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 >> 临沂市 >> 临沂大学
在安头村东北隅,从前有个叫“老堰崖”的地方。“崖”字,在安头村方言中被读作“yái”。
崖者,崖头也。其名称的由来,盖因其四周都是黄土高崖,犹其南面的黄土崖,壁面陡峭,直上直下,足有两三米高。于是,安头人因地制宜,就将这儿取名“老堰崖”了。其实,这儿就是一个小型蓄水库,四周高,中间凹,常年积水。据村中老人讲,这儿曾经是原沂河的故道,也是村中小河子的源头。
1958年公社化以前,安头村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单干的。即使是互助组、合作社期间,也只是组内社内互相帮工,土地并不充公,仍归个人所有,粮食也不平分。当时,由于是小农经济,单干为主,没有全村统一的大型水利设施,加之,安头村可耕种土地,总体上呈北高南低趋势,所以,每逢雨季到来,各户农田里的雨水就全都涳入老堰崖这个小型水库里了。这时,老堰崖就充分发挥着雨季集纳村北大片农田里过剩雨水的排涝作用。
从前,在老堰崖附近,坟茔也比较多。过去,小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大人们往往就讲一些曾经发生在老堰崖的鬼怪的故事吓唬孩子。这一招也真有效。大白天也很少有孩子们到这里玩耍,更别说阴雨天,朦胧的月夜,或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夜了。
后来,农村搞“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削高填低,平整土地,修渠开路,开展畦田化种植,安头人就把这儿的坟墓迁了,平了。于是,老堰崖就变成了如今坦荡如砥的好农田了。“老堰崖”虽然已经成为过去,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关于“老堰崖”故事,我们是不应该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