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 >> 临沂市 >> 郯城县 >> 郯城美澳学校
席书(1461—1527),字文同,号元山,四川省遂宁县(今遂宁市蓬溪县吉祥乡)人。明代学者、官员。明朝天顺五年(1461)生,弘治元年(1488)中举,弘治三年(1490)中进士,弘治五年(1492)担任郯城县知县。当时,郯城“地旷人稀,川溢为患”,沂河、沭河、白马河水患频仍,百姓流离失所。他到任后,安抚灾民,垦荒造田,缓征赋税,兴办县学,推亡固存,政绩卓著。曾亲撰《祭孝妇文》,并数次到孝妇冢主持祭奠仪式,纪念汉朝时的东海孝妇。《康熙郯城县志》把他列入“名宦”卷,并这样评价他:“恭毅简重,严以锄奸,宽以抚众,优礼学校,存恤孤老,政通人和,有古循良风。”他离任后,百姓给他建立生祠——“去思祠”,并塑其像来铭记感念。甚至在离开郯城六十年后(此时已经辞世多年)时,人们还是那么深深地怀念他。他历任工部主事、户部主事及员外郎等职。
正德年间,他历任河南按察司佥事、贵州提学副使、右副佥都御史,巡抚湖广。弘治十六年(1503),云南地区发生严重地震,明孝宗命令侍郎樊莹到云南巡视,樊莹上疏奏请罢黜云南地方官300多人。席书敢于进谏,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他上疏说:“灾异是由朝廷引起的,而不是由云南引起的,就像一个人当受了内伤之后,四肢才出现病状。朝廷就像一个人的元气,而云南也就是四肢。怎么能舍弃发病的根源不管而去治疗四肢那表面现象呢?”他犀利地指出,如今内府供应比往年多了好几倍,朝廷中有数干名只领俸禄不干事的冗官,还有数万名校尉需要供给;供焚香祈祷的寺院不停地修建,花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宫廷内专督江南织造的内织染局催促频繁,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朝廷在赏赐方面的用度超出了应有数目;皇亲国戚强夺民田,皇上身边的宦官经常被派遣骚扰百姓;大狱中的囚犯在事先拟好的诏词面前不敢争辩,刑官也不敢为其申冤;贤能的大臣没有被起用,言官因为上谏言被罢还没有恢复;选任官吏,提拔官吏的制度已被破坏。然而这些切中时弊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用。
明武宗时期,席书先后担任过河南佥事、贵州提学副使。当时王阳明被贬任龙场驿丞,席书选取州县子弟,请王阳明来教育他们,由此这个地方的年青人才懂得爱好学问。经过几次升迁,他又做了福建左布政使。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造反时,他紧急召募了二万士兵前往讨伐。
席书著有《大礼集议》,因为讨论“大礼”一事受到明世宗的信任,被提拔为礼部尚书。他曾经列举了十二条刷新政治的建议递呈上去,明世宗以赞赏的口吻做了批复。看到当时朝中的内阁大臣费宏、石王缶、贾泳等人才干平庸,他恤民举贤,极力推荐杨一清、王守仁入阁,认为“平定天下祸乱,成就一代功业,非用王守仁不可。”并没有得到采纳。嘉靖六年(1527)二月初五日,明世宗又传令给他加官武英殿大学士,同意他退休,在京城赏赐了一处住宅,并且和在任时一样支取官俸。三月十一日卒,享年67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文襄。
张廷玉在《明史》中这样评价他:“(席)书遇事敢为,性颇偏愎。”王阳明撰写了《祭元山席尚书文》,引之为“知己”。李贽在《续焚书》中也充分肯定了他独具慧眼赏识王阳明“才识足盖当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