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批改网
教师职称评定是对教师教育工作的肯定和教学能力的认可。通过职称评定及其职称聘评激发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广大教师教学的专业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所以我认为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和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应该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主要目标
但是在几十年的职称改革中,执行者似乎慢慢背离了初衷。职称不再是能衡量教师能力的标尺,而成了工资、地位和名声的代名词。近几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职称评定的弊端越来越凸显。我认为必须坚决取消中小学职称工资,理由如下:
一、 职称间收入差距过大
初级和****收入差距过半,中级和****收入差距过千。假设同是一所学校毕业的两位教师,学历、教龄和能力都一样,仅是限额的原因,造成收入高低不同、在校名声不同,是否就会产生心理失衡,对教育工作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呢?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以****职称作为他们教育人生的终点。造成一种只要评上高职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什么论文、科研就显得不太重要,只是满足于现状,没有了投身于教育的动力,而评不上的,在努力了之后也会心理慢慢失衡,觉得条件一样,仅是因为职称就收入迥异,在校待遇不同,久而久之就容易失去教学的动力,滋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进而影响到办学的质量,职称问题是一个民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二、 禁锢思想,奴化人性
妇女的孕育是十月,职称的孕育是一生。初级、中级、****是教师职称的孕育期。在这期间,整日诚慌诚恐,像林黛玉进了贾府似的,必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必须服从于领导的“革命路线”。绝少有教学的创新和大胆的见解,更不要说“不拘一格降人才”了。
三、 催生腐败
职称评定首先要有优秀、良好,为得此殊荣,颇有不择手段;产生溜须,拍马、贿赂,以至献身等等;职称评定得有相应的学历、论文、荣誉证等等,各大报纸趁火打劫,明文标价,形成造假的不良风气;最后要有名额,名额可分到此校也可分到彼校,分到那校都合理,得跑关系,走路子,权力是可以被金钱买去的.名额一旦争到,领导首先占据有利地形抢先登陆,有时甚至对有资格的教师采取瞒报、漏报或不通知的办法,等知道已经为时已晚。领导评审过后,那些“皇亲国戚”又陆续登陆,根据武大郎的身材可随时增减条件,随时安排评委,可依手中的权利授意评谁。评上评不上的参评者都得答谢评委们的“举手之劳”。
即使推荐名额到手还需“过五关”,要填写一式三十份的表格,审核,盖章,各种证件的审核,要应对朝令夕改的规定,比如在2004年审核论文时甘肃经济日报,未来导报上的论文是顶呱呱的论文,到2005年再审核时说是小报的论文不作数,所有的工作就是白做.既是上报了高评会还会按比例淘汰一部分。只要是评职称,评上与评不上都是身心俱疲,想起外国小说中的一句话“封烫火漆也要一分钱”。
最让人伤心的是那些老教师,一辈子为人师表,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毛泽东思想的武装,有着老师的尊严,,根本弯不倒腰,教龄三四十年,交出的学生都成了顶头上司,国之栋梁比比皆是,这样的教师按现行条件能评上职称吗?不能摧眉折腰,只能望职称兴叹。
四、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职称能直接带来物质利益,职称可分高低贵贱,但职称是有限额的,可谓狼多肉少,为争职称好朋友反目成仇、好同事间勾心斗角、上下级矛盾重重,为人师表的教师一扫衣冠楚楚的斯文,互相撕咬的鲜血淋淋,使学生疏于管理,教学质量下降。教育的一片净土也陷于利益纷争中,更有甚者一时想不过动用黑社会,造成社会不和谐,不安定.。
五、 不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
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但现在是按职分配,高职是终极目标,终身制,评上高职后可高枕无忧,可划上教师一辈子的圆满句号,可退居二线享受丰厚待遇,这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吗,可请职改部门调研我区在教学一线的****有几人?一线孜孜以求的教师有又几人是****??“民不患贫而患不公”,有些教龄几十年的教师,在国家人才短缺时曾是教育的中流砥柱,领着微薄的工资干着繁重的工作,而在评职称时却得不到这份荣誉。所以我认为应加大教龄补贴的力度,把职称作为一种荣誉,激励年轻人去工作,提高教龄工资,鼓励全员教师终身投身于教育。
六、 职称评定的标准模糊,朝令夕改
评定的标准年年有变化,准备的材料次次不过关,微妙究竟在那里,问时往往是一个电话,一个领导意志,就可扼杀一个老师的终身;我区以五年的优秀,良好摸底,评聘职称,中国的古语是;“盖棺定论”,是为了防止论错,五年的时间是有限的,何不以任现职以来的成绩,贡献为凭呢?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骐骥一跃也不能十步, 三四十年的教岭的教师总比十几二十教龄的教师累计贡献大吧,况且,优秀,良好的生成有着诸多人为因素.
建议:
一、 取消中小学职称工资。用绩效工资激励教学,职称仅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荣誉。
二、 提高教龄工资,鼓励教师终身投身于教育事业。
三、 参考或采纳XXX 2014年教师工资改革方案,它反映了广大教师的心声。
——转自天涯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