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 >> 临沂市 >> 临沭县 >> 店头镇
杜氏迁新汪后大事和古迹记述
据文献记载,杜氏原籍山西洪洞黄土涯,于明代洪武十年间迁来郯城。传说:来郯后遂去县北境苍山附近重沟定居。到永乐末期。有得安祖兄弟三人再行分迁。平安祖留重沟原居未动,得安祖和建安祖先在郯城北门里暂住;后得安祖又迁南新汪,遂为南新汪杜氏一世祖。建安祖迁唐家桥。
新汪杜氏祖坟,在村西北方,有一园头碑,上书“杜氏之茔"。并书有立石人长、三、四房四世祖亮、时,淮三祖之名,时为大明正德十六年。(为明代第十一代皇帝.)这是指得安祖迁新汪为一世说的.
得安祖迁新汪情况:杜姓住大路西,郑姓住大路东。杜姓住处名“西高枝”。这条大路是南北通行古大道,年久已成为一条流水沟。郑姓来新汪比杜姓要早些时间,据郑姓家谱记载,郑姓也是山西长治县“野雀窝"迁来的,得安祖来新汪后,配周氏,继单氏,生子贵、荣、云、常、福,福祖无后,分为四房,均在西高枝住,因居处各异,又有东西门前后门之称。迁新汪后,勤俭持家,艰苦创业,逐年富裕,也出现了些读书人,并在西高枝之西建有西花园,至今还有一眼浇花用的砖井和一块较大的太湖石。
寺庙遗迹:明代新汪建有多处庙宇,多建于南北古道两侧。路西有关帝庙,至今庙基犹存,庙碑尚好。路东有观音堂和奶奶庙,因年代久远,均倒塌无存,但该二庙址尚存,遗物尚有明代万历年间铸的大铁钟和馨各一具,奶奶庙址有一眼甜水井和古槐一株,古槐已于四十年前枯死。村东沂河之滨,有火神庙,已塌于河中。
村圩的建立:新汪圩墙建于清同治年间,为防匪患,修起一圈范围不大的圩子,现在旧址还存,老南门外旧圩沟尚存。后又扩建,南至元宝汪,西至观音堂庙址,以南北大路为界,东西宽约三百米,南北长约三百米,东至东庄,隔沟相邻,东庄是杨姓住处。
宗谱遗失情况:杜氏迁居新汪后,本有宗谱,谱失于乾隆年间,传说当时有一位乾隆皇帝的侍读,也是少主嘉庆的老师,名叫杜寿田,他因公南下,路经郯城北大埠,听说新汪杜姓为邑内望族,为同姓故,派人前来将谱借去,公毕回经大埠,派人通知取谱,当时人有疑虑未去,谱被携去:后杜氏于民国元年,公议欲重修一次族谱,曾组织各房人员前去滨州杜家询访宗谱,无着落参加寻谱人,有长房十五世瑞祥公,二房十五世栋公,四房十四世慎敏公等,
后于民国二年,四房终于各自把支谱完成。另有一说:清初,有东道杜公某,来郯,路经新汪,杜氏盛礼欢迎,因是同姓,杜公亦系洪洞移民后裔,乃借谱阅览,并允为付梓。遂携去,不久,该公升迁调走,谱遂遗失。
重大灾害:水灾,清朝道光年间,沂河决口,淹没新汪村,田野一片汪洋,禾苗无存,村内水深齐人,人畜均有重大损伤。
击退溃兵侵袭:民国九年五月三十日(1920年)反动军阀张勋扶宣统复辟失败,其部下一支溃兵四出劫掠,是日上午窜至南新汪村,在匪首于三黑指挥下欲进村抢劫,进行围攻,新汪父老群众奋起抗击,匪首于三黑被击毙,
匪徒溃逃,全村幸免于难。
一场匪患,民国十六年(1927年)农历十月初三夜,有刘景俄夥匪勾结新汪村内歹徒,拂晓攻入村内,打死十多人,架票多人,牲畜财物损失甚重。
一九三八年十月间,日寇由临沂南窜扫荡,当日晚住新汪村,村民仓促逃出,所有财物被日伪抢劫一空,家俱木材被烤火做饭大部烧光,鸡猪被杀吃净尽,粮食被喂马,门板木料被运到沂河上搭桥。第二天上午向国民党县政府在地郯城进攻。所过村庄都遭浩劫。
一九四一年八月二十日,日寇由郯码北窜,向沂西一带八路军根据地扫荡,当时新汪坏份子张加俭利用乡民愚味无知,成立大刀会作日寇帮凶。是日上午日寇窜到新汪张遂调集会众数十人,配合日寇扫荡。行至武河西小付庄日寇对会众有怀疑,乃进行枪杀,除少数人逃跑外,有十多人死在机枪和刺刀之下,有一杜世良胸部被刺七刺刀,未死,此人尚在,是一次血的教训。
一九四一年三月初四日(农历),盘踞在大圩沟的日伪团长张兴亚,率领伪匪于晨时,暗渡沂河,偷袭新汪村,并准备安据点,获悉情况后,有十五世琦祥公组织人员迎头痛击,出敌意料之外,仓惶失措,涉水溃逃,狼狈异常安据点事乃被粉碎。至今村中父老在饭后工余之时,每每谈起,仍感是快事美谈。
一九四一年十月十日,日寇调集一万余人,对沂西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临郯一带村庄大部伪化,新汪也安了敌据点,逼粮催款,强迫民夫拆屋砍树建据点,不少百姓逃到外地,民不聊生。
一九四三年,秋八月,我军沂河支队并杨廷芸部攻打南新汪据点,当时由杨充斋先生与琦祥公组织向导,堂兄希孟希真等数人均参加,带领西路部队从村西北方攻进村内,琦祥公亲领东路部队由汪东攻到据点外围,激战一昼夜住马头之日伪军出援,被沂河支队打援部队迎头痛击,击毙日伪军多人,狼狈窜回,新汪据点内伪匪也连夜逃窜,新汪遂得解放。
文化教育的发展:最初从洪洞迁郯的始祖夫妇都是贫穷农民,无文化。估
计到郯城直到得安祖来新汪以后多年,仍务于农耕以求生活允裕,仍无读书求学的可能。传说到清初,欢迎东充道杜公时,杜氏曾有十八位秀才出迎,名讳也无可查考。因谱遗失,当中很长时期情况不可知。清末有二房十五世意诚和栋公俱为秀才。长房有十四世殿琮,殿睿公均为乡里文士。长房有十四世继唐、继周、继韶诸公及十五世腾鳌公俱为武庠生。腾汉、腾渭终身为垫学教师。于民国二年将全村多处私塾转为国民学堂,实行董事制,董事有继韶、殿睿、宝璋、意诚、栋作宸世同诸公,还有东村杨竽先生也为董事,意诚公兼任教员,办学基金以全村庙地收人为主,至民国十二年(1923年),因匪乱学校停办,至十四年(1925年),由长房十五世麟祥公接办学堂任校长,董事会解散。其后多次更替校长。1949年全国解放后,新汪小学才转县办,于1983年由新汪大队干部三房冠芝和郑爱民等,商同我村父老,大力兴办学校教育,把前在东庄完校拆建于村西北角,修建起了一所新型校舍,分设完小和初中各一所。为祖国建设事业培育了很多大中专和师范人才,学校成绩均为前列。并大举平填全村沟豁,划分宅区街道,房舍整齐,交通便利,一片新兴气象,大有后望。
十六世伯言调查整理
一九九0年十月二十日