识。

教师:我们先来认识平方厘米(板书: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是 多大呢?

引导学生明确: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然后要求学生:

****:打个手势,来表示一下平方厘米的大小。

第二: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第三:估一估,橡皮擦的正面(一个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

笔盒上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积。你有什么看法?怎么想?(不方便。最好用大一点的面积)

②平方分米的认识。

教师:比平方厘米打一点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分米。

然后让学生明确: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教师也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示意图,

怎样要求学生做到:

****,用手势来表示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

第二,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第三,估一估,桌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窗户上一块玻璃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教师: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教室地板的面积,你有什么看法,怎么想?

学生:不妨边。要用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③平方米的认识。

猜一猜:比平方分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教师:什么样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刚好是1平方米?

教师:你们能用手势做一个1平方米的大小吗?

学生要4个人,4双手合围才能做出一个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的图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面积积大约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然后也让学生估一估黑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估一估教室地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在学生说面积单位时请全班学生打手势来表示大小。

四、巩固加深

课本第74页的“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比较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2、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3、学会合作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含义,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准备:常用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面积单位?它们时多大?你能用手势来分别表示它们大约有多大吗?

2、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有哪些,它们是多长?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常用的面积单位:厘米、分米、米。

二、分析比较

1、教学例1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出示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1厘米           1平方厘米

让学生明确:1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是一条线段。它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物体有多长,(有多少厘米);1平方厘米是一个面积单位,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物体表面有多大。(有多少平方厘米)

说一说:要测量笔盒的一条边有多长,应该用什么为单位?

要测量笔盒的上面有多大,应该用什么为单位?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学生分组讨论并动手操作。

汇报交流:你是怎样做的?它们有什么不同?

3)比较1米和1平方分米。

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再全班汇报。

2、引导小结:

三、巩固运用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23题。

2、数学游戏:教材75页。

3、练习十八的第34题。

3题是面积的甲酸和周长的计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课本第77-78页中的例2做一做练习十九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使学生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模型(符号例题要求)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提问:

1)什么叫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大约有多大(用手势来表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教师:你知道2平方厘米有多大吗?你怎么想?

要求学生:(1)用手比划大约有多大。

2)说出想法。(包含有21平方厘米)

那么,6平方厘米有多大?2平方米有多大?你怎么想?

二、探索发现,获取新知

1、引导探究。

取出一个长方形学具:

1)请同学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2)取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排一排、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包含有几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启发谈话:如果要求长方形的面积,我的每一个都用面积单位来排一排,数一数,看它包含有几个面积单位,这样的方法可以吗?假如要计算较大操场的面积,我们应该怎么办?能不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呢?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公式推导:

教师 :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如果沿着长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沿着宽能摆几个?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小结:沿着长摆,摆的个数与长的厘米数相同;沿着宽摆,摆的排数与宽的厘米数相同。

说一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长的厘米数×宽的厘米数=长方形面积

这个推断对不对呢?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我们自己拿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看。

通过自己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用公式计算:

3)即时训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15厘米,宽10厘米。

4、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出示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征?这个图形面积是多少?

2)想一想:怎样来算它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5、指导看书,熟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材78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十九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3题。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第四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应用

教学内容:课本第78页例3,练习十九第4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2、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3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

 2、练一练:教材78页“做一做”。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

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意义不同、计量单位不同、计算方法不同。

三、综合练习

1、练习十九第4题。

1)先估计面积,然后动手测量并计算面积。

2)全班交流想法。

3)要求它的周长怎么办?

2、练习十九第5题。

学生先估计,然后测量并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全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认为计算面积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67题。

作业设计

 

 

 

 

 

 

 

 

 

第五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九第811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2、涂一涂、算一算:用不同的颜色涂出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并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单位:厘米)

 

3 4

5 4

3、比一比:通过第2题的计算,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练习,深化提高

1、教材练习十九第8题。

1)学生动手剪一剪,然后求面积。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了什么?怎样求剩下部分的面积?

 2、教材练习十九第9题。

1)小组议一议:要求面积先要求什么?怎样求边长?

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3)说一说:通过计算,你知道了什么?

3、探索发现:教材练习十九第10题。

1)小组合作,画出长方形并填表。

2)分析比较,发现规律: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4、教材练习十九第11题。

1)学生按题目要求,自己准备图形剪一剪,观察、计算。

2)比较三种不同剪法,发现问题:剩下部分的面积相同,周长不等。****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长都比原正方形长,增加了多少?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求周长和面积要注意什么?

 

作业设计

第六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教材第8283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每组准备一个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和若干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学生回答,同时依次在屏幕上出现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猜一猜: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分四人小组,猜测,然后反馈:我们认为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我们认为是100。……)

看来各小组讨论,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请同学们把学具袋拿出来。

二、引导探究,发现新知

(一)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拿出红色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来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2、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①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红色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红色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师:你们是用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用的“摆”的方法,主意不错!还有别的想法吗?

②我们用直尺去量红色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果然方便了不少,你们真聪明,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③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个红色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红色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这种方法真妙! 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都是 ……(100平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知识迁移

1、启发: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分米,那么同学再想一想:边长1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出示边长1的正方形,并提出两个问题: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

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2、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3、反馈练习:

1)练习填空:(出示投影片)

1=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83页“做一做”。

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评价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3)改错: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  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三、全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及练习二十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体育场太大了)

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出示课题)

二、感受体验,获取新知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①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②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面积是1平方千米。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顷=(       )平方米           6平方千米=(         )平方米

80公顷=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三、巩固运用,加深记忆

练习二十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14题。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第八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8687页练习二十第59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意义,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正确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引导学生探索有关面积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①什么是面积?

②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更大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什么是1公顷、1平方千米?

③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涂一涂、算一算:用不同的颜色涂出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并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单位:厘米)

 

15 30

36 30

议一议: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3、填一填:

1=(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千米=( )

5平方米=( ) 平方分米    9平方分米=( ) 平方厘米   

6平方千米=( ) 平方米 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40公顷=(       )平方米       80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二、指导练习,深化提高

1、教材练习二十第5题。

1)学生独立做。

2)交流方法:你计算中你知道了什么?

2、教材练习二十第8题: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教材练习二十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67题。

作业设计

 

第六单元    年、月、日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数学思考: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助学生记忆各月份的天数。

教具准备:

投影仪、年历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

1、课件出示: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

学生不难猜出是“日历”。随后,教师出示2004年日历。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做一日。

说着,教师随手板书:“日”字。

2)从11日开始,到撕下1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

学生答问后,教师板书:“月”字。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年”字。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年、月、日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时、分、秒,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 认识年历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历卡片,认真观察:你可以从年历卡片上面了解到哪些知识?

1)放开让学生独自观察。

24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如:国际儿童节是几月几日?国际劳动节是几月几日?国庆节呢?教师节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香港回归是哪一年?我的生日,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

4)你能根据2003年的年历回答问题吗?(教师从计算机中调取万年历来让学生们逐月观察,提问学生并指名回答。)

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板书:

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大月(7个)

1 12个月 30天:四、六、九、十一 小月(4个)

28 29 二月 特殊月

2 记忆大、小月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年有12个月,其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1个特殊的二月。那么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呢?

1)课本上介绍了一种好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么数呢?请同学们看书本48页最上面一段话。教师检查学习情况,电脑显示:左手拳头图。全班齐数一次。

2)师:老师再介绍一首儿歌,帮你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出示儿歌)教师讲解儿歌,让学生自由记忆儿歌。

3)游戏练习。老师任报一个月份,是大月就请男生起立,是小月就请女生起立,谁站错,站慢就算输了。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一年有(       )个大月,有(    )小月。

291开学的前一天是(  )月(  )日;

31230的后一天是(  )月(  )日;

4、你的生日是(  )月(  )日;

5、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四、总结竞猜:

1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2 猜谜语。师:同学们一节课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真了不起!老师想给同学讲一个古老的谜语,想不想再猜?出示:最长又最短,****又最少,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时间)

师:既然时间这样珍贵,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珍惜时间)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并产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年历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讲故事

故事发生在2001315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0012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2、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你就清楚了。(板书课题)

3、年、月、日是表示时间的单位,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呢?(时分秒)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学习新课

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应用。

A:展示书上提供的各个情景,让学生说说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

B: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C:引导学生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

2、合作探究,认识大月、小月。

A:小组合作,根据问题合作探究: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31天?哪几个月30天?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B:师说明: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1天的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C:看年历卡,完成做一做。

3、探究记忆大月、小月天数的方法。

A:师提问:怎样才能很快的记住大月、小月的天数呢?

B: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C:学习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

D:完成做一做。

4、基础练习。

A:抢答:大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你出生在哪个月?那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老师出生在12月,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B:小游戏(判断大小月)

游戏规则:大月举右手,小月举左手。3月、9月、2月……

5、观察比较,认识特殊的2月。

A:出示书上2004年和2005年二月的卡片。

B: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C:师说明:2月有28天或者29天。2月是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2月是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

6、自主计算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

A:学生自主计算。

B:交流汇报。知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7、探索规律,判断平年和闰年。

A:学生出题“考”老师。由学生根据年历卡说出年份,老师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2月有多少天?(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B:师说明:其实,闰年和平年的年份也是有规律的。

C: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做一做的月历,你发现了什么?

D:提问:你能按规律再写几个闰年吗?每几年里有一个闰年?

E:师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一般”说明还有特殊的情况。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F:判断平年和闰年练习:1854年、2006年、3000年。

三、   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填空。

18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26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3)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  )月和(  )月。

2、判断。

1)每年都是365天。

2)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325个月就是2年多5个月。

4 因为19004的倍数,所以1900年是闰年。

3、找规律填空。

1月,3月,5月,7月,8月,(   ),(  )。

4、小强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5、导入的侦探故事揭谜。

20012月没有29日这一天,边境通行证是伪造的。

6、练习十二的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24时计时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

重难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时:2课时

教学准备:钟面、情景图

教学过程:

****课时

一、认识24时记时法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

2、组织交流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2100是几时。

3、组织学生猜测。

4  说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建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

5  老师动手操作,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后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0小时。

6  老师介绍“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7  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

二、学习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3、老师拨时针,让学生说说这个时间怎样表示?(凌晨1时,中午十二时)

4、师再拨时针,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5、小结: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上午

练习:抢答:

普通计时法 上午7    中午12    下午4    下午640

 晚上912

24时计时法 192340

练后想一想: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6、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连一连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2、(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打手势)

    18时就是下午8时。 

    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深夜12时就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2)师出示一个钟面,指针指着一个数(810

想一想: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可能早上8时,也可能晚上8时。)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说说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以下的时间:上午8时,11时,下午3时、5时,晚上10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情景图,引导观察,收集交流信息。

2、说说下午240分和1745分表示什么?在钟面上该怎么表示?(让学生上台拨出时间?

3、说说下午240分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

4、师画出线段图,引导学生在图上表示出这两个时刻,并讨论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可以在线段图中应该怎样表示?

4、师小结:像上面所说的240分、1745分,还像上午750分上学,1135分放学都是指一瞬间的时刻,一般用“几时”来表示。而从一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经过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来表示,如工作了8小时,在校3小时45分。

5、学生小组讨论计算坐火车用了多长时间的方法。

6、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说说你喜欢哪种办法?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  你知道妈妈几时上班,几时下班?你能算算妈妈一天工作多长时间吗?

2  你每天几时上学?几时放学?你一天呆在学校有多长时间?

(学生交流后独立解决后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十三3456

【教学反思】:

 

 

 

 

 

 

 

 

 

点评教师:
暂无!
李之怡 共164篇 推荐7 优秀5
姜恩泽 共108篇 推荐22 优秀10
刘鼎轩 共98篇 推荐36 优秀24
马维霞 共80篇 推荐0 优秀1
陈永娟 共64篇 推荐15 优秀9
江秋 共63篇 推荐2 优秀2
陈乐乐 共60篇 推荐3 优秀0
胡豆儿 共59篇 推荐9 优秀7
房云玲 共57篇 推荐47 优秀5
董千里 共55篇 推荐30 优秀22
友情链接:百度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政府网   凤凰网   央视网  卫星地图  大师邦
关于本站 | 合作加盟 | 积分计划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声明 | 问题解答
作文批改网 www.duzhenfang.com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 电话:13864984078.
备案编号:鲁ICP备12014725号-1,设计制作:作文批改网
130.85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