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 >> 临沂市 >> 郯城县 >> 郯城美澳学校
张世则(生卒年不详),字准斋,明后期官员、文学家,祖籍郯城,寄籍诸城,所以也称诸城人。《康熙郯城县志》有张世则所写的序言,是当时担任郯城县知县的颜若愚将编订的两大册县志稿邮寄给他,向其索序。在序言中,他说自己经常回郯城“过家上冢,吊古寻幽”。《乾隆郯城县志》评价其“博学能文”。在政务之暇,他时常专程来祭奠列祖列宗,同时到孝妇塚、于公墓、望海楼等古迹凭吊,发思古之幽情,写下了许多吟咏故乡祖丘风物的诗篇。
明万历二年(1574),张世则高中甲戌科第三甲第96名,随即出任宝坻县知县。之后,他相继历任吏部给事中、河南佥事、户部司仓主事、礼部主客司郎中、四川安绵兵备佥事(副使)、江西湖东道参政(明朝在全国设13个布政使司,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等官职。
张世则为官清正,嫉恶如仇,曾弹劾陕西巡抚贪赃枉法,大快人心。后来,他又弹劾吏部尚书王国光卖官鬻爵,皇帝却认为他是“挟私议贬”,一气之下将他断崖式贬为扬州府仪真县县丞(古代地方职官名,在县里地位一般仅次于县令,明清县丞为正八品官,主要职责是文书、仓库等的管理),被权贵们打压了10年。在四川做官时,他体恤百姓,施恩于民,并以诚意取信于四周少数民族百姓(所谓“白草诸番”),一些少数民族百姓自愿献地捐款,加入张世则所辖石泉县版籍为民。当时,巡抚正想着和少数民族挑衅闹事,以求立功,邀宠于世,但张世则不予协助,使其未能如愿。张世则一生仕途不顺,终至被人诬陷,辞官返回故里。
当时,海内学者全部都尊奉王守仁(阳明)的学说,张世则也深受王阳明“心学”影响,擅长思辨,富有文才,除公务外,便以著述为事。张世则在四川任职时,就把自己写作的《大学初义》一书进呈给明神宗,要求将之颁行天下,遂被信奉程朱理学的东林党领袖高攀龙所抨击。高攀龙(1562-1626,字存之,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少年时读书,就喜好程颐、朱熹的学说)上疏极力反对,驳其荒谬,认为该书大肆诋毁程朱理学,宣传的是王学末流的“空虚玄妙”之学,最终这本书没能得以出版,差点成了孤本残籍。退休后他致力于写作《治平要览》,还未完稿就去世了。其主要著作有《貂铛史鉴》和《大学初义》等。其中,《貂珰史鉴》备载明以前历代宦官的善恶,有评,有考,有论。其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都一一论列,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上奏朝廷。因此,礼部请求把这部书作为小内侍(太监)修身学习的教材。现存的文学作品有:《重建琅琊台碑》,《九仙石阁赋》以及吟咏家乡风物的《问官祠》、《孝妇冢》、《望海楼》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