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文友,学写作,就到作文批改网! | 收藏本站专版专栏 |RSS订阅     欢迎,朋友 | 免费注册会员登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会员中心
追忆年味
发布时间:2020-01-30 11:16:25 作者:乔俊文 发布者:minerhaoxue 浏览次数:2217  类别:我的随笔  
山东省 >> 临沂市 >> 郯城县 >> 郯城美澳学校




今年回家过年,感觉年味越发淡了。

我是腊月二十九回的老家,二十九、三十两天,就一直待在家里。因为前年本家的二伯父去世了,所以家里不能贴春联,我也就不用写春联了。到了饭时,给家人做几个菜;吃过饭,因为惧怕室外的寒冷,就在炉子旁看看电视,和父母拉拉呱,一天就过去了。三十是我们村逢集的日子,儿子并没有像前几年那样吃过饭就朝集上窜了,而是在那儿刷着手机。到了晚上,儿子缠着我把他拉进我的微信群,目的只有一个——抢红包。前几年还会忙着短信拜年,现在只是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就算“礼成”了,反正也没有几个人在乎,也许大家觉得还不如发个红包实在呢。联欢晚会开始了,大家也是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着,一方面是因为联欢会的节目已经引不起大家的兴趣,一方面几个有手机的都忙着在微信、头条、支付宝上集卡或抢红包呢。过了十一点,母亲招呼妻子和弟媳准备祭天的饺子。往常,我们家都是早晨起来祭天,然后出去拜年。可是因为头天晚上熬夜,第二天起床很是费事,母亲要来回催好几遍,大家才能起来,所以母亲提议,头天晚上过了零点祭过天再睡,省得第二天她老人家来回催。

初一早上,母亲还是来回催了好几遍,因为大伯父、二伯父家的几个兄弟已经带着孩子们过来拜年了。往年大家都会聚在大伯父家,拉会呱,喝几盅,才开始围着村庄到各个本家长辈那儿拜年。也许是我们起晚了,也许他们等急了,就先到我家了。我和弟弟带着孩子,急急忙忙地去给伯父磕了头,然后和弟兄们会和,开始拜年。伯父家的大哥说,我们今年拜年,每家只到“老杠子头”(老人)那儿去,省得我们辈分小,要拜到十一二点。没想到才拜了几家,就出乎大哥的预料,因为有好几家都是铁将军把门,老人都到外地的孩子家过年去了。到了长辈家,磕完头,寒暄几句,就出来了。尽管家家都备了酒肴,也没有谁还想再坐下来喝几盅;长辈们也都心知肚明,知道现在的孩子们能来拜年已经不错,哪有时间坐下来拉呱。按照大哥的方案,不到八点,我们就拜完年回家了。吃过早饭,弟弟因为在党委要值班,带着他们一家就走了。

初二早晨,妹妹一家就来走娘家了。二姑已经去世,大姑、三姑自从“叫亲”由正月十六改为初二,早就不来了。我招呼妹妹一家吃过饭,带着妻儿去了一下岳父家,这个年就算过了。

记忆里,原先的年味完全不是这样的。那时的年味是悠长的,是浓郁的,是融在空气里的,是酿在睡梦里的,是稀缺里的一种满足,是满足后的一种欣喜,是欣喜后的一种回味……

那时候,过年是从孩子们放寒假开始的。学校一放假,大街小巷都是孩子——天也冷,可是架不住孩子们火力大。井台旁边积了一块水,结了冰,一群孩子就在那儿滑起冰来。孩子们****玩的就是放鞭炮。他们或者缠着大人给买上几挂,或者自己用少得可怜的零花钱买上一小挂,舍不得放整挂的,拆开了,一个一个地放。男孩子要比胆量,常常把鞭炮放在手里,点着了,快要爆炸了,才扔出去。谁刚扔出去鞭炮就响了,必会赢得伙伴们的喝彩。我父亲开诊所,年年都有炸了手的孩子来包手。女孩子放鞭炮要捂着耳朵,可是她们常常要来点创意,比如在鞭炮上放个空盒子,或者把鞭炮插在积雪里,来检验鞭炮的威力。全村的孩子都在放鞭炮,此起彼伏,好闻的火药味弥漫在空气里,年味就这样酿出来了。

大人们仿佛得了信号,开始忙年了。东集买条大鱼,西集割块猪肉,南集为媳妇买两块花布,北集为孩子插几朵纸花,捏了一年的钱包,似乎可以尽着自己挥霍一番了。但这些大都是个人或几个人的行为,不足以掀起年味的高潮。最能让大家都参与进来的当属做豆腐啊。做豆腐要提前泡好黄豆,然后慢慢地用石磨磨碎,再用吊包慢慢过滤出豆汁。因为磨膛里有粮食底子,清理起来不大容易,所以有一家开始磨豆子,常常有好几家来使用这家的磨,为的是不用再“投膛”(清理磨膛)。几家人聚在一起,推磨的推磨,滤豆汁的滤豆汁,大家嘻嘻哈哈,说说笑笑,平时很磨人的推磨也似乎也不那么让人讨厌了。更重要的是,再过一会,就可以吃到水嫩的豆腐脑了,敞开了吃,就着拌着辣椒面的臭豆子,该多美!磨好的豆子,过滤完一次豆汁,豆渣里一般会掺上水再过滤两次,二汁子和头汁子掺在一起熬浆做豆腐,三汁子放在大盆里,留着做“三汁子糊豆”。具体做法是先煮熟豇豆,然后倒入三汁子,烧开后再下入面糊,凉一下,加入盐,美味极了!豆汁磨好了,要放在大锅里烧得滚开,舀在大水缸里,然后再烧一锅,一直把豆汁全部烧开,才开始点卤水。神奇的卤水下去,水嫩的豆腐脑就出现了,主人的热情也立即高涨起来,必定要盛上几碗,让一块做豆腐的邻居先尝尝鲜。待会第二家做好了,也一定会如法炮制,因为他们家的豆腐更好吃嘛!既然一块做豆腐,第三家第四家的豆腐也要吃啊!所以做豆腐的这天,大家虽然很累,却一定睡得很晚,吃了那么多豆腐,可怎么睡得着呢?

忙年,还有几件重要的事,一件是炒花生。炒花生要先炒沙,把沙炒热了,再把花生放进沙里。把花生倒进沙里,烧火的就要控制火候了,大致是保持一根玉米秸秆不断火,另一个炒花生的人要不停地翻动沙子。炒到什么火候,全凭经验,所以一个人今年炒花生,下一年也往往还是他炒花生。花生炒熟了,放凉,再用袋子装起来,一个年关的零食就是它了。二是生豆芽。黄豆用温水泡过,放在瓦缸里,周围垫上麦穰,放在有火炉的房间里,静待豆子生命的觉醒。几天过后,豆子开始生芽,主妇们每天就要用温水淘豆芽皮,用箢子晃豆芽根,一天也马虎不得。豆芽一旦长成,用凉水淘洗一遍,豆芽就不再生长,一个年关就有了最泼辣的蔬菜。三是煮猪头肉,煮猪下水。猪头要细细地清洗,除毛,猪肠猪肚要慢慢用盐搓出来,和其他的下水一起放在大锅里慢慢地煮,下葱姜大料酱油,煮得雾气氤氲,香飘四邻,舀在几个盆里,冷成肉冻,是绝佳的下酒菜。再一个是炸年货。一锅油烧滚,炸花生米,炸豆腐泡,炸萝卜丸子,炸酥肉,炸炸鱼,炸出一家的富足,炸出一年的红火!吃的人大快朵颐,炸的人却可能好几天怕闻油烟。可是看着孩子们的笑靥,听着孩子们的笑声,主妇们还是年年要炸年货啊。

忙年,不光为人忙,还要考虑到鬼神。腊月二十四,是小年(官辞三,民辞四,乡人本分,多在二十四辞灶),是一家之主灶王爷去天庭开“两会”的日子,为了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家家户户都郑重其事,大米花子糖是必备的祭品——是为了让灶王爷嘴巴甜一点呢,还是要粘住他老人家的嘴巴呢,可就不得而知了。在小年之前,家家户户必须要“上年坟”,给祖先送钱,让他们在那边准备年货。草纸用戳子砸上一遍,就是铜钱,家家都有造币厂了。还有更简单的,上坟时,在盛草纸的箢子里再填上些麦穰,据说烧化后,到了那边就会变成金条。敬过祖先,敬过灶王,人们心里就踏实了,就可以安安心心过大年了。

腊月三十这天的晚饭,一般是肉饺子,是一家老小都要吃的团圆饭。吃饭前,一般要先贴春联,贴福字,贴灶马子,贴门吊子,贴酉帖子,贴“出门见喜”,贴“身体安康”,把一个不起眼的小院贴得花团锦簇,贴得满园春光,贴得万象更新。磨眼里插上用草纸麸子包着的竹竿,是为摇钱树;水缸里打满水,放进桃树枝,则为避邪气。孩子们看着大人如此这般的张罗,似懂非懂的跟着大人忙活,一家老小闲不住,就把院子里的年味搅和得越发浓郁,而这顿饺子就有了不同往日的味道。

吃过晚饭,一家人围着火炉坐着守岁。老人一般就要回忆父辈或自己的旧事,解说宗族内的远近亲疏,或者嘱咐孩子们过年的禁忌和口彩。暗黄的灯光下,所有人的脸都是安静的,空气弥漫着炒花生的香味。如果此时屋外刮着北风,吹着挂在椿树上的初一用来烤火的干柴,发出尖利的啸声,屋子里就简直太温暖了。大家留恋着这温暖,慢悠悠地轻声细语,常常守岁到很晚。后来,有了电视机,一家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起谈论陈佩斯,一起等待赵本山,一般都要看到零点之后,才打着哈欠洗刷睡觉。

初一的早晨都是被鞭炮声惊醒,有那么多早起的人啊!我们起来时,母亲已经把祭天的饺子煮好了,我和弟弟就上屋顶放鞭炮,接着一家人就祭天,祭灶神,祭门神,然后父亲就领着我们给祖父祖母磕头,然后我们兄妹给父母磕头,然后父亲则给我们五角或一元的压岁钱,欢喜得我们就忙着去把大门打开,到大街上跑上一圈,然后回来吃新年的****顿饭。我们急着出去拜年,又刚刚起床,都不想吃,可是祖母严肃地说,****顿饭一定要吃,以后好天天有吃的。祖母的话里透着神秘,透着权威,我们只好硬吃上几个饺子汤圆,然后跟着父亲到大奶奶家拜年。到了大奶奶家,和我们关系最近的大伯父、二伯父、大叔都等在那里了,就一起给大奶奶磕头,然后大伯父、二伯父、大叔会给我们兄妹每人贰角的压岁钱,父亲也会给我的几个堂兄堂弟每人贰角的压岁钱,孩子们的口袋里有了好几张花花绿绿的票子,欢喜得满院子乱跑,趁机炫耀自己的鞭炮,零零星星的就燃放起来。

大伯父带着我们十几个人,浩浩荡荡地去给祖父祖母磕头,去给二奶奶磕头,然后满庄转着给本家的长辈拜年。走在路上,我们这些小兄弟就开始根据经验探讨我们可能会有的收获:西门口的二爷爷是老师,二奶奶是大队副书记,二爷爷也许会像去年一样给我们一人五分钱;北门口的老爷爷家准有高粱饴;汪这边的大爷爷也许会硬拉着我们尝尝他家冻鱼的滋味……平时在我们面前极其严肃的大伯父他们也变得嘴巴稀甜,进门就是“我们跟您老人家拜个晚年”,人家一挽留,就坐到桌子旁边喝上一盅,等后一波拜年的人来了,才抹抹嘴巴告辞。大街上都是一队队拜年的队伍,路上两支队伍遇见了,就都互相高喊“见面发财!”一圈转下来,大伯父父亲他们都醉醺醺的了,我们的所有口袋也都装满了零食。其实全村都是这样,可谓“家家扶得醉人归”。

拜完年,喝醉酒的大人们或者回家睡了,或者再喝点小酒“投一投”。孩子们则到大街上疯跑,放鞭炮,做游戏;不喜欢喝酒的大人就在大街上围站着聊天,或者下棋、来“六”:满大街都是人。忽然,一阵锣鼓家什响,邻村的秧歌队来赶场子拜年了,村子里立即沸腾起来,孩子们一阵风似的朝锣鼓声奔去,大娘媳妇姑娘们搬着凳子从家里跑出来,行动不便的老人们也站在自家门口朝声响处张望……秧歌队后面一定会跟着卖冰糖葫芦瓜子糖块气球的,他们知道孩子们今天有钱,生意好着呢——可是他们不过年吗?他们是从哪儿来的呢?

初一到十五,都是年,大人小孩每天就是两件事:吃和玩。大街小巷到处是闲人,家家户户有酒场,代销店等公共场合就是牌场和棋局,那份热闹现在再也难见了——现在大年初二有活的就放鞭开工了,打工的初三就买车票踏上行程了,村里没了闲人,哪能再有热闹?记得我上师范的那几年,不知谁发起的,我们村子里的大中专生互相请客吃饭,酒酣耳热之余,下下棋打打球,也煞是热闹!当时谁能想到,若干年后,会风流云散,很多人再也没有见面了呢?

十五是年味的曲终奏雅。到了这天,家家要蒸面灯,糊灯笼,闹花灯。面灯是一个制作精巧的面碗,里面插上一根硬棒,裹上棉花,浇上食用油,就成了。据说点着后,根据最后结成的灯花可以预兆这年收什么作物,作用神奇。所以孩子们要用面灯照眼,可以眼明;用面灯照耳,可以耳聪;用面灯照牙,可以牙固;……照一切,一切都好。面灯在家里发挥完神奇的作用,就会被孩子们放到糊好的灯笼里,挑到大街上比赛去,赛一赛谁家的手巧,赛一赛谁家的灯亮。可是很快孩子们就被一些别的什么吸引了注意力:有一家在门口挂了一个走马灯,一群人在围了观赏;一群孩子在放“气呼”、花炮、“地老鼠”……稍不留神,灯笼碰到别人身上,面灯一歪,灯笼就着了,倒也吸引了一群人过来观看。

过了十五是十六,家家户户开始想念嫁出去的闺女,于是兵分几路,叫亲去。少的要叫,老的也要叫,趁着这个节量,会会亲戚,交流一下婚丧嫁娶的消息,意味要开始一年生活的算计了。家家拿出过年留下的菜肴尽力地招待娘家人,酒饱饭足之后,约定俗成地,年轻的媳妇就挎起包袱,带着孩子回娘家住几天,年龄大的婆婆们送走娘家人,在家等着自己的姑娘回来。年味的余音绕梁,是母亲女儿们的悄悄话。

李之怡 共164篇 推荐7 优秀5
姜恩泽 共108篇 推荐22 优秀10
刘鼎轩 共98篇 推荐36 优秀24
马维霞 共80篇 推荐0 优秀1
陈永娟 共64篇 推荐15 优秀9
江秋 共63篇 推荐2 优秀2
陈乐乐 共60篇 推荐3 优秀0
胡豆儿 共59篇 推荐9 优秀7
房云玲 共57篇 推荐47 优秀5
董千里 共55篇 推荐30 优秀22
友情链接:百度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政府网   凤凰网   央视网  卫星地图  大师邦
关于本站 | 合作加盟 | 积分计划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声明 | 问题解答
作文批改网 www.duzhenfang.com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 电话:13864984078.
备案编号:鲁ICP备12014725号-1,设计制作:作文批改网
156.2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