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 >> 临沂市 >> 临沂大学
临沂市罗庄区黄山镇安头村地处临、郯、苍三县结合部,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沂、武河岸畔不起眼的小村庄先后走出了四名女八路,勇敢地投身到抗日救国的队伍中去。时至今日,每当人们提起当年打鬼子的事,安头人以及安头村周边十里八乡的许多老年人都会竖起大姆指称赞:安头村了不起,出了四个女八路!
众所周知,在万恶的旧社会,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毒害,妇女的社会地位都是极低的,“男女受授不亲”的桎梏更把她们完全禁锢在与世隔绝的空间里。民国之后,受新思想的影响,家境稍好的女孩子才有了上学读书识字的机会,才有了接触社会的机遇。读书识字,眼界开阔,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像春风一样吹进她们的心坎里。文化带动了思想的进步。抗日战争暴发后,那些思想进步,觉悟较高的青年人紛紛奔赴延安,投身到抗日的革命洪流中去。
在安头村西面大约十多里的地方有个村庄叫“三重村”,抗战时期,这里是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活动搞得较早较好的地区。1938年5月,由共产党人丁梦孙组织领导的抗日民众组织——“临郯青年救国团”,简称“青救团”,就在紧挨三重村南边的丁庄小学宣告成立了。它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地区抗日救亡活动的发展。在安头村周边先后就有老小屯的一分团,南头的三分团,庄坞的十分团,涌泉的十二分团,华埠的十八分团等青救团的组织,分团多达37个,成为临郯敌后群众性最广泛的抗日组织。6月,青救团又成立了临郯青年抗日义勇队,秋冬时节,青救团又成立了临郯独立团,并在距安头村西南二、三十里地的涌泉村召开干部大会,分析形势,总结工作,部署任务。后来,临郯青年救国团被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三大队,由杨信、韩去非、张炯、白涛等率队挺进滨南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
临郯青年救国团的抗日救亡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极大地吸引、鼓舞和激励着包括安头村在内的周边村庄的青年人,她们热情高涨,向往革命,1939年,在安头村进步妇女的协助掩护下,身为大家闺秀的郭英、郭建姊妹俩结伴而行,首先冲破家庭的阻拦,勇敢地投奔到临郯青年救国团的怀抱中来参加了革命。那一年,郭英20岁,郭文会之女;郭建只有18岁,郭文修之女。1940年,安头村17岁的杨树仁,杨国璋之女,也冲破家庭的藩篱,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队伍。抗日战争结束前夕,1944年,安头村儿童团长刚刚15岁的乔英,乔启更之女,借在县里开会之机,主动要求当兵打仗,从此,当上了真正的八路军小战士。
郭英、郭建、杨树仁她们先后来到临郯青救团后,立即按军事化的要求,被编入班排过起了有组织的军事生活,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学唱抗日救亡歌曲。崭新的生活让她们兴奋不已,新的人生,新的理想,鼓舞着她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她们的政治觉悟,思想素质,军事技能都得到了极大提高。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上级很快就把她们分配到各地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去了。从此,她们各奔东西,扎根山区,深入农村,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打击日寇,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经受着战争的洗礼与考验,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成长壮大。建国前,郭英曾任郯城县委常委、郯城县救会长,东海县县委书记等职;建国后,曾任沈阳市总工会主席等职。郭建,建国后曾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人事处处长,丈夫杨涤生建工部部长,住北京。杨树仁,参加革命后,改名杨君,建国后曾任黑龙江省北安劳改分局政治处主任等职,1978年离休,住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省农场总局干休所。乔英建国后被安置到上海市公安局工作,享受处级行政级别待遇。
这就是从安头村走出的四名女八路,女战士!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她们依然紧跟党中央,在各自的岗位上,一如既往地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为四个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毕生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18.11.20.
于三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