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怡 | 共164篇 | 推荐7 | 优秀5 |
姜恩泽 | 共108篇 | 推荐22 | 优秀10 |
刘鼎轩 | 共98篇 | 推荐36 | 优秀24 |
马维霞 | 共80篇 | 推荐0 | 优秀1 |
陈永娟 | 共64篇 | 推荐15 | 优秀9 |
江秋 | 共63篇 | 推荐2 | 优秀2 |
陈乐乐 | 共60篇 | 推荐3 | 优秀0 |
胡豆儿 | 共59篇 | 推荐9 | 优秀7 |
房云玲 | 共57篇 | 推荐47 | 优秀5 |
董千里 | 共55篇 | 推荐30 | 优秀22 |
主备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说明与建议
1、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写)和性质(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
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
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2、简化小数的意义的叙述。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
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淡化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
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
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3、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
为此教材除了在正式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
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习。
4、改变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扩大……倍”“缩小……倍”的说法。“扩
大……倍”与“缩小……倍”在小学数学阶段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
除以几。但是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数a扩大n倍,应是a+na倍,而不是na。也有
人认为:“倍”只适用于数的扩大,不适用于数的缩小。考虑到上述问题以及与中学的衔接,我们在
本套教材中进行了尝试性的改变。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
“缩小……倍”修改为“扩大到……倍”“缩小到……分之一。”
章节名称 |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
课 时 |
|
课标要求 |
|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
||
内容分析 |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写)和性质(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
||
学情分析 |
|
||
教学重点 |
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
||
教学难点 |
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
||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
|
||
教学策略 |
|
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通过探究小数与分数、整数的内在联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3、通过分析、对比、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对应思想和分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认数范围扩展到三位小数,使学生明确小数表示的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并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思
路
|
教学环节 |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应用 |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
|
导入新 课 |
一、谈话引入: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些数量不一定都能用整数表示,例如商品的价钱,就不一定都是整元钱,在进行测量的时候,往往不能正好得整数的结果,常常用小数表示.我们上学期已初步认识了小数,你能以元作单位,把下面数先写成分数,再写成小数吗? (1)1角=(——)元=( )元 (2)3角=(——)元=( )元 (3)9分=(——)元=( )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
|
|
|
||
学习 新知
|
环节
|
二、学习新课 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商品标价不够整元可以用小数外。在量屋子的高度时,它不够整米时,以米作单位也常用小数表示。 1、教学小数的意义。 (1)教学一位小数 把刚才的题目稍作更改:(出示米尺) 把一条长1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这样1份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板书: 1分米 3分米 7分米 1/10米 3/10米 7/10米 0.1米 0.3米 0.7米 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写在小数点右面的****位,表示十分之几。 小练:如果8分米呢?以米为单位,怎么写成分数和小数?9分米呢? (2)教学两位小数 把刚才的题目再做更改:(出示放大的1分米)题目和上面哪里不一样?答案一样吗? 把一条长1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0份,这样1份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板书: 1cm 4cm 8cm 1/100m 4/100m 8/100m 0.01m 0.04m 0.08m 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写在小数点右面的第二位,表示百分之几。 小练:如果28厘米呢?以米为单位怎么写成分数和小数?70厘米呢? (3)教学三位小数 把一条长1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00份,这样1份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板书: 1毫米 13毫米 123毫米 1/1000米 13/1000米 123/1000米 0.001米 0.013米 0.123米 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写在小数点右面的第三位,表示千分之几。 小练:256毫米呢?999毫米呢?指名学生出题,全班化成分数和小数。 (4)师:我们还可以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下去,可以得到四位、五位......小数。 启发学生根据前面3个问题的研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或几份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分成100份,1份或几份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分成1000份,1份或几份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2、小结:像上面这些分数也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等。(阅读课本) 3、P34做一做 4、强化概念.启发性提问: ①十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②百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③千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④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练习九1——4 |
|
|
|
|
板 书 设 计 |
|
|||||
教学反 思
|
|
|||||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一、教学目标
会正确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写小数
2.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思
路
|
教学环节 |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应用 |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
|
导入新 课 |
一、复习引入 1、0.2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 0.15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 2. 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07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13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
|
|
|
||
学习 新知
|
环节
|
二、新知学习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师:前面我们看到的一些小数如0.2、0.15等,这些小数的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其实小数点的左边也可以是其它的数,如1.8米、5.63米、12.378等。这样的小数可以分成两部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小数部分,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的小数 部分中间被小数点隔开。教师同时在黑板上写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的表头,如: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1 . 8 5 . 63 12 . 378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 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0.2表示十分之二,它表示有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百分之五,它表示有五个百分之—,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它表示有六个干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那么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十分之—、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还有万分之一等。 “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哪个****?”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师:小数的这些计数单位十分之—、百分之—、千分之—、万分之—等,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样的,都是10。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面,像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那么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哪一位?” “把十分之一分成10等份,每一份是多少?” “那么十分位的右边应该是哪一位?” “把百分之一分成10等份,每一份是多少?” “百分位的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 “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百分之几的呢?千分之几的呢?” 教师边在黑板上列出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边说明:再往下还有万分位、十万分位、百万分位等,因为小数位较多的不常用,我们在数位表上就用“......”表示。前面我们讲过在整数的右边,用小数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实际应用时常把整数和小数写在—起,这样的数也叫小数。再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如1.8、5.63、12.378等也都是小数。小数点左边的数叫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数叫小数部分。教师指12.378提问: “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这个小数的小数部分的十分位是几?百分位是几?千分位呢?” P36做一做1 |
|
|
|
|
环节
|
2.教学小数的读法。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的小数:0.58、3.5、41.47。 提问:谁能读出黑板上的小数?” 学生读出前两个小数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小数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后面一个小数的数值比较多,它们的读法也是整数部分仍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就读点,小数部分通常就按顺序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就可以了。 3.教学小数的写法。 师:写小数过去我们学过一些.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写一写。教师报出教科书第36页例4和“做一做”第2题中的小数,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的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完后教师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解。 小结: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仍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如果整数部分是零就写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要写成小圆点;小数部分按顺序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
|
|
|
||
板 书 设 计
|
|
|||||
教学反 思 |
|
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学生学会利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化简和改写。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小数的末尾田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思
路
|
教学环节 |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应用 |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
|
导入新 课 |
一、复习引入 0.3是( )分之一 0.30是( )个百分之一
0.123是( )个千分之一 |
|
|
|
||
学习 新知
|
环节
|
二、新课学习 师:在商店里,商品的标价经常写成这样: 这里的2.50元和8.00元各表示多少钱呢?2.50元和2.5元,8.00元和8元有什么关系呢? 1.理解小数的性质。 (1)例1 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启发提问: ①0.1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个十分之一米,1分 米) ②0.10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0个百分之一米,10厘米) ③0.100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00个千分之一米,是l00毫米) ④观察1分米、10厘米、loo毫米它们的长度怎样?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它们的长度是一样的)可以得出: (0.1米=0.10米=0.100米。(板书)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3个小数。 ①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 ②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o”,小数的大小不变。 |
|
|
|
|
环节
|
(2)例2 比较0.30和0.3的大小。 出示投影片: 启发提问: ①0.30表示几个几分之一?左图应平均分成多少份?用多少份来表示?(30个1/100,平均分成100份,用30份表示。) ②0.3表示几个几分之一?右图应平均分成多少份?用多少份来表示?(3个1/10,平均分成10份,用3份来表示。) ③两个图形所占面积大小怎样?(移动投影片,学生易看出0.30=0.3) ④为什么这两个数相等? 讨论后得知:10个1/100是1个1/10,30个1/100是3个1/10所以这两个数相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启发学生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 (3)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通过对例1、例2的研究,你能把上面的两个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 启发学生概括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o”或者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板书) 理解小数性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在小数的末尾添“o”或去“o”,小数中间的o不能去掉)。 2.小数性质的应用。 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o”的时候,可以去掉末尾的“o”,把小数化简。 (1)教学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得出: 0.70=0.7 105.0900=105.09 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o”,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有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o”,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 例如2.5元可改写成2.50元。3元改写成3.00元。 (2)教学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2=0.200 4.08=4.080 3=3.000 P40做一做 3、小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o”或者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
学生独立改写,集体订正。 |
|
|
||
板 书 设 计 |
|
|||||
教学反 思 |
|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学生熟练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
2.通过对小数大小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小数位数不同时比较大小容易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混淆。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
教学环节 |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应用 |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
|
导入新 课 |
一、复习引入: 832○799 6124○6214 1003○999 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那么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也是从高位比起,一位一位地比较。今天就来研究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板书课题:小数大小的比较) |
|
|
|
||
学习 新知
|
环节
|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5:姓 名 成绩/m 小 明 3.05 小 红 2.84 小 莉 2.88 小 军 2.93 问: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明确:先比较整数部分 3>2,所以3.05是****的。 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2.84、2.88、2.93整数部分都相同,则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9>8,所以2.93>2.8() 十分位相同,再比较百分位,8>4,所以2.88>2.84 最后比较结果:3.05>2.93>2.88>2.84 2、根据刚才的比较,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概括: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部分相同时,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3、练习:P41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 四、课堂总结
|
|
|
|
|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 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归纳“规律”的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
教学环节 |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应用 |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
|
导入新 课 |
一、复习导入: 板书: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
|
|
|
||
学习 新知
|
环节
|
二、新知探究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从上题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1、例1 把0.009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9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米=9毫米) (2)师移动0.009米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0.09米=90毫米,原数扩大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板书:0.9米=900毫米,原数扩大l00倍) 向右移动三位,原数又变成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9米=9000毫米,原数扩大1000倍) 小数点可不可以向右移动四位、五位甚至更多位? 师:所以我们要在移动位数和扩大倍数的后边点上省略号。 (3)从这一例子看,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原数怎样的变化?你能总结出规律来吗? 引导学生总结出: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loo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2.刚才是由上往下观察(画↓),如果我们由下往上观察(板书↑),小数点相当于往哪边移动?(向左移动),小数点向左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l000倍......(板书) 3.引导学生完整地概括小数点移动位置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在书上补充完整) 4.强调: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就是左移就缩小,右移就扩大;二是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倍数是l000倍...... 5.练习:P45做一做 6.小结: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就是左移就缩小,右移就扩大;二是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倍数是l000倍...... |
|
|
|
|
板 书 设 计 |
|
|||||
教学反 思 |
|
|||||
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牢固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并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l000倍。教学重点: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教学难点:向右移动时位数不够要在右边添“0”,前面****位的零必须去掉;向左移动时,位数不够时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思
路
|
教学环节 |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应用 |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
|
导入新 课 |
一、复习引入: 1、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数就( )。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就( )。 3、5.24要扩大1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得( )。 4、把42.7写成0.427,小数点向( )移动( )位。 5、说说小数点移位的变化规律。 6、如果把3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应怎样列式?得多少? 7、如果把5000缩小10倍,l00倍,1000倍应怎样计算?各得多少? |
|
|
|
||
学习 新知
|
环节
|
二、新知学习 师: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数扩大倍数要用乘法计算,把一个数缩小倍数用除法计算,我们今天应用学过的小数点移位的变化规律,要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只要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就可以了。怎样移动呢?(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的应用) 1、教学例2(1):把0.07扩大l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提问: (1)把一个数扩大倍数用什么方法计算?(用乘法计算) (2)怎样列式?(把0.08分别乘以10,100,1000) 板书: 0.07×10=0.7 0.07×100=7 0.07×1000=70 (3)根据学过的规律,应怎样移动小数点? 启发学生分别说出移动的位数及得数。(板书) (4)为什么0.07×1000得70? (因为要扩大1000倍,需向右移动三位,而原数只有两位小数,还差一位,所以要在右边添一个0,补足数位。) (5)0.07×100=7,为什么向右移动两位后得7,而不写成007? 引导学生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后,不是零的****位前面的零必须去掉,如0.07扩大1000倍得70,而不能得0070。 小结式提问: 根据上面的计算,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怎样就可以了? (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就可以了) (6)练习:P45做一做1 |
|
|
|
|
环节
|
2、教学例2(2):把3.2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1)思考一下,把一个数缩小倍数应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应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解决? 板书: 3.2÷10=0.32 3.2÷100=0.032 3.2÷1000=0.0032 (2)说明: 3.2÷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后,整数部分没有了,用0表示,所以在小数左边还要添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 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3.2÷1000=0.0032? 从而强调,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左边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左边用“0”补足,缺几位就补几个“0”,再点上小数点,左边整数部分也没有了,因此小数点左边还要添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所以3.2缩小1000倍得0.0032。 (3)练习:P45做一做2 3、总结性提问: (1)小数点向左或右移动的方向根据什么? (2)小数点位置移动的位数由什么来决定? (3)应用小数点移位规律时应注意什么? 4、教学例3 (1)阅读课文,自学 (2)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一 |
首先让学生独立试算,然后二人议论,最后全班交流。 |
|
|
小数与单位换算课时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低级单位向****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2.理解单名数互化的理由.
3.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低级单位向****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复名数化单名数用小数表示的方法.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
教学环节 |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应用 |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
|
导入新 课 |
一、创设情境 出示4个小朋友的身高数据,按高矮顺序排排队。 1、你有什么感觉?怎样比较方便呢? 2、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改成相同计量单位。 |
|
|
|
||
学习 新知
|
环节
|
二、自主探究 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1、80cm=( )m (1)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总结自己的改写方法. (2)策划自己的表达方案,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方法一:80cm=80/100m=0.8m 方法二:1m=100cm 80cm=80÷100=0.8m 方法三:80÷ 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4)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2、1米45厘米=( )米 (1)尝试 (2)交流 1米45厘米,1米已经是用米作单位了,只要将45厘米改为米作单位,再将1米作整数部分,45厘米化成米的小数作小数部分就可以了,45厘米=0.45米,因此1米45厘米=1.45米. (3)理解1米45厘米表达的意义 (4)小结:低级单位是如何改写成****单位的名数的? 三、实践应用 第50页“做一做” (1)先引导学生判断是由低级单位换算成****单位. (2)想一想:它们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练习. 四、课堂总结 |
|
|
|
|
小数与单位换算课时2
教学目标
1.掌握把****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2.进行单位改写的对比,学会区分.
3.形成一种程序性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把****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形成一种程序性思维方法.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
教学环节 |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应用 |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
|
导入新 课 |
一、生成情境 我们可以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单位的数,那么也应该可以将****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我们先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 80厘米=80÷100=0.80米=0.8米 或者:80厘米=80/100米=0.80米=0.8米 |
|
|
|
||
学习 新知
|
环节
|
二、自主探究 1、请说一说你是怎样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单位的数的. 2、揭示课题:把****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 3、从左至右是低级化****,那么从右至左呢?90厘米=0.9米,0.9米=90厘米. 4、0.9米=90厘米是怎样换算出来的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交流. 0.9米化成多少厘米,是****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应该是乘以进率100,因为1米=100厘米,也就是说1米相当于100厘米,那么0.9米是100厘米的90/100,因此,0.9米=90厘米. 5、学习例2. (1)学生独立阅读. (2)0.95米=( )厘米,你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3)0.95米的意义可以理解为9分米加5厘米,合起来就是95厘米.也可以用0.95×100=95厘米.计算时直接移动小数点. 6、想一想:1.32米=( )厘米. (1)学生独立思考,策划自己的表现方案. (2)全班交流. (3)1.32米=132厘米,你能用几种方法去理解? 7、对比总结:对单位的改写,我觉得首先判断两个单位名称相对而言,谁是****单位,谁是低级单位,然后掌握低级单位改写成****单位要除以进率,****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要乘以进率.是通过移动小数点来实现的. 三、实践应用 :第50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
|
|
|
|
小数的近似数课时1
教学目标: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
教学环节 |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应用 |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
|
导入新 课
|
一、复习导入: 根据要求改写成近似数。 245600985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是( ) 省略百万位后面的尾数是( )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 ) 四舍五入到百位是( ) 师: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用的是“四舍五入”法。在实际应用小数的时候,往往没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够了。例如,量得小明身高是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准确,只说大约0.98米或1米。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与求整数的近似数相似,我们今天来研究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数。 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
|
|
|
||
学习 新知
|
环节
|
二、学习新知 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出示例1:0.984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和整数,它的近似数各是多少? (1)首先要理解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还可以怎样表述? 引导学生理解,保留整数就是省略整数后面的尾数;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或者说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也就是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2)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仍然采用“四舍五入”法,看省略部分的****位,是5以上的数,省去后在前一位加l,是4以下的数舍去。 在明确上述两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试算,得出: 0.984≈0.98 0.984≈1.0 0.984≈1 引导学生分别说明省略的方法。 注意: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小结: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2、P53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
|
|
|
|
小数的近似数课时2
教学目标
学会把较大的整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重点:把较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难点:把较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容易丢掉计数单位或单位名称。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思
路
|
教学环节 |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应用 |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
|
导入新 课 |
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
|
|
|
||
学习 新知
|
环节
|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2: 出示数据和问题: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是多少万千米? (1)提问:把384400 km改写成用“万千米”作单位的数,应该用多少来除? (2)应该把384400缩小多少倍? (3)小数点应该向哪个方向移动几位? 说明:为了简便只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末尾的0 板书:384400千米=38.44万千米 (4) 启发提问:既然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再写上单位“万”,那么要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应该怎么办? 2、学习例3 出示数据和问题:木星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保留一位小数)? (1)独立完成,并说出改写方法。 778330000 km=7.7833亿千米 (2)如果要求保留一位小数怎么办? 说出保留一位小数的方法 7.7833亿千米≈7.8亿千米 3、完成做一做 4、区别对比。 例2、例3的学习中,有的数需要把它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的则还需要保留位数求近似数,它们有什么区别?应该注意什么? 5、小结:(1)求近似数需要省略某位后面的尾数。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要看十分位是几,然后按照“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求出的是近似数,应用“≈”表示,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最后要注意别忘记写单位“万”或“亿”,遇有单位名称的要写上单位名称。 (2)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求的是准确数,就在“万”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遇有单位名称的要写上单位名称,应用“=”表示,并写上单位“万”或“亿”。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三 四、课堂总结 |
|
|
|
|
板 书 设 计 |
|
|||||
教学反 思 |
|
|||||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章节名称 |
三角形 |
课 时 |
|
课标要求 |
|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
||
内容分析 |
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
||
学情分析 |
学生通过****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
||
教学重点 |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
||
教学难点 |
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
||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
|
||
教学策略 |
|
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教学关键: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从而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
教学环节 |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应用 |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
|
导入新 课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找出户图中的三角形。 2、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
|
|
|
||
学习 新知
|
环节
|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出示教材第61页上的三角形。提问: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 P61做一做 4、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5、例3:用3根小棒摆三角形,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看看各能摆出几个?(小棒的长度都一样。)你发现了什么?
|
|
|
|
|
环节
|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 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62页插图:图中哪儿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 2、实验解疑。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1、2、3题。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
|
|
|
||
板 书 设 计 |
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
|||||
教学反 思 |
|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判断方法。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
教学环节 |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应用 |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
|
导入新 课 |
一、复习导入 |
|
|
|
||
学习 新知
|
环节
|
二、创设情境 1.出示:课本63页例3情境图。 (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 (2)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 2.大家都认为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 请大家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那么走中间这条路,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质上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根据刚才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
|
|
|
|
环节
|
三、实验探究 1、剪出下面4组纸条(单位:cm)。 (1)6、7、8。 (2)4、5、9。 (3)3、6、10。(4)8、11、11。 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 请大家随意拿三根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1)(4)能摆成三角形,(2)(3)不能摆成三角形。 2、进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摆不成三角形。 请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同学说出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寻找原因,深入思考。 再请能摆成三角形的学生汇报用哪些尺寸的小棒摆成了三角形。 学生汇报。 3、师生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
|
|
|
||
环节
|
三、巩固练习 1.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 2.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6——8题 四、反思回顾 在这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的?
|
|
|
|
||
教学反 思 |
|
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种类特征,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思
路
|
教学环节 |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应用 |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
|
导入新 课 |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1、出示锐角、直角、钝角。 提问:①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②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吗?③如果我在这些角上加上一条线段的话,那变成什么了呢? 2、出示加一条线段,变成了三个三角形。 提问:①请你认真观察,这三个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三个角,三条边。)②那这三个三角形又有什么不同呢?(角的大小,边的长短都不同。)③这些三角形有共同的特征,但他们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我们就根据不同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
|
|
复习角和三角形有关的知识,是为下面探究新知作好铺垫。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要探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
学习 新知
|
环节
|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下面各学习小组先讨论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类呢? 2、学生汇报从哪个方面去分。(①按角分②按边分。) 3、下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对三角形分类,在探究之前请同学们听清楚小组合作的要求。 4、小组合作要求:①每个同学负责测量一个三角形的相关数据。②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三角形对应的位置上。③各小组按照刚才讨论的方法去进行分类,并在桌子上分一分。 5、同学们看看小组合作要求,哪个同学来解释一下这三句话的意思。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6、下面请小组长从信封中拿出这6个三角形,分好工,按照活动要求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
|
|
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通过小组观察、讨论、交流活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有机的结合,****限度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
|
环节
|
三、交流展示,建构概念 (一)按角分类 1、小组长带上这6个三角形把小组合作的成果进行展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你们小组的分法是否和他们的一样) 2、请小组长汇报为什么这样分? ①三个锐角 ②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③一个钝角,两个锐角 (板书) 3、有没有哪个小组也是这样分类的?需要补充吗? 4、你能给这三类三角形分别取个名字吗? ①锐角三角形 ②直角三角形 ③钝角三角形 (板书) 5、像这样的三类三角形我们是按什么方法分类的呢?按角分(板书) 6、概括三类三角形的概念。 7、三角形按角分成了这三类,下面我们用图来表示这三类三角形的关系,你们觉得可以怎样来表示呢? (二)按边分类 1、刚才那一组是从角的角度进行分类,其他小组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的呢?(小组长进行展示成果) 2、请你说一说你们为什么会这样分类呢? ①三边都不相等 ②有两边相等 (板书) 3、有没有哪个小组也是这样分类的?需要补充吗? 4、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①不等边三角形 ②等腰三角形 (板书) 5、我们来看看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等边三角形是否具备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呢?(教师引导分析)这就说明等腰三角形包含等边三角形,那我们通常把等边三角形归为等腰三角形这一类。 6、在小组内找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看看它们各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呢?(等腰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等边三角形有三个角相等) 7、下面我们来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请同学们看书上第65页的内容。 8、课件出示各部名称。(学生回答后再逐一出示) 9、总结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四、拓展应用,巩固概念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
|
|
在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特征。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与提高。
从等腰三角形中寻找特殊,在探究的过程中渗透了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渗透出“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辨证思维观念。
交流学生自己发现的结果,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真实体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点。 |
||
板 书 设 计 |
|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目标
⑴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利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⑵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动手动脑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独特的魅力,获得成功体验,并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检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思
路
|
教学环节 |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应用 |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
|
导入新 课 |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三角形分类的知识。 师出示三角形,生快速说出它的名称。 2、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我们通常所说的角就是三角形的内角。为了便于称呼,我们习惯用∠A、∠B、∠C来表示。 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用一个含有∠A、∠B、∠C的式子来表示应该如何写?∠A+∠B+∠C。 3、今天这节课啊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揭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
|
|
由三角形的内角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A+∠B+∠C”的表示形式形象的体现出三内角求和的关系 |
||
学习 新知
|
环节
|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三角板,猜一猜。 师: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 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你能肯定吗? 我们得想个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3. 学生测量 4. 汇报的测量结果 除了我们这节课大家想到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也能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到初中我们还要更严密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巩固知识。 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直角? 能不能有2个钝角? |
|
|
|
|
环节
|
三、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1、基础练习(课本第68页做一做) 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度,∠3=25度,求∠2的度数。 2、判断题 (1)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0度。( ) (2)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180度。( ) (3)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 ) (4)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可能是30度,60度,70度。( ) 3、求出下面三角形各角的度数。 (1)我三边相等。 (2)我是等腰三角形,我的顶角是96°。 (3)我有一个锐角是40°。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
|
|
||
板 书 设 计 |
|
|||||
教学反 思 |
|
四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究并了解四边形的内角和。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四边形内角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与能力;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探究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合作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四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的过程;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思 路 |
教学环节 |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应用 |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
|
导入新 课 |
一、复习引入 1、出示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如果剪掉一个角,剩下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四边形的内角和。 |
|
|
|
||
学习 新知 |
环节
|
二、新课探究 1、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哪些? 2、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都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知道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它们的内角和是360°。 那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内角和是否和长方形和正方形一样呢?你有办法验证一下吗? 3、验证: (1)用量角器量一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四个角。 (2)如果是任意一个四边形呢? A:把这个四边形的4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周角。 B:把这个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3)总结: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度 三、拓展延伸: 1、你有办法求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2、你有什么发现? 四、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这节课我们分别用度量、剪拼、折一折的方法对猜想进行验证,最后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
|
|
|
板 书 设 计 |
|
|||||
教学反 思
|
|
|||||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法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学建议: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相同之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因此,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时,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懂得道理何在;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主尝试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自主学习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2、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为了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学时应注意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法。如,教学例1中解答“第二轮动作完成后中国队领先多少分?”的问题时,教师不宜作任何提示,而应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找到适当的解题方法。又如,教学例3、例4时,不需要将教材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率先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章节名称 |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
课 时 |
|
课标要求 |
|
||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法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
||
内容分析 |
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通过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运算要数位对齐的道理,通过迁移旧知来正确运用定律进行小数的简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 |
||
学情分析 |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
||
教学重点 |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
||
教学难点 |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
||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
|
||
教学策略 |
|
小数加减法(一)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位数相同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思 路
|
教学环节 |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应用 |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
|
导入新 课 |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笔算下面各题。 4257+4305 = 8350 — 737 = 结合上面两道算式,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师:计算整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这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数,现在来复习跟小数有关的内容。 2.填空。 (1)在小数中,小数点左边是()部分,右边是( )部分。 3.化简下面各数。 7.150 =( ) 3.00 =( ) 0.200 =( )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两位小数。 1.2 =( ) 14 =( ) 这两题都是根据什么来做的?一起告诉我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
|
|
|
||
学习 新知 |
环节
|
二、自主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1)尝试笔算 6.45+4.29=10.74 6.45-4.29=2.16 6.45 6.45 + 4.29 - 4.29 10.74 2.16 (2)师:大家同意这样写竖式吗? (3)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异同: 计算方法上都是一位对着一位减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小数点,盖住小数点就是大家熟悉的整数减法了。 (4)小结:从这两个算式我们看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是相似的, 只是要多小数点。 (5)计算:1.25+0.45 4.38-1.28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什么了?像这样的情况你知道还可以怎么写吗?根据是什么? (6)小结:当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0的时候,我们要对结果进行化简,向横式汇报的时候就写最简结果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数学简洁美的一种体现。 2、P73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
|
|
|
板 书 设 计 |
|
|||||
小数加减法(二)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位数不同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思 路
|
教学环节 |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应用 |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
|
导入新 课 |
一、复习导入 |
|
|
|
||
学习 新知
|
环节
|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1)和上一例题有什么不同? (2)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3)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呢? (4)百分位上怎样计算?这里为什么可以添0?根据是什么? (5)在小数加减法中,要想直接相加减,这两个数字得什么相同啊? 2、验证结果是否正确,怎么办? (1)独立验算,说一说验算的方法。 (2)小结: 小数的加 减法的验算和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的。 3、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2)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的相应位置上点上小数点。 (3)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巩固练习:P74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会了什么?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 |
|
|
|
|
板 书 设 计 |
|
|||||
小数加减混合计算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法混合运算。
2、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思 路
|
教学环节 |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应用 |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
|
导入新 课 |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0.2+0.3 3.5+2.4 8.7-4.5 1-0.6 0.9-0.5 2.3+5.4 4.9+1 8.6-5.5 0.7+0.8 6.7+1.1 5+6.5 9.7-7 回顾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可以简便计算吗? 156+48+244 1000—356—444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你认为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 |
|
|
新课前让学生对小数加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关系进行猜想,既抓住了本课的重点,同时很自然地让学生去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
||
学习 新知
|
环节
|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3(1) (1)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计算? 竖式:7.45+5.8+4.69=17.94 递等式: 7.45+5.8+4.69 7.45 =13.25+4.69 5.8 =17.94 + 4.69 17.94 (2)小结:当几个小数进行连加计算时,可以把各个小数写在同一个竖式里,计算简便。也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出示例3(2) (1)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计算? 20-6.45-8.3 20-(6.45+8.3) =13.55-8.3 =20-14.75 =5.25 =5.25 3、小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运算。 |
|
|
|
|
环节 |
三、巩固练习 1、P77做一做1 2、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
|
|
|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知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也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2.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3.在不同算法的比较中体会运算定律在运算中的简化作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灵活应用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思
路
|
教学环节 |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应用 |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
|
导入新 课 |
一、复习迁移。 1、口算(小组开火车)。 6.52+0.48= 3.6+6.4= 2.54-0.54= 0.17+3.83 = 5.47-2.47= 4.8-1.8= 2、计算 35+28+72 125+49+75 156-47-53 137+98+2+43 1、在刚才的计算中我们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2、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减法的性质 (1)用字母表示就是: a+b=b+a (a+b)+c=a+(b+c) a-b-c=a-(b+c) (2)让学生说说它的实质内容 3、揭示课题:整数的加减法有简便运算,小数的加减法有简便运算吗?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
|
|
|
||
学习 新知
|
环节
|
二、自主探究 1、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2+0.5( )0.5+3.2 (4.7+2.6)+7.4( )4.7+(2.6+7.4) (1)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2)把你的发现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3)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板书:验证)可以怎样验证呢? 师生共同计算,发现○的左右两边相等。 (4)从这三组算式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小结: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学生把规律读一遍。 2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 应用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
|
|
|
|
|
环节
|
三、新知应用 出示例4:0.6+7.91+3.4+0.09 1、怎样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2、汇报: 0.6+7.91+3.4+0.09 0.6+7.91+3.4+0.09 =8.51+3.4+0.09 =(0.6+3.4)+(7.91+0.09) =11.91+0.09 =4+8 =12 =12 3、比较不同的算法,发现规律:那种方法简便?第二种方法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证明了什么? 4、小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同样使用,那么我们在进行小数计算的时候,就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的去采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1、2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
|
|
|
||
板 书 设 计 |
|
|||||
教学反 思 |
|
李之怡 | 共164篇 | 推荐7 | 优秀5 |
姜恩泽 | 共108篇 | 推荐22 | 优秀10 |
刘鼎轩 | 共98篇 | 推荐36 | 优秀24 |
马维霞 | 共80篇 | 推荐0 | 优秀1 |
陈永娟 | 共64篇 | 推荐15 | 优秀9 |
江秋 | 共63篇 | 推荐2 | 优秀2 |
陈乐乐 | 共60篇 | 推荐3 | 优秀0 |
胡豆儿 | 共59篇 | 推荐9 | 优秀7 |
房云玲 | 共57篇 | 推荐47 | 优秀5 |
董千里 | 共55篇 | 推荐30 | 优秀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