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文友,学写作,就到作文批改网! | 收藏本站专版专栏 |RSS订阅     欢迎,朋友 | 免费注册会员登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会员中心
临沂市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16-09-12 13:38:18 作者:作文批改网 发布者:qq7600981E 浏览次数:2369  类别:指导文章  
作文批改网


临沂市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 “探究式” 四环节教学策略

新授课策略

(一)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教学目标: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操作要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经验,运用多种方式或手段,恰当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自主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操作要领:充分体现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给学生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教学目标: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操作要领: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要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和科学性。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点拨和提升。

4.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教学目标:反思学习过程,明确学习收获。

操作要领: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全面回顾学习收获。

(二)策略解读

****环节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此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精心创设数学情境,开拓创新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生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情境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几种类型。

生成问题: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有些数学问题是由学生对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然后提出的;有些数学问题是随着情境的出现而直接提出的。有的问题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而有的问题只是一节课若干问题中的****个,并且不是最重要的。

第二环节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组织,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基本程序是:自主探索—互动交流—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自主探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互动交流: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小组交流是由各小组组长组织实施的,要求组长要控制全局,明确分工,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并推选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小组意见。

其次,是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相同意见不要重复,教师要积极参与,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互动交流的环节也不尽相同:有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不需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可以由学生个体直接把自主探索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互动交流的形式可以灵活应用:低年级学生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不能有效组织小组学习,可以从同桌合作交流开始,逐步向小组合作交流过渡。

共同优化,形成结论: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形成科学结论。

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倾听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为学生的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第三环节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产生策略,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基本程序是:基本应用 —综合应用

基本应用:是应用的最低目标,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寻找答案,要重视过程,强调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综合应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综合应用的过程成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学生在基本应用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提升;同时也会暴露出学习的不足和疏漏,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 

在本环节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要点:应用要有目的性,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应用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应用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应用要体现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应用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

第四环节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学习进行全面地回顾总结。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回顾总结。

策略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策略只是给教师们提供一个上课的基本思路,在落实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灵活运用,不能机械套用。在具体上课过程中,有些课的****、二、三环节是不断重复出现的,在探索交流过程中会遇到新问题,在解决这个新问题时又要进行探索交流。这就需要教师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策略和改进策略,使小学数学策略更加完善和实用。

(三)教学实录

《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十一册28~29页例2及“做一做”的习题,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

2.促进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

3.初步渗透探究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下面是我们班小明和小芳同学早上从家到学校所行路程与时间的统计表。

姓名

时间(时)                  路程(千米)

小明         2小芳

师: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1:小明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生2:小芳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生3:小明和小芳谁走得快一些?……

 师:同学们很会动脑筋。你能列出相应的算式吗?

 生:2÷      ÷(教师板书)

 师:我们先来研究2÷ 。

 这道算式与我们刚学习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上节课学习的是分数除以整数,今天是整数除以分数。

 教师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分数。

 师:这个算式应怎样计算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

 师:请同学们试着算一算。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练习、解答,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指导。

 2.互动交流

 ⑴小组交流

 师:完成的怎么样的?想不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老师提几点要求:小组长负责组织,每个同学都要发言,要按次序发言;记录员作好记录。

 学生互动交流,在小组内展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比一比谁的想法更棒。小组内互相补充,形成小组意见。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

 ⑵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算法,依次板书。组间质疑、辩论,教师在关键环节点拔提升。

 组1:2÷ =(2×5)÷( ×5)=10÷ 2;

 组2: 2÷ =(2× )÷( × )=2× ;

 (以上应用商不变性质)

 生质疑:有没有更简便一点的算法?

 组3:原式=2÷0.4;(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生质疑:2÷ 还能这样算吗?

 组4:通过画线段图:

 1小时行的 2千米

 可以看出:2个 小时行2千米,那么1个 小时行 2÷2千米,1小时里面有5个 ,就是2÷2×5千米

 教师及时点拨,形成板书:

 2÷ =2÷2×5=2× × 5=2×。

 3.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引导学生比较几种算法,体会它们的共同点:

 ①都是把“未知的知识”转化为“已学的知识”;

 ②几种算法都可以转化为:2÷ =2× 。

 师:仔细观察上面的思考过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同位互相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整数除以分数,可以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应用

 ⑴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八第1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⑵完成练习八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完成后同位互相批改.

 ⑶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  )= ×     (  )÷ =6×(  )

 ⑷判断并说明理由.

 ①  ÷4=2× =                (      )

 ②  24÷ =24× =16             (      )

 ③  3÷ =3× =               (      )

 ⑸练习八的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2.综合应用

 ⑴在下面的“(   )” 填上适当的整数。

 ÷3=  ×=

 5÷ =

 ⑵读一本科技书,每天读它的 ,几天可以读完这本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收获呢?

 2.你能算出小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吗?(计算 ÷)自己试一试,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练习课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

 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回忆再现新授课中有关的知识及方法。

 操作要领:围绕前面学习的内容(知识、方法)设计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也可以是典型的一道或者是一组习题;还可以通过检查上节课的作业提出相关的问题。

 2.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教学目标: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

 操作要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设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应用性或提高性练习,学生逐题练习,及时订正。

 3.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自我达标性的独立练习,进一步强化“双基”,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操作要领: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测试题。测试题可以是以测试纸的方式呈现,也可以课本上或基础训练(伴你成长)上的习题作为测试题。测试题尽可能一次性呈现给学生,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全班或小组检查的方式批阅,也可以由教师在课下集中批阅。对测试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要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个别问题要由学生自己订正。

 4.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所练习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地归纳梳理,完善认识、感受收获;通过课外延伸作业,强化“双基”,培养有关的能力。

 操作要领:

 l      师生共同总结所练习的内容和收获。一是反思练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及提示应注意的问题;二是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三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进行评价。

 l      可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课外作业可以是巩固“双基”为主的书面练习,可以是小制作、小调查等实践性作业,也可以是探究新问题的预习性作业。

 (二) 策略解读

 

****环节  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本环节主要是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知识、方法)进行简要的回顾。问题的形式可以是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也可以是典型的一道或是一组习题,还可以是检查上节课的作业等。作为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在练习课的开始,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回答或对习题的解答,回忆再现新授课中有关的知识及方法,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诊断及点拨,同时为后面的练习做好准备。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回顾再现应简短高效;

 2.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抓住学生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问题形式。

 第二环节 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本环节是练习课的主体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分层练习中的“分层”,一是指习题分类,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大体分为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应用或提高性练习;二是指因学生学习能力不一,做题的速度有差异,对每个层次的练习提出不同要求。

 基本练习: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设计以巩固“双基”为主的习题,通过练习,强化“双基”,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及数学规律的理解,熟练有关的技能。在练习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订正,做好补教补学。

 综合练习: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设计综合有关知识的、变化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式)练习,提高学生“双基”的掌握和熟练水平,沟通有关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应用、提高性练习:其内容可以是需运用知识解决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是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的习题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并且要及时订正和评价,保证其正确率。

 2.在订正和交流中,要注意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注意发现有创造性的思维,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已有的认识和能力。

 3.针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在每个层次的练习中注意提出具有差异性的要求,在保证所有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既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其能力,又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

 第三环节 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本段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达标性检测。通过检测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发现存在的不足。教师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达标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

 

自主检测:检测内容要围绕教学目标以“双基”为主。可以是以测试纸的方式呈现,也可以指定课本上或练习册上的题目让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评价完善:学生自我分析检测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进一步完善认识。教师收集全班的情况,对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个别指导。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有些练习课,在“分层练习,强化提高”这一环节中边练边订正,练习的比较充分,时间占用多,这种情况下,“自主检测”的环节不一定安排。

 2 .测试题要一次性呈现给学生,由学生独立完成。

 3 .对于检测的题目,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全班或小组进行统一检查,也可以教师在课下集中批阅,课后或在下节课上进行订正。

 4 .要进行鼓励性评价。

 第四环节 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对本段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突出重点和难点,并注重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升等。

 归纳小结:即对练习内容进行小结,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归纳小结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要反思练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及提示应注意的问题,并且注意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小结时可先让学生交流收获和体会,然后教师点评。小结时还应注意要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情感进行相应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学习上的进步,体验学习的乐趣。

 课外延伸: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和兴趣,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练习情况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课外作业可以是以巩固“双基”为主的书面作业;可以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实践性作业,如小制作、小调查;还可以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预习新知、探索新问题等。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    小结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要点。

 2.    课外作业量要适当,不能加重学生负担。

(三)教学实录

 《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和约分的练习》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熟练掌握约分的方法。

 2.能运用约分等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3.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师:今天来上课的有30名同学,其中男生18名,女生12名。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关于分数的问题?

 生1: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生2: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生3: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生答,师板书:   

 师;你能把这些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吗?

 (交流时让生说一说是怎么约分的。)

 师:约分时你用到了哪些知识?

 生1:分数的基本性质。

 生2:****公因数。

 (让生分别说说它的具体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练习。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和约分的练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快速抢答,看谁说得又快又好。)

 =    =     = =

 =    =    = = 

 (2)求出下面各组数的****公因数。

 ① 2和7    ② 36和9    ③ 20和15

 ④ 12和8    ⑤ 18和6    ⑥ 5和6

 (生独立完成,几生板演。全班交流。)

 师:根据****公因数的特征,你能不能将这几组数分一分类?

 生:①⑥      ②⑤     ③④

 师:为什么这样分?(找几生说想法。)

 师:也就是说,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的,那么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就是1;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公因数;还有一种就是两个普通的数可以直接看出它们的****公因数,也可以分别找出它们的因数,再从它们的公因数里找出****公因数。

 (3)师:把老师发的卡片摆在桌中间,请左边的同学快速拿出约分后是 的分数卡片,右边的同学拿出约分后是 的分数卡片,这也就是课本49页第2题。

 

(生合作完成,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这么快就完成了这组练习,下面我们再来做一组练习好吗?

 2.综合练习

 (1)P50  第4题

 (让生独立完成,展示几生答案,全班交流。)

 (2)P50 第5题

 (让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到这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下面我们接着练习。

  3.提高练习

 (1)P50  第6题

 (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种不同的答案。下面老师再来看这道题。看谁能最先从每组分数中找出与众不同的分数。

 (2)下列各组分数中,谁与众不同?

   ①         ②        ③      

 (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汇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多种答案。)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自主检测

 师:刚才同学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真让老师刮目相看。老师还为每个同学准备了一组测试题,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1)找出下面各组数的****公因数。

 12和9         8和24       6和9

 15和25         7和11       18和27

 (2)找出最简分数,并把其余分数约分。

 2.评价完善。

 一生汇报答案,其余自我核对,矫正错误。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归纳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什么内容?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你表现怎么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上提示有关的问题,并对学生学习的情况作以情感性和知识性的评价。)

 2.课外延伸

 布置课本第50页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复习课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自主简评完善提高

 1.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教学目标:沟通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提高复习效率。

 操作要领:将现实生活与复习的数学知识相关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简明艺术地点出知识与情境的联系,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复习状态。

 2.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地对复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回顾、整理、交流后,梳理成知识网络,并初步内化为良好的认知结构。

 操作要领: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回忆等形式再现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创造性整理;然后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交流展现整理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系统的再建构,进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3.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教学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促进认知结构的进一步生成,并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操作要领:先呈现能代表知识块重难点的典型例题、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析疑解难和重点强化;再呈现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开放性、解决问题等有层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自我检评、自我鉴定、自我反思,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操作要领:呈现有针对性、典型性的测试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后,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

 (二)策略解读

 ****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设置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凝聚学生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引发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灵活有效地回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创设情境:教师要根据复习的内容,准确捕捉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将“非数学因素”(颜色、声音、形象、情节等)与数学因素有机结合,创设出鲜活的数学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复习的愿望,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机地整理。

 导入复习:这一步是学生由欣赏情境的非数学因素,转入关注情境的数学因素,从而进入复习的关键一步。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找准知识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关注外部形象引到思考内在联系上,水到渠成地进入数学知识的复习。

 第二环节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列举、比较、分类、整合,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课的关键环节,此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本步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进行知识的整理,并在整理中实施知识的再创造。

 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罗列。由于每个课题都有着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在整理时有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很快就会再现,而有些知识可能被遗忘,因而进行知识点罗列时要引导学生利用回忆再现或看书等手段,全面地搜集出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准确地搞清楚每一知识点的具体意义,这是进行知识系统化整理的重要基础。

 当学生搜集出与课题有关的知识点,并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意义以后,首先重要是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加以整理,实施再创造,而不是通过练习去巩固。也就是要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整合,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这是学生反思学习成果、深化认识的重要环节,要给予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整理时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各纵向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二是把各横向的知识点有效地分化开来,组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所学的分散的知识“竖”成线、“横”成块,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其科学的知识网络,这些形成的“线”和 “块”就是学生创新的成果。其间应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分类”、“归纳与概括”等,整理形式,一般采用“树枝图”、表格、图画等学生所喜爱的形式;整理的结果:力求简单、明确,使人一目了然。

 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在学生自主整理后,要给予他们充分交流展示整理成果的机会。交流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借助实物、图表和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来阐述自己的整理成果和思维过程。形式有同桌间的展示、学习小组里的交流、面向全班同学的汇报等形式,主要目的是创生更多的学习资源,让那些不一样的认识、不一样的学习成果、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不一样的思维模式进行充分碰撞,在交流碰撞中起到相互矫正、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作用。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和点拨。如果学生的整理结果能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教师就完全可以用学生的“作品”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如果学生的“作品”还不能满足“形成知识系统”这一目标的需要时,教师应积极进行引导、质疑、激发、补充,不断完善,帮助学生准确地建立起各类知识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让学生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知识系统。

 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系统后,教师要给他们留出一定的自主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内化吸收、自我矫正完善,实施第二次创造优化。

 第三环节  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查漏补缺,既使学生形成的认知结构稳固定型,又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此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在学生知识系统已经初步形成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整理、交流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作进一步的强化分析,帮助学生解答疑点,弥补缺漏,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可用有针对性的典型问题或典型例题进行呈现,重在设疑、答疑和析疑。另一方面要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强化练习,目的是进一步强化认识,巩固所学,有效地增进系统的构建。练习时,可通过题组的形式呈现练习内容。在练习内容上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在练习形式上要注意抓一题多变。同时在练习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的层次性,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针对性。

 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复习除了要重温学过的知识,强化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现提高与发展,将旧知识进行生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复习时还要注重对知识创新点的准确把握,围绕知识的创新点,去积极有效地组织练习,强化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所谓创新点,即是所复习的知识与生活的实质性联系,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以及先后知识的实质性联系。寻找这些联系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也是拓展深化的过程。在内容上,要结合复习的实际,在知识的“高度”、“宽度”上适当向外拓展延伸;在形式上要以综合性练习、探索性练习、开放性练习、解决问题练习进行呈现。拓展深化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托,不可任意提高标准,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

 第四环节  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评价别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此步分为两个层次:

 自主检测

 本层主要是通过一组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题目,让学生来进行自我检评、自我鉴定。

 评价完善

 在自主检测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检测的情况进行总结,既要系统归纳整个课题所学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还有待加强;还要针对学生情意领域进行总结,对学生学习的状态、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学习习惯等方面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主要形式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

 

策略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流程操作的时间上要灵活机动。本流程反映的是复习课最本质的规律,描述的是一个知识板块(小节、单元、几个单元、整册、整个学段)复习的整个过程。其操作时间可能会因为知识点的多少、内容的深浅、学生的掌握情况、整理展示的方式等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知识点单一、学生程度高、内容较为简单的知识板块的复习,四个环节可能在一节课中能够完成,而知识点多、内容较难、展示交流复杂的知识板块的复习,可以用两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完成。

 第二,教学流程操作的环节上要灵活机动。整个的教学流程呈现出四环节八步进行,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重难点的不同、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不同等有意识的强化某些环节,也可以弱化或者是去掉某些环节;有些环节可以在课内完成,有些环节则可以以实践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有些课解疑析难占得分量重一些,有些课则要进行较多的练习;有些课重在整理,有些课重在交流和争辩等。

 第三,在整理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复习课的实质不仅是强化,更重要的是整理和拓展,只有抓住了这个特点,才能使旧知识焕发出新的活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罗列和练习的层面,那是机械的,也是毫无生机的,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启发或者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展示知识间的联系,也就是教会学生创造。教师还要重视挖掘知识与知识间、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向学生呈现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现实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使“死”的知识鲜活起来,也才能收到应有的复习效果。

 总之,复习课需要更高的教学艺术,更大的对教学资源的把握能力,需要教师付出更辛勤的劳动,那种传统的罗列知识点、机械训练甚至过度练习为主的复习方式必须加以改革。

 (三)教学实录

 《表内乘法整理和复习》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复习乘法口诀表,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提高表内乘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根据乘法的含义和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感受我国渊远的数学文化,激发自己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助人为乐的良好品格。

 教学重点:

 1.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正确计算表内乘法。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乘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空白的乘法口诀表、小笑脸、口算卡片、口算转盘等。

 学前准备:学生将乘法口诀整理记录在空白的表格中。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咱们又见面了!老师啊,首先考考你们的眼力。你能猜出老师的年龄吗?

 生1:22岁。

 师笑了:小了,不过老师很开心,真想回到22岁。

 生2:30岁。

 师:差不多了。

 生3:不好猜!老师你给点提示吧。

 师:那好,你今年几岁了?

 生3:7岁了。

 师:哦!这位同学7岁了,老师的年龄是他的4倍,你能算出老师的年龄吗?

 生3:你28岁了!

 师:太准确了!你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生高兴地说:我7岁了,7的4倍就是4个7,7×4=28运用乘法口诀四七二十八。

 师:对,计算7×4运用乘法口诀四七二十八,能既快又准确地算出得数。我们已经学过1~9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一起来整理和复习表内乘法。板书课题:表内乘法的整理和复习。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1.回忆、背诵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1~9的乘法口诀,你会背吗?我们一起背一遍,怎么样?

 生:好。一一得一、一二得二……

 师:大家真能干,一口气把1~9的乘法口诀全背下来了,而且非常熟练,瞧,小脸都涨红了,稍稍喘口气。

 2.展示整理填写好的乘法口诀表

 师:课前我们已经将1~9的乘法口诀整理记录到表里,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记录的?

 (1)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1展示整理的表格:我是横着整理的。

 师:横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2:我发现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

 生3:我发现横着看,三的乘法口诀一句比一句多三,四的乘法口诀一句比一句多四……

 生4:我是竖着整理的。

 师:竖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5:我发现****竖行就用一开头,第二竖行就用二开头……

 师课件展示并总结:大家不仅整理得认真,而且能够仔细观察,寻找出口诀表中的特点:我们横着看,几的乘法口句就有几句;竖着看,第几列就用几开头。

 ……

 (2)哪两句口诀的积相同?

 师:大家看,数字12,哪句口诀的乘积是12?

 生:三四十二、二六十二

 师板书三四十二、二六十二。

 师:两句乘法口诀的积相同,想一想,你还能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请小组同学讨论,组长写在记录卡上。

 学生汇报,投影展示。

 一四得四       一六得六     一八得八      一九得九      

 二二得四       二三得六     二四得八      三三得九      

 三六十八       三八二十四        六六三十六    

 二九十八       四六二十四        四九三十六

 (3)看口诀写算式

 师:口诀三四十二、 二六十二分别可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

 生:三四十二可以计算4×3=12,3×4=12

 生:二六十二可以计算6×2=12、2×6=12

 教师板书出算式并总结: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师:看数字25,哪两个数的乘积是25?

 生:5×5=25,口诀是:五五二十五,

 师:咦,这句口诀还可以写出其他的乘法算式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两个因数相同都是5。

 师:像"五五二十五"只能写出一个乘法算式的口诀,还有哪几句?请在你的口诀表中用铅笔圈一圈。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学生齐读口诀。(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七七四十九、八八六十四、九九八十一)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1.乘法口诀表中一共有几句?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1:一共45句。1+2+3+4+5+6+7+8+9=45

 生2:我算得更快,1+9 2+8 3+7 4+6是四个十,40再加5,一共45句。

 师:这种算法不错,既简便又快,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我们大家可要向他学习!

 2.数学故事 “你知道吗?”课件:小九九知识

 3.(1)师:你认为哪几句口诀比较难记,或者容易混呢?请小组内交流。小组长记录下来,互相说一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下来。

 (2)学生小组活动。

 (3)学生举例,其他学生想办法解决。

 生1:七九六十三很难记,7×9不知道七九多少怎么办?。

 生2:我来帮助他,你可以从一九得九开始横着背九的乘法口诀,一直背到七九,就知道七九六十三了。

 生3:那样太麻烦了,我有好办法。如果你知道六九五十四,再加一个九,54+9=63,就算出7×9=63了。

 师:同学们真聪明,有这么好的办法!

 师:大家开动自己的小脑筋又发现了乘法口诀的这么多奥秘!但是我们仅仅了解、背诵乘法口诀还不够,关键还要学会应用。看下面的题。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1.摘星星。

 六(    )四十八    (    )八五十六      四(    )三十六

 九(    )八十一    (    )九七十二     (    )七四十二

 2.运用口诀,口算练习(卡片出示)

 (1)一人说得数,大家判断说口诀

 (2)同桌运用圆形口算转盘,做口算。

 3.卡片上的数是由哪两个数相乘得来的?(比谁快)

 63    27   18    9    24   42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   ×     = 9          ×     =12         ×    =20

      =(   )           =(    )          =(   )

 2.(  )里****能填几?

 (  )× 6<40      8×(  )<50    39 >(  )×7

 (  )×5<45     9×(   )<68     49 >(  )×8

 3.租车。

  课件出示两种车:

 准乘8人

 准乘4人

 有32人去春游,所有人正好坐下,没有空位,你有几种租车方案?

 (1)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方案,组内交流。

 (2)小组代表汇报

   生一:4辆大车

 生二:8辆小车

 生三:1辆大车和6辆小车

 生四:2辆大车和4辆小车

 生五:3辆大车和2辆小车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1.看算式写得数

 7×2=  6×4=  8×5=  3×7=  3×6=

 9×8=  4×4=  5×7=  6×9=  9×4=

 2.看图写算式。

 (1)

               一共有多少个   ?

         ×   =      或      ×   =         

  口诀 :         

 (2)  每支钢笔8元钱,6支钢笔一共多少钱?

 算式:                      (元)

 我吃的萝卜是你的2倍。

 我一天吃了5个萝卜。

 (3)

小白兔一天吃了几个萝卜?                            (个)

 的价钱是      的3倍。

 3.逛超市。

 7元         9元              ?元

 (1)    一辆       多少钱?

 (2)    小华的钱正好买4个      ,你知道小华有多少钱吗?

 (3)    小华的钱****可以买几枝    ?你是怎样算的?

 (4)    你还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二)评价完善

 1.听课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师:我们来听课的同学每一个小组有4人,那么6个组一共有多少人?

 生:4×6=24(人) 四六二十四

 2.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最满意?

 生1: 我对乘法口诀更熟悉了!

 生2:我又知道了乘法口诀的很多秘密!

 生3:这节课过得真快!

 …… 

3.教师评价总结。

 师:今天我们班的同学每个人都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加深了对乘法口诀的认识,而且敢于质疑,大胆发言,小组成员合作学习、互相帮助,解决了好多问题。老师这里有许多可爱的笑脸,想送给同学们,希望大家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如果每人一个,这些笑脸够不够?为什么?

 出示笑脸图:

 生:3×9   三九二十七,我们一共24个人,每人一个,够了。

 师:这些笑脸就奖给大家,我们今后对乘法口诀还需要加强记忆,并学会灵活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课例二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周长的知识,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熟练计算。

 2.让学生能灵活地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能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理解图形的拼剪引起的周长的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白纸、检测题题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以走?(生答)

 师:老师跟你们的情况差不多,从家到学校上班有两条路可以走,路线图是这样的。课件出示:

 老师家

 学校

 猜猜老师走哪条路近?走哪条路远?说说你的理由。

 生1:走弯线近!

 生2:不对!一样近,因为红色的这条路线,虽然拐弯多一些,但如果把向右的这3条横线移动,就能合成一条线,同样,竖着的3条也能合成一条竖线,最后就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两条路一样近……。

 师:你用学过的长方形的知识,出色地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没白学数学。实际上,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测算长度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知识。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1)自主交流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自己整理的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知识,在小组内按下面要求进行充分交流吧。

 (课件投示要求:①把你整理的方法告诉同学。②讲解清楚,语言简洁。③认真倾听,及时补充,提出质疑。)

 学生组内自主交流,师巡视

 (2)展示整理成果

 师:谁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整理成果?

 (生展示讲解,师作适当评价)

 生1:我是用分类的方法进行整理的,就是把有关长方形的知识整理在一起,把有关正方形的知识整理在一起的。我先整理了长方形周长的含义,它是指围成长方形的4条边的长度总和,又整理了以前学过的有关长方形的知识:长方形有4条边、4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接着整理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长+宽)×2。正方形也有4条边,并且4条边都相等,也有4个直角,它的周长计算公式是:边长×4

 生2:我是用表格比对的方法进行整理的,先整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含义:围成它们各自4条边的长度总和,又整理了它们的一些特点:长方形有4条边、正方形也有4条边,它们都有4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最后整理了它们各自的周长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边长×4

 ……

 师:同学们的归纳整理能力真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整理的很具体、比较全面。

 2.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1)师:通过整理、交流,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有了哪些全面的认识?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4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边长×4。

 (生答,师有条理地板书:4条边、4个直角;对边相等、4条边都相等;(长+宽)×2,边长×4)

 (2)引导小结:

 师:它们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同的地方有:都有4条边、4个直角;周长的含义都是指它的4条边的长度总和。(板书:相同)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不同的地方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边长×4(板书:不同)

 (3)师:你觉着哪些知识掌握得比较好?还有哪些知识你感到有困难?

 生1: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要算出它的两条长和两条宽的长度总和。

 生2: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用边长乘4,因为它的四条边的长度都一样。

 生3:如果给你了长方形的周长和一条长的长度,怎样求出它的宽呢?……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师:同学们在交流中表现得非常棒,有信心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

 (①②小题不列式,直接口算)

 ①    给长方形的水池装护栏。                                                        

 长

 16

 300dm

 28cm

 宽

 9

 200dm

 12cm

 护栏的长度

②帮妈妈给正方形的菜地围篱笆

 边长

 5m

 900cm

 43dm

 篱笆的长度

 ③   要用这些铁丝制作一个正方形的铁框,它的边****是多少分米?

 2.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师:同学们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可真行!老师现在遇到了一个小麻烦,愿意帮老师解决吗?

 师:老师这儿有一块长是50厘米,宽是30厘米的长方形棉布(师边说边用课件展示棉布及相关数据)

 (2)师:算一算这块棉布的周长是多少?

 指生板演计算过程

 生板:(50+30)×2=160(厘米)

 (3)师:老师想在这块布上裁出一块****的正方形布,作手帕,但不能浪费布料,应该怎么裁?

 师:自己用老师给你准备的白纸代替这块布料,动手试试吧。(师巡视,指名展示裁法)。

 (4)师:裁下的这块正方形的布料,我们要在它四周镶上丝带,需要买多少丝带才够呢?

 生:买多少丝带,也就是算裁下的这个正方形布料的周长是多少,列式是这样的:30×4=120cm(师随板)

 (5)师:估一估,剩下的这块布料所用丝带与上一块比较,哪块用的丝带长呢?(课件展示这两块布料的边)

 生:剩下的这块用的少,因为剩下的这块布,宽没有变还是30厘米,只是长变成了50-30=20厘米……

 师:说的真棒,同学们算一算来验证一下吧。

 (指名回答,随板:50—30=20cm     (20+30)×2=100cm)

 (6)师:这块棉布裁开前布的周长是多少?裁开后这两块布的周长总和又是多少?

 (7)师:通过比对,你有了什么发现?(生发现后师追问:为什么裁开后布的周长总和会变大?)

 生:裁开后,它们的周长会变大。因为如果沿着宽边裁开的话,它们会增加两条宽边,也就是增加了两条宽边的长度,所以它们的周长会变大。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自主检测

 师: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一起来检测自己的智慧又提升了几级好吗?

 生:好

 师:拿出老师给你准备的题卡,开始吧。(师巡视生做题情况)

 2.评价完善

生做完题后,师生互评

师:谁来评价一下自己这节课中表现比较满意的地方?哪些地方还有待于加强?

 附检测题:

 

(1)两个小朋友在草坪边玩耍,用步测得草坪的长是54米,宽是29米,假如他们围着草坪走一周,一个小朋友走多少米?走二周呢?

 

(2)同学们庆元旦,装饰教室,在彩纸上剪出一些小正方形纸片做窗花,每个剪出的小正方形纸片周长都是10厘米,剪出的这些小正方形纸片的边有多长?

 

(3)明明有一张长38厘米,宽比长短12厘米的照片,请你用木条帮他做一个相框,你至少需要买多少厘米的木条? 

(4)如图:一个长是40厘米,宽是20厘米的长方形纸,沿中间这条线剪开分成两个长方形,它们的周长总和会增加(       )厘米。  

 

李之怡 共164篇 推荐7 优秀5
姜恩泽 共108篇 推荐22 优秀10
刘鼎轩 共98篇 推荐36 优秀24
马维霞 共80篇 推荐0 优秀1
陈永娟 共64篇 推荐15 优秀9
江秋 共63篇 推荐2 优秀2
陈乐乐 共60篇 推荐3 优秀0
胡豆儿 共59篇 推荐9 优秀7
房云玲 共57篇 推荐47 优秀5
董千里 共55篇 推荐30 优秀22
友情链接:百度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政府网   凤凰网   央视网  卫星地图  大师邦
关于本站 | 合作加盟 | 积分计划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声明 | 问题解答
作文批改网 www.duzhenfang.com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 电话:13864984078.
备案编号:鲁ICP备12014725号-1,设计制作:作文批改网
187.5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