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 >> 泰州市 >> 姜堰市 >> 姜堰镇
让孩子一直善良下去
无意间看到微信朋友圈里的一篇文章一一《写给女儿:我宁愿你不“善良”》。文章中列举了社会上多则因善良受到伤害、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真实事例,致命的善良留给家人无尽的悲痛,同时也留给作者深深的思考一一我宁愿你不“善良”,并提出忠告:一个合格的父母,请在告诉孩子这世界很美好的同时,也要提醒她这世界同样存在着丑陋和险恶。面对美好的世界,我们应该热爱。但无论何时,都请对邪恶警惕,学会自我保护。要善良,但不能愚蠢;应善良,但必须有底线——你弱势对方强势,请不必善良。看完文章,不安情绪渐上心头。
这份不安,是为儿子。
记得不久前的一个早晨,推车出车棚,无意间看到门前水泥缝变粗,但粗得不均匀;变黑,却在流动。定睛一瞧,原来是蚂蚁搬家。好浩荡的一支队伍,从南侧花坛一直连接到北面花坛,中间没有空隙,密密匝匝,忙碌却有序。这场景真是久违了,似乎只在儿时的记忆里。无暇停留,也不可迂回,推车而行必须穿越这条黑色的神秘地带,只能挑看起来最细、蚂蚁聚集最少的区域强过。儿子见状,在车后喊:“你这样会压死很多蚂蚁的!”我回过头去,给他一个不忍却无奈的表情。坐上车,我说:“蚂蚁是贴地爬行的小动物,也许天生就具有抵抗人踩车压的本能,否则生命岂不太脆弱?经验告诉我,正常情况下,用手指去掐,用脚去碾,才会杀死它们的!刚才虽车压蚁群,但轮胎有缝隙,它们身体太小,应该不会受到伤害的。”我为自己找到充足的理由,儿子只弱弱地说:“但愿吧!”随后是好一阵子的沉默,沉默中,我感动于儿子如此敬畏生命、心疼小动物,但他是否还在担心那群可能被车压死的蚂蚁?应该是可能的!
另一件事情也浮现出来。今年暑假有一段时间连续高温,天热地旱。有一天中午,我们行走在小区停车场,那水泥路面在骄阳之下,白得刺眼,热气翻腾,由下而上,四处弥漫,让人窒息。我们走得极快,以尽快逃离这片“白色恐怖”。儿子眼尖,看见有一条蚯蚓在滚烫的水泥路面上扭动身躯,挣扎蜷缩。他便要拉我停下,我明白他的意思,立即予以阻止,说:“快晒干的蚯蚓,救了也白搭!”“也许救了白搭,但至少我要减少它的痛苦!”他从裤袋里拿出一张面巾纸,快步上前蹲下身,隔着面纸巾,非常小心地夹住蚯蚓,送到花坛里。“这样好了,有树叶遮阴,有泥土当床,它会好受些,也许还能活下去!”儿子似乎完成了一件壮举,兴奋不已,“也许很快就有它的伙伴发现它,给它帮助!”这么大的小伙子,还如斯天真,又如斯善良,我只能给他一个微笑,送他一句鼓励:“你是对的!”
作为教师的我,自认为有一份“见了野花就砰然心动”的情怀,有一份淡然看人生的超脱。在教育儿子时,一直引导他:万物有灵,众生平等,要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要心存善良,博爱世界……所以,在儿子的世界里,几乎没有与小伙伴的争吵,多的是体谅与忍让,以至于有时我会觉得他善良得懦弱,为他善良的让步叫屈。在他的世界里,捉青虫喂小鸡,是残忍;攀折花枝,是伤害;说小麻雀长得丑,是不尊重……为此,我也曾觉得他少了男子汉应有的铮铮铁骨。易中天这样说过,善良不是说要你到街头去做什么义工,或者学雷锋的那天去扶老太太过街。善良的底线是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之心,不忍心人家受到无辜的伤害,包括对小动物。曾经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其中介绍昆明市丑小鸭中学把每周星期五设定为“全校素食日”,他们倡导“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孩子”的教育理念,把素食作为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对善良的一种信仰。是的,一个人有恻隐之心,就是一个善良的人;能悲天悯人,就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可是这些见了野花就怦然心动、看到小动物受伤就心疼的孩子会不会如文中所说,从小生活在真善美教育中,就像生活在真空里,一旦走入大学走入社会,面临独自生活时,就会被骗子蒙蔽,轻则破财,重则丧命?
这份不安,还为当下的教育。
真善美的教育在现实面前难道就如此不堪一击?很多血淋淋的事实,揭示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的某些缺少,如过于强调善,忽视丑与恶;过于追求纯粹性和理想化,过滤社会的负面信息,遮掩现实的复杂性……但是如果因此否定或淡化真善美的教育,过早过多灌输太多负面、丑恶甚至残酷的社会信息,让孩子对人、对社会怀惴太多的不安全感或敌意,时刻保持着紧张或警惕、怀疑与疏离,同时又要他们善良,这让孩子心安何处?又情何以堪?更要付出怎样的心智,才能做到既坚持了善,又驾驭了恶?这对孩子来说,是一道难度很大的考题。会不会动摇孩子对真善美的信仰,让孩子走向负面,走向分裂,走向极端?这是家长应该深思的问题,更是值得教育人研究与探索的课题。
怎样让孩子们一直善良却能少受、不受伤害?我没有科学的答案,没有系统的方案,有的只是一个母亲爱孩子的天性与直觉,一个教育人对教育问题的敏感和思考。世界很大,社会很杂,作为教育人,我们能做的和应该做的就是坚持尚美教育,潜入研究与积极践行尚美教育,在做好优美教育、崇高教育的同时,适时适度、科学审慎地进行审丑教育,让孩子们获得“对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多元性以及人生苦难或阴暗面等人性深度的体验”(《审美教育“以美育德”的机理研究》),使其“正视丑,辨别丑,对丑产生免疫力,对美的理解更为深刻”(同上),“在美丑与共的社会中对丑不回避不退缩,不迷失不沉沦,保持独立人格和道德操守”(同上),帮助他们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提升内在的确定性,使其能够在失控的环境中自控。
让善的种子深埋孩子心中,并一直善良下去,在未来的重要时刻,定会引导他做出最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