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批改网
根据杨树民教授的文章落实细节后补充
从1937年抗日烽火燃起,到1945年日寇投降,沂蒙军民经历了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那是一场殊死搏斗的战争,是一场浴血奋战的战争,是一场历尽磨难的战争,是一场永远不能使人忘怀的战争。
日本法西斯侵略沂蒙的战争,是沂蒙近代史上空前的浩劫,它给沂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寇在蒙山沂水间的血腥屠杀、狂轰滥炸、蹂躏践踏,其灭绝人性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无不震撼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灵。8年来,沂蒙军民以血肉之躯,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英勇悲壮的斗争。
日本鬼子是于1938年春天开始大举进攻沂蒙地区的。临郯失陷后,日寇的扫荡更加频繁。但,反抗日寇的斗争也更加如火如荼。安头村保卫战就是一例。
据安头村老人们讲,在当时沂河两岸村庄中圩墙筑的最好的就是安头村和唐庄村,有“金安头银唐庄”之称。沂河两岸的日伪军屡次进攻都没能打进这两个村。敌人怀恨在心,决定在1940年夏天攻打唐庄村和安头村。
1940年5月,连下了几场雨,安头村圩墙外的外围河水已满,除了安头村的五个村门之外就没有能进村的地方。更给敌人进村增加了难度。
1940年农历5月28日,日本鬼子重点攻打安头村。当天,天气阴沉,雨意甚浓,偶有零星小雨飘落。侵占了李庄的鬼子100多人,在唐庄村一王姓大汉奸的带领下,越过沂河,向南一路烧杀而来。大约上午10点多钟,鬼子们就来到了安头村的东北角。村民们闻讯后,立即将村庄圩门关闭。许多青壮人纷纷拿出自家的用来看家护院的大刀长矛。当时,有一位上级安排在此主持工作的郭指导员,带领大家奋力迎击。
土枪(大雁枪)、洋炮(五子炮)以及德国造、汉阳造等枪枝,登上圩墙炮楼等制高点,抗击着日伪军的进攻。妇女、儿童和老人都惊慌失措地躲在家里,大街上空无一人。炮声、枪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响声不断。面对穷凶极恶的鬼子、伪军,村民们英勇奋战,顽强地阻击着敌人的进攻,保卫着自己祖祖辈辈休养生息的可爱家园。敌人首先在安头村东沂河西堰安上了大炮对安头村进行轰炸。由于离村庄较远,很难打准,发发炮弹都落在村西圩墙外面的围河里。敌人没办法,只好将大炮重新移至安头村的悬堂寺里,这时,距离安头村只有200多米,而我村的村民也发现是反击的好时机。于是利用我们自制的胜铁牛(用土炮将废耙齿,破铁锅、碎石块等向外射击的土制武器)对敌人进行猛攻。敌人被打的嗷嗷直叫。敌人在寺庙西墙掏了个大洞,敌人从这个大洞里向村内发射了一枚六棱炮弹,落在了乔启明老家房顶,可由于当时的房子是草房,有弹性,撞击力很小,炸弹撞击点火失败。当时卜庄唐洪玉唐洪玉带着儿子王贞团(乳名挨起,是唐洪玉喂养的革命先烈的后代)和她小姑妹的儿子韦寅来安头走姑家(安头村杜明三的母亲)的儿子王贞团正和几个小朋友一起藏在这里,他们看傻了眼(年龄小不懂事),都在说:“怎么没响呢?”,大人们都非常吃惊,小心的把孩子拉了出来,可眼看着屋顶上没有爆炸的炮弹没办法。就在这时,唐洪玉把大家疏散开,她用枪准确的瞄准释放栓,将其击响。大家才得安心。敌人发了哑炮以后,气急败坏,紧接着敌人又一连发射了四门炮弹。将安头村东门楼直接炸塌,正在操作胜铁牛的庄长乔朋亮和民兵乔二银(当年18岁,没有大名,乳名为二银)被当场砸死。尽管大家奋力抵抗,但,因敌众我寡,武器悬殊,缺少战斗经验,经过半天的激战,到下午,终被日伪军们攻破东门。村名们一齐涌向西门准备出村躲藏。大门才开了北边一扇,人就堵在门口,另一扇没法打开。就在这紧要关头,鬼子的炮弹落在了人群中,幸运的是,这只炮弹也没响,成了哑炮。部分村民才得以逃出。鬼子进村后,烧杀掳掠,无所不为。民兵刘士昌外撤到了柴口村北时,听到村庄内敌人的喊杀声,又愤怒地扛着土枪返回村庄,可没等他进村就被鬼子打死了。此次战斗,被鬼子掳去物资一大宗,村民们的枪炮也被维持会抢了去。村民们蒙受了沉重的灾难。鬼子们撤走后,村内一片狼籍,目不忍睹。
在抗击鬼子、伪军的安头保卫战中,除了刘士昌、乔朋亮、王宗民、乔二银等阵亡,其余伤者二十余人,他们为保卫安头村,保卫自己的家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是我们安头人不应该忘记的。
安头保卫战结束后,据说当时,安头人郭文修还写了一首打油诗来记述此事。这首打油诗是这么写的:
大安失守最非常,
炮声隆隆血成汪,
可怜此地无人救,
不知何处是他乡。
这首顺口溜式的打油诗,虽然极为平常,然而,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头保卫战的大致情形,它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是很多的。首先是战斗打得很残酷,死伤人员较多;其次是安头村民虽然英勇抗击,但终未能保住村寨;第三是敌人异常凶残,给村民造成沉重灾难;最后是孤军作战,无人增援解救。历史是不应该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